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出圖,洛出書,河圖網(wǎng)最懂洛陽最懂你!洛陽新聞資訊、風光美圖,旅游攻略,美食小吃、攝影采風...以攝影聚焦絲路起點、牡丹花城,我們是洛陽最好看的本地生活服務(wù)平臺。 漿面條是洛陽傳統(tǒng)美食小吃,其制作簡單,成本低、味道美、易于消化,因而自古以來流傳不衰,成為頗具濃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食。在火車站、集貿(mào)市場、大街小巷的各個餐館,漿面條隨處可見。在漿面條的食客里,有開大奔專程而來的富人,也有各色各樣的市井小民,他們同坐一張桌子,吃得熱火朝天。 洛陽有句民諺:“河南府有三寶,孟津梨、靈寶棗、洛陽城里漿面條”。作為洛陽面食的代表,漿面條歷史悠久,婦孺皆知,老少皆宜。 關(guān)于漿面條的由來,眾說紛紜,流傳最廣的當屬中興漢室定都洛陽的漢光武帝劉秀的故事。相傳當年劉秀為躲避追殺,日夜奔走,數(shù)日水米未進。一日深夜行至洛陽附近,見到一戶人家,便想討些飯食,可主人貧窮,只有幾把干面條和一些已經(jīng)放酸的綠豆?jié){水。主人用酸漿把面條、菜葉、雜豆下入鍋燒熟。劉秀狼吞虎咽,竟然覺得香氣撲鼻,吃得津津有味。后來劉秀當了皇帝,雖有山珍海味,卻依然對當年落難中的漿面條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就有了漿面條。 如今在洛陽,每天從漿坊傳出的一聲吆喝,是眾多老洛陽人心里最美妙的音符。酸漿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漿面條的質(zhì)量,而好的漿房往往供不應(yīng)求,所以要想吃上一口地道的漿飯,就得早早去“舀漿”。 過去洛陽的窮人家買不起面粉,常常以菜代面?;▊€三五分錢上街舀兩瓢酸漿,回家做漿飯。切少許蘿卜絲或白菜葉下鍋,待漿起沫后勾點面粉,稠稠的,謂之“挑漿飯”。若再下點小米,謂之“漿米氣兒”?!笆{面條兒”更是漿飯中的上品,洛陽民間就有“漿飯熱三遍,拿肉都不換”,可見其魅力無窮。 酸漿、手搟面、熟白菜肉沫、小芹菜丁、韭菜、大綠豆、胡蘿卜絲、熟花生米,各種原料齊備,只見大廚時而淋油“打沫”,時而輕撥面條,不一會兒,一碗汁稠味美、濃而不糊,面條筋道、軟而不斷,酸香撲鼻的漿面條就上了桌。再佐以韭菜花、辣椒油,還有炒好的青椒段,綠白紅、酸得辣,生生能把人的饞蟲給勾了去。 從街頭小館到樓閣飯店,從尋常人家到王謝堂前,漿面條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洛陽人。在歲月的長河中,洛陽人既享受過盛世國都的繁華,也經(jīng)歷過烽火連天的戰(zhàn)亂,甚至被數(shù)度滅城,但一直寵辱不驚地包容著一切,他們對生活的感悟都慢慢地融進這一碗漿面條之中。 網(wǎng)友“香香美食”講述一段關(guān)于漿面條的記憶: 小時候常坐著老爹的大28從青年宮到東關(guān)去買漿,老爹掌舵我坐后面端鍋,回來做漿面條、漿米氣兒面。洛陽人對漿面條情由獨鐘,那酸美生津,香飄怡人的口感,是洛陽最具代表性的小吃。 做漿飯,酸漿熱鍋起沫小火咕嘟,花椒大料直接掌鍋,白菜、紅羅卜甩開放,下面條,當一種恰似雨后土壤的芬芳逐漸彌漫開來的時候,出鍋嘍! 東大街原有四家漿坊,而馬蹄街的漿坊做的漿,原料選上等綠豆,去皮干凈,石磨磨漿,井水過濾調(diào)制。因好吃還香還稠。 最愛吃的還是中午剩下的漿飯晚上熱一遍,洛陽人俗話說的好:漿飯熱三遍,給個寶貝都不換。熱的時候摻點五花三層的紅燒肉,最好熱的過點,鍋底能出現(xiàn)點糊磕巴帶點糊味,再配個瓷面油旋,歪日他嘚,美哩不要不要滴。 一段關(guān)于洛陽漿面條的紀錄片,值得一看! 那么,作為一個吃貨, 我們自己怎么才能在家里做一碗正宗的漿面條呢? 教程來啦! 菜譜小貼士:1、面條煮的軟一點好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