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證(腎盂腎炎) 淋證(腎盂腎炎),多因脾濕肝郁,化生濕熱,下陷膀胱所致。 【脈證機理】水分壬癸,而主蟄藏,癸水在臟為腎,壬水在腑為膀胱。癸水溫暖,則行其藏令,精血秘固,所以滑遣不作,壬水清涼,則行其藏令,膀胱清利,淋澀閉癃不生。《靈樞?本輸篇》說:三焦……入絡(luò)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三焦相火,隨太陽膀胱的經(jīng)下行,絡(luò)膀胱而秘于腎臟。腎得此火溫暖,則內(nèi)溫(腎溫)而外清(膀胱涼),藏令得改,所以出不至于遣溺,藏不至于閉癃,水道通調(diào),精血秘固,則閉癃遺溺不作。 一旦三焦相火泄露,陷于膀胱,則膀胱熱澀,大小便不通。三焦相火陷泄之根源,過在脾濕肝郁,乙木陷而不升。木郁而行其疏泄之令,腎失蟄藏的職,則三焦相火陷泄,膀胱熱澀,癥狀表現(xiàn)尿頻,尿急、尿痛、尿黃、尿混濁,淋澀不通,是病淋癥。腰為腎的府,火泄腎虛,所以癥狀表現(xiàn)腰痛。脾濕肝郁,所以癥狀表現(xiàn)腹脹,身倦體重,口渴而不思飲,嚴重的則眼瞼、下肢腫脹。肝脾郁陷,膽胃上逆,所以癥狀表現(xiàn)頭昏惡心,嘔吐納差。甲木化生相火而上擾,所以癥狀表現(xiàn)午后低熱,或見目眩,多夢失眠。相火泄露,膀胱熱澀,所以脈現(xiàn)細濡,稍澀、關(guān)寸較大,舌苔白膩、或淡黃膩。 【治則】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利尿通淋。 【方藥】豬苓片11-15克 建澤瀉11克 炒杭芍11克 粉丹皮11克 全當歸11克 廣橘紅11克 炒杏仁11克 法半夏11克 炒杜仲12克 蘇澤蘭15克 炒蒲黃15克 冬葵子11克 半枝蓮11克 焦山梔7-11克 白檀香3-7克 桉樹葉4克 水煎溫服。 【方解】 豬苓片、建澤瀉,健脾利濕;炒杭芍、粉丹皮、全當歸,疏肝平膽;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氣降逆;炒杜仲,暖腎壯腰止痛;蘇澤蘭、炒蒲黃,化瘀利尿消脹;冬葵子,滑竅利尿;半枝蓮、焦山梔、白檀香、桉樹葉,清利膀胱濕熱。 【加減】肝氣下陷,脈現(xiàn)尺大,去全當歸,加桂枝木4 7克,以升肝氣的下陷。瞼腫,去全當歸,加貢阿膠11克,潤肝升陷,以消腫脹。不思飲食,納差食少,加草果仁5克,開胃以增食納。兩腿腫脹,去焦山梔,增蘇澤蘭為30克,加木防己7-11克,利水以消脹。尿痛不明顯,尿檢見紅血球多,去焦山梔,加瞿麥7-11克,清利濕熱止血。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的藥品,及肥甘厚味。宜食清淡食品。保持前陰清潔。 【按語】淋證,包括腎盂腎炎、膀胱炎等泌尿系感染疾患。 腎盂腎炎,系泌尿系感染之一,分急性、慢性兩種。急性,多以膀胱濕熱為主,慢性,除膀胱濕熱外,可兼見脾腎陽虛。治療以清利膀胱濕熱為主,慢性,兼補脾腎。 濕熱固當清利,但濕熱的根源,因脾濕肝郁,腎寒不藏,三焦相火陷于膀胱,所以當清熱利濕、疏肝潛陽并舉,俾使泄露的相火復(fù)蟄藏于腎臟,腎溫而肝脾左升,濕熱根除而病愈。此可謂正本清源的法。切不可見有濕熱,徑用寒涼伐泄,敗脾傷胃,必致脾虛不運,肝愈郁而腎愈寒,腎愈寒而火愈陷,淋澀不唯不減,反添它癥,必曠日持久,遷延不愈。欲速而不達,反遺禍于患,不可不慎! 白檀香,清熱解毒,有殺菌消炎作用,捎除尿道灼熱感甚良。桉樹葉,功能清熱解毒殺蟲,殺菌消炎,用治本病,療效尤佳。 白檀香用治淋病,可消除尿道的灼熱感,泌尿系感染有尿道灼熱一癥,病雖異而癥則同,因此于1940年前后即試用其治療泌尿系感染。50年代初期,又用桉樹葉治療腎盂腎炎,經(jīng)臨床驗證,為白檀香、半枝蓮所不及。以其伍白檀香、半枝蓮治療腎盂腎炎,療效明顯提高。之所以這樣,臨床證明,桉樹葉有殺滅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功能效,恰能補白檀香、半枝蓮的不足,所以三同用,療效尤佳。 上述三味,《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未載。查各種家本草,多謂白檀香系芳香辟穢的藥品,易揮發(fā),入煎劑,應(yīng)后下。桉樹葉用量不可過大,以3-7克為宜,過量則因其興奮作用而致一時性心跳,并因其有通經(jīng)發(fā)表作用而汗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