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熱愛川菜的人來說,每人心中都有那么一二道不可替代的經(jīng)典——還是窮學生時大小聚會愛點她,外出辦事饑腸轆轆覓食果腹時愛點她,進了川菜館不用看菜單也能報上她的名字,甚至你的愛人完全不用你提示就知道選她肯定錯不了。遇到她你就多下一碗米飯,哪怕之前有著再糟糕的心情,以她配飯大口咀嚼的過程,都會讓你心頭所有的陰霾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口腔和胃慢慢充實起來的幸福與踏實。我心中這道無可取代的經(jīng)典川菜就是麻婆豆腐,從小到大永遠的最愛。清咸豐末年,陳家飯鋪在成都北門萬福橋頭為往來挑夫創(chuàng)造出這道“麻辣燙”的豆腐菜時,可曾會想過,一朝美味竟永續(xù)流傳。 因為實在喜歡這口,我剛學烹飪的時候就迫不及待的嘗試過這道菜,那時的方法離正宗還差很遠,可不論是第一次嘗我手藝的小貝,還是后來再檢驗味道的我的爸媽,全都交口稱贊,不吝溢美之詞。所以一直鼓勵著我把這道菜放在拿手菜菜單之中。其實對一般人的舌頭而言,豆腐想要做差也實在不容易,只要麻中帶辣,咸淡適宜,最好再沾點肉味,豆腐立馬變身下飯菜,而豆腐的老嫩,用豬肉還是牛肉,豆腥是否去的徹底,調(diào)味放不放豆豉,湯汁是寬是寡,勾芡是一次還是三次……誰又會吃得出來?大概就是如此,我過去勉強湊合的手藝也能博得家人的喝彩。 入川后吃到正宗川菜變得相對容易,在一次次與川菜的碰撞中,對于川菜經(jīng)典又多了幾份敬畏之意。有時不再滿足于隨心所欲的家常制法,轉(zhuǎn)而追求手法的地道和口味的純正,對上文提到的每一個問題都力求尋找到最權威同時也最科學的答案。上周看成都本地臺的一檔美食節(jié)目,一家知名餐館的主廚要參加美食大賽,剛巧也要考麻婆豆腐,廚師很坦白的說,雖然天天在做,但是對于這個菜最傳統(tǒng)地道的做法其實也不太了解,為了參賽特意又重新找資料學習……大廚學習尚無止境,我這居家級別的廚房功夫就更需不斷努力。查閱了很多資料,反復學習實踐,終于有了現(xiàn)在這個我比較滿意的麻婆豆腐版本。新出鍋的豆腐紅亮誘人,蒜苗翠綠帶著生氣,手舂花椒面只聞著就透出陣陣麻香……仿佛只有做出這樣的麻婆豆腐,才對得住我入川一年對于川菜孜孜不倦的求學歷程。以下制法和小貼士部分總結的內(nèi)容,是我現(xiàn)在所能了解到麻婆豆腐制作的全部精要,如果您有關于這道菜更多的心得秘籍,歡迎與我交流。 材料: 主料:偏嫩的膽水豆腐400g,2肥8瘦的牛肉100g 配料:蔥、姜、蒜、適量(其中蒜的比例大些),長蒜苗葉若干片,高湯1杯半(約360ml,沒有可用清水) 調(diào)料:豆瓣醬一湯匙,二荊條海椒面一湯匙,現(xiàn)舂花椒面依口味1-2湯匙,醬油、料酒、花椒油適量,鹽少許,水淀粉1/4杯(約水60g+2小勺淀粉10cc) 步驟: 1、現(xiàn)舂花椒面:a、花椒揀去雜質(zhì),去除殘留椒目,在鍋中微火炒香炒脆; b、降溫后倒入石舂舂成粉末 c、以下過篩步驟非必須,一般做椒鹽最好再過一道,口感更細,普通的花椒面直接使用也可; 但如果家人的舌頭比較敏感,不過篩的話,花椒粉會帶大量如圖這種殼殼,粘在口腔里會體驗不會好 小陶碗里裝的就是過的比較細的椒鹽,連鹽一起完全舂成細粉狀 2、豆瓣醬和豆豉在使用前分別用刀細細的鍘碎,蒜苗切1.5cn小節(jié)備用; 3、牛肉洗凈后最好手工剁碎(開始我肥瘦分開剁的,之后再混合感覺更好操作); 4、豆腐切1cm方塊,冷水入鍋,加半茶匙鹽,開火加熱; 5、大火煮到即將沸騰之前(約80度)關火,撈出備用; 6、鍋中加略多的油(喜麻的這步可加部分花椒油),下入牛肉末,肉煸酥,水分煸干后將肉末推至鍋邊,用余油煸炒豆瓣醬; 7、炒至豆瓣香而酥,由略粘鍋變得不粘鍋,加入豆豉; 8、再加入辣椒面和蔥姜蒜末炒出香味; 9、繼續(xù)煸炒之后和肉末混合炒勻; 10、烹入少許料酒和醬油; 11、轉(zhuǎn)大火炒出香氣,倒入高湯或水; 12、大火煮開后下入豆腐; 13、再次煮開后轉(zhuǎn)小火咕嘟著慢燒3分鐘; 14、先分兩次倒入部分水淀粉,每次加入后都用鏟背輕輕撥動湯汁讓芡汁混合均勻,但不要破壞豆腐; 15、加入蒜苗,后倒入剩余水淀粉,轉(zhuǎn)勻后關火; 16、將豆腐連湯汁一起倒入容器,在表面撒上一層現(xiàn)舂的花椒粉便大功告成。 麻婆豆腐制作關鍵: 1、豆腐:以偏嫩的南豆腐為首選,成都常見的是膽水豆腐,也是有老嫩之分,選偏嫩的膽水豆腐即可。開始對豆腐的處理,主要是為了在去除豆腐的膽水或其他鹵水帶來的異味、豆腥味,同時保持豆腐的嫩度和完整性,避免燙老及出現(xiàn)細孔; 2、調(diào)味:麻婆豆腐的制作中,豆瓣、豆豉、花椒面、蒜和蒜苗都是必須的,各有作用這里不一一細說,此外二荊條辣椒面可以提色提辣,花椒油可以增麻,蔥姜去腥,都可按需要準備適量; 3、肉末:要用去筋膜的黃牛肉而非豬肉,這樣的豆腐味道更香更濃郁,當年陳家飯鋪也是加工挑夫提供的黃牛肉的邊角料,因此牛肉也為正宗之選,需注意肉末必須先炒酥炒干水分,既保證口感也去除異味; 4、湯汁:這個比例下燒豆腐的湯汁略寬,是有意如此,充足的水分可使豆腐保持細嫩,后期勾芡也便于使芡汁厚薄均勻; 5、火力:豆腐最后要用小火燒制,更入味也保持口感不老; 6、勾芡:業(yè)內(nèi)流行三次勾芡,本意是少量多次便于控制芡汁的厚薄,但我給的湯汁和芡汁比例是嘗試了幾次后相對精確的版本,最后芡汁基本全部用完,其實勾芡幾次也不太重要了; 7、蒜苗:蒜苗順序還是最后放為好,早年麻婆豆腐還有一標準是“活”,指的就是“活蒜苗”:青翠蒜苗插入豆腐如活的一般,鮮活生動,放早了就達不到此效果; 8、麻婆豆腐的成功標準:麻辣鮮香酥嫩燙渾(捆,即豆腐形態(tài)完整不碎),制成后可以對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