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加減正氣散均為“濕溫之邪,蘊結(jié)中焦,脾胃氣機(jī)升降失常”,所以治以祛濕除滿,芳化滲泄,雖均用正氣散為主方,但由于濕溫病中的濕重、熱重,在脾,在胃,在腸,在經(jīng)的不同,方劑加減亦隨病機(jī)有所差別。而五個加減正氣散治療各有所側(cè)重,即一加減調(diào)升降,二加減宣經(jīng)絡(luò),三加減利濕熱,四加減運脾陽,五加減和脾胃之不同。 1、三焦?jié)裼?,升降失司,脘連腹脹,大便不爽,一加減正氣散主之。 一加減正氣散(苦辛微寒) 藿香梗二錢 厚樸二錢 杏仁二錢 茯苓皮二錢 廣陳皮一錢 神曲一錢五分 麥芽一錢五分 綿茵陳二錢 大腹皮一錢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方論:正氣散本苦辛溫兼甘法,今加減之,乃苦辛微寒法也。去原方之紫蘇、白芷,無須發(fā)表也。去甘桔,此證以中焦為扼要,不必提上焦也。只以藿香化濁,厚樸、廣陳皮、茯苓皮、大腹皮瀉濕滿,加杏仁利肺與大腸之氣,神曲、麥芽升降脾胃之氣,茵陳宣濕郁而動生發(fā)之氣,藿香但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也。茯苓但用皮,以諸皮皆涼,瀉濕熱獨勝也。 2、濕郁三焦,脘悶,便溏,身痛,舌白,脈象模糊,二加減正氣散主之。 上條中焦病重,故以升降中焦為要。此條脘悶便溏,中焦證也,身痛舌白,脈象模糊,則經(jīng)絡(luò)證矣,故加防己急走經(jīng)絡(luò)中濕郁;以便溏不比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仁,利小便所以實大便也;大豆黃卷從濕熱蒸變而成,能化蘊釀之濕熱,而蒸變脾胃之氣也。 二加減正氣散(苦辛淡法) 藿香梗三錢 廣陳皮二錢 厚樸二錢 茯苓皮三錢 木防己三錢 大豆黃卷二錢 川通草一錢五分 薏苡仁三錢 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3、穢濕著里,舌黃脘悶,氣機(jī)不宣,久則釀熱,三加減正氣散主之。 前兩法,一以升降為主,一以急宜經(jīng)隧為主;此則以舌黃之故,預(yù)知其內(nèi)已伏熱,久必化熱,而身亦熱矣,故加杏仁利肺氣,氣化則濕熱俱化,滑石辛淡而涼,清濕中之熱,合藿香所以宣氣機(jī)之不宣也。 三加減正氣散(苦辛寒法) 藿香(連梗葉)三錢 茯苓皮三錢 厚樸二錢 廣陳皮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滑石五錢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4、穢濕著里,邪阻氣分,舌白滑,脈右緩,四加減正氣散主之。 以右脈見緩之故,知氣分不濕阻,故加草果、楂肉、神曲,急運坤陽,使足太陰之地氣不上蒸手太陰之天氣也。 四加減正氣散(苦辛溫法) 藿香梗三錢 厚樸二錢 茯苓三錢 廣陳皮一錢五分 草果一錢 炒楂肉五錢 神曲二錢 水五杯,煮二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 5、穢濕著里,脘悶便泄,五加減正氣散主之。 穢濕而致脘悶,故用正氣散之香開;便泄而知脾胃俱傷,故加大腹運脾氣,谷芽升胃氣也。以上二條,應(yīng)入寒濕類中,以同為加減正氣散法,欲觀者知化裁古方之妙,故列于此。 五加減正氣散(若辛溫法) 藿香梗二錢 廣陳皮一錢五分 茯苓塊三錢 厚樸二錢 大腹皮一錢五分 谷芽一錢 蒼術(shù)二錢 水五杯,煮二杯,日再服。 按:今人以藿香正氣散,統(tǒng)治四時感冒,試問四時止一氣行令乎?抑各司一氣,且有兼氣乎?況受病之身軀臟腑,又各有不等乎?歷觀前五法,均用正氣散,而加減法各有不同,亦可知用藥非絲絲入扣,不能中病,彼泛論四時不正之氣,與統(tǒng)治一切諸病之方,皆未望見軒岐之堂室者也,烏可云醫(yī)乎!(十三行國醫(yī)館 中醫(yī)學(xué)碩士 程桂生中醫(yī)師 摘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