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懸崖上的求學夢![]() 云南省五德鎮(zhèn),大自然的巧奪天工用陡峭的懸崖、崎嶇的山路構成了巨型巖洞“天坑”大鍋圈。讓人無法想象的是,13個麻風病人的孩子卻在這懸崖峭壁上艱難求學。因為不被當地人接受,半山腰懸崖上的一間小房子成為了孩子們求學夢的寄放點。攝影/張永強 編輯/鄒怡 ![]() 大鍋圈校點隸屬于五德鎮(zhèn)新寨村干水井小學,共有13個孩子在此讀書,其中六年級6人,一年級5人,還有2個孩子隨讀。學校采用復式班教學方式,上下午各安排一個年級上課,每天輪流調換兩個年級的上課時間。袁和倫是學校的代課老師,從2010年起他一直陪伴著孩子們。 ![]() 大鍋圈校點只有4張課桌,教室內靠巖石的一側,陰冷潮濕。下雨天,教室還會漏水。該校點距離干水井小學約1000米。 ![]() 一名學生用數手指的方法做數學題。雖然學習環(huán)境惡劣、學校簡陋,但是孩子們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 ![]() 6歲的申開強還沒有正式報名上學,父母怕明年報不上名,就讓他跟著大家隨讀一年級,讀六年級的姐姐在旁邊指導他學習。孩子們知道,“如果實在不能去干水井讀書,在這里我們也要好好學習。以后有條件就繼續(xù)讀書,沒有條件,就出去打工,多賺錢,離開這里?!?/p> ![]() 袁和倫今年54歲,在大鍋圈教書這份工作讓他經常被外人排斥,但家里人卻很支持他。袁和倫說“跟這些孩子們在一起,我很高興,希望他們能接受平等的教育,他們也是中國人的孩子”。 ![]() 袁和倫用最簡單的數手指的方法給一年級的學生上數學課,并形象的把“7”比喻成“拐棍”,“8”比喻成“犁頭”。 ![]() 學校是由以前看管麻風病患者的值班室改造而成,條件簡陋,教室陰冷潮濕。由于教室坐落在大鍋圈通往外界的唯一山路上,時不時會有村民穿過教室,正常的上課秩序經常被打斷。 ![]() 懸崖邊上,用鐵管做成的簡單護欄已經銹跡斑斑,但這是保護孩子安全的唯一屏障。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讓袁和倫和家長們都十分擔憂孩子們的安全。 ![]() 惡劣的環(huán)境下,學生在教室外的巖石下做作業(yè),到干水井小學讀書是他們最大的希望。由于當地多年來形成的對麻瘋病的恐懼,雖然大鍋圈的麻瘋病人已經全部治愈,但村民們強烈反對大鍋圈的孩子到新寨村干水井小學讀書,當地政府部門只能無奈將這些孩子們轉移。 ![]() 11月6日下午,五德鎮(zhèn)中心學校校長胡永江帶領干水井小學部分老師,準備到大鍋圈跟學生和家長一起吃飯,遭到干水井小學部分學生和家長阻攔。雖然學校和政府一直努力消除村民對麻風病的誤解,但仍有村民心存抵觸,反對大鍋圈的孩子到干水井小學讀書。 ![]() 學生在吃營養(yǎng)午餐。干水井小學的于校長表示“營養(yǎng)午餐執(zhí)行每人每餐3塊錢的標準,大鍋圈校點的孩子們也是同樣的標準,他們吃的營養(yǎng)午餐和干水井小學的學生一樣”。 ![]() 放學后,孩子們沿著崎嶇的山路回家。遇到下雨天,山路泥濘濕滑,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 大鍋圈,這個被當地人稱為“麻瘋村”的地方,位于天坑里的巖洞下面。目前,還有8戶人家居住在這里,其中4戶是單獨一人,總人口32人,其中,20余口人長期居住在這里。大鍋圈有耕地120畝,靠種養(yǎng)殖業(yè)維持生計。 ![]() 生活雖然艱苦,但這里的孩子們都特別懂事,放學回家后,孩子會幫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 石板上擺放著孩子們捏的泥巴玩具,放學后孩子們會在大鍋圈的天井里玩耍。 ![]() 11月11日,干水井小學余校長帶領部分老師把大鍋圈的13個孩子接到該校讀書。孩子們的讀書問題終于解決,代課老師袁和倫的一樁心愿也得以了結,現在,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正式的教師。 |
|
來自: 關福 > 《20社會百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