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天兄,我認(rèn)為《南鄉(xiāng)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有些直白,到底不如《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深沉,缺了值得回味的韻味。 2008-01-12 09:36:37 稼軒在官場一蹶不振,近20年埋沒鄉(xiāng)間,,,,此誠可恨可悲,但幸運的是他生在南宋,如在北宋,他鐵定會是狄青第二,而且下場要比狄青慘一萬倍。 狄青那么收斂都沒好下場,何況稼軒如此豪壯。 ?。?br> 老辛的遭遇,不必狄青好,只不過老辛開朗豁達(dá),看得開,才沒有郁悶、憂憤而死。 2008-01-12 09:38:17 稼軒在官場一蹶不振,近20年埋沒鄉(xiāng)間,,,,此誠可恨可悲,但幸運的是他生在南宋,如在北宋,他鐵定會是狄青第二,而且下場要比狄青慘一萬倍。 狄青那么收斂都沒好下場,何況稼軒如此豪壯。 ?。?br> 老辛的遭遇,不必狄青好,只不過老辛開朗豁達(dá),看得開,才沒有郁悶、憂憤而死。 2008-01-14 20:14:56 宋人和宋詞的故事(38)、元好問:問世間,情是何物 金泰和五年(1205年)已丑,一位16歲的青衫少年赴并州科考,途中碰到一個得意洋洋的獵人。獵人高舉兩只死雁,樂不可支地向路人炫耀,大聲說:“清晨,飛來兩只大雁,我立刻彎弓一射,‘啪’,一只大雁掉了下來,另一只大雁繞著同伴飛了幾圈,叫了幾聲,竟也撞地而死!哈哈,我真是好運氣!哈哈……” 青衫少年正是情竇初開的年齡,眼里只見風(fēng)花雪月、癡男怨女,聽到這個故事,絲毫沒有快意,只覺無限凄涼,并為殉情而死的大雁感動、流淚、贊嘆。他花了高價,從獵人手里買下大雁,葬在汾河邊上,磊石為碑,刻下“雁丘”碑字,并填了一首《摸魚兒》(又名《邁陂塘》)作為紀(jì)念: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yīng)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dāng)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fēng)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br> 這首《摸魚兒》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開篇,以雁喻人,緊圍“情”字,逐層深入,將兩只大雁的故事,描成一曲風(fēng)情萬種、凄涼哀怨的戀情悲歌,表達(dá)對純潔愛情的無限贊美?!对~綜偶評》謂:“綿至之思,一往而深,讀之令人低徊欲絕……‘天也妒’,真所謂‘天若有情天亦老’矣?!?br> 那么,寫這首《摸魚兒》的青衫少年,又是誰呀? 正是金國“第一才子”、最著名的詞人元好問! 雖然宋金對峙,元好問卻一直積極地向蘇軾、賀鑄、辛棄疾等宋人學(xué)習(xí)作詞,在其《新軒樂府引》中即首標(biāo)“蘇軾”。元好問的詞清新豪放,深沉壯闊,感情真摯,語言精巧而不尚綺麗、奇崛而無雕琢之態(tài),實為一代大詞家。“宋末四大詞家”的張炎極為欣賞元好問的詞,曰:“元遺山極稱稼軒詞,及觀遺山詞,深于用事,精于煉句,有風(fēng)流蘊藉處,不減周、秦,如《雙蓮》、《雁邱》等作,初無稼軒豪邁之氣,豈欲表而出之,故云爾?!?br> 此外,元好問還精通文史、歷算、醫(yī)藥、書畫、佛道、哲理等學(xué)問,著述宏富,在金元時期享譽一時,被朋友門生尊為“上薄風(fēng)雅,中規(guī)李杜,下配蘇黃”的“一代宗工”??娿X贊他曰:“卓為一代宗匠,其詩嗣響子美,方軌放翁,古文渾雅,樂府疏快……詩文史學(xué),萃于一身,非第元明之后無與頡頏,兩漢以來,固不數(shù)數(shù)覯也?!薄端膸烊珪偰?遺山集》也評曰:“好問才雄學(xué)贍,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br> 只是,今日知道元好問的中國人,一定比知道《神雕俠侶》的人少罷! 即使許多人知道這首《摸魚兒》詞,大概也和我一樣,是源于讀了金庸的武俠小說。在《神雕俠侶》中,那個美若天仙、毒如蛇蝎的“赤練仙子”李莫愁,終日價用哀怨凄婉的語氣,吟唱著“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四處為非作歹,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曾一度以為元好問是元朝人,望文生義地戲謔這個名字:元朝一個愛好提問的文人罷了! 元好問原為北魏皇室鮮卑族拓跋氏,后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改姓元。父親元德明屢試不中,遂放浪山水間,以詩酒自娛。元好問出生后七個月,就過繼給了二叔父元格。元好問自幼顯露驚人的才華,8歲作詩獲得“神童”美譽,14歲師從宿儒郝天挺,很快就名震京師,被譽為“元才子”。 但是,“元才子”與歷史上的諸多“才子”一樣,才華驚世,卻也散漫疏放、不拘世俗,決不肯“削足適屐”將就應(yīng)試的“八股文”。因此,16歲那年,他雖能寫出《摸魚兒 問世間情是何物》那樣的傳世之作,卻科考失敗、鎩羽而歸。 科考失敗,不能不算人生一次大的打擊。但元好問年少氣盛,毫不氣餒,屢敗屢試。他在20歲時,隨叔叔搬到京城去住,名義上是為了準(zhǔn)備迎考,實則與趙秉文等文人結(jié)為好友,經(jīng)常游覽山水,詩酒酬唱,對景抒情,借古諷今,過著“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悠閑富足生活。 這首傷春感懷的《絳唇 長安中作》即作于此期,表現(xiàn)青春情懷的淡淡憂傷、淺淺迷茫: “沙際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 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 渺渺吟懷,漠漠煙中樹。 西樓暮,一簾疏雨,夢里尋春去?!?br> 然而生逢亂世,好景不長。22歲那年,蒙古軍隊攻陷祁州,元好問的哥哥遇難,元好問不得不四處逃亡,備盡了人生的痛苦艱辛。而他終于以35歲的年齡,考中博學(xué)宏詞科,進(jìn)入仕途后,才發(fā)覺奸臣弄權(quán)、昏君當(dāng)?shù)?,國勢已?jīng)衰敗到了無法拯救的邊緣。而他唯一能做的,竟只是眼睜睜地看著它滅亡。 從此,他的詞風(fēng)大變,從兒女情長的柔媚之音,轉(zhuǎn)為慷慨悲涼之音,流露出對家國的深深感嘆?!掇ワL(fēng)詞話》說:“元遺山以絲竹中年,遭遇國變,崔立采望,勒授要職,非其意旨。卒以抗節(jié)不仕,憔悴南冠二十余年。神州陸沉之痛,銅駝荊棘之傷,往往寄托于詞?!? 金天興二年(1233年)正月,蒙古兵攻打金都,元好問時任中央政府任尚書省令史,經(jīng)歷了一段慘痛如噩夢的日子。 在蒙古圍城時,金哀宗以“親征”為名,扔下滿城百姓,乘機外逃。朝中無主,諸大臣軍帥亂成一鍋粥。安平都尉、京城西面元帥崔立伺機發(fā)動政變,殺死幾十名官員,開城納降,并自封鄭王。四月里,蒙古兵大搖大擺地開進(jìn)京城,大肆燒殺搶掠。元好問也淪為階下囚,隨金朝百官、皇室嬪妃一道,被押往青城。五月,他又北渡黃河,被押往聊城等地羈管,一家人擠在狹窄黑暗的囚室內(nèi),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 蒙古破城后,元好問憑著自己的聲望,曾給耶律楚才上書,請求他占城后不要濫殺無辜,并能采取措施,保護(hù)資助王綱、王鶚、李治等54名金朝才士。耶律楚才表示贊同,勸說忽必烈采納了這個建議。然而,投降蒙古、得到高升的崔立卻認(rèn)為,是他的“高尚舉止”,避免了屠城之禍,拯救了滿城生靈,就脅迫翰林學(xué)士們?yōu)槠淞ⅰ肮Φ卤?。元好問也被迫參加撰寫碑文,但在具體碑文上,只是“直敘其事,敷衍成文”,直筆記述,并無阿諛奉承之詞。碑文就刻在既往宋徽宗所立“甘露碑”上,因此,史稱“崔立碑事”或“甘露碑事”。 奸賊誤國的境遇,“家亡國破此身留”的凄涼,使得元好問的心情十分抑郁、苦悶、悲憤。他平生嗜好飲酒,國亡之后,更是滿腹悲憤,“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沉湎醉鄉(xiāng)以求心靈的排解。這首借酒解愁的《鷓鴣天 只近浮名不近情》,格調(diào)慷慨激憤,口吻桀驁不馴,大概作于金亡之后的羈管歲月: “只近浮名不近情, 且看不飲更何成。 三杯漸覺紛華遠(yuǎn), 一斗都澆塊磊平。 醒復(fù)醉,醉還醒, 靈均憔悴可憐生。 《離騷》讀殺渾無味, 好個詩家阮步兵!” 《鷓鴣天 薄命妾辭》格調(diào)哀怨凄涼,大概也寫于此期?!氨∶奔础版∶?,樂府雜曲歌辭名,曲名本于《漢書 外戚傳》孝成許皇后疏“妾薄命,端遇竟寧前”,詠嘆薄命紅顏之不幸。元好問將此意譜入《鷓鴣天》詞,借嘆息女子之不幸,寄語自己亂世飄零、身如浮萍之感: “顏色如花畫不成。 命如葉薄可憐生。 浮萍自合無根蒂, 楊柳誰教管送迎。 云聚散,月虧盈。 海枯石爛古今情。 鴛鴦只影江南岸, 腸斷枯荷夜雨聲?!?br> 元太宗窩闊臺八年(1236年)秋天,好友李輔之來山東看望元好問,兩人暢游濟南大明湖,詩詞唱和。元好問心情很好,分別三年后還念念不忘,特地寫了一首清新歡暢的《臨江仙》,寄給李輔之,表達(dá)對好友的思念之情: “荷葉荷花何處好? 大明湖上新秋。 紅妝翠蓋木蘭舟, 江山如畫里,人物更風(fēng)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負(fù)歡游。 一尊白酒寄離愁。 殷勤橋下水,幾日到東州!” 元太宗窩闊臺十年(1238年)八月,49歲的元好問結(jié)束了囚徒生活,返回故鄉(xiāng)忻州。抱著“國可亡、史不可亡”、“以詩存史”的心態(tài),他在庭院里修建了一座“野史亭”,窮經(jīng)皓首,完成了兩部金史著作:《中州集》和《壬辰雜篇》。《中州集》是一部金朝詩詞總集,而《壬辰雜編》采摭金朝君臣言行百萬余言,成為元人編修《金史》的藍(lán)本。元好問尊重史實,不阿時俗,秉筆直書,很受后代學(xué)者推崇。夏、遼、金等少數(shù)民族的史料,惟獨金史較為完善,即得益于元好問的《壬辰雜編》。 63歲時,一位皇室慕名拜訪元好問,為他畫像。元好問在畫像旁題詩,曰:“去過二十年,跬步即異境,中間歷齊晉,陡下如墮井…… ”,概括了亡國二十年來的艱難生活,凄涼之情,溢于言表。 這首《沁園春》寫于除夕之夜,雖表明甘于窮苦、不改著書作詩之志,但也寫盡生活之清苦、龍鐘失意之態(tài): “再見新正,去歲逐貧,今年逐窮。 算公田二頃,誰如元亮;吳牛十角,未比龜蒙。 面目堪憎,語言無味,五鬼行來此病同。 鹽里,似揚雄寂寞,韓愈龍鐘。 何人炮鳳烹龍,且莫笑先生飯甑空。 便看來朝鏡,都無勛業(yè);拈將詩筆,猶有神通。 花柳橫陳,江山呈露,盡入經(jīng)營慘淡中。 閑身在,看薄批明月,細(xì)切清風(fēng)?!?br> 當(dāng)然了,如果元好問愿意,他也可以在元朝混個高官,活得很滋潤。但他雖是鮮卑族后裔,骨子里卻以儒家正統(tǒng)自居,一生推崇儒學(xué),把民族氣節(jié)看的比命還重,焉肯“失節(jié)”仕元! 蒙古人不尊重儒家,推行“八娼、九儒、十丐”,導(dǎo)致儒生的地位連娼妓都不如。元好問自然看不下去,不敢硬性去抗?fàn)?,卻也想了個妙計。元憲宗二年(1252年)春夏之間,63歲的元好問以民間高士、一介布衣的身份,與好友張德輝一起北上,覲見忽必烈,請求忽必烈出任“儒教大宗師”。忽必烈很意外,但也非常高興地接受了。此時,元好問乘機提出,希望“儒教大宗師”能多為天下儒生著想,改善一下儒生們的卑賤地位,蠲免儒戶的兵賦等。忽必烈無法拒絕,只好答應(yīng)了。 元憲宗蒙哥七年(公元1257年)九月四日,元好問逝世于太行山下的獲鹿寓舍。臨終前,他叮囑子孫,“某身死之日,不愿有碑志也”,要求后人只立一個墓碑,刻上“詩人元遺山之墓”七個大字。 或許,無論他一生作過多少事,元好問最引以為豪的,還是自己的詩詞造詣。他對自己的才華是相當(dāng)自負(fù)的,曾于28歲那年,寫了一部詩評《論詩三十首》,“以詩論詩”,主張作詩要天然真淳,反對堆砌雕琢、賣弄文字,為文要“誠”、要寫“情性”等。他還寫過“詩狂他日笑遺山,飯顆不妨嘲杜甫”的詩,蔑視別人的嘲笑,大有將自己與杜甫相提并論之傲。 而如今,700多年的風(fēng)云歲月,遠(yuǎn)去了刀光劍影,淡化了國仇家恨,元好問也已經(jīng)被遺忘在歷史的塵煙中。唯有“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純美宋詞,還能令人提到他,恍然大悟道:哦,原來他,就是那個為大雁寫詞的少年??! 附錄: 元好問(1190-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韓巖村人。著有《遺山文集》四十卷,《遺山樂府》五卷,《續(xù)夷堅志》四卷?!度鹪~》收錄三百八十馀首。 ?。ㄗⅲ旱疫@個系列,以后的書名不會是“宋人與宋詞”,元好問雖是金人,被拉了進(jìn)來。) 至此,“宋人與宋詞”已經(jīng)全部結(jié)束。由于前20篇《宋人與宋詞》與后面的行文、格式不符,我想閉門思索,花大力氣修改。此書大概會在2008年5、6月份正式面市,書名還沒想好。 從今日到過年前的1月內(nèi),我將不再更新。 但朋友們的好文章,我還會經(jīng)常來看的。 歡迎大家多提意見! 謝謝支持!謝謝理解! 2008-01-14 20:20:35 大家可以光臨我的博客: http://hexun.com/shanghailirongrong/default.html 如有最新消息,我總是最開始再博客上發(fā)。 2008-01-15 12:07:45 謝謝司馬放兄、木魚兄、天高云淡ABCC兄、舉長矢射天狼兄、桐影拂軒窗兄等: 等正式確定了書名,確定了出版日期,我一定會來天涯告訴大家。 2008-02-21 20:18:29 謝謝天高兄和流云兄的關(guān)心、問候:偶要在3月底之前給出版社定稿,最近還在忙著修改。 有1/3是重寫,1/3大改,正式出版的書與貼子相差很大。 ??次牡呐笥褌儯涸?jié)快樂! 2008-02-29 09:05:28 在此感謝關(guān)注此貼的木魚之木兄、謝家樹兄、當(dāng)年的宋兵乙兄、藍(lán)的岸兄、iloveruntennis兄、香巴拉啦兄、白乎白乎兄等,大家的支持是我改稿的動力。 正式書大約要到5月才能上市。 2008-03-01 10:27:46 不知是在此鐵中,只是時間安排靠后呢,還是在以后的貼中了。南宋的詞,如吳文英、史祖達(dá)等的,存留的很多,入選的也很多,可我就是讀不動,可能是水平太凹罷。而那些欲雪國恥卻報國無門的,初讀讓人眼睛一亮,再讀讓人熱血激昂。我喜歡這樣的。 ?。?br> 我也喜歡這些豪邁激烈的詞! 吳文英、史祖達(dá)的詞,歷來在宋詞選集中都是很多的,主要是專業(yè)人士認(rèn)為他們的文筆優(yōu)美、格律工整等,在“醇雅派”的文人雅士的眼里,他們做的詞才是正宗。但從我這個愛好者的角度,總覺得缺了激情,都是跳過不看的,老實說,吳文英的詞我還讀了幾首,史祖達(dá)的詞見了就逃,沒有興趣的。 既然是個人愛好,我這本書里就只是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挑選作者,專家意見不予考慮。 以后有時間,會單獨介紹劉克莊等人的詞,不會跟在此貼后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