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甩手功真?zhèn)?/font>
前言
易筋甩手功,屬于道家之導引強身治病功,為仙家初乘修持之安樂延年法門,乃外護功法,與華陀之五禽戲,及達摩之《易筋經》、張三豐之太極拳,同為強身治病、煉形換形之助道品。達摩《易筋經》第十二卷中,不少節(jié)均曾提及之,但早已失傳。道經《青城秘錄》末卷,亦曾附錄及此,以其簡易易行,故文亦不詳。修道人入門時,亦間多傳此功,以為卻病治病與強健身心之用。四川羅門,則以此為外煉換形的“輔助功”之一。其治病之種類甚多,尤以慢性病,其見效之速與收功之宏,實不下于易筋、太極拳與五禽戲等多種拳術及動功,切不可以其簡易而輕忽之也。甚有謂其凡屬中老年人并與慢性病及因虛弱虧損而引起之病癥,幾無有不治無有不愈者!故特輯錄之以供同好。 甩手特點是“上虛下實”,動作柔和,精神集中,兩手甩動。這樣可以改變體質差的上盛下虛的狀態(tài),使下部堅固,上身輕松,疾病自去。 反應問題:針灸推拿有反應,甩手更有反應。反應就是血氣在起變化,于是胸腹松了,腳也熱了,四肢末稍原來血液不足的地方走到了,三焦打通了,打呃、放屁、酸麻脹痛、冷熱、蟲爬、震動等等。病區(qū)反應都是正常的,有益的,只要堅持有恒,則改善體質,戰(zhàn)勝疾病,是毫無問題的。
一、實施要領
甩手時,要身體站正,腳伸直,腳趾微微用力抓住地下,兩腳伸開,距離等于肩寬,兩臂同方向前后擺動,向后用點力氣,向前不用力,由墮力自行擺回,兩臂伸直不宜彎,眼向前平視,集中一點,心中不懷思念。只數數。開始由一二百次起,逐至五百次,漸增到一千次為止,時間約三十分鐘。嗣即灑腿,散步。
二、甩手十九訣 (參補記) 上宜虛,下宜實。頭宜懸,口宜垂。齒宜叩,舌宜抵,津宜咽。胸宜絮,背宜拔,腰宜軸,臂宜搖,肘宜沉,腕宜重,手宜劃,腹宜實,跨宜松,肛宜提,跟宜石,趾宜抓。
三、甩手歌訣 1、內中提。 2、展開連綿搖關節(jié),活絡舒筋濁氣沉。虛實變換利開合,氣貫四肢百脈行。 3、兩腳踏實肩下沉,上三下七有重心。能去頭重腳輕病,精氣充沛體輕靈。 4、甩手治病啥原因,勝似推拿與金針。氣脈不通起百病,心平氣和病難侵。 說明:“上三下七”指虛實,即上虛下實,明確地規(guī)定虛實的程度,和用勁的比例。上面三分,下面七分,手里三分,腳里七分,出手三分是虛,回手七分是實。 全身來講:用勁的比例,是上面七分,下面七分。 向前擺來說:開始出手是虛三分,接下來向后變實就是七分。 從手來講:手是可輕可重的,但手與腳始終要保持三分與七分的比例,手重腳更重,上重下更重,上用勁,下更用勁。不用勁,不是完全放松,要用勁也不是全部用勁,全松不起作用,反而要搞錯,而錯了在于腳放松,手用勁一點,就成為上實下虛了。甩手十九注意手,聽了用勁,當然是手里;不知還有腳的作用,還有腰的作用;而腳與腰是無形的,比手更重要,這一點很難理解。打太極拳,從中醫(yī)經絡學說研究,就容易理解。甩手的手,是從腰里出去的,而腰的根在腳,如果上(手)用勁,下(腳)不用勁,就叫失重。很多人只知道因車上、船上跌倒叫失重,不知道頭重腳輕現象、上實下虛現象也是失重,很多慢性病也是失重,肩胛脅起也是失重,半身不遂也是失重。 甩手的貢獻,就在調整失重,變?yōu)槠胶?。腳里用勁有何必要?腳里涌泉穴是腎穴,心 跳快、失眠,按摩涌泉穴就能治療,就能鎮(zhèn)靜。腳里還有五臟六腑的不少穴位,可以治五臟六腑的病。用勁即是調整,即是治療。萬病一針是夸大,但針灸、推拿治病,不止百病,因此甩手治病,并不夸大,甩手本身是一奇跡。
四、甩手治病訣要
甩手何以能治???人體內的主要問題是什么?中醫(yī)認為是“氣血”,氣血有了問題,百病叢生;反之氣血通暢,百病自去。根據這一原理,甩手能根本改變氣血,改造體質。掌握了主要原因,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甩手對眼睛有利,為什么?《內經》中說:“目受血而能視。”還是一個血的問題。氣血走不到,當然引起各種病變,全身上下相通,脈脈相達,自然就沒有病。有人認為,眼睛是獨立系統,與肌體關系不大的觀點,實不盡然。甩手運動后,普遍的效果是:能吃飯、能走路、能睡覺、大便通,證明新陳代謝起了變化。 半身不遂、中風、高血壓、關節(jié)炎,往往連在一起,這就是身體內部氣血不平衡,影響流轉分布,使經絡、肌肉、骨節(jié)起了變化。特點是兩邊脈不一樣,一邊高(多)、一邊低(少),有的每分鐘相差二十跳、十跳,而往往一邊手腳就有酸痛、麻木的反應,實質上,上下往往也有問題,上面充血,下面血不到。 甩手對這個病有特效,為什么?甩手不但能治,而且可以防止中風的前奏。中風是兩邊血流有問題,因此脈里反應出來不平衡,上下不平衡。 中醫(yī)有“脈從跟腳起”的講法。甩手之所以有作用,在于甩手后,脈有變化,脈代表五臟六腑。 按:脈是中醫(yī)一大發(fā)明,古代醫(yī)學家對脈理做過仔細的研究,有輝煌的成就,從脈的變化中可以了解五臟六腑的變化,體質的強弱。甩手之所以能治病,關鍵在能改造體質。既然能改造體質,當然也能從脈里反應出來。 脈太快的病,是血不能控制氣,氣就損失了,是血分不足。甩手能夠補血,就有控制氣的作用。脈跳太慢的,在血流暢有阻礙,和血氣不足,甩手使四肢在運動,牽動背、胸、腹,阻礙打通了,淤血趕走了,當然脈也正常了。 脈的改變,是經絡的改變,怎樣改變?脈從腳根起,甩手重心在腳,腳用勁,如老樹生根,和打樁一樣打下去,使腳里的氣血起了按摩作用,由此而通達全身,肌肉、皮膚、骨節(jié)、骨髓,都不難改變。
五、十九字訣用法
一、上宜“虛”。虛乃空虛之意。上體自腦以下宜虛,虛則空靈自在,而不滯重呆板也。 二、下宜“實”。實乃厚重之意。下體自腰腹以下宜實,實則穩(wěn)健剛重,而不輕浮虛弱也。 三、頭宜“懸”。“懸”者,掛也。似有繩懸起頂上之發(fā),可以上接天氣也。 四、口宜“垂”。垂者,自然垂合。將嘴巴微微合起,下顎并微向后收,以防血往上沖也。 五、齒宜“叩”。叩者,即上下齒微微用勁相叩。叩齒,乃道佛門中靜坐時常用之工法也。 六、舌宜“抵”。抵者,即舌尖微微上撓,抵住上齦,以接神水及任督脈氣也。 七、津宜“咽”。咽者,即咽華池神水,俗所謂吞津之工法也。 八、胸宜“絮”。“絮”,是棉花,想著胸部如棉花一樣輕松無力,柔和而不用勁也。 九、背宜“拔”?!鞍巍闭撸裼袞|西在上,用力將你的背脊拔了起來,使上挺也。 十、腰宜“軸”?!拜S”,是車輪的軸心,想象你的腰脊骨左旋右轉,直豎如軸心也。 十一、臂宜“搖”。手臂似扒船然,輕輕在搖。 十二、肘宜“沉”。肘,即手踭,在甩手之際,用意沉下往后甩出。 十三、腕宜“重”。在甩手時,腕部應該用力下后翻,并且將掌突筋露,使胸部挺張。 十四、手宜“劃”。劃者,劃船者也。手向后作劃船狀,也是使內臟不斷牽動。 十五、腹宜“實”。如果肚子像鐵石之實,則自有上輕下重之感。 十六、跨宜“松”。雙足稍為閘馬,跨部自然輕松。 十七、肛宜“提”。像忍大便一樣,將肛門上提。惟不必用勁,使其自然也。 十八、跟宜“石”。將臀部稍為下沉,腰伸直,自然腳跟穩(wěn)如盤石。 十九、趾宜“抓”。用意念想著一雙足掌似有勾抓著地面,不由自主便達到“上虛下實”竅妙矣。
|
|
來自: 白猿五行通背拳 > 《養(yǎng)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