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曲阜謁孔廟
曲阜是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去過的。這次見到的孔廟、孔府的建筑基本上差不多,但曲阜城內(nèi)卻已大變樣了。首先,現(xiàn)在的孔廟、孔府已被圍在曲阜古城墻里面;其次,原來的曲阜給我的印象是儒家圣地,環(huán)境清潔而幽靜,路上行人斯文而優(yōu)雅。
這次看到的曲阜與其他地方游覽的商城大同小異。新建的商業(yè)街千屋一面,紅燈高掛,酒旗招展。景點上人頭攢動,導(dǎo)游么喝,沸沸揚揚,一片嘈雜。一點沒有圣潔之地的神圣感。
我們首先游覽的是孔廟??讖R,是我國歷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廟堂,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筑特色、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筑群,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稱為我國三大古建筑群。它仿皇宮建筑之制,主體建筑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附屬建筑左右對稱,布局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氣勢雄偉。占地14萬多平方米,南北長達(dá)1120多米。整個建筑包括五殿、一壇、兩廡、二堂、兩齋、十七碑亭、54座門坊共有房屋466間,四周都圍有高高的紅墻,顯得莊嚴(yán)肅穆。
孔廟始建于孔子逝世后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魯哀公下令把孔子生前居住的三間房子立為孔子的祀廟。后經(jīng)唐、宋、金、元諸朝的擴(kuò)建而初具規(guī)模,至明清兩朝基本定型。幾千年來,孔廟先后經(jīng)過15次大修,31次中修,數(shù)百次小修,形成目前這樣宏大的規(guī)模。整個孔廟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軸線上集中著孔廟的主體建筑,包括一坊、六門、一閣、一壇、三殿。
我們從“萬仞宮墻”進(jìn)入,沿著中軸線向前參觀。這個“萬仞宮墻”上次來就沒有看到,是近年新建的。《論語》記載:魯國大夫叔孫武叔對大夫們說,子貢比孔 子要強(qiáng)些。子貢聽后,便打了個比喻:“人的學(xué)問好比宮墻,我的這道墻只有肩頭高,人們一眼就可以看見墻內(nèi)的一切。我老師孔子的這道墻有好幾仞高(一仞八尺),如果找不到他的門,是不能看到墻內(nèi)宗廟的雄偉,房舍的多種多樣”。后人認(rèn)為“夫子之墻數(shù)仞”,仍不能表達(dá)對孔子的尊敬和贊揚,明代學(xué)者胡纘宗便稱孔子為“萬仞宮墻”,并書寫刻成石額鑲于曲阜城南門“仰圣門”上。乾隆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對孔子的尊崇,把胡碑取下?lián)Q上自己書寫的“萬仞宮墻”四字掛在上面。
進(jìn)了“萬仞宮墻”,前面是一座三門四柱石坊,為“金聲玉振”坊。金聲玉振,寓意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頌揚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xiàn)。筆力遒勁的“金聲 玉振”四個字為明代學(xué)者胡纘宗題寫。坊后是單孔泮水石橋,橋面是二龍戲珠石階,橋后東西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各立石碑一幢,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以示對孔子的尊敬。
過了金聲玉振坊便是“欞星門”。這是孔廟的第一道大門。欞星,古人認(rèn)為它是文曲星,主管文人才士的選拔,寓意孔子乃文曲星下凡。古代祭天先祭欞星??讖R 設(shè)欞星門,是說尊孔如尊天。欞星門在泮水橋后,四楹三間。石柱鐵梁,四根圓石柱中綴祥云,頂?shù)衽慷俗奶鞂ⅰV虚g石梁上刻乾隆皇帝手書“欞星門”三個大字。欞星門里連著二坊。南為“太和元氣”坊,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坊額為嘉靖年間山東巡撫曾銑所書。此坊贊揚孔子的學(xué)術(shù)思想如同太空 天體,循環(huán)往復(fù),永恒長存。此坊北面是一架漢白玉石坊,篆額“至圣廟”三字。在“太和元氣”和“至圣廟”兩坊間,孔廟第一進(jìn)院左右兩側(cè)修建了兩座對稱的木 質(zhì)牌坊,為孔廟第一道偏門。東題“德侔天地”,是說孔子之德與天地相齊;西題“道冠古今”,是說孔子之道古今無二。
走過“至圣廟”牌坊,前面一座三券門式建筑為“圣時門”,這是孔廟的第二道大門。圣時,取之《孟子》“孔子,圣之時者也”,意謂在圣人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的。據(jù)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欽定孔廟正門為“圣時門”。此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初為三間,弘治年間擴(kuò)建為五間,中設(shè)拱門三券,碧瓦歇山頂,四周是深紅色墻面?!笆r門”里是一個很大的庭院,古柏森森,芳草如茵。迎面三架拱橋縱跨,人工開挖的“璧水河”橫貫東西,橋因河得名曰“璧水橋”。
走過“壁水橋”就是“弘道門”。此門為孔廟第三道大門,是明洪武十年(公元 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取《論語·衛(wèi)靈公》“人能弘 道”語意,欽定命名,贊頌孔子闡發(fā)了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昂氲篱T”闊五間,深二間,與璧水三橋相連,布局巧妙,建筑獨特。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廟其實是歷朝逐步從后到前擴(kuò)建起來的,直至現(xiàn)在規(guī)模。
走過一片古柏森森的庭院,前面便是“大中門”。這是孔廟的第四道大門,原名“中和門”。始建于金代,明弘治年間重修,現(xiàn)在大門是清代所重建,清世宗題寫
門額。此門五間三門,單檐歇山頂,灰瓦綠邊,正中左右建有掖門,與弘道門遙遙相對,前呼后應(yīng),氣勢莊嚴(yán)。大中門左右兩側(cè)各建有拐角樓一座,每樓三間,立于正方形高臺之上,臺之內(nèi)側(cè)有馬道可以上下。這里的兩座角樓與孔廟東北、西北兩座角樓相配合,供守衛(wèi)之用。
再向前是孔廟的第五道大門“同文門”。原名“參同門”,后取《中庸》“書同文、行同倫”之語意欽定“同文門”。乾隆十三年(公1748年)御題匾額?!巴拈T”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大門,兩側(cè)無墻垣相連,獨立院中,闊五間,進(jìn)深二間,黃 瓦歇山頂,斗拱布局疏朗,周圍八角石柱。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大修孔廟時,拆原有圍墻,四周修建四座碑亭,即洪武碑亭、永樂碑亭、成化碑亭、弘治碑亭,明、清時兩次被火焚毀。1933年僅為洪武、永樂兩碑重建碑亭,而成化、弘治 兩碑卻仍舊露立。每座碑皆高6米、寬2米以上。尤其“成化碑”,高達(dá)7.7米,寬2.24米,為孔廟巨碑之一。成化碑文極贊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無焉”,“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字為楷 書,在書法藝術(shù)中占有重要地位。
過“同文門”,一閣在院北端拔地而起,這就是以藏書豐富、建筑獨特而馳名的孔廟藏書樓“奎文閣”。該閣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原名藏書樓,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時改為今名,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改建為三層。面闊七間,進(jìn)深五間,三重飛檐,四層斗拱,黃瓦歇山頂。前廊下東西兩側(cè),立明代石碑兩幢,東為《奎文閣賦》,西為《奎文閣重置書籍記》,均為明代所 刻。“奎文閣”后是“十三碑亭”院。內(nèi)有碑亭十三座,存碑五十余座,是專為保護(hù)歷代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謚加封、拜廟親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蒙、滿等文字書寫。它們不僅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也是研究中國歷史的寶貴史料。有文獻(xiàn)記載,歷代帝王祭孔均十分隆重。如清圣祖玄燁于康熙二十三 年(公元1684年)在廟祭祀孔子行三跪九叩大禮,到孔林祭拜孔子墓也行一跪三叩之禮。乾隆皇帝8次國過曲阜,都在孔廟、孔林祭祀孔子,或三跪九叩,或兩跪三叩,或一跪三叩,格外虔誠。表示了他們對漢文化的尊崇之情。
“十三碑亭”院后面有五座大門,分別將游客引進(jìn)孔廟的主體建筑群。由此,孔廟被分為三路。中為大成門,與左右的金聲、玉振兩門均通向大成殿。大概是由于我與七旬翁一路游覽看得過于仔細(xì),或者由于我們年老體乏,在游覽到十三碑亭時,便覺得孔廟已經(jīng)游完,急匆匆返回出來要去游覽孔府了。后來在游覽孔府時想起來,在孔廟沒有看到殿前立有浮雕龍柱的“大成殿”,拿出游覽圖看時,方知孔廟大體只游了一半,這也足見孔廟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