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無論是專業(yè)大廚還是家庭烹調,都難以烹調出一份正宗的麻婆豆腐,即便在成都能把麻婆豆腐烹調得很地道的,也是屈指可數。那么烹調麻婆豆腐究竟難在哪里,關鍵要點又是什么?向老師就給親們講個一清二楚,剩下的就是自個兒去摸索實踐了哈。就麻婆豆腐之風味特色之標準,老食客與老師傅概括為“八字秘訣”。即:“麻、辣、鮮、香、酥、嫩、燙、渾”。(渾:讀音“捆”) 。 麻,非得漢源紅袍貢椒不可,且每日現(xiàn)打磨成細粉,方能麻而舒涼、香沁入脾; 辣,麻婆豆腐必用二荊條海椒,炒香舂細,加之酵藏三年以上的郫縣豆瓣,剁細煵酥,方才香辣醇濃,蕩氣回腸; 鮮,一應主輔料新鮮質優(yōu),肉骨湯篤燒,則鮮美純厚; 香,成菜后,豆腐無石膏或銹水之味,諸味齊揚,味味香美;“酥”,為新鮮上好黃牛肉去筋膜,剁成肉末,小火入鍋煵至酥香滋潤;“嫩”,特指豆腐成菜細嫩,色麗入味; 燙,亦是成菜上桌紅油亮麗,豆腐滾燙,風味濃郁; 渾,即成菜之豆腐不缺不爛,四方有型。 據傳40年代麻婆豆腐還有一個“活”,這個“活”字,著重強調一份麻婆豆腐,要看得到蒜苗的青綠鮮活,聞得到蒜苗的清香,故而食客稱之為“活”蒜苗。 幾十年間,麻婆豆腐經專業(yè)大廚們的反復提煉,在烹制上加了豆豉、蒜米、姜米,勾欠亮油也進行了改進。其風味特色更為豐富多滋?,F(xiàn)今,在四川各地大多川菜館都有麻婆豆腐,但風味品質卻是千差萬別。有的麻婆豆腐把蒜苗切成寸節(jié),有的加蔥花;有的成菜色澤偏黑或淡白、油不紅亮、豆腐爛垮;再或是肉臊綿纏,燒成爛肉豆腐;更有芡汁結塊、湯汁分離,咸淡失衡、辣而不香、麻味苦澀、熱而不燙等毛病。 燒制麻婆豆腐的關鍵點是:豆腐去皮,切成中指頭大小的方塊后,先在燒開的清水中煮幾分鐘,煮時放點毛毛鹽,漏勺撈出瀝干水分待用。烹調時,因豆腐所含水分較重,烹燒時因受熱,便不斷吐水,故而需分三次勾芡,每次少許。待大火將豆腐燒開冒泡,豆腐開始吐水時,在鍋邊沿豆腐勾第一道較稀的芡汁,鏟和均勻,兩三分鐘后,湯汁又變稀薄,即可再次勾較稠的芡推勻,到豆腐不在吐水,下蒜苗花后,立馬勾第三次濃芡,迅速推勻。此時,濃稠芡汁夾裹滋汁、肉渣、蒜苗粘裹在每塊豆腐上,就像給豆腐穿上了五顏六色的艷麗衣服一般,豆腐就色香味形完美了。反之,若是豆腐光溜溜的,或是欠粉成疙瘩,這就是欠粉過稀薄或沒有調散太過濃稠,這些細節(jié)少有廚師能把握得住。再有豆腐裝盤后,最后才撒上現(xiàn)炕現(xiàn)打磨的花椒面,才麻香入味,隔了夜的花椒面是不能用的。當然用花椒油也可。但絕不可在豆腐上面撒蔥花,那是畫蛇添足,脫了褲兒打屁,多此一舉。其實,所謂訣竅,實際上就是個“烹道”和“心道”的問題。烹道即技法,心道是烹者態(tài)度,是“將就”,還是“講究”方才是真正的卯竅。 另外,麻婆豆腐的吃法也有些講究,也就是豆腐上桌,吃時應用小勺,連豆腐、滋汁、肉臊、蒜苗一同吃,這樣方可全方位品嘗到其風味口感,而不是直接用筷子單挑豆腐吃,這不是行家之吃法哈。 有關麻婆豆腐具體用料、烹調方法和步驟,我在微頭條和問答中有專門詳細介紹,煩請親們查閱。 《四川省志·川菜志》編委會副主編 川菜文化人 川菜首席撰稿人 《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辣麻誘惑三百年》作者 本篇圖文原創(chuàng) ·江湖饕客 向東 2018.12.08. 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