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和音樂是兩個各具特色的藝術門類。 “歌主聲,舞主形”這句話就充分說明了音樂注重聲音表現,舞蹈注重動作表現的藝術特性。 雖然表現功能各具特色,但常是結合在一起,互為補充,互為促進。 本文就中國古代舞蹈藝術與音樂創(chuàng)作進行了初步的探析。
關鍵詞:中國古代舞蹈藝術 音樂創(chuàng)作
一、舞蹈藝術與音樂創(chuàng)作的淵源關系
原始的農演藝術常是音舞一體,古時候的樂舞就是邊奏邊舞,古時候的歌舞就是邊唱邊舞,說明了舞蹈離不開音樂。
“舞蹈音樂創(chuàng)作 ”主要研究的內容就是用于舞蹈的音樂創(chuàng)作。應該說舞蹈是主體,主要的;音樂是附體,是次要的。 雖然有人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說明了音樂在舞蹈創(chuàng)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還得承認這里的音樂是為舞蹈服務的。音樂只提供了舞蹈的節(jié)律基礎和情緒氛圍。
所有藝術都是人類在勞動和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而舞蹈能更早地實踐。 因為舞蹈是利用人的四肢和軀干作為表現工具的,人類自身巳具備。 當人的生命第一天來到這個世界時,就會本能地“手舞足蹈”起來。在人類還沒有語言之前,也是利用動作來表達交際要求和思想感情的。所以說舞蹈孕育于生命之初,發(fā)端于語言之前,堪稱“藝術之母”。
原始社會是以群居生活、群體勞動為主的,有時為了搬動一個較大的石塊抬動一個較大的獵物,就需要眾人步調一致地勞作。 為了能統(tǒng)一勞動的動作,就會發(fā)出“哼唷一嗨喲”的勞動號子。 這“統(tǒng)一的勞動動作”就是原始舞蹈的雛形,這“統(tǒng)一的勞動號子”就是舞蹈音樂的原始形態(tài)。 所以說音樂和舞蹈是與生俱來的共同體,互相依賴,水乳交融。
歷史在不斷地前進,藝術也在不斷地提高。 舞蹈從簡單的揮臂扭腰,發(fā)展到后期的道具運用、盛裝曼舞;音樂也從簡單的擊石吹哨, 發(fā)展到后期的敲鑼打鼓、絲竹齊鳴,使舞蹈與音樂珠聯(lián)璧合,成為藝壇上的亮麗風景。
二、舞蹈藝術和音樂創(chuàng)作如何完美結合
1.舞蹈和音樂存在著互依條件。 舞蹈和音樂都是通過藝術家的臨場表演來產生藝術感染力的。 舞蹈是通過人體的動作、表情和肢體圖像來表現作品的,音樂是通過聲樂和器樂音響來表現作品的,兩者都“長于抒情,拙于敘事”,都屬于表演藝術;舞蹈和音樂都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展示作品的,所以都屬于時間藝術。 在特定的時間段中,既能看到舞蹈,又能聽到音樂,當然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表現力。
2.舞蹈的本體 屬 于 視覺 藝術 ,又屬 于造型藝術、空間藝術,主要提供視覺器官的享受; 音樂的本體主要屬于聽覺藝術,又是抽象藝術, 主要提供聽覺器官的享受。 在欣賞一個藝術作品時,能有多種感官共同享受,當然是更完美的了,捕捉到的藝術信息會更廣泛、更全面。 舞蹈與音樂的完美組合能夠使一個舞蹈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更加強大,每一次遇到舞蹈的表現手法難以被觀眾理解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使用音樂的表現手段作注釋,能夠使舞蹈觀賞者更加容易理解舞蹈的藝術表現;
同時,遇到舞蹈的表現手法需要藝術夸張的時候, 可以使用音樂的表現手段來襯托, 進一步增強舞蹈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因此,我們說舞蹈和音樂是“天造一對”,互依互補。
三、中國古代舞蹈藝術與音樂作品簡介
原始社會中產生了舞蹈音樂的胚芽,到了奴隸社會,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髙,各種樂舞(音樂和舞蹈的結合體)也應運而生。我國夏、商、周時期都有著名的樂舞產生。那時人類缺乏對自然和社會的科學認識,一般相信鬼神,寄托圖騰,在祭祀活動、宗教活動、節(jié)慶活動中都跳樂舞。
《尚書 》文獻記載 “擊石 拊 石 ,百獸率舞”關于音樂舞蹈的傳說。 其大意就是說在遙遠的中國遠古時期生活的人們曾經敲打石頭,妝扮為形色各異的野獸跳著各種原始樂舞,這些音樂舞蹈反映出人們的狩獵情景。 從這個傳說故事中可以知道,在遠古時期,人們的舞蹈規(guī)模就已經很大了,已經有“百獸”群舞的場面。 為了能統(tǒng)一動作,就運用擊石發(fā)聲的辦法,這就是有意識地運用了舞蹈音樂。
“韶樂”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樂舞。 題材為祭奠神靈、祈盼祥和。 孔子聽后三個月不知肉味,完全沉浸在“韶樂”的美妙之中。這個樂舞的舞蹈音樂可能比舞蹈本身更優(yōu)美, 因此讓孔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還稱“《韶》盡美矣,又盡善矣”,這里“善”指內容,“美 ”指 形 式 ,可見 “韶 樂 ”的舞蹈音樂已達到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
盛唐時代的“唐大曲”將樂舞的藝術水準推向了頂峰。所謂“大曲”就是樂曲的結構龐大,常有多個段落構成,表演規(guī)模也宏大,常由坐、立部伎組成,表演人數有數十人至上百人不等。 坐部伎幽雅抒情、表現細膩,注重個人技巧;立部伎粗獷宏偉、表現外露,注重氣氛渲染。舞蹈音樂不是停留在即興式的演奏上,而是先由作曲者設計后,再由眾樂手演奏。 有的樂曲還填人唱詞演唱,使舞蹈音樂的表現力更形象、更清晰。
比如,當時著名的《霓裳羽衣曲》,這首著名的唐代大曲,相傳由唐玄宗李隆基創(chuàng)作,樂曲具有印度的“天竺樂”風韻。 舞者上衣繡綴羽毛,下身穿著彩云一般的裙衩,翩翩起舞,美輪美奐。
再如,唐大曲中的另一首有名的樂曲《秦王破陣樂》, 這段樂曲在隋末已形成,到唐代再加工、填詞后流行。當時“絲綢之路”已形成,所以樂曲中已隱含“龜茲樂”的韻味,說明了唐代的音樂已進人到海納百川、廣泛吸收的境界。 這首歌曲有領唱和齊唱的對置.還有拖腔的設計,所以說音樂是優(yōu)美新奇的, 為舞蹈表演增輝添彩。
明清時代的民間舞蹈得到了飛速發(fā)展。漢族民間歌舞以流行于中原的花鼓舞和流行于南方的采茶舞最為著名。舞蹈音樂大多采用各地舞蹈性較強的民歌為主,如安徽的《鳳陽花鼓》、東北的《大秧歌》、福建的《采茶撲蝶》、江西、云南的《采花燈》都是流傳至今的民間歌舞曲。 它們載歌載舞、生動活潑,具有濃郁的民間氣息…特別是各種風格的秧歌,已成為最受群眾喜聞樂見的歌舞形式。
明淸時代的少數民族歌舞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如新疆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瑪”及西南彝族的“跳月舞”,苗族的“蘆笙舞”都烙冇鮮明的民族風格。 各民族舞蹈音樂都是各民族傳統(tǒng)樂器演奏的拭族音調,強烈地表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
四、結語
從五千多年的舞蹈音樂演變過程來看,舞蹈和音樂是一對孿生姐妹,哪里有舞蹈,哪里就有音樂。 無聲的舞蹈語言附加了有聲的音樂享受,不但有利于舞蹈動作在有規(guī)律的節(jié)律中整齊劃一,而且還有利于舞蹈內容的表達和深化。
舞蹈音樂的音響也是由簡到繁地發(fā)展著,從最初的清唱號子,到后期的樂隊伴奏。 隨著樂器的不斷發(fā)明創(chuàng)造,樂隊的演奏也逐漸優(yōu)美完善。舞蹈音樂的旋律形態(tài)也是從最初的即興喊唱,到后期的作曲設計。 舞蹈音樂不僅有宮廷樂隊演奏,更有民間歌手的演唱??梢哉f舞蹈音樂在舞蹈的發(fā)展過程中, 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舞蹈音樂千姿百態(tài),也使各朝各代的舞蹈風格獨特,各領風騷。
參考文獻:
[1]張 琨琨.論 舞蹈音樂 結構 與舞蹈表演的關系[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