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藝術的百科全書
龐薰琹從早期倡導和介紹西方現(xiàn)代繪畫,并以激進的方式反對寫實主義。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他轉(zhuǎn)而認同寫實主義,并將寫實和寫意、繪畫性和裝飾性巧妙地揉和在一起,創(chuàng)出了一種新的藝術風格。許多作品貌似維米爾、梵高、克林姆特、波洛克的藝術風格,但又其獨特的一面,可謂一部中國現(xiàn)代美術的百科全書。
(一)新藝術風格
冬 1947年作 畫布油畫 47×33cm
上海里弄 1948年 油畫 48×38(似維米爾的小街)
抗戰(zhàn)勝利后,龐薰琹全家自四川返回上海,居住在英租界虹口區(qū),狄思威路,一座三層的樓房。他整日在閣樓中埋頭作畫。大批唐代白描舞蹈圖是在此完成的。這幅油畫風景,表現(xiàn)了典型的歐式樓房與前景的中式瓦房,形成有趣的對比,整幅作品淡雅平和,清新雋秀。
上海街景 47×38 油畫 1948年 龐薰琹美術館藏(似克林姆特風景畫)
紅瓦屋與庭園 1966年作 彩墨紙本 33.5×33.5cm 拍品
荷鳥 1973年作 油畫 72×71.6cm
蘇州庭院 1981年 油畫 48×62cm 龐薰琹美術館藏(貌似克林姆特風景畫)
蘇州河畔 60.5×57.5 布面油畫 1983 中國美術館藏
沙發(fā)上的少女 1930年作 油畫 拍品(偽作)
(二)現(xiàn)實主義風格
綠樽 1936作 布面油畫 54×40 中國美術館藏
燭影 1936年作 油畫 48×38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靜物 1947年 布面油畫 45.5×61中國美術館藏
在龐薰琹的作品里,靜物的作品(不包括花卉)并不多見。他在描繪對象時,寫實和寫意、繪畫性和裝飾性巧妙地揉和在一起,而在這一幅作品中,更讓人覺得“天衣無縫”。譬如畫面上的石膏頭像和梨是寫實的,而陶罐的背景上的壁毯都是裝飾性的畫法,二者既是對比的,又是諧和的,顯然深沉而豐富的色彩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而所有的色彩又突出了梨的黃嫩,使整個畫面產(chǎn)生亮暗輕重多層次的效果,情趣橫生。
雞冠花 1962年 油畫 46×38
紫與白的菊花 1964年 油畫 54×65
雞冠花(白瓶) 1972年 油畫亞麻布 65×61cm 龐薰琹 龐薰琹美術館藏
龜背竹 1973年作 油畫
玉蘭花插瓶 1974年 油畫亞麻布 65×54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這幅有設計意味的裝飾性花卉作品,在使用西洋畫工具時,卻運用了中國工筆花卉的精細線條,藍灰色彩基調(diào),襯托出了白色玉蘭的溫馨和生氣,給人以愉悅的快感。
牽?;?1974年 油畫亞麻布 55×45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這幅作品與《玉蘭花瓶插》為同年的作品,雖然構圖同具設計意味的匠心,但用色用筆就不那么細膩,而只是在綠色基調(diào)中尋找差別而顯現(xiàn)描寫對象的品格、氣質(zhì)。
水仙 1981年 油畫亞麻布 46×67cm 龐薰琹美術館藏(貌似梵高的鳶尾花)
松 40.7×44cm 水彩畫
江南水鄉(xiāng) 1983年 油畫亞麻布 51×62cm 龐薰琹美術館藏(構圖似錢松喦常熟田)
春(獲建國35周年榮譽獎) 1984 年 油畫亞麻布 80×81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三)新表現(xiàn)主義風格
穿藍印花布衣的女子像 1962年 布面油畫 60.5×40
龐薰琹曾哀嘆他在蒙難期間想畫人而沒有人敢讓他畫。但是,1962年,他的學生羅真如(后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主動為他做模特兒。這是他許多年沒畫人像以后畫的第一張人像。這張人像的畫法和他十六年前畫的《背簍》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像“繡花”一般把藍花布的紋樣照原樣畫出,所不同的是人物并未進行變形處理,而其筆法和背景處理貌似梵高。由于畫面上其他道具作了同樣精細的處理,整個畫面大為統(tǒng)一和諧,別具一種裝飾意味的情趣。
人物 約40年代 畫布油畫 54×59cm
人物提琴 1949年作 亞麻布91×73.2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香山之秋 1962年 油畫亞麻布 46cm×38cm龐薰琹美術館藏
美人蕉 50×61 布面油畫 1972 中國美術館藏
向日葵 70年代 油畫61×43cm
瓶花 1973年 61×50cm 中國美術館藏
百合花 布面油畫 28×35cm
紅黃橙 1983年作 亞麻布57×60cm(有野獸派特征)
雞冠花與吊蘭 1983年 油畫 61×50cm(有野獸派特征)
叢林 水彩 18×23cm(貌似波洛克作品)
國畫作品
藤花 1981年 國畫 66×67cm 龐薰琹美術館藏
南通小景 水墨 1982年作 江蘇省美術館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