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火逆證: 原文111、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fā)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fā)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jié)M微喘,口干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解詞:(1)兩陽——風為陽邪,火亦屬陽。中風用火劫,故稱兩陽。 (2)劑頸而還——即僅頭部汗出,齊頸部而還。 (3)捻衣摸床——神志昏迷時,兩手不自覺的反復摸弄衣床。 提要:太陽中風以火劫發(fā)汗的變證及預后。 語譯:中風證誤用火劫發(fā)汗,兩陽相得,風邪入里化熱,蒸灼營血,外溢而發(fā)黃;陽邪亢盛,迫血上行而為衄血;熱盛傷陰,陰津虛竭則小便難;氣血不足,無以濡養(yǎng)則肌膚干癟枯燥。汗出僅限于頭部,齊頸部而還,伴腹?jié)M便秘,口干咽爛等象,正是陽熱盛極、陰液虧耗之確據(jù)。因邪熱上擾,神明不安而有手足躁擾,譫語,捻衣摸床等癥。邪熱內雍,影響氣機,胃逆為噦,肺閉為喘。此陽盛陰虧證,當視其津液之存亡而言其預后,若見小便通利,說明陰津尚未耗竭,一線生機猶存,故曰“其人可治”。 分析:成因:表證誤用火劫發(fā)汗。 癥狀:發(fā)黃——火毒內盛,劫灼肝膽,疏泄失常,膽汁外泄。 衄——火邪熾盛,損傷陽絡,陽絡傷則血上溢,故衄。 小便難——火毒內盛,耗灼陰津,陰津虧乏,化源不足。 身體枯燥——陰津陽氣虧少,肢體失于溫煦濡養(yǎng)。 但頭汗出,劑頸而還——火熱內盛,蒸騰于外,而陰津不足,不能 作汗,故齊頸而還。 腹?jié)M——邪熱內盛,損傷氣機,腑氣不暢。 喘——火熱損傷肺氣,肺氣不降而上逆。 口干咽爛——火熱內盛,陰津被耗,火性炎上。 不大便——熱毒內盛,陰津耗傷,燥實內結。 譫語——火熱內盛,熱擾神明。 噦——熱邪過盛,胃氣衰敗。 手足躁擾,捻衣摸床——陽熱內盛,內亂心神,外實四肢。 病機:火熱邪毒,熏灼表里氣血。 治法:清熱為主,結合養(yǎng)陰、涼血、解毒。 預后:小便利者,其人可治——津液雖傷,但未亡盡,三焦決凟尚未失職。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余澤運的傷寒論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