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燥救肺湯 ?。ǜ蕸鲎虧櫡ǎ? 清·喻嘉言《醫(yī)門法律》 經(jīng)霜桑葉三錢,去枝、梗 石膏二錢五分 甘草一錢 人參七分 胡麻仁一錢,炒研 真阿膠八分 麥門冬一錢二分,去心 杏仁七 分,泡去皮尖,炒黃 枇杷葉一片,刷去毛,蜜涂炙 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痰多加貝母、瓜蔞;血枯加生地黃;熱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黃。 【主治】溫燥傷肺,頭痛身熱,干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滿脅痛,心煩口渴,舌干無痰。 【方論選萃】 清·喻嘉言:諸氣膹郁之屬于肺者,屬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法,以痿、嘔屬陽明,以喘屬肺。是則嘔與痿屬之中下,而惟喘屬之上 矣。所以千百方中,亦無一方及于肺之燥也,即喘之屬于肺者。非表即下,非行氣即瀉氣,間有一二用潤劑者,又不得其旨矣??傊秲?nèi) 經(jīng)》六氣,脫誤秋傷于燥一氣,指長夏之濕為秋之燥,后人不敢更端其說,置此一氣于不理,即或明知理燥,而用藥大雜,如弋獲飛蟲, 茫無定法示人也。今擬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湯。大約以胃氣為主,胃土為肺金之母也。其天門冬,雖能保肺,然味苦而氣滯,恐反傷胃阻 痰,故不用也。其知母能滋腎水清肺金,亦以苦而不用。至如苦寒降火,正治之藥,尤在所忌。蓋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陰氣,不過一線耳 。倘更以苦寒下其氣,傷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誠仿此增損以救肺燥變生諸證,如沃焦救焚,不厭其頻,庶克有濟耳(《醫(yī)門法律》) 。 清·柯韻伯: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氣郁,不獲奏效者,以火就燥也。惟繆仲淳知之,故用甘涼滋潤之品,清金保肺之法。喻氏宗其旨 ,集諸潤劑而制此湯,用意深,取藥當,無遺蘊矣。石膏、麥冬稟西方之色,多液而甘寒,培肺金主氣之源,而氣可不郁;土為金母,子 病則母虛,用甘草調(diào)補中宮生氣之源,而金有所持,金燥則水無以食氣而相生,母令子虛矣。取阿膠、胡麻黑色通腎者,滋其陰以上通生 水之源,而金始不孤;西方虛,則東方實矣。木實金平之,二葉稟東方之色,入通于肝,枇杷葉外應毫毛,固肝家之肺藥,而經(jīng)霜之桑葉 ,非肺家之肝藥乎、損其肺者益其氣,人參之甘以補氣;氣有余便是火,故佐杏仁之苦以降氣,氣降火亦降,而治節(jié)有權(《古今名醫(yī)方 論》)。 清·徐玉臺:喻氏補秋燥一門,以正四時,以備六氣,可謂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但燥氣傷人,必由陰分先虛,非比風寒暑濕,由于外感 者多。所制清燥救肺湯,治諸氣膹郁,諸痿喘嘔之癥,純以生津傷肺立法,并不雜入外感之藥。石膏清肺中之熱;麥冬滋肺中之陰;阿膠 補肺中之血;佐胡麻滑以利竅;人參補肺中之氣;佐杏仁苦以豁痰;經(jīng)霜桑葉、枇杷葉輕清涼泄;復以甘草和之。統(tǒng)論全方,清金平木, 以制亢逆之火;補胃生肺,以壯高源之水,名曰救肺,涼而能補之謂也……泄郁不用辛香,清熱不用苦寒,凡治燥癥之權衡,以畢具于此 矣。 清·王子接。燥曰清者,傷于天之燥氣,當清以化之,非比內(nèi)傷血燥,宜于潤也。肺日救者,燥從金化,最易自戕肺氣,經(jīng)言秋傷于 燥,上逆而咳,發(fā)為痿厥,肺為嬌臟,不容緩圖,故日救。石膏之辛,麥冬之甘,杏仁之苦,肅清肺經(jīng)之氣;人參、甘草生津補土,培肺 之母氣;桑葉入肺走腎,枇杷葉入肝走肺,清西方之燥,瀉東方之實;阿膠、胡麻色黑入腎,壯生水之源,雖亢火害金,水得承而制之, 則肺之清氣肅而治節(jié)行,尚何有喘嘔痿厥之患哉(《繹雪園古方選注》)? 清·吳謙等:經(jīng)云:損其肺者益其氣。肺主諸氣故也。然火與元氣不兩立,故用人參、甘草甘溫而補氣,氣壯火自消,是用少火生氣 之法也。若夫火燥膹郁于肺,非佐甘寒多液之品,不足以滋肺燥,而肺氣反為壯火所食,益助其燥矣。故佐以石膏、麥冬、桑葉、阿膠、 胡麻仁輩,使清肅令行,而壯火亦從氣化也。經(jīng)日: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降之。故又佐以杏仁、枇杷葉之苦以降氣。氣降火亦降,而制 節(jié)有權。氣行則不郁,諸痿喘嘔自除矣(《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 清·張秉成:夫燥之一證,有金燥,有火燥。前已論之詳矣。此方為喻氏獨創(chuàng),另具卓識,發(fā)為議論,后人也無從置辨。雖其主治因 無金燥、火燥之分,而細閱其方,仍從火燥一端起見。此必六淫火邪,外傷于肺,而肺之津液素虧,為火刑逼,是以見諸氣膹郁、諸痿喘 嘔之象。然外來之火,非徒用清除可愈。經(jīng)有火郁發(fā)之之說,故以桑葉之輕宣肌表者,以解外來之邪,且此物得金氣而柔潤不凋,取之為 君。石膏甘寒色白,直清肺部之火,稟西方清肅之氣。以治其主病。肺與大腸為表里,火逼津枯,肺燥則大腸亦燥,故以杏仁、麻仁降肺 而潤腸,阿膠、麥冬以保肺之津液,人參、甘草以補肺之母氣,枇杷葉苦平降氣,除熱消痰,使金令得以下行,則膹郁喘嘔之證,皆可痊 矣(《成方便讀》)。 現(xiàn)代·李疇人:喻氏改《內(nèi)經(jīng)》秋傷于燥,冬生咳嗽之文,而立此方治之。人參、甘草、阿膠、麥冬補肺氣而救肺陰,杏仁泄肺化痰 ,石膏瀉肺胃之火,麻仁潤燥而滋大腸,桑葉、枇杷葉清肺絡,化痰止咳。肺胃之火熱去,津液還,秋燥平,而津氣復矣(《醫(yī)方概要》 )。 近代·何廉臣:喻氏宗繆仲淳甘涼滋潤之法,制出此方,名曰清燥,實以滋水,即《易》所謂潤萬物者,莫潤乎水是也。名曰救肺, 實以補胃,以胃液為肺津之母也。(《重訂廣溫熱論》) 【近代驗證】 例一 張之亮治燥咳案(選自《中國現(xiàn)代名中醫(yī)醫(yī)案精華》) 周××,女,50歲。 初診:1978年10月9日。 主訴:干咳,入夜尤甚,咳時無痰,胸中悶脹。 診查:唇舌及咽喉灼干,聲音略帶嘶啞,心煩,食欲減退,無苔,脈數(shù)無力。 辯證:燥熱傷津,心火刑金。 治法:清火生津潤肺。方選清燥救肺湯,加知母、貝母。 處方:霜桑葉10克 生石膏10克 黨參10克 生草5克 胡麻仁(搗細)8克 阿膠10克 麥冬15克 杏仁10克 批把葉6克 貝母10克 知母10克 一診:服藥三劑后,咳嗽減輕,胸悶、心煩、聲啞等癥雖也相繼減輕,但未全除。咽喉仍有干燥之感,脈數(shù)亦無力。應以甘寒生津清 養(yǎng)肺胃為主,兼用止咳寧嗽之品。 處方:沙參15克 霜桑葉10克 生扁豆12克 玉竹12克 天花粉12克 凈杷葉6克 貝母10克 服上方藥三劑后,食欲增加,脈象緩和,咽喉干燥、口渴、胸悶、心煩、嘶啞等癥全部消除而痊愈。 例二 汪志偉治便秘案(選自《湖北中醫(yī)雜志》1989.5) 汪某某,男,62歲,退休干部。 患者素有便秘史,7日1次大便乃常事,需服瀉下藥才使便通。此次因大便半月未解,服用緩瀉劑無效而來就診。診見:腹脹,咳嗽。 有嗜煙史40余年。舌質(zhì)紅,苔黃膩而黑,脈滑。證屬肺熱燥結。治宜清燥潤肺。方用清燥救肺湯, 處方:黨參15克 生石膏30克(打碎先煎) 阿膠(烊化) 麥冬 枇杷葉 杏仁 甘草各10克 胡麻仁60克(打碎) 二診:6劑后解出許多“羊屎樣”大便,腹脹除。繼守上方,麻子仁改為30克,服藥5劑。 三診:大便調(diào)。再服上方5劑以鞏固療效。半年來隨訪,患者大便正常。 例三 汪志偉治便秘案(選自《湖北中醫(yī)雜志》1989.5) 楊某某,女,42歲,工人。 便秘反復發(fā)作已1年。每星期難解大便1次,行乙狀纖維鏡檢查,診斷為“潰瘍結腸炎”。經(jīng)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四月余,不效。診見。大 便難行,結如羊屎,皮膚皸裂。舌干,無苔,脈細數(shù)。證屬燥熱傷肺,大腸失潤。冶宜清燥潤肺通便。以清燥救肺場調(diào)治, 處方:桑葉10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10克 黨參6克 胡麻仁6克 阿膠6克 枇杷葉10克 甘草6克 二診:服上方7劑,每日即有便意,3日可行便1次。服20劑,每日解便五次,大便如常。隨訪半年未再復發(fā)。 【按語】 《內(nèi)經(jīng)》獨遺“秋傷于燥”經(jīng)文,致千百年來,治燥之理難明,考方甚少。清代·喻嘉言氏,揭示《內(nèi)經(jīng)》六氣,脫誤“秋傷于燥” 一氣。如撥云見日,為其后秋燥學說之形成,起推波助瀾之作用。其所制之清燥救肺湯,深得“火就燥,水就濕”之哲理。取桑葉、杏仁 ,生石膏清氣燥,用人參、麥冬、麻仁、阿膠滋腎燥,此滋水清金法焉。非源頭悟徹者,焉能達此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