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車即腳踏水車,又叫“腳車”,它是對手搖翻車的改進。踏車由車軸、槽桶、槽桶瓤子等部件組成。車軸中部安裝水車發(fā)(即木齒輪),車軸運動時,它帶動槽桶瓤子運轉(zhuǎn),水車發(fā)兩側(cè)分別裝有一至二副車拐,供踩踏之用。槽桶有長有短,依河沿高低而定,長的六七米,短的二三米,用杉木板制作,呈 “凹”形木槽,木槽上口固定兩根與槽桶等長的竹片,作槽桶瓤子滑行軌道,下層為水之通道,末端安一小木齒輪叫烏端子。槽桶瓤子是由木榷(hè)和柫板組成的木鏈,木榷呈“Y”形,用桑木制作。柫板為長方形,寬與高同槽桶底與幫相吻合,中部開一長方形孔,套在木榷上,材料是五六毫米厚的楊樹板,一榷一柫,榷與榷用木銷連接,呈環(huán)狀,套在水車發(fā)和烏端子上。水車發(fā)逆時針轉(zhuǎn)動時,槽桶瓤子隨著車軸循環(huán)往復,片片柫板便不斷把河水往前端刮送,達到汲水目的。木榷與柫板組成的木鏈好象一副龍骨,所以民間又稱踏車為龍骨車。南宋陸游在《春晚即景》一詩中,曾提及龍骨車名,詩道:“龍骨車鳴水入塘,雨來猶可望豐穰?!蹦_踏水車安裝。先將槽桶一頭擱在岸上,一頭用人字形竹桿吊在河里。再把槽桶瓤子套在車軸水車發(fā)和槽桶烏端子上,車軸兩端分別擱在兩個榻枕上,榻枕有兩根為“h”形的長、短柱子,固定在一塊木制底座上,長柱2米左右,擱置車擔棒,供踏車人扶手,短柱30公分左右,支撐車軸。操作可男可女,有2人車、有4人車、6人車等。興化以4人車見常,蘇南以2人車、手牽車為多。宋代在東南沿海亦有7人踩踏的大型水車,黃干在《甲子語溪閔雨四首之一》中,曾描述一種在福建沿海使用的超大型踏車,詩云:“塘中龍骨高數(shù)層,龜坼田中縱復橫,青裙箬笠倚車臥,但有空車無水聲?!痹娭兴札埞擒?,高達數(shù)層。
蘇軾《無錫道中賦水車》一詩中,有兩句:“翻翻聯(lián)聯(lián)銜尾鴉,犖犖確確蛻骨蛇。”把龍骨水車的形狀和車水過程,刻畫得惟妙惟肖,他想象豐富,把水車翻轉(zhuǎn)的動態(tài)比作排列有序的群鴉,把木鏈條比作一副蛇骨。 清人蔣炯的《踏車曲》也對踏車的情景作了形象刻畫,他具體介紹了水車的大小形制和操作方法,重點突出了車水農(nóng)夫勞作之艱辛。詩道:“以人運車車運輻,一輻上起一輻伏。輻輻翻水如瀉玉。大車二丈四,小車一丈六。小以手運大以足,足心車柱兩相逐。左足才過右足續(xù),踏水渾如在平陸。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車勞人力盡,但愿秋成獲嘉谷?!?br>腳踏水車提水揚程一般在1~2米左右,興化是踏車發(fā)展的適宜土壤,踏車制作成本低,安裝簡單,操作方便,搬運靈活,能灌能排。因而踏車在興化稻農(nóng)基本家家都備。 一部踏車可保障一二十畝稻田灌溉之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