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來過話溫膽―――溫膽湯的分析: 單醫(yī)生的精彩案例引出了咱們今天的主題,溫膽湯的分析。單醫(yī)生醫(yī)案全文引用如下: 這是個女病人,54歲吧,是個典型的黃煌老師說的半夏人,主癥入睡難,剛來時每晚一定服安眠藥方可入睡,已經(jīng)多年,失眠成這樣主要在一次子宮手術之后。還有就是憂郁癥,每年一入秋就開始憂郁,入冬后最重,每年開春后又開始緩解,之前一直調其失眠。。今年秋起時正好趕上兒子婚姻問題加面臨失業(yè),遂又開始進入憂郁,于是辨證面對其當時主癥憂郁,根據(jù)舌脈辯其為痰瘀內阻,又知其這些毛病是長期驚嚇而至,開了溫膽湯四劑,開得劑量相當小,服四劑,精神一天好似一天,病人給它起名為勇氣茶,很有感觸。。因為效好,原方加減再開四劑,服到后面兩劑時,不安感增,入睡難增,病人自己停藥通過這個醫(yī)案我對這個方的認識是,對有痰瘀的憂郁療效應該很好,是味“壯膽湯”。。。不明白的是按書上說此方可治虛煩不眠的,為什么在這位病人身上有點像亢奮劑? 這個病人的脈是這樣的:溫膽湯之前的脈:氣層微、細,深層二脈完好,尤其臟層;服了溫膽湯之后其脈:氣層脈起! 單醫(yī)生的這個病例對于我學習體會溫膽湯很有幫助。她對于病人脈象的描述,應該是總脈的一個描述,和千金方里的描述非常相近。氣層的脈弱,服藥后,脈轉強。 二陳湯,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法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組成,是一種能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的中醫(yī)藥方。而二陳的由來是因配藥時,選取半夏和陳皮應以陳舊者為佳,故名二陳。用量 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用法 上藥?咀,每服12g,用水一盞,生姜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F(xiàn)代用法:加生姜7片,烏梅1個,水煎溫服。 溫膽湯,首見于于南北朝時期北周姚僧垣《集驗方》(已亡佚),最早見載于唐《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始明確指出其出自《集驗方》。左手關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jīng)也。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搖 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 ,名曰膽虛寒也。 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之方。 半夏 竹茹 枳實(各二兩) 橘皮(三兩) 甘草(一兩) 生姜(四兩)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本有茯苓二兩、紅棗十二枚)《千金要方》 以上引文為溫膽湯的出處。脈見,左關上陽虛,即氣層無力,證見“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搖 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 ” 名曰膽虛寒也。故,用溫膽湯。 由此看來,此處的“溫”就是“溫熱”的溫,應該沒有什么疑義的。但是,方中又有竹茹、枳實清熱化痰之品,和咱們理解的“溫”又有矛盾,這才有了歷來產(chǎn)生的很多爭論。 在咱們的教科書中,燥濕化痰的藥方里,二陳湯是主方,溫膽湯是副方,但從二方出現(xiàn)的時間上看,二陳湯是宋朝《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藥方,溫膽湯是唐朝《外臺秘要》里的藥方,因此應該是溫膽湯在前,二陳湯在后。據(jù)此可知,溫膽湯并不是由二陳湯化裁過來的。從組方上來看,溫膽湯實際上是小半夏湯、橘皮竹茹湯、橘枳姜湯的合方。 引文: 1,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2,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3,胸痺,胸中氣寒,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姜半斤。上面三方均出自《金匱》 小半夏湯,是溫胃化飲,治療心下支飲的。 橘皮竹茹湯,是清胃降逆,治療胃虛有熱,氣逆不降的藥方。 橘枳姜湯,是胸中氣滯痰凝,胸痹的藥方。 而二陳湯,實際上是小半夏加茯苓湯合橘皮生姜湯的合方,可以燥濕化痰,行氣除滿。 大家從上面的引文看,溫膽湯的主藥是:陳皮 半夏 生姜。臣藥是:竹茹 枳實。 那溫膽湯和“膽“又有什么關系呢?這個咱們就要一起復習一下學習過的中醫(yī)基礎理論和內經(jīng)的內容了?!蹦憽皩儆诩啄?,肝屬于乙木,其位在東,其味酸, 素問第二十三 宣明五氣: 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這是咱們知道的第一套五味入五臟的系統(tǒng)。實際上,大家是否注意過,在內經(jīng)中其實還有第二套系統(tǒng),如下: 素問第二十二 藏氣法時論 ·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寫之?!秲冉?jīng)》 · 陶云:肝德在散。故經(jīng)云: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之也。---輔行訣(陶弘景的輔行決提到的內容和內經(jīng)里的這個部分是相符合的) 肝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辛酸可以化合為甘味。在治療“膽寒“的病的時候,也是按照這個組方規(guī)則,以”辛“補之的原則來組方。辛味能夠升發(fā)陽氣,好象春天的春生之氣一樣。 如果以上面的組方觀點重新來看待上文中提到的幾個藥方: 小半夏湯,半夏辛溫,生姜辛溫,陳皮苦辛溫,所以溫膽湯的主藥都是以辛味為主的。 橘皮竹茹湯,據(jù)此,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調胃的藥方,而是一個調節(jié)膽胃不和,郁而化熱的藥方。 溫膽湯,那也是一個治療膽胃不合,郁而化熱的藥方。因為它是前三個藥方的合方,就具備了治療三個藥方治療的病癥的特點,小半夏湯的心下痰飲,橘枳姜湯的胸痹,橘皮竹茹湯的噦逆,都可以為溫膽湯所治療。 又因為心與膽別通,膽郁化熱可以熱擾心神,出現(xiàn)情志癥狀,也可以出現(xiàn)虛煩不眠的癥狀,反之亦然。 綜上所述,溫膽湯,是治療膽胃不和,氣滯痰阻,郁而化熱的一個藥方。證見:虛煩不眠、驚悸、嘔逆、吐涎、胸痹、頭眩等癥狀,脈弦滑,左關氣層虛,為膽虛寒。其名“溫膽”,溫,還是溫熱的意思,生姜在方中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溫膽強膽。這就是單醫(yī)生的病人,春天病情自然好轉,秋天就加重的原因。如果明白了道理,就知道在使用該方治療疾病的時候,生姜是萬萬去不得的。諸位再深想一下如果以此法則來重新學習傷寒的藥方,大家一定會和當初的我一樣,發(fā)現(xiàn)一個不同的世界,終于把枯燥的中基派上了用場。 為了把這個暈菜的理論再給大家說明白一些,再以化和理論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以前大家曾經(jīng)討論過小建中湯,說它是補脾陰的藥方,實際上,小建中湯是從桂枝湯加減而來。桂枝、生姜,辛溫;白芍,酸涼;甘草、大棗,甘平;按照辛酸化甘的理論,桂枝生姜之辛溫,補肝,白芍酸涼,瀉肝,那桂枝生姜白芍化和后為甘而補肝,甘草大棗味甘以補肝。所以桂枝湯是一個補肝的藥方。這就是桂枝湯又被稱為“陽旦湯“的原因,好象東方的太陽一樣。我們知道,肝為:“罷極之本”,所以小健中湯是一個補肝血極虛的藥方。 溫膽湯證,針用: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苦膝疼,口中苦、瞇目善畏如見鬼,多驚少力,刺足厥陰治陰,在足大趾間,或刺三毛中?!睹}經(jīng)》 灸用:三陰交《千金方》 以上作業(yè)因涉及內容實在是有點深奧,自覺無法將其說得十分清楚,只是提供了一個大概的節(jié)略性的介紹,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將來有機會的時候再與大家詳細分享。謝謝各位同道(唐) 如果大家想再將唐醫(yī)生今天所涉及的理論部分結合其它方面,由淺入深的再體會一下,也可重聽一下唐醫(yī)生之前講過的“五味養(yǎng)生“的講座,里面有和五味養(yǎng)生的結合,以及輔行決圖譜的簡單講解,再搬過來套進方子分析里,或許會更明白一些,不如我這般暈菜(夏) 附:輔行訣中的“湯液經(jīng)法圖 圖片不會附加,請自己上網(wǎng)查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