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原醫(yī)案 張學文醫(yī)案 李某某,女,34歲,工人。 發(fā)熱惡寒2天,始按普通感冒治療,經服銀翹解毒丸、桑菊感冒片、復方阿司匹林等不僅無效,反而逐日增重,體溫高達41℃,經用液體加用四環(huán)素滴注不愈。 接診時,患者體溫雖高但近衣被,腰痛身痛,背惡寒明顯,咽喉痛,尿黃赤,舌淡青,脈反沉。 方用____湯加味。(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1劑見效,連夜又進1劑,則脈靜身涼,再未復發(fā)。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小青龍湯 上一期:10幾歲抽煙,慢性支氣管炎10余年,次方3劑可搞定【94期】 上期原醫(yī)案 周仲瑛醫(yī)案 余某,女,52歲,1991年1月24日初診。 喘哮數(shù)年,反復不愈,去冬受寒后劇發(fā),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咯痰稀薄不多,色白有泡沫,咯吐不爽,面色晦滯帶青,喜熱飲,形寒怕冷,背部尤甚,舌苔白滑而潤,脈細弦,經用多種中西藥治療至今未能緩解。從寒飲伏肺,壅遏氣道,肺失宣暢辨治;予溫肺散寒,化痰平喘法。 方藥如下: 蜜炙麻黃6g 桂枝6g 細辛3g 淡干姜3g 法半夏10g 白前10g 杏仁10g 橘皮6g 紫菀10g 款冬花10g 紫蘇子10g 炙甘草 3g 7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2月4日,喘哮能平,胸膈滿悶消失,形寒怕冷減輕,痰少色白稀薄,易于咯出,治守原意,原方7劑,以資鞏固。 按語 本案哮喘數(shù)年不愈,素有風痰內伏,遇寒即發(fā),證候表現(xiàn)為咯痰稀薄,色白有泡沫,素日喜熱飲、形寒怕冷、背部尤甚、苔白滑而潤為主,顯系寒飲伏肺為患;發(fā)則呼吸急促,哮鳴有聲,微咳,但胸膈滿悶如塞,皆由寒飲阻滯氣道,肺氣升降不利所致,證屬哮病之寒哮無疑。溫肺散寒,化痰平喘實乃正治之法。方用小青龍湯、止嗽散化裁,僅服10劑,哮喘即平,鞏固1周,病即穩(wěn)定不發(fā),可謂 “效如桴鼓”。 周老治療疾病,重視臟腑病機和寒熱虛實之間相互轉化,哮喘病位在肺,但與脾、腎、肝、大腸等亦密切相關,如脾不能運輸水津,腎不能蒸化水液,均可致津液匯聚成痰,上千于肺,成為發(fā)病的潛在病理因素。飲食不當者病源于脾,而素質不強者則多以腎為主。因此,痰哮重在治脾以杜痰源,虛哮主在治腎以清痰本,發(fā)作期邪實者以治肺為要,緩解期正虛為主者,則當調補肺脾腎,且尤應以補腎為要著。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具有外散風寒,內除水飲之功,重在溫化寒飲,是表里雙解之代表方劑。方用麻黃發(fā)汗平喘,兼能利水,桂枝解肌,調和營衛(wèi),麻黃配桂枝,增強通陽宣散之力;桂枝配芍藥為外散風寒,內斂營陰,加強調和營衛(wèi)之功;干姜、細辛之辛,溫中散寒以化飲,半夏辛燥,降逆化痰以蠲飲;配五味子以斂肺止咳,以防肺氣之耗散;甘草和中,調和諸藥,故本方有外散風寒,內除水飲之功。 成無己依《內經》之理而論本方,評之甚精,其云: “麻黃味甘辛溫為發(fā)散之主,表不解應發(fā)散之,則以麻黃為君。桂味辛熱,甘草味甘平,甘辛為陽,佐麻黃表散之,用二者,所以為臣。芍藥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溫,二者所以為佐者,寒飲傷肺,咳逆而喘,則肺氣逆?!秲冉洝吩唬悍斡?,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藥五味子為佐,以收逆氣。干姜味辛熱,細辛味辛熱,半夏味辛微溫,三者所以為佐者,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則腎氣燥?!秲冉洝吩唬耗I苦燥,急食辛以潤之,是以于姜細辛半夏為使,以散寒水。逆氣收,寒水散,津液通行,汗出而解矣?!?/p> 此方在《傷寒論》中主治風寒客表,水停心下之證。癥見于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咯清稀冷痰或白泡沫痰,舌苔白滑,脈弦或浮弦、細滑。 [方藥] 麻黃(去節(jié))、芍藥、細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現(xiàn)代用法:水煎兩次溫服)。 [原文]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40)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41) 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