文 | 青果煎餅 (“原創(chuàng)”不易,請勿抄襲、洗稿,授權請微博私信@青果煎餅) 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或以鏈接形式分享無須授權 皇帝服飾 皇帝朝服篇 本片中的皇帝服飾在清宮題材影視劇中算是比較用心的了。至少皇帝在重大場合穿的朝服就在搭配和應用方面做得不錯,朝服在本片中出場次數(shù)不多,全部都是在重大場合下出現(xiàn)的,很符合清代朝服應用次數(shù)少的特點,這一點相比皇帝整天穿著朝服到處跑的其他劇實屬良心。更加良心的是,在這部劇中大家終于見到了皇帝朝服的標準搭配:在朝袍外穿了一件較為樸素的袞服。 乾隆帝 石青色緞緝米珠繡四團云龍夾袞服。注意兩肩處的日月兩章(即紅色與淺黃色的小圓形) 影片中同咸豐皇帝(梁家輝飾)穿袞服與明黃色朝袍的形象 清代的皇帝在穿朝服時,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會在朝袍外穿一件石青色四團正龍、兩肩處有日月兩章的長外褂,這種皇帝專用的外褂被稱作袞服或金龍褂。前文提及的僧格林沁穿的四團正龍補服便與皇帝的袞服很類似,唯獨兩肩處少日月兩章而已。當石青色的袞服套穿在明黃色的朝袍外時,正符合古代冕服“玄衣纁裳”的制度。 《崇慶皇太后萬壽圖》為母后祝壽的乾隆皇帝穿袞服與朝袍的形象 《雍正臨雍圖》坐在黃桌前的為穿袞服的雍正皇帝,一眼看上去和朝臣們的服飾并無兩樣 敬酒及畫像時,皇帝只穿朝袍而免去袞服。影視劇多因畫像上的清朝皇帝只穿朝袍而無袞服,所以在設計皇帝上朝服裝時只用明黃色朝袍,但實際上并不符合清朝的習慣。實際上大多數(shù)情況下(包括大朝)皇帝的朝袍外都是要加一件袞服或者端罩的。 皇帝常服篇 比朝服更加良心的是,影片中大量出現(xiàn)了皇帝穿常服的場景,這一點非常符合清朝實際情況。清朝皇帝只在大朝、元旦/冬至、祭祀、生日等重大場合穿朝服,其日常起居、上朝(御門聽政與叫起等)的衣著極其樸素,即常服— —一種同時具有便服與低級正裝性質的服裝。上篇中講過王公大臣的常服,皇帝常服也與之類似,特點為無彩織刺繡的素色袍褂,最多只有織出的暗紋,常服褂長度過膝,色用石青色(即一種深藍色);皇帝常服袍為有箭袖的大襟右衽長袍,前后左右四開衩,用色不拘,多為藍色、醬色、淺駝色等。常服袍既可以搭配常服褂穿(比較正式的裝束),也可以免褂單穿。在穿常服袍褂時,皇帝腰束吉服帶、頭戴皇帝常服冠。 電影里朝堂之上的咸豐皇帝(正面對我們的這位),穿常服袍褂與常服冠,對清代服飾缺乏了解的觀眾往往很難把這種符合歷史的樸素裝束與高高在上的皇帝聯(lián)系起來。 穿全副常服袍褂的清太宗皇太極 影片中出現(xiàn)的皇帝單穿常服袍的形象。影片中皇帝的常服袍出現(xiàn)了明黃色、銀灰色、醬色、淺駝色等幾種顏色。 乾隆帝醬色暗花緞常服袍 區(qū)別男式常服袍與便服的方法:便服無箭袖與前后開衩。圖為分別穿便服(左)與常服袍(右)的道光皇帝。 影片中有兩個鏡頭中可以清晰看到咸豐皇帝在穿常服時戴了常服冠?;实鄢7谟址Q紅絨結頂冠,即頂子用紅絨結,就是我們俗稱的算盤疙瘩,盤扣扣頭的結構。夏常服冠僅額前有珍珠一枚,冬常服冠則無任何珠寶。別看這紅絨結頂冠材料無奇,等級卻最高,制度上只有皇帝的常服冠和太子的吉服冠可用(有記載一些幼年的皇子皇孫也準戴),偶爾也會賞賜給王公大臣。 “國朝定制,皇上燕服,宮中冠紅絨結頂冠,凡皇子皇孫皆以是為禮服,甚屬尊重。近支王、貝勒得上賜者,許常冠戴,輔臣間有賜者,皆不敢戴。惟張文和公蒙特旨許元旦日冠戴,時以為非常之榮。成王嘗戲謂余曰:‘吾帽冠祗值清錢百文,然勝汝輩數(shù)百金之頂多矣!’時紅寶石頂價甚昂,故王以為戲云?!?/p> ——(清)昭梿《嘯亭雜錄》 電影中的咸豐皇帝 道光帝夏常服冠 夏常服冠的“紅絨結頂”的細節(jié) 乾隆帝狐皮冬常服冠 注:除皇帝外,其他王公大臣常服一般通用吉服冠,即有球狀珠寶頂子的涼暖帽 影片中皇帝除了戴常服冠外,還出現(xiàn)了用瓜皮帽搭配常服的情況。瓜皮帽本屬于便服,但是實際中也存在混搭。 電影中穿常服袍戴瓜皮帽的咸豐皇帝 幼年的載淳(后來的同治帝)身穿常服袍頭戴瓜皮帽的畫像 瓜皮帽源于明代的六合一統(tǒng)帽,在清代也被稱作小帽、如意帽。電影中,咸豐帝戴紅色寶石頂子的瓜皮帽。而清宮舊藏的皇帝瓜皮帽一般為紅絨結頂、有垂下的紅縵。需要注意的是,與常服冠不同,瓜皮帽的紅絨結頂并不是皇帝的專利,清代士庶也有戴紅絨結頂?shù)墓掀っ钡摹?/p> 光緒帝 石青色緞緝米珠燈籠紋如意帽 行服篇 火燒圓明園后,咸豐皇帝偏安于避暑山莊行樂。影片還原了清代皇家狩獵中“哨鹿”的場景,即頭戴鹿角的清兵吹起哨子模仿鹿鳴,吸引鹿前來,由皇帝及皇子、王公大臣涉獵。不料咸豐皇帝射鹿未中,卻一箭射傷了哨鹿人。 郎世寧《哨鹿圖》局部,左起第三人為乾隆皇帝 照例在打圍行獵中,清朝皇帝會穿行服。行服是清代特殊服制,與明代的對襟衣、貼里曳散,唐代的開后圓領襖子類似,屬于騎馬裝束。清代皇帝在離京行獵、巡幸時,就會穿上行服?;实坌蟹ㄐ泄凇⑿泄?、行袍、行帶、行裳等組成部件。其中行冠冬即用常服冠,唯材質稍有不同而已;夏則用雨纓涼帽(雨纓即帽纓材質采用茜草染紅的動物鬃毛),黃色絨結為頂。行袍與常服袍類似,但是右膝處大襟被裁短一截,并用一排紐扣與底襟扣合。行裳為護腿兩片裙,用織物或獸皮制成,圍在袍外。 康熙帝 香色夔龍鳳暗花綢皮行服袍,注意其右大襟下擺被裁斷并釘有一排扣子 雍正帝 梅花鹿皮行裳 《乾隆帝一箭雙鹿圖》局部 標準的皇帝行服畫像?;实鄞┦嗌R褂,侍從穿黃馬褂。 需要注意的是,皇帝行褂(行褂即俗稱馬褂的對襟短褂,滿語olbo)在制度上為石青色(冬季也會用翻毛),也就是說理論上皇帝并不穿黃馬褂。而在電影離京及哨鹿的場景中,咸豐皇帝身穿對襟黃馬褂,理論上并不符合制度。但是制度規(guī)定與實際情況并不是完全符合的。如咸豐帝之父— —道光皇帝就有身穿行服而著大襟明黃色馬褂的畫像,與制度上皇帝行褂對襟、石青色的規(guī)定完全不合。故宮中同樣對襟有收藏皇帝對襟黃馬褂的文物,但是暫時不清楚如何穿戴搭配,故也不能排除皇帝穿黃馬褂的可能性。 《策駿清塵》圖中,道光帝穿明黃色大襟馬褂,轉自微博@大岳太和山道士 影片中穿明黃色對襟馬褂的咸豐皇帝 皇帝黃馬褂實物(嘉慶帝 明黃色暗葫蘆花春綢草上霜皮馬褂) 實際上,對襟明黃色黃馬褂一般為御前大臣、侍衛(wèi)班領在離京扈行時穿著。在紫禁城內時,侍衛(wèi)們一般并不穿屬于行服的黃馬褂,而是視禮儀場合穿戴常服、吉服或朝服。電影中除咸豐皇帝外,僅還有一人穿過黃馬褂,那就是蒙古親王僧格林沁,他于道光九年獲賞穿黃馬褂的資格,這就是明黃色馬褂的第二種應用:賞賜有功大臣或隨皇帝行獵時箭術高超的人。僧格林沁在與奕?商討時,穿了黃馬褂。而在八里橋之戰(zhàn)中他率騎兵沖擊聯(lián)軍的洋槍洋炮時卻穿了普通大臣的石青色馬褂。僧格林沁一生獲賜服頗多,前后有三眼花翎、黃馬褂、四團正龍補服(在前文已經(jīng)有提及)等,可見為古代帝王用賞賜服裝收買人心、達到鞏固統(tǒng)治目的的典型。 穿黃馬褂的僧格林沁 穿石青色馬褂的僧格林沁 清代另有一種明黃色對襟長褂,為喇嘛所用,在電影中也有出現(xiàn)。這種黃褂非世俗服飾,是西藏喇嘛的一種外套,穿在前后不開衩的喇嘛蟒袍外。 其他服飾細節(jié) 避暑山莊打獵的戲中還出現(xiàn)了穿大閱甲的咸豐帝與穿歐洲盔甲的麗妃策馬同行的場面,一旁還有一位外國畫家在觀察描繪這一場面。這個場景明顯是意在還原《靖戎揚烈圖》畫中的場面。但是很可惜的是,這幅署名為郎世寧的畫實際上應該是一件假畫,是依照清宮里一幅穿西洋盔甲的女子像(即被訛為“香妃像”的那幅)以及《乾隆大閱圖》開腦洞仿造的。(導演:我可能看了假畫) 《靖戎揚烈圖》(此為假畫) 臺北故宮藏穿西洋盔甲女子像(此為真畫),轉自微博@新水令 打獵這段戲中還有一個槽點(導演還專門給了特寫,相當尷尬),就是皇帝的扳指戴在了拿弓的左手上,而在現(xiàn)實中,應該是要戴在扣弦的手(通常為右手)的大拇指上才對。在清代,有很多人平日也戴著扳指,作把玩用,清代容像中就??梢娫谟沂稚洗髦庵傅娜?。 在避暑山莊的場景中,咸豐皇帝脫去朝服袍褂后,似乎還出現(xiàn)了一種了一種獨特的夏季內衣:竹衫,韓國古裝劇中有時可以見到這種竹衫,但是在國產(chǎn)劇中還較為罕見。 電影中的咸豐皇帝 竹衫實物,轉自微博@安徽博物館 穿竹衫的晚清中國古董商人 咸豐皇帝在穿常服和朝服時用一雙黃色朝靴。我們在很多清宮劇中都見過這種黃靴,似乎已經(jīng)成了皇帝專用。但是這種華麗土豪的朝靴實際上多是清早期服飾制度未完全確立時的產(chǎn)物,后來已經(jīng)基本不用,而改為使用黑色靴。它也不是皇帝的專用服飾,在山東博物館就收藏著一雙類似的朝靴,清初降將、漢人王爺尚可喜的畫像中也可見一雙同款。 影片中的朝靴特寫 康熙帝 黃緞緝米珠繡朝靴 山東博物館藏朝靴 尚可喜朝服像 后妃服飾 后妃朝服篇 說起后妃服飾,一開始看到兩宮皇太后的朝服時感覺還是挺用心的,至少人家朝褂還用了兩種款式呢: 比較正規(guī)的兩套女朝服,兩位皇太后分別穿一式朝褂與三式朝褂 皇太后、皇后一式朝褂前后樣式,有自上而下的襞積,且衣身上下分為四層,后開衩?;蚣礉M語ojin對應的“捏褶女朝褂”(《皇朝禮器圖式》內府彩繪本) 皇太后、皇后三式朝褂,前后各有兩條立龍,左右開衩。(故宮藏石青緞繡云龍金版嵌珠石夾朝褂) 最近奇跡暖暖的活動中就可以免費兌換三式女朝褂,不過暖暖的畫師在繪制時出了些小差錯,三式女朝褂應該為左右開衩,而在奇跡暖暖中沒有表現(xiàn)出來。 但是后面在避暑山莊的時候,后妃們的朝服就出現(xiàn)了錯誤:頭戴朝冠、肩披披領的后妃們身上卻穿了吉服褂,這一點屬于朝服和吉服的不正確混搭。清代的男朝服與吉服的褂是可以通用的,即皇帝為袞服、王公大臣為補褂。但是女朝服與吉服的褂卻相差甚大,女朝服的褂— —朝褂,為無袖;而女吉服的吉服褂則有袖,石青色,織繡有團紋,部分吉服褂下擺和袖口還有海水江崖(這種樣式的吉服褂被稱為“有水吉服褂”)。兩種女褂一般不能相互代替混搭。 影片中后妃的朝服混搭了吉服褂 石青紗緝線繡八團龍紋單褂(有水女吉服褂) 女朝服(左)與吉服(右)的直觀差別就很大。關于女朝服,以后可能會再專門開一貼來介紹 《崇慶皇太后萬壽圖》最前排嬪妃穿朝服、戴女朝冠,其他的穿吉服、戴女冬吉服冠或穿其他民族服飾(如穿金鳳冠、紅蟒袍的漢族) 注:關于不同服飾間的混搭問題,在古代一般服飾越隆重、越難出現(xiàn)不合規(guī)矩的混搭情況,以清代為例,隆重的朝服就很難容忍混搭的存在,而相對較不正式的常服、行服和便服的穿戴就更隨心一些。同時,女裝的混搭也要較男裝更多,如清代畫像上女吉服相對男吉服更容易出現(xiàn)混搭情況,但更加莊重的女朝服仍很少出現(xiàn)不合制度的混搭。 后妃便服篇 女裝便服上,倒是還有可圈可點之處。一開始觀看老工匠雕刻石頭及選秀女時的年輕慈禧(劉曉慶飾)的裝束還比較符合晚清旗人少女的形象:頭梳象征未婚少女的大辮子,額前梳劉海,身穿樸素的左右開衩便袍。 電影中的青年慈禧及選秀秀女 晚清旗人百姓婦女多穿左右有短開衩的便袍(左側婦女所穿),與宮里的氅衣襯衣不同,普通人家的婦女穿的較為樸素,也不及宮里寬袍大袖。圖為晚清已婚旗人婦女,故不梳辮子而是戴了大拉翅(當然這個照片要比《火燒圓明園》的歷史背景晚很多) 清末的滿族少女,梳劉海、辮子(辮子在腦后) 晚清少女的劉海與辮子 青年慈禧入宮選秀時胸前木牌的特寫。秀女上衣的大襟扣子上往往掛有一枚長形木牌,上書其出身某旗、父名及秀女名 晚清秀女 宮中后妃便服中出現(xiàn)了后來的清宮劇爆款——氅衣,如劉曉慶扮演的青年慈禧在圓明園里跑動的這一段,明顯顯示了氅衣衣身兩側高高的開衩: 同治二年收入敬事房的一件氅衣 同治元年收入敬事房的一件氅衣 除了氅衣外,還出現(xiàn)了一種現(xiàn)在的清宮劇幾乎不會用到的、而在真實的清宮應用極多的女便裝:襯衣。襯衣(滿語可能是camci)的歷史比氅衣更早,雍正時期已有實物。襯衣與氅衣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種不開衩的女長袍。除穿在各種開衩袍內為襯外,也能單穿,行時以不動塵為有禮。 電影中多次出現(xiàn)了襯衣的身影,在后妃走動的鏡頭中,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其不開衩的特點 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影片中襯衣的配色也是相當?shù)乃匮牛谟^眾看來自然比現(xiàn)在爭奇斗艷的清宮劇戲服更顯淡雅脫俗,賞心悅目,亦符合時代背景。 《玫貴妃、春貴人、鑫常在行樂圖》局部,咸豐時期宮廷繪畫 月白色團荷花暗花綢女襯衣,清道光 杏黃綢夾襯衣一件,同治二年五月十七日收 但是宮里后妃們的發(fā)型就出現(xiàn)了較多的錯誤:明顯的朝代內穿越,參考咸豐/同治時期的宮廷繪畫,可見當時宮廷里的后妃頭上的兩把頭規(guī)模尚較小,還沒有大到用青緞作假: 《玫貴妃、春貴人、鑫常在行樂圖》頭飾細節(jié),兩把頭主要簪時令花卉、戴耳挖簪、紅頭繩 約同治初年的慈安太后像 慈禧年輕時的畫像,穿氅衣,兩把頭上用黑頭繩推測其可能為守喪期間 而片中的旗頭規(guī)模太大,已經(jīng)是光緒末~民國初年間的大小了,由于女人們的真發(fā)不夠多,此時的旗人流行用假發(fā)乃至青緞制作大型兩把頭,稱作“大拉翅”。 青緞制成的大拉翅(“旗頭板”)出現(xiàn)已經(jīng)是清末民國時期了 朝代內穿越還不算錯的離譜,但本片又在大拉翅上增加了許多莫名其妙的裝飾,看來清宮劇中兩把頭成為重災區(qū)的傳統(tǒng)還是由來已久的 大拉翅上奇怪的頭飾不僅不符合本片的咸豐~同治時期的背景,就是在清朝其后的幾十年中也沒有這種扮相 作為較早的影視作品,《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的服飾今天看仍有可圈點之處,整體上的效果也較佳,但也不代表就能做到百分百的還原歷史,仍然出現(xiàn)了許多錯誤。雖然很多時候不應該對影視劇的還原水平過于苛求,但還是希望中國的古裝劇能在服飾上多用些心,尤其《火燒/垂簾》這樣的反映宏大歷史題材的作品,能盡量去做到接近歷史、再現(xiàn)歷史。 《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這部電影本身場面恢宏、配樂到位,再加上已經(jīng)絕版的故宮實景拍攝,劉曉慶、梁家輝和張鐵林的實力演技,不少在其他清宮劇中罕見的服飾的登場,如此眾多的加分項,還不打算去看這部經(jīng)典老片么? 本文由@青果煎餅 授權首發(fā) 授權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 請通過上面二維碼打賞作者 本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