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生在群里,發(fā)了一則關于蘋果的消息。感覺有趣:
突然覺得蘋果才是水果界真正的老大。一個誘惑了夏娃,一個砸醒了牛頓,一個害了白雪公主,一個成為手機品牌,一個主宰了廣場舞,一個霸占了平安夜……
祝愿大家圣誕節(jié)快樂,一生平平安安!
今天一大早,就有網(wǎng)上好記性的人,發(fā)著關于蘋果的信息;一整天,幾乎所有群落間,都充斥著蘋果的蹤影,有成堆的,有論個的;有通紅的,有被寫了字的;有微笑的,還有說著話的……
這些蘋果,無一例外地,都被歸為“平安”的行列,收到蘋果,便是收到圣誕前夜(平安夜)祝福平安的心意了。
平安夜,跟圣誕節(jié)有關。傳統(tǒng)上是擺設圣誕樹的日子,但隨著圣誕節(jié)的慶?;顒犹嵩玳_始進行,不少圣誕樹早在圣誕節(jié)前數(shù)星期(如美國在感恩節(jié)后)就已擺放完畢。發(fā)展至今,平安夜不僅指12月24日晚,而泛指圣誕前夕的很多夜晚。
而圣誕節(jié)前的最后一天(12月24日)的晚上,類似于華夏節(jié)日里的除夕,各種紀念活動比較集中,更加隆重,就顯得更加重要。
也難怪這一天的祝福最多。但平安夜與蘋果到底有何干系?
“平安夜”吃“蘋果”,是中國人的發(fā)明。在原發(fā)地,平安夜(Silent Night)與蘋果(Apple)在讀音上,風牛馬不相及;而唯獨在中國文里,都是“平”的讀音,故取“平安”之意,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蘋果,就莫名其妙地被推上了西方宗教節(jié)日——平安夜的舞臺,并搖身一變,成了“平安果”。
這是中國人最善于奇思妙想的又一佐證。
西方人的平安夜,與祈求“平安”沒有半毛錢的關系,必不可少的慶祝活動,只是聚會。
家人團聚在一起,共進豐盛的晚餐,然后圍坐在熊熊燃燒的火爐旁,彈琴唱歌,共敘天倫;或邀請好友親朋,辦一個化妝舞會,通宵達旦地慶祝圣誕節(jié)的即將到來。平安夜是幸福、祥和、狂歡的夜晚,也團圓夜、狂歡夜。人們的歡樂的氣氛中,漸漸因疲憊睡去。
第二天,醒來的孩子們會在床頭、長筒襪里發(fā)現(xiàn)圣誕老人送來的禮物。于是,睡意全沒,歡樂頓顯。伴隨著歡樂,迎來圣誕節(jié)。
而總是善于杜撰的中國人,從諧音里覓到的神秘,何止平安夜里吃蘋果,古時就有要下花轎的新娘,先吃婆家送來的大棗、梨和栗子。寓意也便是來自這幾樣吃食的諧音:“早立子”,或“立子早”。
而大年夜吃芋頭、栗子,則又是為了過日子有余裕(“芋頭”諧音“余頭”),年后的日子一帆風順,大吉大利(取“栗”的諧音“利”)。
這種為了美好的祝愿而吃下有諧音的吃食,哪怕沒有真憑實據(jù),但吃無妨;但也有諧音派生出來的臆想,就令人啼笑皆非了。
去年春節(jié)長假,因排除了除夕而從初一到初七,不少人心存不滿,追問緣由,竟然將“夕”與“習”聯(lián)系在一起。說是有當權者為避國家領導人的諱,才有那樣的安排。若果由此聯(lián)系,與不放假又有何聯(lián)系呢?干脆將除夕節(jié)的名字改了算了——簡直無稽之談。中國人的某些奇思妙想,用到點子上,可以燃氣創(chuàng)新的火花,但如果用到別處,那便是危言聳聽得可怕。這樣的情況,由來已久。
有一年圣誕前,我一學生送給同學一個明碼標價20元的禮物。打開看時,精美的塑料紙里面,只包了一個并不好看的當時市價不到一元錢的蘋果。
與其說是為了祈求平安而吃蘋果,倒不如是大眾受了狡猾的商家的蠱惑,民眾們自愿上當,為蘋果的暢銷鋪了一條金光大道。因為商人們很清楚,為了祝福,為了討一個吉利,中國人是最舍得花錢的。
末了,想提醒那些喜歡過節(jié)的人們,你們熱衷的平安夜,準確地說并不是在今晚——東西半球,是有很長時差的。
作者:曉妍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