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有根的重要性 我?guī)煚斞跑幑该鳎骸扒бo,萬要緊,是身勢松軟,腳下有根為最要緊。”他老人家又說:“無論練拳或推手,總以腳下松沉穩(wěn)固踏實為第一,否則一切全談不到。”以腳下有根為最要緊喻腳下松沉穩(wěn)固踏實為第一,足以看出腳下松沉穩(wěn)固踏實的重要性。從練功習(xí)拳的實踐得知:倘若腳下無根,立身中正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如腳下不夠穩(wěn)固,那么立身不是虛擺姿勢的嗎?中正又有何功用?在楊氏太極拳老譜中“八門五步”喻為“土”的中定也會大打折扣,如腳下不夠踏實,中定怎能保持穩(wěn)重姿勢?又何以體現(xiàn)中定是步法的樞紐功能? 腳下有根的功用 腳下有根般的松沉穩(wěn)固踏實,是有其功用的,雅軒公對此說:“練功夫腳下要認(rèn)端的,全身的力是由腳下升上來的,而不是上身局部之力,關(guān)于這一點,要特別注意。”他老人家又說:“松著勁練拳,可以使腳下松沉穩(wěn)固,腰腿上有彈性的力量,無論對方用多大的勁沖來,我可以柔動之力給其化掉,絕不會被其沖動?!?他老人家再說:“如在用時,勁要一下子沉到腳下,這樣子勁才充實?!?諸如“用地心力化勁”、“用地面反座彈力發(fā)勁”、“收勁于腳下”、“借地心吸力”、“氣通涌泉”、“用自身重力和反彈力來行拳”等練法都離不開腳下有根,往下松的沉從腳底落,是順應(yīng)地心引力;往上松的或提或伸從腳底起,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亦稱反座彈力)。 腳下有根的手段 通過從腰胯膝踝松沉到腳底、吃勁于腳跟或腳掌、足心貼地、腳趾抓地等手段達(dá)到腳下有根的目的,使腳下松沉穩(wěn)固踏實。楊氏太極拳名家李雅軒先生說:“注力于兩腳兩腿,達(dá)于地下,如地下有電吸著兩腳兩腿,使腳腿地三者成為一個整體也。” 他老人家又說:“使腳腿注于下層,透于地宮,同地球粘成一體,如這樣子才能叫整個的一身體在宇宙之間?!?/p> 腳下有根練法的實際問題 1、欲要腳下有根,先要腰塌、胯沉、膝挺、踝舒的松到腳底。倘若練不到從腰、胯、膝、踝松沉的落于腳底,是用蠻力拙勁做成腳下有根的,那個“根”是不符合太極拳技術(shù)要求的硬根、死根。傳授我楊氏太極拳108式小快架的老師說:“練時有根,用時無根?!睂τ诔鯇W(xué)者來說,先練“落地生根”,后練“去除己根”,從“有根勝無根”到“無根勝有根”需要一段練習(xí)、體悟的過程。一層功夫一層理,太極拳名師王壯弘先生所說的:“無根之根:無根無所不根,無住無所不住,如流水,如行云。”是進(jìn)階的修煉了。 2、出于勁力走陰面和塌腰、沉胯、挺膝、舒踝的需要,多數(shù)定勢和過渡動作的腳下吃勁受力點是腳跟承重大約七成,腳掌承重大約三成,這樣也符合“立柱頂千斤”的力學(xué)道理。再有身體重心落在腳跟,就不會把涌泉穴壓死,空出涌泉穴,內(nèi)氣才走得順暢。我不大認(rèn)可“重心壓涌泉”的說法,應(yīng)該是“足心貼地”較為實際。楊氏太極拳名家鄭曼青先生在《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文中說:“在注意所及時,便欲將足心貼地,進(jìn)而則欲足陷入地,久之則欲以我之足力,與地心吸力相接,能至此,則我之足已有根矣。”“把重心放在腳跟上”的練法,足心其實也是貼地的。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真的足心能夠與地面相貼,而是要腳與地面緊密接觸。身體的重量落在腳跟時,涌泉穴并沒有被身體的重量壓死。兩腳掌要求平貼地面,足心自然就貼地了,松沉地擺著,保持敏銳的知覺。為啥保持敏銳的知覺?一是為了腳底及時轉(zhuǎn)換虛實的需要,二是足心不宜消極的像吸盤一樣粘在地上缺少彈力,應(yīng)除了虛實轉(zhuǎn)換還要做到剛?cè)嵯酀?jì)。少數(shù)定勢和過渡動作的腳下吃勁受力點是腳掌承重六至八成,腳跟承重二至四成,這是出于拳勢動作的實際需要而自然形成。腳跟為實時與地心吸力相接,腳掌為虛時貼地是要保持敏銳的知覺,處于支持轉(zhuǎn)換重心的待命狀態(tài)。轉(zhuǎn)換腳底重心時,腳掌由虛變實,意念涌泉穴與地心吸力相接;腳跟由實變虛,處于支持轉(zhuǎn)換重心的待命狀態(tài)。 3、如田兆麟、牛春明、劉晚蒼等近代太極拳家都明確地強(qiáng)調(diào)“五趾抓地”是有助于腳下沉穩(wěn)的作用,也有不少明師認(rèn)為“五趾抓地”有利于下盤的穩(wěn)固和勁力的完整。拳圈有人說“五指抓地”有違練松,我認(rèn)為這種說法是沒有拳理拳法與人體運動力學(xué)根據(jù)的,可能是將養(yǎng)生氣功的練松之法與太極拳的松沉等同相混淆了。不過,有些人一聽到五趾抓地,就會想到要用力抓才到位。過了的五趾用力抓地時,會出現(xiàn)肌肉收縮變硬,硬則僵,僵則使腰胯膝動作不靈。所謂“五指抓地”,就是形容五個腳趾彎曲、趾頭著地之形狀就像是抓地面上東西似的,并不是說五個腳趾抓住了地面。不是指腳趾局部緊張用力所形成的,而是指腳趾放松或全身自重與氣沉丹田之氣沉于腳趾而形成的。有些人誤把五趾抓地當(dāng)做一項必須滿足的要求,腳掌一平落,就有意用五趾去抓地。由于只是為抓地而抓地,目的不明確,抓地的時機(jī)和用力都不當(dāng),違背了太極拳的基本原則。老練家說:“腳趾有抓地之意而無抓地之形,還要有靈活變化。”我認(rèn)為:五趾抓地用力多大、什么時機(jī)抓地、抓地時間多長都是出自拳勢動作的虛實需要。另有些人打拳時,身體重心不在后腳跟,而在涌泉穴(腳心部位),認(rèn)為這樣就可以達(dá)到腳掌均勻受力,五個腳趾也能自然抓地,這也是違背了太極拳的基本原則。 4、我門內(nèi)傳授的站樁功、松腰功、松胯功、松膝功、丹田吐納功、推樁守樁功,尤其單練的站樁功和對練的推樁守樁功,是比較有效的腳下有根練法。有些拳師對學(xué)生說:“拳架就是活步樁”。對于太極拳愛好者來說,如何解讀“拳架就是活步樁”這句話?我認(rèn)為“拳架就是活步樁”這句話沒有或?qū)蝈e的問題,而是說給誰人聽的實際問題。大家知道,“一層功夫一層理”這回事。如果練習(xí)站樁等基本功和拳架3年至5年之后,松腰、松胯、氣沉丹田有了一定的功夫,想松到左腳底就沉到左腳底,想松到右腳底就沉到右腳底,像我?guī)煚斞跑幑f的 “腳下松沉穩(wěn)固踏實”、“腳下有根”、“腳腿地三者成為一個整體”那樣,就會進(jìn)入樁步合一和融樁功于拳架的階段,那個階段自然從減少站樁到不用站樁了,“拳架就是活步樁”在這個練拳層次才有實際意義?!叭芫褪腔畈綐丁?這句話對于初學(xué)者來說,倘若不練站樁等基本功而只是行拳走架,那么對于腳下有根的體悟與功夫得耗費很長時間,甚至可能練過十幾年還沒能體悟到腳下有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