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舊時在胡同里走街串巷做買賣,多數(shù)靠吆喝。但有幾種行檔,以在胡同里流動交易,不用吆喝,而用手中不同的響器示意。走街串巷的小販們用各種響器,作為行業(yè)的語言象征。住在大宅門里的還是四合院里的人,一聽聲音,就能辨別出是干什么的來了。
【喚頭兒】
剃頭的挑子一頭熱,一頭有帶火的臉盆,一頭是工具箱子,剃頭匠手中拿一鋼叉子,長約尺余,用力一撥,發(fā)出“嗡”的一響,時間較長,傳播較遠。 所用的響器,名為“喚頭”。顧名思義是“叫你剃頭”。
【賣炭的大撥浪鼓】
賣碳人不用吆喝,而是擊鼓。侯寶林相聲大師在《三棒鼓》中說,廟會上露天演出,一聽鼓聲就要錢,“那個鼓跟過去賣碳用的大鼓一樣?!辟u碳的鼓直徑一尺,薄厚三寸,底幫安一短柄,側幫按一個皮條疙瘩,持柄用力一擺,發(fā)出“撥愣”嘭嘭的聲音,人們聽到鼓聲就知道賣碳的來了。
【賣面人的大鑼】
【賣兒童耍貨的小撥浪鼓】
【換油的小梆子】
油坊一手拿一梆子,長約4
寸,寬約寸半,厚約8分。一敲,發(fā)出“梆梆”的聲音,人們聽到后,來(換)買香油。
【手打“冰盞”叫賣酸梅湯】 【搖晃著響器——“驚閨”】
未出嫁的姑娘或小媳婦兒聽到此聲音,即出來買“針頭線腦”。
【磨刀磨剪的人拿的“聯(lián)鐵板”】
在老北京胡同里,賣布或針頭線腦等雜物小販手里搖著的撥浪鼓,看病的郎中手中的串鈴,
名為“虎撐”。盲人算命先生,走街串巷敲擊小銅鑼,名為“報君知”。收購舊物小販打的小鼓,剃頭匠手里拿的“喚頭”,賣瓦盆商販用來敲盆邊的小木錘,賣油的“油梆子”等等都屬于“響器”。隨著時間的推移,胡同里的叫賣聲連同“響器”發(fā)出的各種聲響逐漸消失了。
(照片源自網(wǎng)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