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論講,太極拳“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說“五行運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這充分說明了腳的重要性。 今天我們重點談談打太極拳腳上幾種常見之?。?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41, 65);">之一是五指抓地;之二是腳用力蹬地(容易引起身體上泛或者上頂,不能松沉);之三是腳尖內(nèi)扣、外擺時,不能以腳跟為軸碾動;之四是實步定勢時,全腳掌不能平松貼地,犯喝風或者拔根之?。恢迨翘摬蕉▌輹r,虛者全然無力。 先說“五指抓地”,打太極拳贊同這種觀點者一直都有,而且不在少數(shù),所以被列為五病之首。既然各式太極拳都追求“全身內(nèi)外放松”,為什么唯獨具有重要作用的腳可以不放松呢?。?/span> 腳趾用力抓地,足背弓起來,腳自然無法放松,只能是“腳緊全身僵,足弓周身滯”。松,是太極拳的靈魂,腳是太極拳的根,松身先松根。腳不松,則難以使人體起支撐作用的骨關節(jié)放松,腳松方可能節(jié)節(jié)貫串,一松到頂。因此,學太極拳必須先學會松腳。要松腳就必須放松腳趾、腳掌、腳跟,而且腳趾的若干小關節(jié),也應節(jié)節(jié)松開。要求自然平松貼地,與大地融為一體,這也是各式太極拳都應該注意的。 腳用力蹬地之病,往往出現(xiàn)在虛實的轉(zhuǎn)換或者進退步的轉(zhuǎn)關。腳用力蹬地,則必然會產(chǎn)生反作用力,腰腿必生上頂之力,腳下輕飄上浮失去根基,人的肢體便失去穩(wěn)固,則“身必散亂”。此病在兩人推手中更加常見,發(fā)勁時后腳蹬地,身體自然前頂,姑且能做到不輸,卻犯了頂病。太極拳推手是通過松沉周身的骨節(jié)、肌肉,形成整勁,下行由腳入地,再反作用力于腳上,上行經(jīng)胯襠虛實的轉(zhuǎn)換傳遞到腰上,而脊、而背、而肩、而肘、而手,才形成全身不丟不頂?shù)穆菪?。所以打太極拳要求“腳踏浮萍,步如貓行”,切忌用力蹬地。 我們都知道手上有下塌外碾,為擠勁。實則全身各處都有下塌外碾之勁。手臂上的下塌外碾為捋、挒之法;腿上的下塌外碾為套、襯之法;而腳上的下塌外碾,則體現(xiàn)在腳底的擺、扣。 洪式拳法源于陳式,所以洪式拳的步法與陳式一脈相傳。 陳式太極拳腳部的外擺、內(nèi)扣,是以腳后跟為軸,前腳掌貼地擰轉(zhuǎn),這樣才能形成下塌外碾之勁(此時,腳后跟形成的運動軌跡是點,看做星星;而前腳掌形成的運動軌跡則是弧形的面,看做月亮,這就是洪均生公所傳授“星月步”的一種)。再說此時腳上的病癥,有兩種現(xiàn)象。其一,扣腳、擺腳時前腳掌掀起(不貼地),因而無法形成碾動之力。原因是身體不能松沉,尤其是胯關節(jié)僵硬。其二,扣腳、擺腳時以前腳掌為軸,后腳跟外擺或者內(nèi)扣,這樣襠勁必散亂,腰勁外泄。原因仍然是胯關節(jié)不放松,襠勁不松、不開、不圓。 對于喝風、拔根的現(xiàn)象,多出現(xiàn)在馬步或者弓步的大步法。全腳掌不能平松貼地,要么前腳掌外掀或者內(nèi)掀,左右崴動,俗稱“喝風”;要么后腳跟離地,俗稱“拔根”。究其原因仍然是周身不夠放松(尤其是襠、胯部位),不能做到松胯圓襠所致。曾經(jīng)遇到過一些拳友,竟然天真地歸罪于鞋的毛??! 對于虛步之病,今引用洪公的一段話:“陳式的虛步,只有輕重的區(qū)別,沒有純虛,純實的。拳論有:“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佔煞” ?!焙楣终f:“陳發(fā)科師教導的前虛步是足底全部著地,而不是足尖點地。后虛步則是從別的步型前足前進,后足跟進,尚未落定之姿態(tài)式?!薄年惞慕虒Ш秃楣挠浭鰜砜?,陳式太極拳的后虛步是過渡動作,而前虛步是不允許腳尖點地的。 再說虛步定勢時,如果虛腳以腳尖點地,腳跟豎立,則全身發(fā)出的合力必然受影響,穩(wěn)定性也很差。腳尖點地的虛腳,其承重很小,而另一只腳必然要加倍增加承重的力量;而且無論是練拳還是實戰(zhàn),都會因為虛腳尖點地而浪費調(diào)整重心的時間,失機失勢。以汽車為例,汽車有四個輪子,尚不允許任何一個輪胎癟氣,何況乎人只有兩只腳,卻還要浪費一只,難道打太極拳只為塑造能亮相的外形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太極拳的根基在腳,腳越松,根基越穩(wěn)。所以,打太極拳必須牢記:松腳才能放松全身。先要松腳,才有好拳! 文/田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