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油煙遠勝松煙、摻入金箔與麝香; 墨落紙上香四溢、文人雅士交口贊。
南唐安徽徽州李廷圭墨,是文房四寶中“墨”中至寶,李廷圭是“徽墨”的宗師、發(fā)明者。 李廷圭墨始于南唐,創(chuàng)制人是奚超、奚廷圭父子,南唐后主李煜,酷愛書法繪畫,令召奚廷圭擔任墨務(wù)官,并賜國姓,于是“奚”氏變?yōu)椤袄睢笔?,因此奚超的兒子叫李廷圭,后因?zhàn)亂全家遷到安徽歙縣避難,李廷圭繼承父業(yè),制墨手藝更高一籌。李廷圭墨以松煙、珍珠、龍腦、白檀、魚膠為原料,制成的墨堅如玉,宮中用來畫眉毛,到明代李廷圭墨貴如珍寶。宋宣和年間,曾出現(xiàn)過“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局面,宋善和3年(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為徽州,李廷圭墨及其他各大家之墨,遂統(tǒng)一定稱為徽墨。 據(jù)歙縣縣志記載:……唐代的常侍徐鉉得到一枚李廷圭做的墨,和他兄弟一起使用,每天磨墨寫字不下5000字,用了10年才用完,磨墨時磨出墨的邊際鋒利得像刀刃,可以裁紙,這就是后來大家所稱的徽墨。 好的徽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具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特點。 【文房四寶】 中國漢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時期。 筆、墨、紙、硯在宋代已成為書房中最重要的書寫繪畫用具,有考古學(xué)上發(fā)現(xiàn)也可作證。如在福建省福州市茶園山發(fā)現(xiàn)的南宋許峻墓中,就發(fā)現(xiàn)了整套“文房四寶”用品被隨葬的現(xiàn)象。再如河北張家口遼代張文藻家族壁畫墓的壁畫中,也有不止一幅迄今所見最早將筆、墨、紙、硯同繪于一處的“文房四寶”圖畫。
【其他文房用具】 在古代的文房書齋中,除筆、墨、紙、硯這四種主要文具外,還有一些與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們也是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員。 臂擱:又稱擱臂、腕枕,寫字時為防墨沾污手,墊于臂下的用具,以竹制品為多。 詩筒:在日常吟詠唱和書于詩箋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筆筒:筆不用時插放其內(nèi)。材質(zhì)較多,瓷、玉、竹、木、漆均見制作。 筆洗:筆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為缽盂形,也作花葉形或塔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處濕潤,以供臨時擱墨之用。 墨匣:用于貯藏墨錠,多為漆匣,以遠濕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紋,或用螺細鑲嵌。 鎮(zhèn)紙:又稱書鎮(zhèn),作壓紙或壓書之用,以保持紙、書面的平整,常作各種動物造形。 水注:注水于硯面供研磨,多作圓壺、方壺,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雞等動物形。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 硯匣:又稱硯盒,安置硯臺之用,以紫擅、烏木、豆瓣摘及漆制者為佳。 印章:用于鈐在書法,繪畫作品上,有名號章、閑章等,多以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也有銅、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稱印臺、印色池,置放印泥,多為瓷居多。 筆掭:又稱筆硯,用于驗?zāi)珴獾蚶眄樄P毫,常制成片狀樹葉形。 筆架:又稱筆格、筆擱,供架筆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處可置筆。 書畫毛氈:簡稱書畫氈,材質(zhì)分3種:“純羊毛”、“羊毛和纖維混合”、“純纖維”(書畫氈防止墨擴散,將多余的墨水吸入毛氈內(nèi),同時也不會弄臟桌子)。
【文房四寶的官職】 古人不僅給筆、墨、紙、硯取了名字,而且還給它們封了官職。 故封之為中書君、管城侯、墨曹都統(tǒng)、墨水郡王、毛椎刺史。 故封之為松滋侯、黑松使者、玄香太守、亳州楮郡平章事。 故封紙為好畦(侍)侯、文館書史、白州刺史、統(tǒng)領(lǐng)萬字軍略道中郞將。 故封之為即墨侯、離石侯、鐵面尚書、即墨軍事長。 |
|
來自: 是志成 > 《是三行:行、草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