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一代圣人孔子出生在曲阜,并從這里開始傳道授業(yè),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哲人之一。在過去的2000多年里,依托孔子而產(chǎn)生的許多物件,后來都演化成了珍寶,最出名的就是楷雕、碑帖、尼山硯。但這些正面臨著日漸窮途的困境:楷雕的原料楷樹在孔林中僅存400余株;文物部門禁止在碑刻上捶拓帖片;政府禁止開采尼山石。由于方方面面的局限,這些珍寶或許將成為絕響…… 楷雕:原材料僅存400株 楷雕的誕生和孔子的弟子子貢有關(guān)。當年,子貢為孔子守墓,十分懷念老師,就用自己種植的楷木,按照自己印象中老師與師母的模樣雕刻出雕像。讓子貢沒想到的是,他當時用來懷念老師的隨手之作,卻在后來的幾千年里發(fā)展成為一門令人驚嘆的技藝。 西漢年間,漢高祖劉邦游孔廟,看到孔子的九世孫孔騰拄著一根用楷木雕刻,狀似龍蛇的手杖,于是嘉許他說:“不忘祖德,可謂孝矣!”從此,楷木雕成為人們紛紛效仿的對象,此后楷木雕制的手杖和如意,也成為孔府象征吉祥如意的禮品,經(jīng)常被進貢給朝廷。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山東巡撫給慈禧太后的壽禮,就是用曲阜楷木雕制的一根手杖和兩支如意,它們通體雕花精美,頭部為靈芝祥云狀,被慈禧太后稱為絕技。民國時期,曲阜楷雕還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 說起楷雕的悠久歷史,曲阜楷雕第五代傳人顏景新猶如親歷,他說:“楷樹俗稱黃連木,其中,雌楷樹質(zhì)地柔韌,紋理細密、久藏不腐,最適合用于雕刻?!钡且獙W(xué)好這門技藝,顯然也并非一日之功。 出生楷雕世家的顏景新,自幼喪父,11歲時就不得不輟學(xué),跟隨祖父學(xué)習(xí)楷雕手藝。一年后,祖父病重去世,臨終前把他托付給自己的好友——楷雕藝人楊玉田,讓他繼續(xù)拜師學(xué)習(xí)。為了學(xué)習(xí)雕刻與打磨技法,顏景新練習(xí)得手都腫了,有時汗水染黑了楷木,他還得繼續(xù)打磨出楷木的原色。顏景新說:“楷木就是這樣,你磨它,它也磨你,這是磨煉你的意志?!碑敵?,他花了10天時間,才完成了第一件楷雕作品——龍頭拐杖。22歲那年,由于雕刻技藝突出,顏景新被調(diào)到山東省工藝美術(shù)研究室,專攻木雕造型設(shè)計制作。在那里,他接觸到了西方繪畫和雕塑知識,于是將其融入到了作品里,使其雕刻技藝產(chǎn)生了質(zhì)的飛躍。 上世紀80年代初期,顏景新所在的工廠收購了一根1米多長的楷木樹根,一直閑置在倉庫里,大家都覺得這是一根沒用的根材。但是,顏景新卻獨具匠心,以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孔子行教像”為藍本,創(chuàng)作出了高約1米的《至圣先師——孔子》雕像。在這尊雕像上,孔子的身體與衣服巧妙地依樹根的自然紋理而下,渾然天成,令人嘆為觀止,這件作品在1981年香港首屆工藝美術(shù)展覽會上引起轟動,被香港一位收藏家收藏。 如今,顏景新年歲已高,很為這門技藝的傳承苦惱。顏景新最擔(dān)憂的事情,其實是原材料的急劇減少??竦脑现苯舆x自孔林中已經(jīng)死亡的楷樹,但由于孔林的地位特殊,即使是死亡的楷樹也必須經(jīng)省級文物部門批準才可使用。一般楷木要50年才能成材,100多年后才有可能自然死亡,而目前孔林中的楷木僅存400多株,用一株少一株,所以曲阜的藝人們往往把取自孔林的楷樹看得比黃金還要珍貴…… 碑帖:5000塊碑刻上的書法大全 2013年初夏的一天,上午11點,烈日當頭??赘畠?nèi)的一塊清代石碑前,一位皮膚黝黑,身材不高的漢子正將一大張泡濕的宣紙覆在石碑表面,然后敲打宣紙、晾紙、上墨,一番有條不紊的忙碌后,一張精美的拓片便制作成功了,做出拓片的人就是拓工翟建國。 曲阜是孔子故里,人文興盛,由于幾千年的積累,留存的碑刻極多。據(jù)統(tǒng)計,曲阜保存有自西漢以來的歷代碑刻5000余塊,碑刻種類約1000多種,主要集中在孔府、孔廟、孔林、顏廟等處。這也為曲阜人拓印碑帖提供了絕佳的來源,長期積累下來,曲阜已成為我國碑帖的三大產(chǎn)地之一,甚至形成了以此為業(yè)的一群人——拓工。 曲阜碑帖,在當?shù)厮追Q“黑老虎”,書體有真、草、隸、篆、行、楷等,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因此,曲阜碑帖自古以來就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它們不僅是傳統(tǒng)書法藝術(shù)的重要摹本,還是研究我國古代歷史發(fā)展的稀有資料。然而,碑刻常在,好的拓工卻難求。作為在這一行干了十幾年的老工匠,翟建國經(jīng)驗豐富,他的拓本向來以字跡清晰、黑白明潤、邊真邊齊而著稱,是拓本中難得一見的“精拓”。 曲阜碑帖的種類繁多,有拓片和裱本兩種,拓碑的技法主要是撲拓和擦拓兩種,無論用料還是手法都十分講究。翟建國少年時就跟隨師傅學(xué)習(xí)拓印,對于紙張和墨性的把握非常到位。 翟建國拓印,要求宣紙細薄、純白、韌性好,不滲墨;墨要求不腐,不遭蟲蛀。拓碑時,他把濕紙鋪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紙緊覆凹處,再用鬃制打刷有順序地砸一遍,如果石刻堅固,紙上要墊毛氈,然后用木錘涂敲,使筆道細微處清晰。往紙上擦墨時,手法要靈巧,墨不能浸透紙背,要使碑文黑白分明。 翟建國說:“干這行,既要有耐心,又得知道輕重,手上的力道一旦重濁了,就很容易粘著,輕了又不夠透潤,上墨的時候往往要刷很多遍,三四遍算是純熟的了?!毕奶焯鞖鉄釙r,他拓印碑刻經(jīng)常會汗流浹背,但是得忍著,因為每一道工序都要求嚴格,來不得一絲馬虎。 不過,拓印行業(yè)也面臨著挑戰(zhàn),翟建國說:“這行要求多,賺錢又少,還辛苦,年輕人都不愛干這個了”。而文物部門為保護一些珍貴的碑刻,已經(jīng)不準在這些碑上捶拓帖片了。因此,很多過去拓印的著名碑帖的原版,已成為稀世珍寶,拓工們也面臨著可拓印的碑刻逐漸減少的窘境?!艾F(xiàn)在技術(shù)發(fā)達了,據(jù)說已經(jīng)不用手工,用電子掃描就可以做出碑帖了。”翟建國說著某項他不知道的高科技,話里略微有些遺憾…… 尼山硯:中國儒家第一硯 尼山是孔子誕生的地方,距離曲阜城區(qū)39公里,海拔僅340米??鬃映蔀槭ト?,被封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后,尼山也跟著名揚天下。尼山中盛產(chǎn)一種夾在青石巖層中的橘黃色石塊,石質(zhì)堅細精膩,下墨利,發(fā)墨好,久用不乏,是制硯的絕好材料,做出來的硯臺被稱為“中國儒家第一硯”。 尼山腳下的小村里,男女老少都喜歡舞錘弄鑿,是遠近聞名的石雕村,不少村民都靠著經(jīng)營尼山硯為生,“琢硯堂”堂主劉長城正是其中之一。劉長城從小耳濡目染,對石雕很感興趣。16歲那年,他開始學(xué)習(xí)石像雕刻手藝。后來接觸到儒家文化,劉長城深深地為孔子這位和自己誕生在同一地方的圣人所折服,萌生了以石硯的形式記錄儒家思想、展現(xiàn)孔子足跡的想法。 學(xué)習(xí)制硯的過程是艱苦的,當同齡人上學(xué)讀書或者賺錢養(yǎng)家時,他卻只能對著一塊又一塊石頭,沒日沒夜地敲打,手上都不知道開過多少道口子,結(jié)的老繭一層比一層厚。不過,他從來不覺得這些有什么,劉長城說:“人無論做什么事,想要成功,身上都要具備兩種動物的品性——首先是老黃牛的勤懇付出,不怕苦,不怕累;二是駱駝的耐性,一步一個腳印兒堅持下去。” 過去雕工制作尼山硯,就是用從尼山采來的石料,打磨平,順著石料的自然形狀稍作加工,刻上“尼山硯”幾個字即成。但劉長城想得不一樣,他要把自己家鄉(xiāng)的儒學(xué)、道德刻在石頭上。還是上學(xué)的時候,劉長城就在孔子誕生的夫子洞下面的溝里弄到一塊石頭,后來經(jīng)過十幾年醞釀構(gòu)思,刻了一年多,終于刻成了長63厘米、寬53厘米的巨型硯臺,上面雕刻的是孔子周游列國故事和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相關(guān)的情景, 被稱為“曲阜第一硯”而載入曲阜史志。 因為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藝術(shù)理論學(xué)習(xí),劉長城反而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完全從自己內(nèi)心出發(f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2001年,劉長城耗時兩個月,借鑒明代雕刻龍的技藝,參考清代的圖騰,精雕細刻出一方長寬各70厘米的巨型石硯——“二龍戲珠”,這方古樸莊重的硯臺,既有透雕,又有浮雕,還有線雕,形象逼真生動,畫面栩栩如生。 如今,雕硯30多年的劉長城已經(jīng)成為遠近聞名的制硯大師,但他卻為這門手藝的傳承而苦惱:他希望有人來誠心學(xué)習(xí)尼山硯雕刻,但至今都沒有收到滿意的徒弟。同時,制硯的原材料也成了他的擔(dān)憂:現(xiàn)在政府禁止開采尼山石,為數(shù)不多的上等石材,基本都是在尼山附近農(nóng)家老宅的墻垣上拆出來的,市面上已經(jīng)很難找到尼山石原材。 劉長城現(xiàn)在的生活看起來有些簡單,要么在家雕琢新硯,等待徒弟上門拜師,要么就到尼山周圍的山嶺和村子里找尋做硯的石料,他的足跡已經(jīng)踏遍了周圍的20多座山和石料加工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