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中國畫的線性
論中國畫的線性 王躍奎 關鍵詞:線性 論文提要:本文從筆性、墨性、線態(tài)、審美四個方面論述了中國畫線條的線性,闡明線性是中國畫造型與審美的本質與核心。 /P> 中國畫是以線造型的藝術,唯其用線,才為中國畫注入了意象性、抽象性與情感性。它不是描摹自然,而是以線寫心,以線暢神。線是中國畫賴以存在的基礎和核心,晉宋以來,所有杰出的畫家都注重線性表現(xiàn)。 何謂線性?線性即線條所體現(xiàn)出來的形態(tài)特征與審美品格。它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筆性 筆法包括執(zhí)筆法和運筆法。筆性指運筆法,是筆鋒在空間、時間與力度上的運動屬性。在空間上,包括筆鋒使用與筆鋒運動,筆鋒使用包括中側、藏露、順逆、聚散、銳鈍、梢根等;筆鋒運動包括平動、提按。在時間上筆性表現(xiàn)為快與慢、勻速與變速、節(jié)奏與韻律。在力度上筆性表現(xiàn)為剛柔、滑澀、輕重、提按、頓挫等。 在這里需要詳細說明的是在空間中筆鋒的運動情況。歷代書論中有關筆鋒運動的論述很多: “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環(huán)盤紆之類是也?!?/font>[①] “凡攻書之門,有十二種隱筆法,即是遲筆、疾筆、逆筆、順筆、澀筆、倒筆、轉筆、渦筆、提筆、啄筆、罨筆。”[②] “元李雪庵運筆之法八,曰:落、起、走、住、疊、圍、回、藏?!?/font>[③] 將上述筆鋒運動歸納為兩種基本運動: 平動:筆鋒與紙面接觸高度不變時的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包括中鋒行筆、側鋒行筆、絞鋒行筆等,如篆書的行筆。 提按:筆鋒著紙的上下動作。包括某些起收、某些轉折、顫筆、頓挫等。如楷書的起收、轉折 在平動中,有一種運動較為特殊和重要,這就是絞轉。絞轉是筆鋒錐面在紙面不停變換的旋轉運動,包括藏鋒、逆鋒、回鋒、某些轉折[④]、方圓等,如行草的轉折。把筆鋒的基本運動歸納為兩種似乎過于簡單,不便論述復雜的筆鋒運動,我們姑且把絞轉提出來成為三種基本運動。這三種運動是最基本的運動,任何運筆方法(筆性)都不是這三種運動的簡單進行,而是這三種基本運動的組合。中國書法及繪畫線條的發(fā)展,都是這三種運動逐漸復雜微妙的過程。甲骨文、金文、小篆在于平動,簡牘、隸書、行草加上了絞轉,楷書又加上了提按。這是書法發(fā)展演變的過程。至于繪畫線條的發(fā)展要比書法復雜得多,但大家可以從巖畫、磚畫、壁畫、帛畫、紙畫的序列畫跡中得到一些結論。 在筆性中,筆鋒的空間運動雖然只有三種基本型,但它們在時間、空間與力度的組合上千變?nèi)f化,可以開拓的領域還相當廣闊,且與墨性及作者的個性結合,更是氣象萬千。中國畫窮途末路的聲音漸遠,當今中國畫壇相當繁榮,歸根結底就是筆性與墨性的廣闊空間。 在線性的四個要素中,筆性是最重要的,它對線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決定了作者心手相應的狀況,決定了線性對思想感情的傳達程度。筆性的好壞決定線性的好壞,它留下的筆觸、痕跡、肌理等必須符合人們的審美意識。 二、墨性 墨性包括墨的濃淡、干濕、清濁、洇結等屬性和使用不同墨法產(chǎn)生的不同效果。墨性與筆性不是獨立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筆性承載墨性,墨性體現(xiàn)筆性。 濃淡是最基本的墨性,它不但區(qū)別物像的凸凹遠近,而且是一種秩序之美。中國水墨畫,類同于西方素描,都是以明暗色階的秩序為美。其實中西方最相似的藝術就是素描與水墨畫了,都講究筆法與色度,雖然鉛筆與毛筆不同,素描紙與宣紙不同,但色度秩序美的要求一致,藝術的最高境界一致,當然素描比水墨畫的技法與精神含量要遜色得多。中國畫色度秩序美的典范是李成、龔賢,但他們太有秩序了,太過于理智了,藝術的境界不僅僅在于此,而是在于其他更重要的綜合含量。 干濕是墨性中第二個基本的問題。干濕節(jié)奏的變化是墨性的重要方面,如果筆性是線條的筋骨,那么墨性就是線條的血肉,而干濕就是這血肉的最主要成分。干濕與潤燥還是兩回事,干不一定燥,濕不一定潤,干濕是客觀,潤燥是主觀感應的美感。干可以感到潤,濕可以感到燥,所謂“干裂秋風,潤含春雨”。一幅畫中,通常都是干濕兼有,如黃公望、王蒙、石濤等。也有純用干墨者,如程遂;也有純用濕墨者,如李可染。 清濁即指清新亮潔與渾濁灰暗的墨色,是墨性的重要屬性。清新的墨色使人神清氣爽,李成、董其昌、惲南田、石濤等都是清墨的典范。渾濁灰暗的墨色使人頹廢懶散,但用好了卻能含蓄幽邃,妙不可言,濁而不濁,品位極高,如黃賓虹山水中常有之。新墨、好墨、油煙墨易清;宿墨、差墨、松煙墨、埃墨(廚中煙熏之塵)易濁。 洇結是指墨外洇的活力程度,有的墨很洇,有的墨不洇(結)。這與諸多因素有關:墨的質地,墨的燒制材料,膠的比重,墨中水的多寡、紙的干濕、紙的質地,紙是否著過墨,硯臺的粗細、空氣中的濕度與溫度等等。 墨性包括墨法的內(nèi)容,不同的墨法產(chǎn)生不同的墨性。如渲染法、烘托法,潑墨法,破墨法,積墨法等,墨性各不相同。 三、線態(tài) 線態(tài)就是線條的形態(tài)與動勢,它由筆性決定。形態(tài)上,線條有粗細、直曲、轉折、方圓、藏露的不同,這些都密切聯(lián)系著線性的體現(xiàn)。十八描就是根據(jù)線條形態(tài)而命名的,如釘頭鼠尾描、鐵線描,螞蝗描等。山水畫中皴法的線條形態(tài)可以分為三種:點皴、線皴、面皴。線皴又分為直線皴和曲線皴。直線皴有披麻皴、斧劈皴,荷葉皴、亂柴皴等;曲線皴有解索皴、云頭皴、牛毛皴、疊糕皴等。這些形態(tài)決定著山水精神的傳達,點皴多厚重沉穩(wěn),線皴多抒情雅致,面皴多磊落大氣。 線態(tài)反映氣勢。單獨的線條通過線的直曲、方圓、粗細、動靜變化體現(xiàn)勢,眾多的線條通過一致的方向、相互的牽連呼應、疏密等體現(xiàn)一種總的勢?;顫婌`動的線態(tài)使畫面生機勃勃,如徐謂、黃慎、黃賓虹的線條就很有活力,使畫面鮮活盎然,節(jié)律美妙。平和安靜的線態(tài)使畫面空靈靜寂,如龔賢、董其昌的線條就很沉靜,使畫面悄然無聲。 四、審美 審美是線性最重要的內(nèi)容,包括力度美、氣韻美、肌理美、節(jié)律美、意境美、品格美等。筆性、墨性、線態(tài)決定了線的美感。筆墨肌理何其多,而自古以來,我們常常重復某些特定的肌理效果并樂此不疲,就是因為這些“肌理”符合畫家、觀賞者的思想品味,能喚起人們的美感,這種美感就是人們記憶里的復合美、抽象美。 力度美是線條美感的基本。筆墨是“情趣”的記錄,它與形成筆墨效果的力度緊密相關。筆墨情趣是客觀反映,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個體形態(tài)、動態(tài)、情趣、意象等積淀的升華。如波狀線的節(jié)奏感、流動感,直線的延伸感,曲線的圓潤柔和感等,能喚起對客觀事物特殊的情感反應。筆墨情趣也是主觀反映,是對人的本質力量諸如情緒、氣力的物化記錄。如折釵股、屋漏痕、印印泥、錐畫沙、枯藤墜石、蟲蝕木等,展現(xiàn)了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的無限豐富性。不同畫家線條的力感不同,如顧愷之的“春蠶吐絲”是陰柔婉約之美,而吳道子的“吳帶當風”是陽剛雄渾之美。表現(xiàn)北方山石肌理的斧劈皴、刮鐵皴等是一種壯美,表現(xiàn)南方山石肌理的披麻皴、荷葉皴、解索皴、米點皴等是一種秀美。 氣韻美。荊浩有言:“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儀不俗?!?/font>[⑤]筆主氣,墨主韻,筆墨決定線的氣韻。線的氣韻有別,黃賓虹、齊白石、吳昌碩、任伯年,他們作品中線的氣韻是不一樣的。黃賓虹氣韻十足,筆力老辣,墨趣橫生、韻味深長;齊白石氣韻兼?zhèn)?,但不及賓虹,氣長韻少。吳昌碩一味霸悍,筆情墨趣少韻味,氣多韻少;任伯年恃才使氣,而韻多氣短。 肌理美。線條本身的肌理就具有美感,它是由筆、墨、紙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有枯潤、滑澀、方圓、絞散、虛實等。 節(jié)奏美。線條中有規(guī)律地重復出現(xiàn)起伏、頓挫、轉折等形成節(jié)奏,有節(jié)奏的起伏、頓挫、轉折等變化就形成韻律。線條的組合也形成節(jié)奏與韻律。節(jié)奏與韻律緊密結合在一起,合稱節(jié)律。節(jié)律是線性的重要內(nèi)容,不同畫家的線條有不同的節(jié)律。元四家線條的節(jié)律都很舒緩,但略有不同。黃公望抒情柔緩,吳鎮(zhèn)渾穆沉緩,倪云林冷寂逸緩,王蒙郁勃勁緩。再看其他畫家線性的節(jié)律,董其昌寧靜高貴、雅潔嫵媚,龔賢靜穆平和、沉穩(wěn)深厚,黃慎奔騰有勢,跌宕多姿,傅抱石迅疾瀟灑,壯逸流美。 意境美與品格美。它們是緊密結合的,不同的線體現(xiàn)不同的意境與品格,這與畫家的人格修養(yǎng)有關。 “筆格之高下亦如人品,……筆墨雖出于手,實根于心。鄙吝滿懷,安得超逸之致,矜清未釋,何來沖穆?”(惲壽平《南田畫跋》)。筆墨體現(xiàn)一定的感情,用筆的曲直、剛柔、粗細、疾徐、輕重、厚薄、莫不表現(xiàn)某種情緒,它是思想感情的軌跡。筆墨趣味的獨立審美價值在于它透現(xiàn)了作者的生機。中國畫線條的意境與品格,可分為四個層次:秀美、壯美、拙美、逸美。秀給人愉悅,壯給人力量,拙給人美德,逸給人智慧。黃筌、清四王、董其昌是秀美;李成、范寬、傅抱石、李可染是壯美。八大、徐渭、金農(nóng)、蒲華是拙美;黃公望、倪云林、黃賓虹、齊白石是逸美。品格之高下,按傳統(tǒng)美學“逸”的標準而自得。 筆墨是線性的基本屬性,線態(tài)是線性的直觀表現(xiàn),審美是線性的精神內(nèi)核,這幾方面相互依存,共同規(guī)定著線性。從古而今,中國畫藝壇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風格迥異,其實他的最本質的區(qū)別就是線性的不同。精神與品格之高下,不在設色艷麗與淡雅,而在于線性之雅俗。沿著線性的道路,我們就會直達中國畫的殿堂。 /P> /P> 注釋: [①]孫過庭.書譜.歷代書法論文選.128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②]張懷瓘.論用筆十法.同上.217頁. [③]朱履貞.書法捷要.同上.604頁. [④]篆書的轉折不旋轉,行草的轉折旋轉。 [⑤]荊浩.筆法記.畫學集成.192頁.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 /P>
![]()
![]() ![]() ![]() ![]() ![]() 原文地址:季酉辰(北魚)先生書畫作品欣賞作者:李波洋
![]() 季酉辰,男,1945年生,河北寧晉人 。1968年畢業(yè)于天津美術學院美術系,1984年結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 ?,F(xiàn)為河北美術出版社編審,河北美術家協(xié)會當代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河北省中國畫研究會副會長。 北魚先生書畫作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