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城皮影戲
流行于江漢平原的皮影戲最初從北方傳入,其皮影比北方的稍長一些。皮影戲唱腔分兩類:一種是鄭場、毛嘴和潛江一帶的歌腔皮影戲;一種是長埫口和天門、漢川、洪湖一帶的漁鼓(稱為筒子腔)皮影戲。藝人們習(xí)慣上稱歌腔皮影為上路子皮影,稱漁鼓皮影為下路子皮影(以漢水上下游為序)。地處上下路皮影戲之間的沔城、郭河、張溝、楊林尾、彭場一帶的皮影戲,稱之為中路子皮影。
據(jù)傳,沔陽(含湖湖全境及監(jiān)利、潛江、天門、漢川部分地區(qū))漁鼓初期要流行于漢江沿岸區(qū)域,后逐漸遍及全沔陽州,大約形成于清代嘉慶初年。開始,演唱漁鼓無職籽藝人,只是被“十年九水”外出逃荒的沔陽災(zāi)民作為沿門叫化的一種演唱形式。清代道光年間,沔陽漁鼓演唱者中有張洪顯、皮思金、皮思銀、劉泡四人,被稱為沔陽漁鼓的“三根半筒子”(劉的技藝稍遜,故為“半根筒子”),他們是沔陽漁早期職業(yè)藝人。其中,出生于沔南繡花堤的皮思金、皮思銀兄弟《洪湖縣志》載為皮士敬、皮士澤兄弟,曹市皮家橫堤人),最先用漁鼓演唱皮影戲,博得觀眾歡迎和喜愛,也景早在一河(東荊河)之隔的沔陽城關(guān)的茶館酒樓演唱漁鼓皮影戲,并逐漸傳播到各城,所以后來江漢平原的皮影藝人都敬皮氏兄弟為沔陽漁鼓皮影戲的創(chuàng)始人與“祖師”。皮氏的徒子徒孫中,咸豐年間有沔中人陳大煥、陳大海等;同治年間有沔中人楊雨子、李坤能(李被推選為沔陽皮影公會會長);光緒年間有沔中人陳煥玉、李長恒等。迨至清未(約1900年左右),沔陽漁鼓腔與皮影戲二者完全合流而融為一體,成為獨具特色的漁鼓腔皮影戲,甚至取代了部分地我的歌腔皮影戲。沔城,由于直接受皮氏兄弟及其傳徒的演唱技藝與風(fēng)格的影響,成為漁鼓皮影戲的大本營和一個重要分支,習(xí)傳至今,是中路子皮影的杰出代表。 沔城皮影戲劇目十分豐富,據(jù)老藝人講,“三根半筒子”之一的張洪顯一人就能唱三百余本皮影案卷戲。舊社會,皮影戲得不到統(tǒng)治者與文人的重視,藝人傳徒全憑口傳心授,因而多數(shù)劇目失傳。按湖北省曲協(xié)統(tǒng)計,取材于傳奇、演義小說的皮影劇目有《封神榜》、《并吞六國》、《孫龐斗智》、《三國志》、《隋唐演義》、《西游記》、《薛仁貴征東》、《薛剛反唐》、《羅通掃北》、《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七俠五義》、《楊家將演義》、《武松打店》、《英烈傳》等;取材于歷史故事的皮影戲劇目有《昭君和番》、《岳飛傳》、《洪秀全》、《乾隆游江南》等;取材于案卷的皮影劇目有《包公案》、《施公案》、《四下河南》、《五美圖》等;取材于戲曲故事的皮影劇目有《吳漢殺妻》、《呂蒙正趕齋》、《二度梅》、《孟麗君》、《瓦車棚》等;取材于二十四孝故事的皮影劇目有《一家賢》、《董婆教女》等;取材于民間故事的皮影劇目有《雙頭驢》、《三門街》、《十三款》等。 沔城皮影戲唱詞一般為“五五七五”字句、七字句和十字句三種句式,也有三四字垛板句。大段唱詞有一韻到底和每段一韻兩種。所用韻目分為“光、消、板、修、歌、麻、洋、于、親、乖、為、克、四、中、?!?。沔陽漁鼓皮影唱詞“十五韻”和詩詞韻字“十三轍”相同。藝人演唱漁鼓皮影,必須通曉音韻,尤其是自編自唱“浩水詞”時,一定要做到出口成章、壓韻合轍。 沔城皮影戲的道白有散白、韻白兩種,以地道的通州河流域語音為基礎(chǔ)語言,夾雜民間俗語、諺語、歇后語、方言土語等,幽默風(fēng)趣詼諧,充滿鄉(xiāng)土氣息和民俗風(fēng)味,使聽眾極具親切感。 沔城皮影戲演唱的漁鼓唱腔分平腔、悲腔、魚尾腔(或曰鳳尾腔)、琵琶腔、雜花腔五類。演唱者使用真假嗓音,音階跳度大,音域?qū)?,音色美,高吭,婉轉(zhuǎn),傳情達意,十分動人。其中,皮影戲中的男女悲腔,酷似江漢平原婦女哭聲和花鼓戲悲腔,哀怨凄涼,催人淚下。特別是皮影戲的每段唱詞尾句的“抖包袱”(藝人叫“扣子”),為一唱眾和的“幫腔”(稱為“甩腔”),以“哎、咳、呀、喲”等襯詞,補充延伸詞意和樂意,擴展曲式結(jié)構(gòu),在長達十多個音節(jié)或幾十個音節(jié)的和唱中起伏跌宕、氣勢雄渾、節(jié)奏明快、聲情并茂,分外悅耳動聽,使人久聽不厭。 早期漁鼓皮影戲無管弦樂伴奏,只有漁鼓筒和云板打板眼,鼓、鈸、大鑼、小鑼、馬鑼打鬧臺、間奏和唱腔過門。開始皮影戲班由三至四人組成,兩人掌影子兼演唱,一人操漁鼓、云板、一人“打夾手”(鑼鼓等)。后來引進民族器樂伴奏和增添女藝人唱女詞,皮影戲班人數(shù)增至五至八人,進一步增強了皮影戲唱腔的藝術(shù)效果;加上服裝燈光面景、擴音設(shè)備,使皮影戲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 沔城皮影戲代有傳人,新中國建立后演唱人員增多。在沔陽縣(今仙桃市)歷次皮影戲會演中,沔城皮影戲代表隊多次獲獎。如1987年 6月在仙桃市桃花藝術(shù)節(jié)文藝會演中,沔城代表隊的方成發(fā)、李美英、昌占生等五人均獲優(yōu)秀演員獎。逢年過節(jié)與農(nóng)閑季節(jié),沔城演唱皮影戲蔚然成風(fēng),除了本鎮(zhèn)皮影戲藝人外,還有兄弟鄉(xiāng)鎮(zhèn)的皮影戲來沔城演唱,時有“五里三臺”之說。沔城群眾對皮影喜聞樂見、百看不厭。民間流傳“看牛皮、熬眼皮、半夜回家撞鼓皮,老婆挨眉捏悶脾”的歌謠,足見人們喜愛皮影戲,故而皮影戲枝繁葉茂、花紅果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