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飲食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利用桂林米粉的飲食文化特點,可以設(shè)計出一系列吸引游客的獨特旅游路線。 “提起我們花橋榮記,那塊招牌是響當(dāng)當(dāng)?shù)?。?dāng)然,我是指從前桂林水東門外花橋頭, 我們爺爺開的那家米粉店。黃天榮的米粉,桂林城里,誰人不知?哪個不曉?爺爺是靠賣馬肉米粉起家的,兩個小錢一碟,一天總要賣百把碟,晚來一點,還吃不著呢?!鄙衔囊援?dāng)代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的《花橋榮記》。白先勇很是懷念這種特殊的地方風(fēng)味,在他的名篇《花橋榮記》中,就津津有味地講起桂林米粉的故事。祖籍廣西的斳羽西對桂林的印象是除了江清水美洞幽峰奇外,還有就是桂林的米粉了。 桂林米粉名揚海內(nèi)外,其深厚的飲食文化值得挖掘。并且可以根據(jù)桂林米粉的飲食文化特點來設(shè)計特色飲食旅游路線。 1桂林米粉溯源 1.1現(xiàn)于秦朝 秦始皇派大將屠睢率軍經(jīng)桂林南下攻打南越(今廣東及廣西南部),由于軍中多為北方人,吃不慣南方的大米飯,導(dǎo)致兵士食量銳減,士氣低落。于是只好南糧北做,將大米磨成粉后再搟成面條狀。但是米粉卻沒有面粉那樣好的延展性,結(jié)果做成的米粉“面條”易斷易碎難以成形。他們就用石頭做成一個石窩,石窩底部鉆有若干小孔,再將柚子般大小的濕米粉團放入石窩中,然后上面用一個木塞加上杠子用力往下壓。這樣,細細的米粉條就從石窩底部的小孔里流出來了。另外在石窩下面放一口大鍋,里面燒一鍋開水,讓米粉條落入開水中,稍煮一下就熟了。這就是最早的桂林米粉。由于北方兵士不服南方的氣候和水土,有的胸腹脹痛,消化不良;有的中暑或者感冒,上吐下瀉;還有的患上了瘧疾,忽冷忽熱??于是只好請當(dāng)?shù)噩幾迦诉M獻藥方?,幾迦双I出了治胸腹脹痛、止吐止瀉的花椒和陳皮,解暑熱的香薷,治感冒的桂枝,治瘧疾的草果,還有增加香味的八角和桂皮,再加上兵士們從北方帶來的甘草,然后用這8味香料和草藥熬成濃濃的汁,給每個兵士的米粉碗里添上一勺,既好吃又能治病,這就是桂林米粉最早的鹵汁。 1.2改良起于漢代 漢代的張騫出使西域歸來,鹵汁中便加入了印度的山奈和歐洲的茴香;鄭和下西洋后,鹵汁中又加入了印尼的檳榔、胡椒和丁香。以上13味香料和草藥便是桂林米粉鹵汁的基本配方。至于每味香料和草藥之間的比例,則是各家的秘訣,是從不外傳的。蓋在桂林米粉面上的葷菜(相當(dāng)于臊子),最早多為腌臘的或鹵的馬肉或馬的內(nèi)臟。因為當(dāng)時軍中常有戰(zhàn)馬傷亡,于是火頭軍就將死去的戰(zhàn)馬肉腌起或鹵起,吃的時候在每碗米粉面上蓋上幾片。不過現(xiàn)在馬肉和馬的內(nèi)臟已經(jīng)被豬肉和豬內(nèi)臟所代替了。
1.3地域演變 后來,桂林米粉到了云南,就演變成過橋米線;到了貴州,就變成腸旺粉;到了廣東,就變成了炒河粉;到了柳州和南寧,又變成螺螄粉和卷粉;即使在桂林,米粉也有湯粉和炒粉之分。但最正宗的桂林米粉還是鹵菜米粉,又稱冒熱米粉。
2.桂林米粉制作工藝
桂林米粉的代表粉種是主要是鹵菜米粉,它由三部分組成,即米粉、鹵水和鹵菜。
2.1米粉制作方法
最早的米粉都是使用壓饸饸面一樣的方法壓制出來的。而現(xiàn)在的米粉則一般都是采用機器生產(chǎn),由米粉生產(chǎn)廠家制作后出售半成品。制作米粉需將優(yōu)質(zhì)大米洗凈泡脹,用推湯圓的方法先將大米推成吊漿粉,然后再放入機器中壓成粉條狀,出口下面放置一口開水鍋接住粉條,待米粉在沸水中成形后,撈出漂涼晾干既成。
2.2鹵水制作方法
先在鍋中摻入清水,再放入一塊拍好的生姜,然后下入花椒、胡椒、八角、三奈、桂皮、桂枝、小茴香、草果、丁香、陳皮、香薷、檳榔、甘草、羅漢果等香料和中藥,用大火燒開后專用小火熬制約1小時,然后打去料渣,既成鹵水原汁。香料和中藥的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