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為什么老鼠寧死也不改習慣?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為了研究習慣的形成,將老鼠放到T形的迷宮中,并在另一端擺了一塊巧克力。迷宮前有一塊隔板,當隔板打開時會有很大的咔嗒聲,老鼠聽到這個聲音,就會走進迷宮到處嗅,直到找到巧克力。 當這個實驗不斷重復時,老鼠穿過迷宮的行為也越來越熟練。此時它們的思維活動開始減弱,行進路線也變得越來越自動化。老鼠的習慣就這樣形成了,并且會不斷地重復這個過程,這個過程就叫做習慣回路。 之后,研究人員在巧克力上涂上毒藥,或者讓巧克力旁邊的那塊地板通電,當老鼠走向獎品時,就會因食用有毒巧克力而得病,或觸電。 開始實驗時,老鼠在吃過有毒的巧克力或觸電后,知道了食物和迷宮有危險,于是躲得遠遠的。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等它們重新看到以前的暗示,聽到咔嗒聲時,仍然會毫不猶豫地走進迷宮并吃食物,甚至在吃了食物后發(fā)生嘔吐或者被電得跳起來后,它們也依然不放棄。 因為習慣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老鼠撞了南墻,還是不回頭,就是因為這一習慣已經(jīng)根深蒂固,以至于它們根本沒法讓自己停下來。 【二】 習慣不會消失,但可以被替代 老鼠的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是因為它已經(jīng)被嵌入了大腦的結構中,大腦會將這一系列行為變成一種自動的慣常行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往往也得益于這種行為,比如你把牙刷放進嘴里之前,會習慣性地把牙膏抹上去。 習慣不消失,有時對我們來說是莫大的優(yōu)勢,因為這樣我們就不用在每次放完假后,都要重新學習如何開車。但你的大腦無法分辨出好習慣和壞習慣,所以一旦壞習慣形成,要改變就不那么容易。 雖然習慣不能被消除,但可以被替代。 有位吸煙成性的女士決定戒煙,起初,她只是通過跑步來分散想要吸煙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她不但成功戒煙,同時養(yǎng)成了跑步鍛煉的好習慣。 科學家對她的大腦進行研究后發(fā)現(xiàn),吸煙的舊習慣在大腦中形成的神經(jīng)模式,已經(jīng)完全被新模式取代。雖然研究人員仍然能看見以前行為引發(fā)的神經(jīng)活動,但這些神經(jīng)脈沖在大量的新脈沖面前已經(jīng)顯得微不足道了。 當她看到煙的時候,大腦與欲望和吸煙有關的區(qū)域依然活躍,大腦依然在制造讓她吸煙的沖動,但這個區(qū)域有了新的活動,正是這部分活動使她抑制住了自己的行為。大腦的這部分活動,隨著這位女士自律成功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也變得越來越明顯。舊習慣便慢慢被新習慣替代了。 新的習慣形成后,伴隨著新習慣引發(fā)的一系列行為,就會變成一種本能。不需要提示,也會自然而然地去做。 【三】 每一個壞習慣,都是我們?nèi)烁竦囊徊糠?/p> 人們總是認為,壞習慣是我們的敵人,于是發(fā)誓要擊敗它。但事實上,所謂的擊敗不過是壓抑,它有時會被擊敗,但日后它還會發(fā)起攻擊。這就好比彈簧,你壓抑它越厲害,它反擊的力量就越大。這是很多胖子、酗酒者、網(wǎng)絡成癮者等人群在改變壞習慣時一而再、再而三失敗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每一個壞習慣都是我們?nèi)烁竦囊徊糠?,都反映著自己的深層需要。許多上網(wǎng)成癮的孩子,他們之所以整日沉溺網(wǎng)絡,要么是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缺乏愛,要么就是學習壓力太大,網(wǎng)絡就成了他們發(fā)泄的一個出口。 這時候,你就不應該像面對敵人一樣試圖去擊敗它們,而要接納、了解它們。因為這是你人格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你的一個“次人格”。 如果有一天,你因為需要趕報告開起了電腦,但面對著電腦你卻一個字也不愿意敲。一會打開娛樂新聞,一會查看社交網(wǎng)站信息,直到時間過去大半后,你開始強烈地譴責自己,發(fā)誓再也不做這些無聊的事了。但過了一會兒剛寫幾個字,你又開始刷網(wǎng)頁了。 那么,你換個方式,仔細聆聽,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聲音在吶喊:整天做令人煩躁和勞累的工作,我太需要休息和娛樂了。這就是“次人格”對你的關心和幫助,而面對它的吶喊,你可以告訴它,自己一定會找個時間休息和娛樂。但此時此地,你必須先把手頭的工作完成。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曾經(jīng)讓你分心的想法不再糾纏你了,它相信了你的承諾。 只有當你理解、接受了自己的壞習慣,真正的改變才能發(fā)生。 【四】 把痛苦分解成1000份,就不會不舒適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是強者,一種人是弱者。強者給自己找不適,弱者給自己找舒適。想要改變壞習慣,讓自己變得更強,就必須要學會強者的必備技能,那就是讓不適變得舒適。 任何只要是有一點不適的事情,都是可以通過訓練來克服的。我們可以將一件不適的事情變成一種習慣,然后你會離不開它,覺得這點小痛苦其實是平淡無奇生活中的一種調(diào)味料。這件事也就漸漸由不適變得舒適,你開始依賴這樣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就這樣養(yǎng)成了。 例如,導致拖延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情令我們感到不適。所以,我們的頭腦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借口和誘惑,來促使我們?nèi)プ龈菀椎摹⒏娣氖虑?。當我們把一件事情定義為“不舒適”的時候,就會本能地不想去做它,然后想方設法拖到明天。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把這種痛苦分解成1000份,確保每個事件都在你能容忍的不適程度內(nèi),事情就會變得容易了。 你可以先測試一下你盡全力最大的容忍程度,然后減去20%,從這個值開始訓練。比如你想通過做10000個仰臥起坐來減肥,那么你可以把這10000個仰臥起坐分成1000份,就是每次10個。 剛開始做的時候,不要強迫自己,把它當做一種樂趣去挑戰(zhàn)。隨著你的能力增強,逐漸增加份量。一個月后,可以做到15個,3個月后,你做到25個。這10000個看似需要1000天才能完成的量,你9個月就能搞定了。 這個方法的精髓在于把一個很大的痛苦分解成1000份小不適,然后將它融入每天的生活中,養(yǎng)成習慣,不適就轉變成了舒適。 【五】 好習慣,是獎出來的 為了能順利舒適地改掉習慣,我們還可以在這個過程中適當給自己一些獎勵。嘗到甜頭后,你就會變得更有動力,好習慣也慢慢地養(yǎng)成了。 以早起為例。要培養(yǎng)早起的習慣,我們就可以為自己設定一個早起后的獎勵。并且,設定的這個獎勵會讓你很期待第二天的早晨快點到來。比如你是一個吃貨,不妨睡前準備好一頓豐盛的早餐食材,早上起床就給自己做一頓美味的早餐。越是有誘惑力的早餐,越是能激發(fā)你早起的熱情。 再如,某段時間你特別沉迷一個游戲,就可以給自己早起設定這樣的獎勵:玩半小時游戲。如果你想7點起床,就把鬧鈴定在6點半。鬧鐘一響,就快速起床。在開機的時間內(nèi)把刷牙洗臉都搞定,然后熱一杯牛奶,一邊吃早餐,一邊打游戲。 通過這個方法,不僅養(yǎng)成了早起的好習慣,還能使你不再花其他的時間玩游戲。甚至改掉沉迷游戲的壞習慣。 【六】 學學康德的時間表 改掉壞習慣,離成功便不遠了。古往今來,許多名人得以成功,多半也是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使然。因為,一個固定的日常生活,能夠使人的精力沉淀在平凡的習慣中,并防止自身被不良的情緒控制。 在《每日儀式:藝術家如何工作》這本書中,作者梅森·柯利就仔細查看了161位人物的日常生活安排,包括畫家、作家和作曲家,以及哲學家、科學家和其他思想卓越者。對于這些天才來說,規(guī)律的日常生活極其重要。 在制定工作指標這件事上,安東尼·特羅洛普每天只花三小時寫作,并要求自己達到每15分鐘寫250個詞的速度;海明威會用圖表跟蹤記錄每日的寫作詞匯量,以免欺騙自己;伯爾赫斯會用計時器來設定寫作開始與結束的時間段,并在圖表上仔細標出寫作的小時數(shù)和創(chuàng)作的字數(shù)。 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先生的時間表,也很是有名: 五點起床。喝茶,抽煙,備課。 七點到九點上課。 九點到十二點三刻寫東西——他著名的三大批判,也就是這會兒折騰出來的。 下午一點到四點午餐,見客人。 四點到五點,著名的“康德出門散步”,鎮(zhèn)上的諸位都可以念著他出門的時候,來校準手表時間。 五點到十點,看書。 十點睡覺。 其實,想要做成一件事,只要剛開始的時候投入一點毅力,不問青紅皂白地延續(xù)一段時間,就會習慣成自然。你要明白:完成某件事最初需要的可能是毅力,之后便是習慣在一直推動著你。 就像康德的時間表,已經(jīng)漸漸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永遠無法割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