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若干問題 前面我們從紅樓夢香菱學詩的故事中總結出一些規(guī)則,又給大家說了一個簡便的三段法,似乎寫詩就是這么一回事,但是真的自己動起手來,一定和香菱一樣,自覺很好了,但大家不認同。寫詩真的有不有終南捷徑?這是一個似有似無的問題,說有,但從來就沒有人見過真的能金針度人,如果作詩也能于七月七日晚上象繡花娘娘一樣乞得織女金針該多好呀! “鴛鴦繡出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A title="" name=_ednref1>[i]但如果說沒有,從陸機《文賦》、劉勰《文心雕龍》到后來五法八門的詩法詩品詩藪,到我們說的香菱的故事,莫不說如何作文如何寫詩的問題。但是,我們看過的人,也有隔靴搔癢,不得要害的感覺。陸機“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難之難也”,說的就是一個眼高手低的問題,想寫好,想稱心,但很難得作到。自己得意的文字,是要先感動自己,連自己都不能感動,要感動別人是很難的,陸機“思涉樂其必笑,方言衰而己嘆!”寫到得意處自己偷著樂,寫到悲傷處自己先嘆惋不置,暗自傷心飲淚,也就是自己必進入角色。 孔圣“草創(chuàng)之,討論之,修飾之,潤色之?!边@就是寫詩歌的總訣?!安輨?chuàng)之”就是立意構思后行文,“討論之,修飾之,潤色之”就是創(chuàng)作中仔細斟酌,創(chuàng)作后仔細修改,包括主旨、語言、音律諸方面。 一、立意 命題立意,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來說,其重要性無容贅述。正如上面黛玉說:“第一緊要?!笔紫龋谖戳⒁鈽嬎贾?,我們必須明確一件事情,你為什么寫這篇文字這首詩?如上面我產所討論的創(chuàng)作的目的性。一般地來說,我們心中有想寫的沖動,有些事不吐不快,當然不排除名題作文,你參加考試,你應酬,不得不寫?;蛘呷缜百t所說的,見到四時代謝,所謂春風感人,比如宋玉悲秋、少女懷春,或者見到前人的功德,或者被別的事情所感染,忍不住“援筆而賦”。只有明白了為什么寫想寫什么然后才好命題立意構思。換言之,立意構思就是解決如何寫的問題。詩有詩心,詞有詞心,況蕙風說:“吾聽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外有萬不得已者,即詞心也。”(《蕙風詞話》)“萬不得已”就是你為什么要寫的原因。 構思開始,我們要靜下心來,搜集資料,調動我們所有的知識積蓄,甚至把前人類似的文章進行爬梳整理,進行比較學習,為我所用,“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陸機《文賦》),這樣不但可以借鑒學習前賢的經驗,主要是還可避免重復和雷同。這個時候,我們不要怕想得遠,不要怕想得深,與之有關的都可以想,都應該想,天馬行空,無所拘束,用陸機的話叫“精騖八極、心游萬仞?!保憴C《文賦》)江蘇有個網名叫殘荷的青年,他跟我談創(chuàng)作體會時說,如寫某一題材,他會把古人寫這題材的作品盡來搜出來,他這樣作的好處如上述可以達到借鑒與避重的目的。 立意和構思,兩者同而異,但都是動手之前的功夫,我們作篇文章寫一首詩填一首詞,事先必立好意、構好思、確定好題材、明確體式。比如說寫詩我們是用近體還是用歌行體,用近體是律還是絕,是五言還是七言等等。如果是命題作則要審好題,選好材料。古人把這個過程叫做“镕范”?!伴F范”有三要:一要確定體式,明確用什么體裁來表達所要表達的內容;二要選好題材;三要確定中心和重點。然后才是舒發(fā)文彩,鋪敘情實,取舍增刪,如匠之就繩墨,否則“若術不素定,而委心逐辭,異端叢至,駢贅必多”。什么意思?若不立好意構好思,一任筆下泛濫,必定文不對題,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散漫無收,有如一堆皮毛,不見全牛。 立好了意構好了思,便有方向,便可以圍著主題發(fā)展和想象。題為“山行”便不宜涉獵江海或城市的景象,滄浪詩話“入門須正,立意須高”,題目貼切,主意高遠,詩的一半已經成功了。如果沒有審好題,就會象香菱學詩一樣離了題,既于說纏夾、抵觸、重復等等毛病一定是少不了的。 創(chuàng)作如同蓋房,先要有設計,接著才能施工,最后搞裝飾。但是話要說回來,有時可以邊構思邊寫修改,有的寫到一半,覺得途窮,另起的也不是沒有,所發(fā)立意構思與動筆寫作的關系密切不是截然分開的。但是必須“意在筆先、心手相應”,表達服從于構思。 意境 我們常常碰到“意境”、“境界”這兩個詞,有時還會打架。在我理解,所謂“意境”有幾層含意,淺層次的是指作品所表現的外在形象,如語言風格如韻律,大家常常會說,你說的話好有詩意,你這篇文章很詩意,意即給人的感覺是有味有韻很美。而深層次的就是詩的整體所傳達的意象,包括背景,包括給人的感受、給人的啟迪,甚至是背景,總言之是詩的內涵和外延?!耙饩场卑ㄔ娫~的情調和境界。明代朱承爵《存馀堂詩話》:“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鼻宕衢小洞涸谔秒S筆》卷二:“云棲修篁夾道,意境殊勝?!碧拼娙送醪g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緣境”的理論,劉禹錫和文藝理論家司空圖又進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創(chuàng)作見解。通過清代的討論、辨析和廣泛使用,意境的內涵更趨豐富、深刻和統一。如“以形寫神”,做到“氣韻生動”,注意對審美對象的內在特征的把握,自覺追求藝術的“滋味”。中唐釋皎然、司空圖主張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可以意冥,難以言狀”,更重視表現作家獨特的審美體驗和情趣意興。南宋嚴羽的“別材”、“別趣”說,清王世禛的“神韻”說,都從不同方面逐步深化了意境的美學特性,使傾向于“表現”的中國古典藝術這一主要特征更為明晰突出。 境界 況蕙風說:“人靜簾垂燈昏香直,窗外芙蓉殘葉颯颯做秋聲,與砌蟲相和答。據梧瞑坐,湛懷息機。每一念起,輒設理想排遣之。乃至萬緣俱寂,吾心忽瑩然開朗如滿月,肌骨清涼,不知斯世何世也。期時若有無端哀怨,棖觸于萬不得已,即而察之,一切境像全失,唯有小窗虛幌、筆床硯匣,一一在吾目前。此詞境也”(《蕙風詞話》卷一)??磥?,正是在簾垂燈昏、小窗虛幌的幽寂環(huán)境中,詞論家才能夠摒卻雜念,瞑坐息機,體悟到難得一遇的“詞境”。同樣,在詞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詞人們也往往會借助于“簾”、“幃”、“屏”、“幕”、“帳”、“幄”、“幌”這一系列意象的巧妙運用來營造迷離曲折的詞境,訴說“無端哀怨”、“萬不得已”之心情。如此,則這個系列的意象便成了詞人們手中極為有效的“道具”。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又特別提出“境界”,如“有詩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又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等等。而繆鉞認為:“詞體之所以能發(fā)生,能成立,則因其恰在此時能與自然之一種境界,人心之一種情感相應合而表達之。此種境界,此種情感,永存天壤,則詞即永久有人欣賞,有人試作。以天象論,斜風細雨,淡月疏星,詞境內外也;經地理論,幽壑清溪,平湖曲岸,詞境也;以人心論,銳感靈思,深懷幽怨,詞境也?!保ā墩撛~》)從這里看,境界即“情”與“景”,也就是詩人詞人捕捉到心里的一副全息影像,然后形諸筆下。 意境與境界的同異 由此“意境”與“境界”便糾結在一起,有的說“意境”不同于“境界”,有的說“意境”即“境界”,其實兩者同而異,異而同。一般來說意境由遞進式分組成,一部分是“如在目前”的較實的因素,稱為“實境”;一部分是“見于言外”的較虛的部分,稱為“虛境”。虛境是實境的升華,體現著實境創(chuàng)造的意向和目的,體現著整個意境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制約著實境的創(chuàng)造和描寫,處于意境結構中的靈魂、統帥地位。但是,虛境不能憑空產生,它必須以實境為載體,落實到實境的具體描繪上??傊?,虛境通過實境來表現,實境在虛境的統攝下來加工,這就虛實相生的意境的結構原理。而“境界”便是指上面所言的虛鏡實境。由此可見,詩詞的所謂“意境”是指詩詞的整體感覺,而所謂的“境界”即詩中的具體“情”“境”。又詩好言“意境”,詞好說“境界”。詩歌寫作時的場景,也可以是回憶,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實際卻達不到的場景。詩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就是這個道理。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詩歌創(chuàng)作離不開意象,意象的選擇只是第一步,是詩的基礎;組合意象創(chuàng)造出“意與境諧”的詩的藝術境界才是目的。意境與意象在本質上有一定的聯系,它們都是主觀與客觀統一的產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但它們又有區(qū)別:從形式上看,意象與詞句相關,意境則與全篇對應。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边@首詩有如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再如賀鑄《青玉案》中“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組成一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試問閑愁都幾許?”它不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形成了一個感人的藝術境界:閑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凄清迷茫的黃梅時雨。 因此我們認為 “意境”與“境界”有時可以重疊,但總體上來說一個是宏觀的整體的,一個是具體的微觀的。 靈感 在立意構思的時候不得不提到一個詞叫“靈感”,什么是靈感?其實就是我們上面所談到的詩意或者意境以及尋找詩意或捕捉意境的這個過程。他頗為奇妙,有時候長時間思索得不到解答,受到什么啟發(fā),突然間靈光一現,一下子就敞亮了。大多的時候是似有似無,你明明感覺到他就在哪里,但是就是抓不住,忽隱忽現,當你打算放棄的時候,他又出現了。我們說“天機一片,知所來,不知所從來”。陸機“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滅,行猶響聲?!毕笙懔鈱W詩,茶飯不思,頭腦中一片空白,但是突然在夢里得到了靈感。這其實是平素的積累躲藏在你思想意識深處,被你喚醒了。這種積累可以是你的經歷、你聽過的或你從書上或其他媒介上得到的。此時與你要表達的感受產生共鳴。如果你文思壅塞的時候,你就會象河水遭到阻截一樣,突然斷流,河床干枯。有時越急,頭腦中越是一片空白。這個時候如果你勉強下筆,也是干巴巴的文字,讓自己都看著難受,不是說給別人看。在我們創(chuàng)作過程中很多時候會接二連三地產生好作品,有時會好長半年或數年沒有一篇象樣的作品。我們把這段時間叫枯竭期。袁守定“機鬯則文敏而工,機塞則文滯而拙”(《占畢叢談》)此之謂也。正如香菱夢中得詩一樣,其實就是靈感顯現。 格調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A title="" name=_ednref2>[ii]關于格調的問題,歷來爭論比較多,到清更是到了白熱化,以袁枚的性靈對沈德潛的格調,大有你死我活之勢。其實早在南北朝的司空圖就作了詳盡的分類與描述,這里不談,后來人們把他簡化成九品,所謂九品論詩:高、古、深、遠、長、雄渾、飄逸、悲壯、凄婉。劉坡公說得很嚴重:“學詩第一要義詩格需求高尚,所謂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是也。若念頭一差,勢必愈鶩愈遠。故曰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為下矣?!保ā秾W詩百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