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世喆教授是國家名老中醫(yī),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針灸學院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谷教授師出名門,且家學淵源,從事中醫(yī)針灸的臨床、科研、教學工作40余年,擅長針藥結合治療各種疑難雜病,辨證精微,用藥平和,選穴準確,針刺手法純熟。筆者有幸列入谷教授門下,侍診3年,對谷教授治療頑固性失眠略有體會,現(xiàn)介紹如下。1從肝論治。兼顧五臟失眠的中醫(yī)病名為“不寐”,古代醫(yī)籍稱之為“不得眠”、“目不暝”等。《內(nèi)經(jīng)》提出了“陽不入陰”的基本病機,后世歷代醫(yī)家各有發(fā)揮。其病因病機大致有心脾兩虛、陰虛火旺、肝郁血虛、心腎不交、痰熱內(nèi)擾、胃氣不和等。谷教授認為,雖然失眠可以細分為多種證型,但臨床治療中應將其簡化。人體臟腑是一個整體,在生理上互有生化補充,在疾病狀態(tài)下也互相影響。谷教授臨證多從治肝入手,主要基于:①大多數(shù)失眠患者勉強能入睡,但多夢易醒,睡眠質(zhì)量差。肝藏血,血舍魂,肝血 虛則魂夢顛倒,肝血充足則魂安而不驚。②本病大多病程較長,最后則為虛實夾雜,患者多方求治未果,必有肝氣郁結不舒。肝氣郁滯,疏泄失職,可導致郁而化火,耗傷肝血,進而上灼心陰,下傷腎水,而致心腎不交;木橫侮土,脾胃受損,化源不足,而成心脾兩虛;水濕不化,聚而成痰。故治肝可調(diào)五臟。③失眠患者中以婦女為多,古有“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從肝論治是一“捷徑”。治療上,谷教授以逍遙散加酸棗仁、夜交藤為主方,隨癥加減。逍遙散是疏肝養(yǎng)血理脾的名方。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白術、茯苓健脾運化,則氣血有源;生姜溫胃和中;少許薄荷助柴胡疏郁解熱。全方配伍,既補肝體,又助肝用,氣血并治,再合用酸棗仁養(yǎng)肝血、夜交藤安心神。臨床中根據(jù)具體情況常配合清熱、化痰、滋陰、養(yǎng)心等藥物。 2以“根結”、“氣街”理論指導針灸選穴 谷教授認為,根結標本理論從縱向上下說明人體末端與頭身的關系,而氣街理論是經(jīng)絡系統(tǒng)在體內(nèi)的橫向聯(lián)系,與根結標本理論是特定穴產(chǎn)生的基礎,有利于指導I臨床。 在失眠癥的f臨床針灸治療中,選穴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與肝經(jīng)有關的常用穴位,如太沖、蠡溝、三陰交、膻中。其中膻中的選用依據(jù)就是《靈樞·根結》“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絡于膻中”。針刺膻中,既能條達肝經(jīng),舒暢氣機,同時能寬胸散結、安攝心神 神。故膻中是谷教授針灸臨床中的常用穴位。另一部分是“七神針”?,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失眠是由于大腦皮層的抑制和興奮功能失調(diào)而引起。中醫(yī)也注重“神”在失眠中的作用,《景岳全書》指出“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而“腦為元神之府”、“腦主神明”。根據(jù)氣街理論,“頭為諸陽之會”,“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 走空竅”,故頭氣有街。頭為腦所屬,“腦為髓?!保^氣街與腦相連。因此,頭部的穴位可以治療精神神智疾患,谷教授選擇頭部的神庭、本神、四神聰7個穴位組合成“七神針”,治療包括失眠在內(nèi)的精神疾患,療效明顯。臨證時還可根據(jù)具體病情加選五臟俞、神門等穴位。針刺手法采用淺刺、久留針。 3典型病例 患者,女,56歲,2009年12月6日初診。失眠3年加重1個月。自訴3年前因照顧生病家人,夜問難以得到正常良好休息,遂成失眠,曾間斷服用舒樂安定,每日可維持睡眠4~5 h。近1個月來,因爭吵氣郁,導致失眠癥狀加重,持續(xù)服用安定每日2~3片,僅能睡3 h,且多夢易醒,醒后難以入睡,白天疲乏。現(xiàn)證見胸脅脹悶,情緒急躁,腹脹,大便不調(diào),舌紅,苔白稍膩,脈弦細。辨證為肝郁侮脾,治當疏肝理脾。方藥:柴胡15 g,當歸10 g,白芍10g,白術lO g,茯苓10 g,酸棗仁15 g,柏子仁lO g,夜交藤10 g,珍珠母10 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l劑。針刺選穴:“七神針”、膻中、神門、足三里、三陰交。每日1次,配合五臟俞拔罐,1次/3 d。治療2次后,患者能較快入睡。治療8次后,患者安定減至每日1片,可維持睡眠6 h。治療17次后,患者停服安定,睡眠仍能保持6~7 h。共治療20次,諸癥皆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