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學活用“小青龍”
方名:小青龍湯。
組成:
麻黃(去節(jié),10-15g)、 芍藥(10-15g)、 細辛(3-6g)、 干姜(10-15g)、 甘草炙 (10-15g)、 桂枝(去皮,10-15g)、 五味子(3-6g)、 半夏(洗,10-15g)。
來源:
出處:《傷寒論》: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有的網(wǎng)友提出讓我談談我的組方思路,還有的加了我QQ,希望能夠多多交流;但由于我上QQ的時間很短,我總認為在QQ上太浪費時間,所以難以滿足大家的要求,所以我把我的學習方法簡單地在這里做個介紹。今天就拿這個“小青龍湯”做講解。
我把“小青龍湯”的組成和主治癥候也貼在上面,為的是更直觀地對照理解。
首先說在《傷寒論》里,因受時代和環(huán)境的限制,仲圣用此方治療的病癥就是那么多,如果他活到現(xiàn)在就肯定不會這么想,因為現(xiàn)實當中的病癥,有很多在當時是不曾出現(xiàn)過的。就拿現(xiàn)在的患者,從醫(yī)院一出來一個胖子,一出來又一個胖子,都是“富足”惹的禍。仲景那個年代能有這樣的場景嗎?所以,我們就不要死記硬背上面那些主治癥候了。
《傷寒論》說這個方是“解表方”,那就只能解表嗎?依我看就不是。單服過麻黃親身體驗過的人可能知道,麻黃不單是解表藥,一定還有其他作用,所以把麻黃只視為解表藥,局限性就太大了;桂枝也不是單生體表之熱的。如果你把麻黃放到嘴里嚼一嚼,那種感覺一定是相當排斥,馬上唾出來好多唾液。麻黃進入體內(nèi)所起的作用就在于此,所以說麻黃也是很好的祛濕藥,沒有桂枝、細辛和生姜的助推它是不會發(fā)汗解表的。
我再用我的“生命燃燒”理論做一下刨析。在生命燃燒的三要素中,“燃料”、“溫度”和“氧氣”都兼顧到了,只是對于燃料的供應還不夠充分,只有白芍、五味子和甘草三味藥,而且大都是斂陰益氣的,能生津的只有五味子一味藥,量也不大。麻黃的祛濕、半夏的祛痰、能夠舒通氣道,有利于“生命燃燒”時對氧氣的有效利用。而其他的幾味:桂枝、生姜、細辛主要用來提高“生命燃燒”時的溫度,將水液蒸發(fā),讓體內(nèi)的“火勢”燃燒得更旺。
由于白芍和五味子的加入,這個解表方就不會出現(xiàn)大汗(最多也就是個微汗),如果我們將白芍和五味子的量加大,或者加入養(yǎng)陰生血的熟地、當歸、首烏,或者合方、聯(lián)方使用地黃丸、左歸、右歸丸等,我們還會擔心這個麻桂峻劑傷陰亡陽,還能只認為這個方只能用于“解表”嗎?
在學習一個方時,我是不會去記那些辯證呀、主治呀、適宜癥候的,事實上也記不住,對于這個方只注重兩點:一個是“加熱”,一個是“祛痰濕”,因為在“高溫”(溫通)的作用下,祛痰除濕的作用會更強。所以我認為,在體內(nèi)如果熱象不是很明顯,“燃料”比較充足的情況下,“小青龍湯”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使用;如果體內(nèi)有熱,“燃料”不是很充足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加減、變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