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談一談親密關系中的付出感吧。 親密關系中的付出感是指,我為對方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有利于對方的事情,且自己做出了部分的犧牲。 這種付出感對對方來說,好嗎? 小王認為: 這有什么不好的?如果有一個人愿意犧牲自己,為我付出,我肯定做夢都會笑醒。 因為對方為我做出了一些犧牲,所以,我會感到愧疚。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會回報一些東西給對方。 小李持反對意見: 一點都不好。 君不見,“有一種好叫你媽逼你穿秋褲”。 還有一種好是,奶奶怕孫子吃不飽,追著給孫子喂飯。但事實上,孫子已經(jīng)吃飽了。 這種站在自己角度,完全忽略對方感受的付出,根本無法給對方帶來任何的愉悅,對方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壓力。 站在付出者的角度上,可能他會忍不住唱一首歌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我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卻沒有感動過?!?/span> 歌詞中充滿著責怪和深深的委屈感。 付出感,在親密關系和中國傳統(tǒng)家庭中經(jīng)常見到。 生活中,經(jīng)常看到這樣的一幕:天冷了,母親特意從家里把衣服帶到學校,怕孩子著涼。孩子不愿意,覺得自己穿這些已經(jīng)夠保暖了。但媽媽不高興了,使出殺手锏,“你以為我樂意走幾里的路給你送衣服過來嗎?我還特意跟公司請假,工作上的事情都沒有做完,就是為了來給你送衣服,你居然不領情。你不穿,冷的又不是我。我是愛你,關心你,才愿意為你付出。要是我不愛你,才不會這樣對你?!?/p> 然而,這種付出,到底是出于愛?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 有些人的付出,總是跟自我犧牲聯(lián)系在一起。 休息日,我跟孩子兩個人躺在家里睡覺,本來打算多休息一會兒再起床。 早上8點,門鈴響了。 我開門一看,父親正站在門外。 當時很好奇,大早上,外面又下著雨,父親怎么來了?因為父親從家里出發(fā)來我這,路程不算短,開電動車差不多要40分鐘。 原來父親是怕我們早上沒辦法吃早餐,所以,特意從家里帶了一些食物過來。知道是這件事的時候,我有點小氣憤,也有點心疼他。 首先,外面正下著雨,天氣不好。父親這么大年齡了,還要騎車,趕早,費那么長時間送過來,我內心有點過意不去,覺得很愧疚。 其次,我這種愧疚的感覺,他沒辦法體會到,更多的是我自己體會到,且我無法消除這種感覺。如果要消除愧疚感的話,可能會跟父親起沖突,但這樣做,只會讓我體會到更加愧疚的感覺。 而且,我是他的孩子,作為一個孩子,我希望父親的日子過的輕松一些,不要有那么沉重的負擔。我也想盡盡孝心,回報他一些,為他做一些事情。但父親起那么早給我送早餐,而且又是休息日,其實,他可以多休息一下的。 他的這種方式,根本沒有得到我的同意,也不清楚這是不是我需要的。實際上,我跟孩子完全可以自我滿足,不需要他跑那么遠,特意送早餐過來。 最后,那天,我本來希望跟孩子晚起一點點,但父親過來了,我們必須配合他,要一起起來做早飯等。 這些感覺交織在一起,讓我感覺到自己好像沒有任何掌控自己生活的機會。 父親的這種付出行為,使我感到了一種深深地愧疚感和憤怒感。 當你以一個付出者的角色進入一段親密關系時,很可能你身邊的人,也會有和我一樣的感受。 談到關系中的付出感,最常見的就是父母跟孩子的關系。 無數(shù)父母在為孩子付出的過程中,可能內心都暗自這樣想過:“孩子,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要聽我的話,要乖。以后長大了,你也要像我對待你這樣來對待我,否則你就是不孝。我現(xiàn)在的這些付出,以后,你都要回報給我?!?/p> 這種付出的背后恰恰是一種控制感。 就像我的父親一樣,他的這種行為背后,也有控制的感覺。對此,我沒有任何選擇,只能被動接受。如果我拒絕了父親的好意,哪怕對他有一些憤怒,我自己都會特別自責。 為什么?別人已經(jīng)對你那么好了,你竟然還有一些憤怒,真是不知道說你什么好? 可我也覺得委屈,覺得自己的邊界被侵入了。同時,在他面前,我沒有存在感。 為什么有些人一定要用付出者的角色進入一段關系呢? 這跟自我價值感的來源有關。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很多時候,可以這樣理解:對別人好,為別人付出,犧牲自己的利益,被別人需要,我們的價值體驗會特別深。 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我們在原生家庭中跟兄弟姐妹間的競爭。 有一個來訪者,她是家里的老二,上面有一個姐姐,下面有一個妹妹和弟弟。 她的出生,并沒有受到父母及家人的歡迎,因為父母期待的是一個男孩。 她在落地的那一刻,在父母眼中,價值非常低。很顯然,她也感受到了,自然而然,她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甚至認為自己不應該來到這個世界,是家庭的累贅。 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他為家里做了很多的事情,像一個小大人一樣,非常懂事。小伙伴叫她出去玩,她不去,在家里照顧弟弟。臟活,累活,她主動幫父母干。家里經(jīng)濟條件不太好,她跟父母說:“要不,我不上學了,專門在家做事,賺錢好了。” 她犧牲了很多。 這些行為,也換來了父母對她的褒獎,認為她真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 平時,父母很少對她露出笑容,每當她付出的時候,總能看到父母臉上欣慰的笑,這更加強了她繼續(xù)付出的行為。 等到她長大結婚后,她跟丈夫的關系容易演變成什么樣子呢? 小時候,她的這些付出,其實是為了得到在家里的存在感和價值感。說白了,也是一種競爭手段。 進入親密關系后,她無意識地把丈夫變成了她的競爭對手。 表現(xiàn)是:一方面對自己的丈夫很好,為他做很多事情,討好他。另一方面,她一直不愿意承認丈夫對這個家庭的價值輸出,否定丈夫對家庭的貢獻。即使丈夫對她很好,她也覺得不夠好。 一句話概括就是:她對他很好,但又不停地責怪他,說他不夠好。 在這種情形下,丈夫特別難受,覺得十分委屈。 這位來訪者把她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獲得價值感的付出,搬到了親密關系中。 跟丈夫的關系變成了跟兄弟姐妹之間競爭的關系。 在原生家庭中,兄弟姐妹間要相互競爭,討好父母,獲得家庭中的價值感。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她不愿意承認丈夫對這個家庭的貢獻,而且,如果她承認了,她會感到特別恐慌。 中國家庭里兄弟姐妹的競爭,實際上,蠻殘酷的。誰都想得到父母多一點的夸獎和肯定,誰也不想被家庭邊緣化,或承受被忽略,被拋棄的威脅。 另外,她跟丈夫建立的關系,也有點像她跟她弟弟的關系。因為父母對她弟弟很好,有比較多的關注和照顧,潛意識里,她對她弟弟有深深的妒忌。 她對她弟弟的恨,一直都在,并被她帶到了親密關系中。 付出,也是一種控制的手段。 當我們付出的時候,我們要的是一種絕對的公平。 絕對的公平就是,我做了什么,你也要回報我這些。如果你沒有回報我或回報的不夠多,那么,你就會被釘在恥辱架上,成一個壞人。 當我們以付出者的角色跟對方互動時,雙方就變成了一種對立的關系。 競爭的關系一定是對立的。 付出者要的是公平,是贏,且非常強烈。夸張點說,有點類似你死我活的關系,不是合作的關系。 因此,我們很難跟這樣的人建立真正享受的,親密的關系。他們也不會承認自己在親密關系中得到的滿足,因為他們要絕對的公平。 以付出者的角色進入一段關系,那么,我一定是對的。 當兩個人發(fā)生矛盾和沖突的時候,一定是對方不對,我絕對是一個對的人。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犧牲了這么多,我不可能不對。付出者會很合理地解釋自己對的一面,如果在互動的過程中,對方有一些不讓我們滿意的地方,我們就有資格去狠狠地指責對方。 實際上,對方感到的是委屈和愧疚,以及無以為報的壓力。 當一方總是對的,另一方總是錯的時候,我們就牢牢地控制住了這段關系里。如果再深入探究一下,還會有深深的威脅。 怎樣的威脅? 中國的親子關系,尤其在母子關系中。 母親控制的話,孩子多半是無法脫離的。孩子感到的是一種很深的控制感和愧疚感。用愧疚感控制你,即使你逃走了,逃到了天涯海角,你還是會有深深的愧疚感。 有多少孩子,在付出者媽媽那,得到的是愧疚的感覺。 A媽媽是一個付出者,習慣為孩子付出。 A對媽媽的感情很復雜,既想回報她,又想遠離她。對于媽媽的一些要求,她不想做,也必須要做,很無奈。 五一放假的時候,A約好了朋友一起去海邊旅行。但是媽媽打了一個電話過來,要她回家?guī)兔ΑK刖芙^,但是,媽媽打了很多次電話給她,生氣后,還會罵她沒有良心,為她付出了很多,這激起了她的愧疚感。其實,那個海邊旅行,她期待了很久,很想去??上В瑳]辦法,她違背不了媽媽的意愿,最后假期回家了。 對于她媽媽不合理的需求,如果她不去滿足,她會感到深深的愧疚。尤其在她媽媽責怪她不孝時。 老 胡 公 號 歡 迎 投 稿 “ 零 要 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