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化濕和胃劑 平胃散 《簡要濟(jì)眾方》 平胃散是蒼術(shù)樸,陳皮甘草四般藥, 除濕散滿祛瘴嵐,調(diào)胃諸方從此擴(kuò)。 若和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棗能除瘧, 又不換金正氣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又: 平胃散用樸陳皮,蒼術(shù)甘草四味齊; 燥濕寬胸消脹滿,調(diào)胃和中此方宜。 【組成】 蒼術(shù)去黑皮,搗為粗末,炒黃色,四兩(12g) 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兩(9g) 陳橘皮洗令凈,焙干,二兩(6g) 甘草炙黃,一兩(3g) 【功用】 燥濕運(yùn)脾,行氣和胃。 【主治】 濕滯脾胃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惡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不換金正氣散 (《易簡方》,原名不換金散) 再加藿香與半夏,不換金來治時(shí)疫。 組成:藿香 厚樸 蒼術(shù) 陳皮 半夏 甘草各等分(各10g) 功用:解表化濕,和胃止嘔。 主治:濕濁內(nèi)停兼表寒證。癥見嘔吐腹脹,惡寒發(fā)熱,或霍亂吐瀉,或不服水土,舌苔白膩等。 柴平湯 (《景岳全書》) 小柴胡湯合平胃,寒多熱少濕瘧祛。 組成:柴胡 人參 半夏 黃芩 甘草 陳皮 厚樸 蒼術(shù)(原著本方無用量) 功用:和解少陽,祛濕和胃。 主治:濕瘧。癥見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 【鑒別】 不換金正氣散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其燥濕和胃、降逆止嘔之力益佳,且兼具解表之功,用于濕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證。柴平湯即小柴胡湯與平胃散合方,功可和解少陽、燥濕化痰和胃,用于治療素多痰濕,復(fù)感外邪,痰濕阻于少陽,寒多熱少之濕瘧。 藿香正氣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藿香正氣腹皮蘇,甘桔陳苓術(shù)樸俱, 夏曲白芷加姜棗,風(fēng)寒暑濕并能除。 【組成】 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去皮,各一兩(各3g) 半夏曲 白術(shù) 陳皮去白 厚樸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各二兩(各6g) 藿香去土,三兩(9g) 甘草炙,二兩半(6g) 【功用】 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 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證。霍亂吐瀉,惡寒發(fā)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舌苔白膩,脈浮或濡緩。以及山嵐瘴瘧等。 一加減正氣散 (《溫病條辨》) 組成:藿香梗二錢(6g) 厚樸二錢(6g) 杏仁二錢(6g) 茯苓皮二錢(6g) 廣皮一錢(3g) 神曲一錢五分(4.5g) 麥芽一錢五分(4.5g) 綿茵陳二錢(6g) 大腹皮一錢(3g) 功用:芳香化濁,行氣導(dǎo)滯。 主治:三焦?jié)裼?,升降失司,脘連腹脹,大便不爽。 二加減正氣散 (《溫病條辨》) 組成:藿香梗三錢(6g) 廣皮二錢(6g) 厚樸二錢(6g) 茯苓皮三錢(9g) 木防己三錢(9g) 大豆黃卷二錢(6g) 川通草一錢五分(4.5g) 薏苡仁三錢(9g) 功用:化濁利濕,行氣通絡(luò)。 主治:濕郁三焦,脘悶,便溏,身痛,舌白,脈象模糊。 三加減正氣散 (《溫病條辨》) 組成:藿香連梗葉,三錢(9g ) 茯苓皮三錢(9g) 厚樸二錢(6g) 廣皮一錢五分(4.5g) 杏仁三錢(9g) 滑石五錢(15g) 功用:化濕理氣,兼以清熱。 主治:穢濕著里,舌黃脘悶,氣機(jī)不宣,久則釀熱。 四加減正氣散 (《溫病條辨》) 組成:藿香梗三錢(9g) 厚樸二錢(6g) 茯苓三錢(9g) 廣皮一錢五分(4.5g) 草果一錢(3g) 楂肉炒,五錢(15g) 神曲二錢(6g) 功用:化濕理氣,和胃消食。 主治:穢濕著里,邪阻氣分,舌白滑,脈右緩。 五加減正氣散 (《溫病條辨》) 組成:藿香梗二錢(6g) 廣皮一錢五分(4.5g) 茯苓塊三錢(9g) 厚樸二錢(6g) 大腹皮一錢五分(4.5g) 谷芽一錢(3g) 蒼術(shù)二錢(6g) 功用:燥濕運(yùn)脾,行氣和胃。 主治:穢濕著里,脘悶便泄。 六和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六和湯用參半砂,杏術(shù)草藿與木瓜; 赤苓厚樸加扁豆,濕傷脾胃效無加。 組成:縮砂仁 半夏湯泡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各3g) 赤茯苓去皮 藿香葉拂去塵 白扁豆姜汁略炒 木瓜各二兩(各6g) 香薷 厚樸姜汁制,各四 兩(各12g)生姜三片,棗子一枚 功用:解表散寒,化濕和中。 主治:心脾不調(diào),氣不升降,霍亂轉(zhuǎn)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并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婦人胎前、產(chǎn)后,并宜服之。 【鑒別】 藿香正氣散與五首加減正氣散皆含藿香、厚樸、茯苓、陳皮等藥,具有化濕健脾、行氣和中之功。其中藿香正氣散配入紫蘇、白芷、桔梗,解表散寒之功較著,適用于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之證。五首加減正氣散皆減去蘇、芷、桔等解表散邪藥物,故其功用更重于化濕健脾,行氣和中,所治證候以濕滯中焦,脘腹脹悶為主。其中一加減正氣散中配伍杏仁、神曲、麥芽、茵陳、大腹皮等以宣上、和中、滲下,故宜于濕郁三焦、升降失司之證;二加減正氣散中配伍防己、薏苡仁、通草、大豆黃卷等宣痹通絡(luò),利小便以實(shí)大便,屬“苦辛淡法”,常用于濕郁三焦、身痛便溏之證;三加減正氣散中配伍杏仁降利肺氣,滑石清利濕熱,屬“苦辛寒法”,用于濕郁化熱、濕重于熱證;四加減正氣散中配伍草果溫中燥濕,山楂、神曲消食和中,屬“苦辛溫法”,宜于寒濕中阻、脘痞納差之證;五加減正氣散中配伍蒼術(shù)、大腹皮、陳皮、谷芽等燥濕行氣,健脾和胃,亦屬“苦辛溫法”,宜于濕濁之邪較著,脘悶泄瀉者。 藿香正氣散與六和湯組成中均有藿、苓、夏、樸、草,皆具化濕和中之功。藿香正氣散中尚有紫蘇、白芷、白術(shù)、陳皮、大腹皮、桔梗等藥,功兼解表散邪,且理氣化濕之功較著;六和湯中則伍香薷、人參、扁豆、杏仁、砂仁、木瓜等藥,兼具祛暑補(bǔ)脾之效,理氣之功遜之,尤宜于素體脾虛,復(fù)于夏月感寒傷濕之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