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 1號 肺癆 陰陽虛損證 主癥:咳逆喘息,少氣,咯痰色白有沫,或夾血絲,血色暗淡,潮熱,自汗,盜汗,聲嘶或失音,面浮肢腫,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見五更泄瀉,口舌生糜,大肉盡脫,男子遺精 陽痿,女子經(jīng)閉,苔黃而剝,舌質(zhì)光淡隱紫,少津,脈微細而數(shù),或虛大無力。 病機概要:陰傷及陽,精氣虛竭,肺、脾、腎三臟俱損。 治法:滋陰補陽。 代表方劑:補天大造丸加減。 常用藥物:人參、黃芪、白術(shù)、山藥、麥冬、生地、五味子、阿膠、當歸、枸杞、山萸肉、龜板、鹿角膠、紫河車等。 2號 內(nèi)傷發(fā)熱 陰虛發(fā)熱證 主癥:午后潮熱,或夜間發(fā)熱,不欲近衣,手足心熱,煩躁,少寐多夢,盜汗,口干咽燥,舌質(zhì)紅,或有裂紋,苔少甚至無苔,脈細數(shù)。 病機概要:陰虛陽盛,虛火內(nèi)熾。 治法:滋陰清熱。 代表方劑:清骨散加減。 常用藥物:銀柴胡、知母、胡黃連、地骨皮、青蒿、秦艽、鱉甲等。 3號 心悸 心陽不振證 主癥: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象虛弱或沉細無力。 病機概要:心陽虛衰,無以溫養(yǎng)心神。 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代表方劑: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加減。 常用藥物:桂枝、附片、人參、黃芪、麥冬、枸杞、灸甘草、龍骨、牡蠣等。 4號 血癥—便血 脾胃虛寒證 主癥:便血紫暗,甚則黑色,腹部隱痛,喜熱飲,面色不華,神倦懶言,便溏,舌質(zhì)淡,脈細。 病機概要:中焦虛寒,統(tǒng)血無力,血溢胃腸。 治法:健脾溫中,養(yǎng)血止血。 代表方劑:黃土湯加減。 常用藥物:灶心土、炮姜、白術(shù)、附子、甘草、地黃、阿膠、黃芩、白及、烏賊骨、三七、花蕊石等。 7號 咳嗽 外感咳嗽 風燥傷肺證 主癥:干咳,連聲作嗆,喉癢,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口干,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zhì)紅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 ,脈浮數(shù)或小數(shù)。 病機概要:風燥傷肺,肺失清潤。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代表方劑:桑杏湯加減。 常用藥物:桑葉、薄荷、豆豉、杏仁、前胡、牛蒡子、南沙參、大貝母、天花粉、梨皮、蘆根等 8號 感冒 虛體感冒 陰虛感冒 主癥:身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干,干咳少痰,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病機概要:陰虧津少,外受風熱,表衛(wèi)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治法:滋陰解表。 代表方劑:加減葳蕤湯化裁。 常用藥物:玉竹、甘草、大棗、豆豉、薄荷、蔥白、桔梗、白薇等。 11號 癇病 心腎虧虛證 主癥:(疒間)病頻發(fā),神思恍惚,心悸,健忘失眠,頭暈?zāi)垦#瑑赡扛蓾?,面色晦暗,耳輪焦枯不澤,腰膝酸軟,大便干燥,舌質(zhì)淡紅,脈沉細而數(shù)。 病機概要:(疒間)病日久,心腎精血虧虛,髓海不足,腦失所養(yǎng)。 治法:補益心腎,潛陽安神。 代表方劑:左歸丸合天王補心丹加減。 常用藥物:熟地黃、山藥、山萸肉、菟絲子、枸杞子、鹿角膠、龜板膠、川牛膝、生牡蠣、鱉甲等。 附子、肉桂、山萸肉、冬蟲夏草、胡桃肉、紫河車、熟地、當歸等。 12號 喘證 虛喘 腎虛不納證 主癥:喘促日久,動則喘甚,呼多吸少,呼則難升,吸則難降,氣不得續(xù),形瘦神憊,跗腫,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潤滑,脈微細或沉弱;或見喘咳,面紅煩躁,口咽干 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病機概要:肺病及腎,肺腎俱虛,氣失攝納。 治法:補腎納氣。 代表方劑: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加減。 常用藥物: 13號 胸痹 氣陰兩虛證 主癥:心胸隱痛,時作時休,心悸氣短,動則益甚,伴倦怠乏力,聲息低微,面色(白光)白,易汗出,舌質(zhì)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jié)代。 病機概要:心氣不足,陰血虧耗,血行瘀滯。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脈。 代表方劑:生脈散合人參養(yǎng)榮湯加減。 常用藥物:人參、黃芪、灸甘草、肉桂、麥冬、玉竹、五味子、丹參、當歸等。 15號 中風 中經(jīng)絡(luò) 風痰入絡(luò)證 主癥:肌膚不仁,手足麻木,突然發(fā)生口眼斜,語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強語謇,甚則半身不遂,或兼見手足拘攣,關(guān)節(jié)酸痛等癥,舌苔薄白,脈浮數(shù)。 病機概要:脈絡(luò)空虛,風痰乘虛入中,氣血閉阻。 治法:祛風化痰通絡(luò)。 代表方劑:真方白丸子加減。常用藥物: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當歸、白芍、雞血藤、豨薟草等。 17號 胃痛 寒邪客胃證 主癥:胃痛暴作,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舌淡苔薄白,脈弦緊。 病機概要:寒凝胃脘,陽氣被遏,氣機阻滯。 治法:溫胃散寒,行氣止痛。 代表方劑:香蘇散合良附丸加減。 常用藥物:高良姜、吳茱萸、香附、烏藥、陳皮、木香等。 脾胃虛寒證?? 主癥: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受涼后發(fā)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 病機概要:脾虛胃寒,失于溫養(yǎng)。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劑:黃芪建中湯加減。 常用藥物:黃芪、桂枝、生姜、芍藥、炙甘草、飴糖、大棗等 30號 痢疾 休息痢 主癥:下痢時發(fā)時止,遷延不愈,常因飲食不當、受涼、勞累而發(fā),發(fā)時大便次數(shù)增多,夾有赤白黏凍,腹脹食少,倦怠嗜臥,舌質(zhì)淡苔膩,脈濡軟或虛數(shù)。 病機概要:病久正傷,邪戀腸腑,傳導不利。 治法:溫中清腸,調(diào)氣化滯。 代表方劑:連理湯加減。常用藥物:人參、白術(shù)、干姜、茯苓、甘草、黃連、枳實、木香、檳榔等。 27號或16號 便秘 虛秘 氣虛秘 主癥:大便并不干硬,雖有便意,但排便困難,用力努掙則汗出短氣,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懶言,舌淡苔白,脈弱。 病機概要:脾肺氣虛,傳送無力。 治法:益氣潤腸。 代表方劑:黃芪湯加減。 常用藥物:黃芪、麻仁、白蜜、陳皮等。 脅痛 肝郁氣滯證?? 主癥:脅肋脹痛,走竄不定,甚則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變化而增減,胸悶腹脹,噯氣頻作,得噯氣而脹痛稍舒,納少口苦,舌苔薄白,脈弦。 病機概要:肝失條達,氣機郁滯,絡(luò)脈失和。 治法:疏肝理氣。 代表方劑:柴胡疏肝散加減。常用藥物:柴胡、枳殼、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等。 33號 黃疸 陽黃濕重于熱證 主癥:身目俱黃,黃色不及前者鮮明,頭重身困,胸脘痞滿,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膩微黃,脈象濡數(shù)或濡緩。 病機概要:濕遏熱伏,困阻中焦,膽汁不循常道。 治法:利濕化濁運脾,佐以清熱。 代表方劑:茵陳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減。 常用藥物:藿香、白蔻仁、陳皮、茵陳蒿、車前子、茯苓、苡仁、黃芩、連翹等。 37號 水腫 濕毒浸淫證 (有人說是風水相搏)??? 主癥:眼瞼浮腫,延及全身,皮膚光亮,尿少色赤,身發(fā)瘡痍,甚則潰爛,惡風發(fā)熱, 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 病機概要:瘡毒內(nèi)歸脾肺,三焦氣化不利,水濕內(nèi)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濕消腫。 代表方劑: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物:麻黃、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等。 38號 淋證 石淋 主癥:尿中夾砂石,排尿澀痛,或排尿時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發(fā),一側(cè)腰腹絞痛難忍,甚則牽及外陰,尿中帶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或帶數(shù)。若病久砂 石不去,可伴見面色少華,精神委頓,少氣乏力,舌淡邊有齒印,脈細而弱;或腰腹隱痛,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帶數(shù)。 病機概要:濕熱蘊結(jié)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臟腑氣化失司。 治法:清熱利濕,排石通淋。 代表方劑:石韋散加減。 常用藥物:瞿麥、萹蓄、通草、滑石、金錢草、海金沙、雞內(nèi)金、石韋、穿山甲、虎杖、王不留行、牛膝、青皮、烏藥、沉香等
39號 淋證 勞淋 主癥:小便不甚赤澀,溺痛不甚,但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fā),腰膝酸軟,神疲乏力,病程**,舌質(zhì)淡,脈細弱。 病機概要:濕熱留戀,脾腎兩虛,膀胱氣化無權(quán)。 治法:補脾益腎。 代表方劑:無比山藥丸加減。 常用藥物:黨參、黃芪、懷山藥、蓮子肉、茯苓、薏苡仁、澤瀉、扁豆衣、山茱萸、菟絲子、芡實、金櫻子、煅牡蠣 42號 血癥—鼻衄 肝火上炎證 主癥:鼻衄,頭痛,目眩,耳鳴,煩躁易怒,兩目紅赤,口苦,舌紅,脈弦數(shù)。 病機概要:火熱上炎,迫血妄行,上溢清竅。 治法:清肝瀉火,涼血止血。 代表方劑: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藥物:龍膽草、柴胡、梔子、黃芩、木通、澤瀉、車前子、生地、當歸、甘草、白茅根、蒲黃、大薊、小薊、藕節(jié)等。 43號 血癥—咳血 陰虛肺熱證 主癥:咳嗽痰少,痰中帶血,或反復咳血,血色鮮紅,口干咽燥,顴紅,潮熱盜汗,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 病機概要:虛火灼肺,肺失清肅,肺絡(luò)受損。 治法:滋陰潤肺,寧絡(luò)止血。 代表方劑:百合固金湯加減。 常用藥物:百合、麥冬、玄參、生地、熟地、當歸、白芍、貝母、甘草、白及、藕節(jié)、白茅根、茜草等。 44號 血癥—尿血 腎虛火旺證 主癥:小便短赤帶血,頭暈耳鳴,神疲,顴紅潮熱,腰膝酸軟,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 病機概要:虛火內(nèi)熾,灼傷脈絡(luò)。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代表方劑:知柏地黃丸加減。 常用藥物:地黃、淮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知母、黃柏、旱蓮草、大薊、小薊、藕節(jié)、蒲黃等。 45號 消渴 中消 胃熱熾盛證 主癥:多食易饑,口渴,尿多,形體消瘦,大便干燥,苔黃,脈滑實有力。 病機概要:胃火內(nèi)熾,胃熱消谷,耗傷津液。 治法:清胃瀉火,養(yǎng)陰增液。 代表方劑:玉女煎加減。 常用藥物:生石膏、知母、黃連、梔子、玄參、生地黃、麥冬、川牛膝等。 46號 痿證 濕熱浸淫證 主癥:起病較緩,逐漸出現(xiàn)肢體困重,痿軟無力,尤以下肢或兩足痿弱為甚,兼見微腫,手足麻木,捫及微熱,喜涼惡熱,或有發(fā)熱,胸脘痛悶,小便赤澀熱痛。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 濡數(shù)或滑數(shù)。 病機概要:濕熱浸漬,壅遏經(jīng)脈,營衛(wèi)受阻。 治法:清熱利濕,通利經(jīng)脈。 代表方劑:加味二妙散加減。 常用藥物:蒼術(shù)、黃柏、萆薢、防己、薏苡仁、香砂、木瓜、牛膝、龜板等。 48號 哮病 發(fā)作期冷哮 主癥:喉中哮鳴如水雞聲,呼吸急促,喘憋氣逆,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發(fā),面色青晦,舌苔 白滑, 脈弦緊 或浮緊。 病機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觸發(fā),痰升氣阻,肺失宣暢。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劑:射干麻黃湯或小青龍湯加減。 常用藥物:麻黃、射干、干姜、細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棗、甘草等。 51號 嘔吐 實證 肝氣犯胃證 主癥:嘔吐吞酸,噯氣頻繁,胸脅脹痛,舌質(zhì)紅,苔薄膩,脈弦。 病機概要:肝氣不疏,橫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代表方劑:四七湯加減。 常用藥物:蘇葉、厚樸、半夏、生姜、茯苓、大棗等。 52號 腹痛 寒邪內(nèi)阻證 主癥: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溫痛減,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清稀或秘結(jié),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沉緊。 病機概要:寒邪凝滯,中陽被遏,脈絡(luò)痹阻。 治法:散寒溫里,理氣止痛。 代表方劑:良附丸合正氣天香散加減。 常用藥物:高良姜、干姜、紫蘇、烏藥、香附、陳皮等。 53號 泄瀉 暴泄 濕熱傷中證 主癥: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 病機概要:濕熱壅滯,損傷脾胃,傳化失常。 治法:清熱利濕。 代表方劑:葛根芩連湯加減。常用藥物:葛根、黃芩、黃連、木香、甘草、車前草、苦參等。 54號 頭痛 內(nèi)傷頭痛 痰濁頭痛 主癥:頭痛昏蒙,胸脘滿悶,納呆嘔惡,舌苔白膩,脈滑或弦滑。 病機概要:脾失健運,痰濁中阻,上蒙清竅。 治法:健脾燥濕,化痰降逆。 代表方劑: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加減。 常用藥物:半夏、陳皮、白術(shù)、茯苓、天麻、白蒺藜、蔓荊子等。 55號 眩暈 腎精不足證 主癥:眩暈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軟,少寐多夢,健忘,兩目干澀,視力減退;或遺精滑泄,耳鳴齒搖;或顴紅咽干,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或面色(白光)白,形寒肢 冷,舌淡嫩,苔白,脈弱尺甚。 病機概要:腎精不足,髓海空虛,腦失所養(yǎng)。 治法:滋養(yǎng)肝腎,益精填髓。 代表方劑:左歸丸加減。 常用藥物:熟地、山萸肉、山藥、龜板、鹿角膠、紫河車、杜仲、枸杞子、菟絲子、牛膝等 58號 乳癖 肝郁痰凝證 主癥:多見于青壯年婦女,乳房腫塊,質(zhì)韌石堅,脹痛或刺痛,隨喜怒消長,伴有胸悶脅脹,善郁易 怒,失眠多夢,心煩口苦,苔薄黃,脈弦滑。 病機概要:多由于情志不遂,郁怒傷肝,肝郁氣滯,氣血凝結(jié)乳絡(luò);思慮傷脾,脾失健運,痰濕內(nèi)生,氣滯痰凝瘀血結(jié)聚形成腫塊。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結(jié)。 代表方劑:逍遙蔞貝散加減。 常用藥物:柴胡、香附、白術(shù)、茯苓、白芍、當歸、瓜蔞、貝母、半夏等。 60號 肺炎喘嗽 風熱閉肺證 主癥:初起證候稍輕,發(fā)熱惡風,咳嗽氣急,痰多,痰稠黏或黃,口渴咽紅,舌質(zhì)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shù)。重癥則見高熱煩躁,咳嗽微喘,氣急鼻扇,喉中瘀鳴,面色紅赤,便干尿黃 ,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指紋紫滯。 辨證:可因風熱犯肺而發(fā)病,也可由外感風寒之證轉(zhuǎn)化而來。多見發(fā)熱較重,或有其他明顯的熱證表現(xiàn),如發(fā)熱惡風、咽紅口渴、舌紅苔黃等。其輕癥、重癥又有程度上的差異,臨證不 可不辨。輕者發(fā)熱咳嗽,氣急痰多;重者高熱煩躁,咳嗽劇烈,氣急鼻扇等。本證重癥,常很快發(fā)展為痰熱閉肺證。 治法:辛涼宣肺,清熱化痰。 代表方劑:銀翹散合麻杏石甘湯加減。 常用藥 物:麻黃、杏仁、生石膏、甘草、金銀花、連翹、薄荷、桑葉、桔梗、前胡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