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故事 從前有座山,名叫常山。山上有座破廟,廟里住著個窮和尚。這個和尚因為生活沒有著落,每天下山化緣充饑。 有一天,和尚得了瘧疾,一到下午先發(fā)冷后發(fā)熱,每天犯一陣。瘧疾的滋味非常難受,窮和尚被折騰得身上無肉,皮包著骨頭,人形兒都變啦。可是,每天連飯都不一定能吃上,哪有銀子去治病呢?所以他只能干熬著。 一天,和尚又下山去化緣,快晌午了,他還沒討來一口飯,餓得肚子咕咕直叫。和尚心想,說什么也得弄點兒東西吃,要不,下午一犯瘧疾,肚子里沒食怎么能撐得???于是,只好硬著頭皮去討。他來到一家窮人門前,主人說:“我們也吃不上飯,剛煮了半鍋野草根稀粥,誰吃了誰吐。你要是胃口好,就吃吧?!庇戯埖哪膬焊姨羰嘲?!和尚餓得實在受不住了,一口氣兒吃了兩碗。說也怪,他吃了這種野草根子,一口也沒吐。和尚吃飽了肚子,來到一個大草垛旁邊,躺在那兒曬太陽,等著瘧疾發(fā)作。誰想,直到太陽落山,不光沒犯病,還感到渾身舒服多啦。 幾天過去,瘧疾病都沒發(fā)作。和尚以為病好了,挺高興。可是,一個月后,他又發(fā)病了。和尚想:“上回吃了那種野草根煮的粥,病就不發(fā)了,是不是那種草根能治瘧疾呀?”于是,他急忙去找那位施主,見面就問:“施主,我上次在你家吃的那種草根,是在哪兒挖的呀?” “那是我家不懂事的二呆子挖來的,有毒,一吃就吐?!?/p> 二呆子是這家的兒子,看著有些傻氣。他領(lǐng)著和尚上了山,找到一種開藍花的野草,這種草的葉子是長圓形的,邊上還有鋸齒。和尚挖了許多,栽在廟前廟后的空地上。和尚一連吃了很多日子,瘧疾病就這么除了根。 從此,和尚化緣時遇到瘧疾病人,就用這種草根給人醫(yī)治,治一個好一個。于是,一傳十,十傳百,都說:“常山破廟里的和尚會治瘧疾?!?/p> 一時間,方圓幾十里以內(nèi)的人,都跑到破廟來求藥。有的人還打聽:“治瘧疾的藥草叫什么名字呀?”和尚一想,這藥草出在常山,就說:“叫它‘常山’吧!?!?/p> 常山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根。主產(chǎn)于四川、貴州,湖南、湖北亦產(chǎn)。秋季采收,除去須根,洗凈,曬干生用,或酒炙,或醋炙后用。 【性味】苦、辛,寒。有毒。 【歸經(jīng)】歸肺、心、肝經(jīng)。 【功效】涌吐痰涎,截瘧。 【主治】用于痰飲停聚,胸膈痞塞,瘧疾。 臨床應用 1、胸中痰飲證。本品辛開苦泄,善開泄痰結(jié),其性上行,能引吐胸中痰飲,適用于痰飲停聚,胸膈壅塞,不欲飲食,欲吐而不能吐者。常以本品配甘草,水煎和蜜溫服。然此法今已少用。 2、瘧疾。古有“無痰不成瘧”之說。本品善祛痰而截瘧,為治瘧之要藥。適用于各種瘧疾,尤以治間日瘧、三日瘧為佳。古方常單用本品浸酒或煎服治瘧,每獲良效;臨證亦可配伍運用。若治一切瘧疾,寒熱往來,發(fā)作有時者,可以常山酒浸蒸焙,與檳榔共研末,糊丸服之,如勝金丸(《和劑局方》);治瘧疾寒熱,或二、三日一發(fā)者,可與厚樸、草豆蔻、肉豆蔻、檳榔等同用,如常山飲(《圣濟總錄》);若虛人久瘧不止者,可與黃芪、人參、烏梅等同用,如截瘧飲(《醫(yī)宗必讀》);瘧久不愈,而成瘧母者,則與鱉甲、三棱、莪術(shù)等同用,如截瘧常山飲(《丹溪心法》)。 【用法用量】煎服,4.5~9g;入丸、散酌減。涌吐可生用,截瘧宜酒制用。治瘧宜在病發(fā)作前半天或2小時服用,并配伍陳皮、半夏等減輕其致吐的副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且能催吐,故用量不宜過大,體虛及孕婦不宜用。 古籍摘要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傷寒寒熱,溫瘧,鬼毒,胸中痰結(jié),吐逆。” 2.《本草綱目》:“常山、蜀漆有怯痰截瘧之功,須在發(fā)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見;用失其法,真氣必傷。夫瘧有六經(jīng)瘧、五臟瘧、痰濕食積、瘴疫鬼邪諸瘧,須分陰陽虛實,不可一概而論也。”“常山生用則上行必吐,酒蒸炒熟則氣稍緩,少用亦不致吐也。” 3.《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常山,善消脾中之痰,為治瘧疾要藥。少服,則痰可徐消,若多服即可將脾中之痰吐出,為其多服即作嘔吐,故諸家本草謂其有毒。醫(yī)家用之治瘧,亦因此不敢多用,遂至有效有不效。若欲用之必效,當效古人一劑三服之法,用常山五六錢,煎湯一大盅,分五六次徐徐溫飲下,即可不作嘔吐,瘧疾亦有八九可愈?!?/p> 經(jīng)驗方 治胸中多痰,頭疼不欲食:常山四兩,甘草半兩。水七升,煮取三升,內(nèi)半升蜜,服一升,不吐更服。無蜜亦可。(《肘后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