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源流史》譜序選錄
吾族繁眾,支分派所,相距寫遠,兼之疊經(jīng)兵燹,失其譜系。有抄錄斷簡殘篇,誤書張大雅于大宋祥符九年,同大將軍牛力山、史萬歲奉命南征等語,及查大宋大中祥符,自元年以至九年,綱鑒史書內(nèi)并無張大雅、牛力山、史萬歲等名;查至隋高祖開皇十八年戊午止,有蜀王秀奏史萬歲受賂縱賊,至生邊患,亦無牛力山、張大雅之名。如謂大雅乃隋時人,奉命入黔,以史記編年論之,隋歷三帝,共三十八年,至大唐歷二十九傳,凡三百載:后梁十八年,后唐十五年,后晉九年,后漢四年;后周十年;至大宋自太宗起,自欽宗止,凡一百九十六年;又自南宋高宗起至咼止,凡一百七十八年,至元朝九十余年。以上自隋至元,將及一千年,如以大雅為黔之始祖,即以不足憑之殘譜論之,大雅至黔止六世而生坤元、坤載、坤厚、坤義。又查坤元等,皆元順帝時人也,未有歷年一千,只傳六世,不亦謬乎?此大雅所以無徵,后世子孫切不可以訛傳訛而妄自議論??甲C評確,如成化二年思印江司張軌號南軒創(chuàng)譜,乃斷自張恢夔州路馬步兵馬府武功大夫,同浙東副總管李顯忠、權(quán)四川宣撫司鄭剛中,于宋高宗紹興年間,奉命征剿思州三十六洞蠻苗。查鑒內(nèi)紹興十七年九月,罷四川宣撫司鄭剛中,紹興十八年五月,放浙東副總管李顯忠于臺州。由此觀之,則是奉命同恢祖征南之時,卒紹興元年以至十年之間,確乎無疑矣。況恢祖生煥,煥生坤元、坤載、坤厚、坤義,自宋至元,凡三世焉,以年計之不肢乎?且開皇以迄貞觀,黔未開疆。黔之開疆在宋南渡之后,是張南軒刊定之譜始足為據(jù),而龍泉坪與提溪司所錄之訛謬,當(dāng)付之祖龍。凡此皆由吾族人雖博二書香之名,未能廣通經(jīng)史,考古證今。執(zhí)一偏之謬,信以為是。若不駁正,則千百之諸,誰任其咎?
康熙三十年八月既望十七世孫鯤南翔謹再書
注:蔡氏生坤元、坤載、坤厚、坤義;梅氏生坤重。
竊我張氏自軒轅授姓,流裔于今,代生偉人,文武相繼,無可譜乎?且其譜之本源,發(fā)軔于太原縣,食邑于陜西西安府咸寧縣,到宋末,又食邑于貴州思南、銅仁及酉、秀、黔、彭、涪州、遵義、畢節(jié)、石阡、湄潭雜處,倘無譜以志之,何以溯本而窮源乎?自軒轅三妃青陽氏生子揮,因天性喜好拉弓射箭,首創(chuàng)弓矢,又掌管弓箭職權(quán),故賜姓張,至六世祖張果,為堯時侍中,精水土之術(shù),辯翕壅之器,作歷數(shù)星斗書,壽數(shù)千年,養(yǎng)氣于云陽,往來汾晉間,常乘白驢,息則卷之如紙,放之筒中,乘則以水噴之遂成驢,唐開元時復(fù)見,自言自于堯時丙子,賜號神峰大仙。至九世孫張堅,為天宮主事之上帝。張單為東廚司命之灶神,周時張亞為文昌帝君。漢時張道陵為龍虎真人,迄今或傳兩銘,或書百忍、或封魏公,或賜桓侯,或玉燕投懷,或青錢入選。又如唐之張巡,宋之世杰,泛槎之張騫,博物之張華,講易之橫渠,卓著之敬夫,文武相繼代不乏人,張氏之族繁也。即如國朝,彭水亞元漢松出仕廣平,三軾仕廣東,海瀾仕奎府,日政仕成都,新政仕巴縣,明旭仕忠州,守宗任戶部郎中,守剛?cè)闻R安知府。又如清官之鸝翮、宰相之玉書,一載仕涪陵,崇樸為翰林,志林封振威將軍,必祿掌提都軍門。濟濟英才,難以枚舉。余以嘆張氏一脈之雜處于四方者,不知幾千萬也,余因勒數(shù)語,以為簡端云。
裔孫貢生張玉甲謹序
成化二年(1466年)
金雞山二十三世裔孫張勝重錄 2013-5-26
歷代君臣將相,乃天地之所定;父子兄弟,由乾坤之所配。明主鎮(zhèn)山河,忠臣保社稷,歷經(jīng)四十余年矣。始自:乾坤混沌天地分,世主萬物人最靈。三皇五帝稱圣主,夏商周秦漢室平。魏蜀吳分別三國,司馬掃除歸兩晉。五胡瓜分南北地,宋齊梁陳受天運。東傳北齊西禪周,文帝篡成隋唐興。煬歿唐祚朱溫滅,梁唐晉漢各稱尊。大宋始正平一統(tǒng),南渡誅金歸元明。大明秉權(quán)家家樂,山河一統(tǒng)萬萬春。從古至今歷代主,名臣將相傳古今。
考證吾張氏宗譜,始自軒轅圣主第五子諱揮,始造弧失,以張羅網(wǎng)取禽獸,子孫以張為姓顯于吳。遁跡靈巖不記秋,目光開閉自剛?cè)?。吞云滿腹無饑渴,養(yǎng)息潛真任去留。數(shù)定轉(zhuǎn)形歸孕乳,時時隨分事王侯。會稽山陰堪揚化,張氏生身事屬周。
帝群諱仲字廣明,號仲甫,在于周武王乙亥歲,生于吳會,即今平江是也,方游人間,忽至?xí)疥帲娨浑[者,年五十許,真香燈仰天而祈,時仲春丙夜,天文燦爛,張翼二宿,昭然在天,俯而聽之,隱者姓張,適列宿,于是生焉,名張善勛,娶仲氏,生淵石,前夢天尊授以大洞經(jīng),同父母同歿于疫,忽洪水決墓,誦經(jīng)而解,得此法錄,治疫鬼,療疾有功,周武王時為醫(yī),如迂司諫致仕,歸游洞庭君山,受帝命為主宰,后聞之,舟中一婦哭聲,心悲而降,名忠嗣,字仲父,以保氏諫
冤死于南,母黃氏遺腹生仲,既長,登肺石,白父冤。宣王命嗣字仲父,生然明、懋陽,皆娶韋氏為妻,同為韋仲將之二女,以長女配然明,次女配懋陽,陽繼兄名允思,思系張仲兄足下承嗣。祖父名平,祖妣趙氏,八十而終,以孫承子服,斬衰三年,與友尹吉甫作沔水詩,以解其難,吉甫奏帝,稱張仲孝反也,因秦謀蜀,設(shè)金牛迎秦女,稱北郭。張生三諫不聽,命五丁逐之,路成七曲,首穿山頂而免,請于帝,帝命赤帝子降于漢高祖戚夫人,名趙王如意也,遭呂后之害,憤母冤,化神蛇吞呂,身陷邛池為龍,遇釋加復(fù)度。降于趙國張禹之家名勛,為清河縣令,有善政。于東漢章帝元和末,乃天年甫盡,受刑于順帝永河年間,降名孝仲,兼治幽明,又生河溯,為鄧艾主部,以行軍司馬伐蜀,中途矢盡,宿怨既了,遂應(yīng)天詔。晉武帝太康八年,丁未二月初三日子時,降世于金馬山,張老之家名亞,字滂夫羅,乘白駒天使,入巨穴,乃樟潼之七曲也。晉惠帝籌策南渡,撫江左,乃中興之象,垮白駒往河西應(yīng)孝廉,名謝艾,謁張軏為主部,張重華嗣位,有尹府司馬張耽,言于重華,推艾以才可仕此職,賜步三萬,令艾封之,克服麻秋,在隋朝降于銅川之知,隋運將終,吾道未濟,退居河汾間,修先王之業(yè),制禮以節(jié)情,作樂以各俗,名文煉字,自汾陽傳道,厭于生死,再奉帝命,以輔唐室。命長子淵石,生于清河之家,名九齡。明皇時,李林甫之譖,毀肅宗,帝賴之以不夠易,至于議論風(fēng)生,首登七寶十三座,有文場戰(zhàn)帥之雄,應(yīng)制走丸之辨,后漁陽之亂,明皇幸蜀劍嶺而觀中原,嘆曰:“陽顰鼓扣長安,此日明皇幸劍關(guān)。若聽九齡納諫議,豈旁七曲重躋攀。不因儒仕為親謁,安得蠻輿復(fù)遠還。萬里喬遷迎禁蹕,誰知虛位紫霄間。方居不動精修妙,行世掄回有舊新。”旨五皇聚會,有興宋之命,其子懋陽,生于清河至終南,張守真之家,名齊賢,布衣十載,歷相兩朝,宋室二百余載,乃太平之治也。詩曰:憶祖開基妙若神,義欽遜德不勞兵。終南亞圣曾合壁,兩朝燮貼致升平。明良慶會應(yīng)非偶,凜凜丹青顯令名?!?br>
帝恩言無撫助之意,紹圣丁丑,在靖南降世名張浚,字德遠,立一世之英雄,表賜魏國公之職,平疆復(fù)辟帝統(tǒng),四十余年至富平之?dāng)?,非浚之失,乃天意也。隆興甲申浚故,葬于衡陽,其長子張栻,次子張杓,欲遷于蜀,啟棺視之,威容如存,合郡士大夫,加額而贊,隨掩之贊曰:朝廷中否甚堪情,事業(yè)斑斑可訪尋。政在平疆扶大室,丘虧陜右本無心。便宜坐使西蜀靜,陟恩流三峽深。要識此回神異處,柩中全體士無浸。
大唐長慶四年(824年)甲辰桂月銀青祿大夫汝州
金雞山二十三世裔孫張勝重錄2013-5-26
成化二年南軒造譜序
竊惟我張氏,世居思南,夙稱巨族。溯其源,遂出陜西京兆人氏,即今西安府。原籍難考。自一世祖恢,宋高宗時由進士任四川夔州路馬步兵馬府武功大夫。高宗南渡,中原紛擾,四彝因而猖獗,往往難制。思州彝把苗崇范糾唐冉四姓作亂,騷動川東,恢祖率其子諱煥,同浙東副總管李顯忠、權(quán)四川宣撫司鄭剛中、知思州軍州事田宗翰,奉命統(tǒng)領(lǐng)土漢軍兵,大行征剿思州三十六洞龍泉坪等處地方??朔鄮?,行至彭水,恢祖偶疾,思州苗蠻聞知,糾眾復(fù)叛,來襲我?guī)?,三軍震懾。其子二世祖煥,膂力過人,且多智術(shù),以計戰(zhàn)退。總管李顯忠表奏朝廷,即以煥祖參佐恢祖,整師深搗巢穴,擒其魁首,余皆招撫安定,邊隅肅清,論功行賞,加授恢祖為亞中大夫。授煥祖以思州宣撫司同知,遂留鎮(zhèn)焉。煥生三世祖坤元、坤載、坤厚、坤義、坤重。坤元以功授龍泉坪長官司,其后即大寶張矩、小谷莊水德司張沂、張源是也。坤載襲宣撫司同知,坤厚授宣撫司都鎮(zhèn)撫司都鎮(zhèn)撫,其后即銅仁府提溪司副長官張瓊、茅壩即今羅牙地統(tǒng)一支張瑾是也。坤義授水東司正長官,其后即沿河裙溪長官司正長官張文龍是也。坤載生四世祖景鳳、儀鳳、騰鳳。景鳳亦襲宣撫司同知。儀鳳之后為峽口寨,騰風(fēng)之后為白羊坪。張景風(fēng)生五世祖興仁、興賢、興遜。興仁值胡元代宋,改授忠顯校尉,沿邊溪洞軍民總管,興賢授古州八萬總管,后析小溪。興遜授千戶所千戶。興仁生六世祖義方、義源。義方襲軍民總管,早逝,生添性尚幼。義源代襲兄職,征討有功,加授都軍萬戶侯懷遠將軍。前此,宣撫宗黨田茂安將思南地方進獻偽夏明玉珍,得授思南宣慰司宣慰。我義源祖恭遇太祖高空皇帝御極之初,令添性偕思州宣撫田仁智納土歸附。改授蠻彝司正長官。添性生顯,癱瘓,遂借職與婿安輝。義源生七世祖添麒、添麟、添富、添貴、添福。添麒后征古州八萬有功,授思南千戶所副千戶。生溫未襲。溫生欽,降襲本所百戶。天麟初授宣慰司把總,永樂中改屬府治,民心悅服,保任思印江長官司正長官,生八世祖儉,襲思印江長官司,乃吾父也。添富生恭,恭生碹、軒、轢、范、昆、季。添貴無嗣,以吾叔才繼之,生镕。天福生暹碹,暹生軻,碹生轄兄弟。嗟夫!祖宗者根本也,子孫者枝葉也,根本固則枝葉盛,為人后者,安可忘其所自哉?吾張氏自恢祖迄今,僅三百余年,凡九世而已。支分派析,相去迢遞,莫辨親疏,至有視同宗如路人者。軏承義方之訓(xùn),長叨民社之寄,恒念遠祖近宗不可無隨崇之念,而若子若孫,不可無聯(lián)屬之機也。于是會諸族眾,述其源流,紀其行跡,編次成冊,俾閱是圖者,一覽而闔族之長幼尊卑,舉在目前,庶知身之所自出,體之所由分,咸興起孝悌之心而不忘祖功宗德于悠久焉。是為記。
成化二年歲在丙戌正月甲子吉日
昭信校尉思南府思印江長官司正長官張南軒時用謹書
金雞山二十三世裔孫張勝重錄2013-6-2
古人重族譜,且謂子孫不修譜為不孝,夫不孝順之大者,乃以麗之不已甚乎。蓋族者,聚也,又續(xù)也,聚之繁則易淆,續(xù)之久則易忘,淆斯瀆妨于義,忘斯瀆妨于仁,人參兩間以有族類,而無仁義以維之,是異類也。誠可懼哉!故譜也者、所以明仁義,而使之自別于異類者也。是故察統(tǒng)系之異同,辯傳承之久近,敦親睦,定尊卑之理,其聚焉秩之,俾勿淆,其續(xù)焉,綴之俾勿忘,尊祖敬宗之道莫重焉。爾矣,余張氏閥閱關(guān)中者莫考,宋紹興而后乃可譜,則自亞中大夫鎮(zhèn)茲土始,南軒祖創(chuàng)譜,祖之于義為正,顧譜迄今又五世矣,余徼十二葉之靈,綰綬在外幾廿載,顛毛種匕,徒勤行葦之念,而尺寸無補,曾是記載之業(yè),且拱手以遜,足征之謂何?于是本舊譜以別錄、旁收、互訂,逸者集之,疑者正之,湮者揚之,溯源分派,綴、聚、秩、續(xù),森乎其列序矣,麗乎其聯(lián)絡(luò)矣,使夫來者按而純之,雖聚至不億,無所不淆,雖傳至萬祀無所于忘,則余今日尚亦逭于罪已。雖然此其所可譜者耳,其不可得而譜者,則有矣,聞之曰:子孫賢族將大,夫此豈非吉祥善事,而先世神靈之所注愿者哉!由勿淆而充之核名實,飭廉隅、審是非、謹好惡,皆義之操也。由勿忘而充之,宅忠信、軌恭順、廣化誨、振乏匱,皆人之術(shù)矣。生人之業(yè),各惟其宜,而戴仁履義,生生之根干在焉。無論紱冕而樹勛獻,即隴畝閥閱之門,善獨德熏,無之非是,夫是之謂賢,夫是之謂光前之孝,斯則存乎,某人自邁勉矣!故曰:非譜之所能悉也。嗚呼!行成于思而毀于不思,孟氏謂:【思則得,不思則不得?!看苏佌仦槿苏Z也。惟我族其慎思之,能思則可賢,可賢則族可大,嗣是而大書特書,其重有榮哉!
萬歷丙申(萬歷廿四年,即1596年)冬月
十三世孫張守剛頓首謹書
注:張守剛丙子舉人,初任豐都知縣,二任湖廣永州府同知,升云南臨安府知府。
金雞山二十三世裔孫張勝重錄2013-5-26
譜以傳信也,非傳疑也。敘氏族者,動稱黃帝堯舜之后。敘張氏者,以為張出于姬姓,軒轅子青陽氏第五子曰揮,始造弓矢,主祀弧星,賜姓為張,傳至五十三代孫曰張仲,為周宣王時卿士,即文昌夫子是也。仲傳至二十二代孫為漢文成侯張良。良生五代孫張嵩,嵩生五子狀、贊、彭、陸、通,后嗣功高位顯,分四十三望族,于是張氏一門遍列天下。自分姓以來,未有如斯之盛也。通生無妄,無妄生里仁,里仁生孫道陵、道宏、道圣。道陵系天師一支,道圣隱居不仕,道宏生二十一代孫張樸,登明經(jīng)高第,宰長沙,終于官。生二子曰安、曰寧,安居龍窟,寧封國公,唐建中時進士,初授相王府,改除御史大夫,升授國子監(jiān)祭酒。與宰相盧祀不協(xié),遂棄官隱于三溪袁家坪居焉,是為三溪張氏之始祖也。公字康叔,別號青牛澗主,妣聶氏,生二子曰瓊、曰碚,劉氏生四子日用、曰瑗、曰口、曰罐。公卒,葬三溪紫鹿嶺琵琶峰下庚山里口向,有碑,聶劉葬天尊觀后,俱有碑記可傳。即如涪州云奄閣張氏始祖壽一,涪州李渡鎮(zhèn)排樓張氏始祖諱壽甫;涪州沈家場張氏始祖諱邦寧;貴州正安張氏始祖諱軌可;湖南麻湯羊牯腦張氏始祖諱熊飛;邵州老鴉田張氏始祖諱鵬飛;酉陽高七口張氏始祖諱斌;酉陽米塔窩張氏始祖諱文彬。遙遙華胄,不必侈談,故曰傳信不傳疑。即如吾先祖張香,系寧公二十一代孫,本陜西西安府咸寧縣人氏也,卒葬南岳衡山,敕封宋疆王之爵。祖貫陜西白云庵,為祠至今,春秋享祀。祖妣王氏生三子,長懷居關(guān)中,次居畢跡,三張恢由進士初任四川夔州路馬步兵馬府武功大夫,宋紹興年間,奉命同浙東副總管李顯忠,權(quán)四川宣撫司鄭剛中,統(tǒng)領(lǐng)土漢軍兵,征剿思州三十六洞苗蠻有功,晉秩亞中大夫。祖妣許氏生煥,隨父南征,恢祖班師,行次彭水大浩,偶疾卒,葬彭水大浩壩子,山午向。思州諸洞苗蠻聞知,糾師復(fù)叛,來毀我?guī)?。煥祖智勇過人,以計戰(zhàn)退,總管李顯忠表奏朝廷,即以煥祖參佐,恢祖整師銓斬有功。初授思州宣撫司同知。奉命留鎮(zhèn)思南焉,因以為家。其后子孫繁衍,支分派別,巍然為清河之望族。近觀陜西武陵以及湖南、湖北,族猶后先相輝映,獨我恢祖之子孫住黔南等處,非不繁衍,而究厥榮耀,不無舉貢生員。予生也晚,徒師誦讀,十年寒窗,撫衷自維,敢數(shù)典而忘祖乎?爰將歷年新修之譜未能悉評,愿為續(xù)貂以附驥尾而溯其源,無慮支分派別也。后有述者,至五世濟重修之,俾親疏有別,世系不淆,清河世澤忽替,引之是以為序。
道光寅壬年由蜀至陜張玉甲再撰
黔南古羅施國,歷漢唐宋、皆蠻鄉(xiāng)苗藪。雖有部落酋長,然聲教未通、其性狡悍,往往難制。宋高宗南渡,中原鼎沸,黔中思州彝把苗崇范,糾合冉萬花等作亂,騷動川東?;肿婺巳赝?,以元勛世胄之余,復(fù)登瓊林晏,奮揚先烈,任四川夔州路馬步兵馬府武功大夫,率其子諱煥同浙東副總管李顯忠,權(quán)四川宣撫司鄭剛中,奉令統(tǒng)領(lǐng)土漢軍兵,大行征剿思州三十六洞龍泉坪等處地方。克復(fù)班師,行次彭水,恢祖偶疾,思州苗蠻聞知,糾眾復(fù)叛,來襲我?guī)?,三軍震懾。其子二世祖煥,智勇足備,奇正兼施,以計?zhàn)退??偣芾铒@忠表奏朝廷,即以煥祖參佐恢祖,整師深搗巢穴,擒其魁首,余皆招撫安輯,邊隔肅清,論功行賞,加恢祖為亞中大夫,子煥祖以思州宣撫司同知,遂留鎮(zhèn)焉。黔南之有張氏,則自恢始。自恢而煥,自煥(蔡氏)生坤元、坤載、坤厚、坤義、坤重(注:梅氏生坤重)五子焉。長子坤元,以功授龍泉坪長官司正長官,生應(yīng)隆、應(yīng)銘。隆襲長官司職,因紅巾跳梁,兄弟具餉,率兵捕擊,賊乃大敗,民賴以寧。隆加授黔南道鎮(zhèn)國上將軍都元帥府都元帥,仍管司事。其弟應(yīng)銘授武略將軍。應(yīng)隆之裔孫歷代相傳,即今政為安化縣土縣丞張鼎亨,并白果園,昔樂溪、紅巖底、官莊壩、后屯、大梁、漆壩山、楊柳池、龍泉坪、洞子溪、小谷莊、黃建溪、皂泥溪、星景壩,及遷居綏陽縣張汶之子孫,張開辰等支是也。次子坤載襲宣撫司同知,生景鳳、儀鳳、騰鳳,景鳳亦襲宣撫司同知。儀風(fēng)之后分居印江峽口寨。騰風(fēng)之后分居楊坪蕭家壩。景鳳生興仁、興賢、興遜,興仁值大元代宋,改授忠顯校尉。生義方、義源。即今印江土縣丞張仕發(fā)并花園界、海溪、鐵坑、木葉、水通、木坪、楓香壩等支是也。興賢生義真,分居小溪;興遜分居任祠其藤溪一支,乃白海溪分去,此坤載之子孫也,坤厚授宣撫司都鎮(zhèn)撫、改授銅仁府提溪司副長官,即今襲職之張懋僖并羅牙地統(tǒng)一支是也。坤義授進義校尉沿邊溪洞軍民總管、改沿河佑溪長官司正長官張純?nèi)什⒐僦?、野漆坑、驢馬坨、黃蓮箐、白溪、中嶺山、朱家壩、水依洞、白照口、屯底壩、井壩、官壩、三壺坪等處之支派是也。坤重授黃司正長官之職,由沅州移居秀山勇士。至于封爵思榮,則五大房之子孫角勝爭雄,步武局冠冕黔中者,代不乏人。自坤元、坤載、坤義、坤厚、坤重五祖分茅胙土之后,各守疆圉,迄今僅十有余世,子孫不相往來,或相晤之間,親疏異同,尊卑長幼之序,杏不識焉,甚有視同宗為路人者,此無他,譜序不修,尊尊視親之道衰也。鯤用是皇然。同思昔日南軒曾創(chuàng)之于前,宋剛重修之于后,但伊所造之譜,只尋坤載一房之親支,而于坤元、坤厚、坤義、坤重四大支未逮也,今鯤乃沿河司官房親支移住府城,康熙二十五年丙寅歲,由廩生荷蒙我皇上持行曠典,謬膺選薦,二十六年五月內(nèi)赴部考授知縣職銜,回籍候選,隨維吾祖若宗,先世有功業(yè)于朝廷,幾經(jīng)克敵制勝,而始叨所世胄之榮。今子孫繁衛(wèi),科第聯(lián)翩,文謨武烈,甲于全黔,無非祖宗之蔭蔽,若無宗祠宗譜,何以昭同姓而敦一本之愛,別尊卑而序昭穆之禮?此力此志,伊誰之任?鯤側(cè)側(cè)曰:是其在不肖乎。始于康熙庚午之嘉平月,請序于安邑侯姚成翕父母,慨然輝惶簡端;復(fù)謀諸安邑二尹張鼎亨,印邑二尹張仕發(fā)、沿河司正長官張純?nèi)省⑻嵯靖遍L官張懋禧,僉曰善。鯤乃昌雹衡風(fēng),詣龍泉坪小谷莊等處,幸有生員張大常、張鼎、張一曜愿為領(lǐng)袖,督率本支逐戶登記。辛未正月又往印江同張仕發(fā)向峽口寨各支傳齊公議,隨詣鐵坑、海溪各處拯力勤勉,幾至唇敝唇焦;貧困者心有余而力不足,饒裕者口樂從而心吝慳。既婉言之,復(fù)嚴厲之。雖每人所捐若干錢,然為數(shù)無幾。又令從弟存達,往沿河司一帶逐戶登記,約計四十余金。通盤合籌,而各處之捐助未及一百余金,鯤亦不以貲微費寡,遂隳其心,一而先捐銀五兩、買連幣一十五塊,刻傳單刷印干張,分發(fā)各族,又刻催單印刷一千張,飛催頂輩宗圖,又每村寨發(fā)空白冊一本,共五百本,令其自行填注無遺漏。其如各族人不以當(dāng)務(wù)為急,視若罔聞,又經(jīng)著人逐戶亟催,不啻二十余次,始得取齊。其間有頭無緒者,有末無本者,鯤一一悉心斟酌,敘其世故,編列支數(shù)。其中有無嗣而過繼他姓之子為子者不錄。義男義孫非正出者不錄,或被擄入營,或流離播遷者,具注其名諱。凡未入斯譜者,即非本支。世世子孫,各相傳訓(xùn),毋致假胄混淆,以遭祖宗譴責(zé)。又如實系本支子孫,忘其祖宗名諱者,另附之于后。以上俱系會同二司二丞各支族長,照依成化萬歷年間刊刻族譜,復(fù)加恢實明確,詳注校訂,詢之父老先賢,考之典籍古記,歷歷有憑有據(jù),并無絲毫差謬,方行造入。鯤之心血,幾至耗盡,閱一載而始就緒。首列坤元一支,次列坤載一支,三列坤厚一支,四列坤義一支,五列坤重一支,是吾族之有五支,尤人之有五體也。有是五體,而動靜語默無之不宜;有是五支而長幼尊卑無之不敘。由尊尊而思視親,愛敬同風(fēng),仁讓成俗,太和之氣,靄然在吾張氏族中矣,寧獨百忍之家聲而已哉?將見族類繁昌,簪纓丕振,繼文謨而展武烈,光先緒以示后昆,迨至五世,必有繼鯤而修家乘者,其仍名為黔南張氏族譜,是鯤之愿也。愿自成化二年南軒造譜之后,至萬歷守剛時已五世也。又自守剛以至于鯤,屈指又五世也,古人謂:五世不修譜,不許以孝。今鯤恰值五世而更大修譜碟,謂非祖宗之默佑而命之使然,后五世而修譜者,其毋忘鯤今日諄諄之意云。
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秋前四日十七世孫鯤頓首謹書
-----《張氏源流史》第一集
金雞山二十三世裔孫張勝重錄2013-6-2
江河奔流,源出昆侖之間巔,枝葉濃蔭,澤被擎天之干,子孫繁殖,固賴祖德;然螽期不振,先緒迪替,今欲彰祖德,使千百世,承承可考,莫善修譜焉;不然非徒飲水忘泉,且恕同氣連枝之親,亦將秦越相視也。穌子曰:五世不修,即不許為孝。此金石之論,吾人宜拳拳服膺,身體力行,未可徒其畫餅,貽笑大方。
吾族自贊祖移家柳臺,幾歷五百年,迄今十九世,而族譜未嘗一修,間有譜牒,亦僅載系之親,或記三代之表,事跡篤遠,貿(mào)然不知,甚有若子若孫。尚不知乃祖之派名者,族格將附,遑論孝耶?前族長西屏兄,區(qū)長界封侄,有見於此,深以為痛。于民國二十三年早戍春祭,倡議為主,異天不假年,於是年五西屏詔赴修文尚未成功,而界封調(diào)任五區(qū)區(qū)長,嗣后族人公舉正興相繼辦理。乙亥冬方將獅地草冊搜集完善,時值紅軍入桐,荊棘協(xié)涂,忽焉中綴,當(dāng)時論調(diào)、僉以我族人材缺乏,經(jīng)濟匪裕,欲譜告成,無興疑人說夢,然天下無難成之一,只患難夫妻人不熱心耳,茍熱心,難難步天之難,探海之險,尚可力致辭,矧區(qū)區(qū)一族譜乎?
翌年春重商后善,幸賴元合叔之理財公開賽,惠清兄之捐金慷慨,界村侄之籌劃多方,承騫、龍翔、承柱、承炳、禎祧等之相助為理,既而紹武祖之采訪思南,貴合叔采訪川東,柄臣梓清采訪綦江巴縣江津等到地,保堂紹全采訪湄潭,諸人遍地摭拾,不惜跋涉,飽經(jīng)風(fēng)霜,不數(shù)月而草薈萃,惟思南一支,尚未徹底,殊覺歉然,茲載仍同前譜,姑留待他日改正。
寅以初中淺識,謬荷爾蒙修譜重任,參閱他姓族譜,文詞精深,未嘗不生羨念,無如小技雕蟲,卒乏表彰之辭,所幸自揮公迄今百五十代,力加參考,詳細載錄,差足以慰族人建議修譜之雅望,茲當(dāng)譜志告成,援陳巔末,待后之繼起者潤色焉。
張柳臺宗祠十五世孫 禎寅敬撰(二譜)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廿日
原文:譯文:
我常常抬頭觀察天象,北極星是整個天體的中樞,而太微星、紫微星、天市星這三大天區(qū)和太陽、太陰、熒惑、辰星、歲星、太白、鎮(zhèn)星、黃幡、豹尾這九大恒星旋繞時都向著它,譬如帝君的尊嚴而沒有人不想朝拱的。
我又常常俯首察視地理,昆侖是中華的鎮(zhèn)山,而泰山、衡山、華山、恒山、嵩山這五岳和八方以外極遠的地方無不逶迤顧盼著它,猶如人對祖輩的親敬且沒有人不朝拜的。
要知道,君親一體,忠孝一道。如果忘了,就是大逆不道;遺忘它,就等于丟棄了根本;怠慢了它,即為褻瀆不敬。所以,五刑的懲罰,首先是對不忠的人;百行的訓(xùn)誡,要把孝放在第一位。
那么,作為人臣的,應(yīng)鞠躬盡瘁;為人子的,應(yīng)慎終追遠。對這二者,不能有一絲一毫的疏忽??!
今時,我檢閱張氏的譜牒,它向上追溯了姓氏的源流;對下敘述了宗派的世系;彰明昭穆以尊崇祖先;記載繁衍用以說明嫡傳情況;理出長幼借以分清年齡大??;撰寫傳記贊頌以利崇尚道德,等等。不是大忠大孝的人,怎能做到這些呢?
噫!今世間有的人,離開先輩還不很遠,就懵然不知尊上敬祖,他們與張氏家族相比,不是要慚愧得多嗎?
時在
宋慶元五年(己未歲)八月初一(1199年9月上旬)大吉
龍圖閣大學(xué)生新安朱熹謹
南康《張氏家譜》原序譯文:
我們家族原來姓姬,出自黃帝軒轅氏的第五個兒子揮公。他善于制造弓和矢(箭),由黃帝任命他為弓正(官職),主持祭祀弧星,賜給他的姓氏是張姓。因封地在青陽,因此加封為青陽王。我族張姓從此開始。
二世祖張若公,生顓公。顓公生須,須生桃,桃生師,師生宣,宣生陽,陽生宓公,在公元前十九世紀即禹王朝中,相為帝時,宓公任奉政大夫。
宓公生丞,丞生黌,黌生奇,奇生契,契生希,希生燧,燧生泰。泰公于公元前十七世紀任厪帝時的太史。
泰公生還,還生純,純生子質(zhì),子質(zhì)生鈍,鈍生康,康生啟,啟生立,立生瑰,瑰生和,和生雍,雍生顯,顯生沐,沐生遜,遜生郢,郢生取,取生順,順生肅,肅生永。永公于公元前十三世末在商王朝小乙為帝時任侍中大夫。
永公傳至張姓第三十七世為浚公。當(dāng)時小乙帝死后,武丁帝即位,任命張浚公為武軍節(jié)度使,掛將軍印。
浚公生子張惠,于公元前十二世紀中,任祖甲帝時的司馬。
惠公生渲公,渲公生穩(wěn)公,公元前十一世紀初,在廩辛帝時任豫州(今河南東部)太守。
穩(wěn)公生元,元生正,正生奎公。張奎是張氏第四十三代裔孫。此時商紂王帝辛即位,任命張奎為朝廷總?cè)郑ㄏ喈?dāng)于今三軍總司令)。
奎公生炳,炳生辰公,此時歷史已到周朝康王時代??低跞蚊鼜埑綖橄蠕h官。
辰生本,本生灼,灼生袞,袞生靈,靈生弘,弘生道,道公生仲公,是為張姓第五十二代。公元前827年,被周宣王任為宰相。張仲作為一代政治家,提出孝治天下,自己率先行孝,又與尹吉甫(將)為友,留下了“張仲孝友”之美談。
仲公生象,象生秀,秀生卓,卓生憲,憲生凌,凌生義,義生晉,晉生凝,凝生侯,侯傳張姓六十二世生老公。此時已到東周列國周靈王時代,張老在晉悼公時任朝中大夫之職,有善頌善禱之譽。
老公生君巫,君巫生趯公,東周景王時任大夫,與另一大夫梁丙論說喪葬之事,趯公有“火中寒暑”的高論,但景王不懂此中奧理,命他退下。而大夫俞太叔獨稱張趯有大智慧,其知識之廣博不在梁丙大夫之下。這件事在《左傳》上記載得很詳細。
趯公生子張骼,是張氏第六十五代孫。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甲辰),楚昭王侵伐鄭國以救齊國,晉定公派張骼為使臣至楚國說和并求還師以救鄭國,而使楚不能攻克鄭人,骼公獨自一人雙方解釋并止住援兵,使楚國和鄭國各自退回自己防御陣地,立了一大功勞。
其后,骼公生柳朔,是為張姓第六十六世,這時已到了周敬王后期,晉國被晉、趙、韓三家瓜分了,張氏自柳朔以下數(shù)代都輔佐韓國為相。在韓國建立學(xué)堂、指點農(nóng)事,訓(xùn)練軍隊,和好鄰國,為韓國興旺發(fā)達建立了巨大功勛。魯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辛亥),因晉人圍柏人,柳朔公有“好不廢過,惡不去善”辯議,不能解柏人之圍,遂在這次戰(zhàn)爭中殉難了。
張氏傳到七十四世生張良,字子房,研究黃石公兵書,其先五世相韓,而秦始皇兼并六國而消滅了韓國,張良乃命力士(刺客)操椎殺秦始皇以報仇,力士誤中了副車,報仇未能成功。于是,張良輔佐漢高祖劉邦消滅秦朝,平定了天下。漢高帝劉邦以齊地三萬戶封張良為齊侯,但張良不接受,愿意授封留侯。并在朝任太傅,留、文、成三侯,世稱“三杰”。漢朝大業(yè)即以穩(wěn)定,為韓報仇成功,且為漢朝立了大功,即托辭入終南山修煉,拜赤松子為師,以保全自己,這是他退隱的高明之處。到漢惠帝劉盈六年(公元前186年壬子)夏時,張良逝世。程子說:“張良進退從容,有儒者之風(fēng),不是劉邦(高帝)能用張良(子房),而是張良能用劉邦也?!?/span>
張良生辟疆、不疑兩個兒子。辟疆年齡才15歲即為漢朝侍中大夫。劉邦駕崩的時候,張辟疆四處委屈周旋,使內(nèi)外都能得到平安,以保全漢室。
不疑生典、高,漢文帝時任命為太守。
高生默,默生萬年,年生嵩。嵩公在漢武帝時為左輔國。
嵩公生有五個兒子,長子壯、次子贊、三子睦、四子壽、五子通。其后繁衍難以詳細介紹。
到了唐朝,張姓遍布范陽、清河、太原、南陽、敦煌、修武、上谷、沛國、梁國、滎陽、平原、京兆等地域,共有四十三大望族,這些都是壯、贊、睦、壽、通五個公的后代呢!
張通當(dāng)時任清河領(lǐng)地的太守,有很多惠及民眾的政績,因此以清河為郡,也就是今日恩州之地。
通生無妄,無妄生履仁,履仁生大順,號桐柏真人,大順是張姓第八十世。大順生道陵、道宏弟兄等,遷居信州(今江西貴溪縣內(nèi))龍虎山。張道陵創(chuàng)立了道教,被封為天師。
張道宏生覺公,覺生嗣,嗣生匏,匏生湛,湛生起,起生文,文生璁,璁生謙,是張姓九十一世孫。謙公天性明敏,博通經(jīng)史,被朝廷選拔為賢良方正。當(dāng)時,寇盜蜂起,皇上令張謙帶兵討伐。謙公心想:這盜賊主要是為饑寒逼迫所至。于是,他開國庫進行賑濟,那些“盜賊”隨之平息了。張謙的明達睿智才能,千古以來都很少見。為此,官拜云騎校尉。
謙公生景淳,淳生世英,字子俊,為東京大夫。
英(子俊)生孟良,字公政,任工部尚書。
政生杰,字國英。杰生樸公,字實甫,是張氏一百零五世孫。宋理宗時,中嘉熙年間(1237年左右)明經(jīng)高第(進士),任命為長沙縣令官職。此時,正值金兀術(shù)帶兵侵略中原,樸公死于任上而不能送回老家江西南康埋葬,只好卜葬于長沙縣城附近的萬壽村。
樸公生安、寧二公。寧公回原籍,安公居長沙,生我兄弟寬、端、謨、觀、正。我兄弟5人和我的大兒子伯四,荷蒙宋朝恩典,俱考中了進士。我的四個弟弟端、謨、觀、正都籍于長沙。我因祖宗的墳?zāi)苟荚诮髂峡倒世?,每到祭掃之時,俯伏哀思而空生悼念悲嘆之聲。于是,決心回到原籍。
只因家中人口眾多,財物繁重,陸路難以搬運,因此租賃船只,由長江直下,航行至蘄州轄地的滲魚磯頭,陡然起了狂風(fēng),巨浪如同山頭,駕船的人驚駭不已,急忙將船停泊在這個地方。我登上江岸,與隨行的人員一起,察看山川情景,但見江水瀠洄,繞如金帶;雄峰聳峙,頭角崢嶸。真是個山明水秀的好處所,又是個休養(yǎng)生息的好地方。但見狂風(fēng)繼續(xù)阻止船只航行,全家男婦老少,都沒有回原籍的心愿。哎!莫非天意如此嗎?向土人問這個地方的地名,土人答說叫“永福鄉(xiāng)”。于是,合家非常歡喜。我則拍手嘆說:“這里是我的居地呀!”于是,就在滲魚磯山邊建造居室,作為我們家棲息之地。
到后來,我的長子伯四生子仲二。仲二生丙六,字銘甫。數(shù)代相傳而子孫日益興盛,家中財產(chǎn)日益豐裕,又進一步開創(chuàng)基業(yè),擴展土地,購置田產(chǎn)二萬多頃,繳納賦稅一千五百多金。再建造起讀書的學(xué)堂,請先生教育子孫,推廣恩惠和愛心,皆成為這個鄉(xiāng)邦的英俊賢才。在讀書的隊伍里,可謂科甲蟬聯(lián),登黌宮學(xué)府的、食舉業(yè)廩餼的,不知有多少。然而,功德愈積愈深,食報也就越來越遠。蘄邑各界人士,都稱我家為巨族了。
我今年96歲了,兒子伯四的年齡也已72歲。一切家務(wù)概歸曾孫銘甫管理。此時,人們看到我家的田莊地產(chǎn),上下橫直30多里,中間沒有一寸土地與異姓人相接。于是,人們就叫這個畈為張銘畈,叫我這個家族為張銘戶,叫這個湖為張銘湖。
有一天,我獨自一人坐在書房里,翻閱我家族的老譜,不禁喟然嘆息:五服還沒出頭,就像陌生的路途人一樣,這樣的情況不是很多嗎?我的祖父張樸公,原籍江西南康,因在遠處的長沙為官,我今由長沙轉(zhuǎn)移到蘄城,屈指一算已三次遷徙了,不就會有把族人視為路人的嗎?現(xiàn)在到了必須要有新家譜把他們聯(lián)系起來不可的時候。
值得慶幸的是,我年紀雖然老邁,但身心還很健康,且耳聰目明,現(xiàn)將一世祖揮公得姓的源流,列分派系的根由敘述出來;并詳細說明遷徙的蹤跡,寫出出仕為官的顯達,登錄才俊名流中的重要人物,列出世派支系的先后,且逐一安排得當(dāng)。雖然散處各府、州、縣以至通都大邑的后代張氏子孫,一打開這套譜牒,則一目了然啦!僅以此文為序。
張梁森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