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的重要性:
早在十多年前,我在復旦大學化學系讀碩士,系里“不由分說”地要求碩士生、博士生都得發(fā)表SCI論文才能畢業(yè)。幾年前,我工作所在的復旦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系也開始要求研究生發(fā)表SCI論文。這也使得學風發(fā)生了改觀:在辦公室打游戲、看熱劇的少了,暑假里做科研、寫論文的多了,SCI論文的數(shù)量和質量都明顯提升。這說明,頭上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未必是件壞事。
在堅持學術標準的同時,一些高校和院系也采取了“人性化”的做法,即規(guī)定研究生如果在畢業(yè)時沒能正式發(fā)表論文,那么憑論文接收函就可以拿到學位證的復印件。如果沒有接收函或者壓根就沒投稿,畢業(yè)后兩年內憑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可以補拿學位證。這就給一些發(fā)表論文有困難的學生“留了一條后路”。
導師的無奈:
為了畢業(yè),研究生就得花時間做研究、寫論文,并服從導師的工作安排,這似乎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導師在指導學生過程中有著諸多的無奈:導師本來應該把時間花在思考問題、指導科研上,但現(xiàn)在,需要花很多時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有時候就像在菜場里討價還價那樣勸說學生補做實驗、修改論文……
使導師困惑的,還有專業(yè)培養(yǎng)和研究生職業(yè)發(fā)展的矛盾。導師的任務是按照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把專業(yè)知識、研究技能傳授給研究生,讓他們得到專業(yè)訓練、開展研究,最終達到畢業(yè)要求。但有很多研究生將來想從事的是和本專業(yè)毫不相干的工作,于是要花很多時間外出實習,這影響了他們對學業(yè)的投入。而這種時間投入的缺失導致學生畢業(yè)有困難的窘境,常常由導師來“買單”。
一旦導師提出讓研究生延期畢業(yè),學生就舉出各種理由來求情,嘟嘟囔囔鬧情緒,甚至暗示或者明示:“你不給我畢業(yè),你以后就招不到研究生了?!庇械睦蠋煘榱恕跋⑹聦幦恕?,就讓學生先畢業(yè)、暫不拿學位證,或者親自操刀替學生寫論文。保研究生畢業(yè),成了導師的“責任”和某種情況下的無奈。
我指導第一個碩士生時,讓她隔一段時間把實驗報告交給我,她經(jīng)常說:“還在做著,應該馬上能完成?!蔽乙膊缓靡馑疾扇娭拼胧?,結果她畢業(yè)時因為沒發(fā)出學術論文而沒有拿到學位證。還有一個博士生從別的課題組轉過來后經(jīng)?!吧衩厥й櫋?,也沒有正常開展科研,最終肄業(yè)了。
痛定思痛,我開始對學生管得嚴。我讓學生研一上學期在課余開展文獻調研,每過十天和我討論,進而提出研究方案。學生研一下學期開始做實驗,我每過幾天都會找學生討論。一旦看到學生做科研懈怠了,就找他們談話,有時候一談就是兩三個小時。直到研究生有能力且自覺做科研了,才開始放手讓他們去做。一旦學生的英文論文被接收,我讓學生一邊做新的實驗,一邊將英文論文翻譯成學位論文的相關章節(jié),并開始構思“緒論”章節(jié),“趕在時間的前面”。
但我也有無奈:為了確保學生能按時畢業(yè)、拿到學位證,我把學生的論文投給相對“容易”的學術期刊,為此常被嘲笑“發(fā)不出高檔次論文”。有時候為了趕論文“修回”的截止日期,周末和晚上都到學校幫學生改論文、寫答辯信??捎械拇T士生發(fā)表一篇“夠畢業(yè)”的學術論文后,科研進度明顯放慢。
教授的看法:
近年來,國內很多高校正努力地朝著“世界一流大學”“國內一流大學”目標進發(fā),一些重點高校在本科生教育方面轟轟烈烈,推出了很多新舉措,投入了大量資金,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投入的力度似乎還不夠,研究生的學風不甚理想。
事實上,一流的大學,不但需要一流的本科生教育,也離不開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不但關乎大學的學科建設、科研水平,更是這個時代不可輕視之“重”。
在我看來,研究生能不能畢業(yè)、拿學位證,是研究生幾年攻讀的結果,只是“冰川浮出水面的部分”。我們更需要重視的,是“冰川沉在水下的部分”———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理念和行動。
大學管理者提出了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種種構想,比如實行“長學制”、提高研究生的生活補助、加強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和課程體系建設。
其實,有很多好做法可以大范圍地推廣。我的一位同事就沒有面對那些混日子的研究生的無奈。
這位老師在給大二學生講課時,特地留出時間介紹自己的科研。課后,他把一些“科研苗子”叫到辦公室:“高分低能,沒有用! 你們應該做一做科研! 最近我們學校在征集本科生科創(chuàng)項目,要不你們來報一報?”
也許本科生一開始只是出于好奇,或者想把“某某學者”頭銜寫到簡歷里去而加入課題組,但他們慢慢嘗到了甜頭 (取得科研進展、發(fā)表論文、獲得獎學金),就留在組里讀碩士,甚至繼續(xù)讀博士。當外校的大四學生拿到錄取通知書,等待正式入學時,這位老師的大四學生不但已經(jīng)發(fā)表了論文,還開始了新的研究。并且,學生從讀大二開始進實驗室,一直讀到碩士生三年級,就有五、六年的科研經(jīng)歷,用旁觀者的話說,“等于是一個博士都讀下來了”。
他有了優(yōu)質生源,并且突破了“三年學制”的掣肘,就可以花大量時間把科研做深做透,而不急著發(fā)表一些“勉強能保學生畢業(yè)”的“小文章”。他經(jīng)常在小會議室聽學生匯報科研進展,黑板上寫滿了文字和公式,還不厭其煩地修改學生的學術論文。結果,他們發(fā)表了一批高檔次學術論文,研究生們也“大面積”地獲得國家獎學金和各種榮譽稱號,不再受那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的威脅。
但是,這樣的做法在大學里似乎仍然很“小眾”,因此也只對本校招收的研究生有效。
我認為,除了這樣的做法可以在各所高校推廣外,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更在于———認真投入、嚴格要求,即抓住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人”的因素。
如果導師好好指導學生,學生好好做研究,投入時間和激情;如果導師和院系對研究生能做到“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何愁研究生培養(yǎng)的質量不會提高? 又何愁學生畢不了業(yè)、拿不到學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