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Frank和Fontaine首次命名了“致心律失常性右室發(fā)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1994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和國際心臟聯(lián)盟(ISFC)將ARVD正式更名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span style="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ARVD/C)”。其特征為部分或全部右心室心肌被脂肪組織或纖維組織所替代,臨床表現(xiàn)為左束支阻滯型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持續(xù)性或非持續(xù)性室性心動過速(VT)、心室纖顫(VF)甚至猝死(SCD))、伴或不伴右心衰竭。 ARVD/C的主要治療目標是預防猝死和控制室性心律失常。 1、 流行病學 ARVD/C為常染色體遺傳性疾病,多數(shù)病例初次診斷年齡在40歲以下。在不同人種的發(fā)病率不同,據(jù)報道總發(fā)病率約為0.02%~0.1%,50% ~70%的病例呈家族性聚集發(fā)病。在不同性別之間也存在差異,男女比例為2.7:1。 2、遺傳學與病理生理改變 目前認為ARVD/C是一種細胞-細胞連接性疾病,基因突變造成的橋粒蛋白功能不全 。在機械負荷下,基因突變的細胞黏著蛋白作用減弱,導致肌細胞的分離和死亡?;顧z或尸檢的組織學檢查發(fā)現(xiàn)彌漫性或節(jié)段性右心室心肌的喪失,脂肪組織局灶或彌漫性浸潤,其間殘存條狀心肌組織和散在纖維化,斑片狀心肌炎癥、局灶性心肌細胞壞死和炎細胞浸潤并存。這些病理改變造成心室壁變薄、心臟形態(tài)和容積的變化,形成多個折返,成為心律失常和心臟性猝死的基礎。 3、 ARVD/C自然史 ARVD/C的自然史分為四個階段:(1) 隱匿期:可能有輕微的室性心律失常,沒有顯著的解剖結(jié)構(gòu)變化?;颊咄鶡o癥狀但在劇烈運動時有SCD危險。病變輕微,僅局限于“發(fā)育不良三角”。(2)顯性電紊亂期:可見癥狀性室性心律失常,伴有明顯的右心室形態(tài)和功能的異常。心律失常表現(xiàn)為左束支阻滯圖形的孤立室性期前收縮、非持續(xù)性或持續(xù)性室性心動過速。(3)右心室衰竭期:右心室病變進展,左心室功能相對保持正常。(4)雙心室衰竭期:病變顯著且累及左室,發(fā)生雙心室衰竭,類似于擴張型心肌病(DCM)的表現(xiàn),僅有少數(shù)患者逐步進展為晚期。 4、診斷標準 ARVC/D的臨床診斷基于潛在的病理改變帶來的心臟結(jié)構(gòu)、功能和電活動的異常。1994年ARVC/D專家工作組制定的典型病例的診斷標準具有很高的特異性,但對隱匿期的ARVD/C和臨床表現(xiàn)不完全者缺乏敏感性。2010年國際專家組修訂更新的診斷標準依據(jù)新的心電圖指標、量化的心臟影像學和形態(tài)學標準等,增加了“臨界診斷”和“可疑診斷”(見表1)。 5、形態(tài)學特征 ARVD/C在影像學上表現(xiàn)為“發(fā)育不良三角”囊性或瘤樣改變和肌小梁排列紊亂,右心室非特異性擴張和收縮功能降低。病理學可見萎縮的心肌細胞與脂肪沉著和間質(zhì)纖維化并存。核磁可以對正常心肌的脂肪浸潤進行鑒別;根據(jù)梯度電影序列,可以進一步的評估室壁運動、功能等指標;而延遲強化序列可以顯示心肌的壞死瘢痕組織及纖維化。因此,核磁對于ARVD/C有很高的診斷價值。ARVC/D的核磁改變主要包括兩種異常:① 功能學異常:包括室壁運動異常,局部室壁瘤形成,右心室擴張和右心室射血分數(shù)減低;②形態(tài)學異常:包括心肌內(nèi)脂肪浸潤,局部室壁變薄或增厚,肌小梁肥厚、紊亂,右室流出道擴張等征象。隨著ARVC/D診斷標準變遷,心臟增強核磁成像成為最有效的檢查手段之一。 6、心電圖特征 90%的ARVD/C患者體表心電圖不正常。通常表現(xiàn)為竇性心律,V1導聯(lián)的QRS時限>110ms,約30%的病例在V1~V3導聯(lián)可以見到特征性的Epsilon電位(Epsilon potential) ?!?span style="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Epsilon電位”又稱為后激動電位(Post excitation potential)或右心室晚電位(Right ventricular later potential),是介于QRS波群終末和T波起始之間低振幅的棘波或震蕩波,由部分右室心肌細胞較晚除極而形成,反映了右室激動的延遲,與病變的嚴重程度相關,對ARVD/C的診斷具有高度特異性(見圖1)。除此之外,還常見右胸導聯(lián)QRS延長,50~70%的患者右胸導聯(lián)(V1~V3)T波倒置,近20%的患者有不完全或完全右束支傳導阻滯。
圖1:一例53歲的男性ARVD/C患者,有反復發(fā)作VT和暈厥史,上圖箭頭所指處V1導聯(lián)QRS終末處可見Epsilon電位,V1-V3導聯(lián)T波倒置且QRS時限增寬。 7、 ARVD/C電生理特性 ARVD/ C的心肌病變具有電不穩(wěn)定性,易導致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臨床常見左束支圖形的室早、非持續(xù)性和持續(xù)性VT。 8、治療策略選擇與評價 ARVD/C的治療措施主要有:抗心律失常藥物,射頻消融,植入ICD,治療心衰、心臟移植。 表1. 2010年ARVD/C專家組修訂診斷標準與1994年診斷標準的對照
診斷標準為2項主要標準,或1項主要標準加2項次要標準,或4項次要標準。 明確診斷:2項主要標準,或1項主要標準加2項次要標準,或4項次要標準。 臨界診斷:1項主要標準和1項次要標準,或3項次要標準。 可疑診斷:1項主要標準,或2項次要標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