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纏繞草本,長達5m。根莖橫生,圓柱形,木質,多分枝,栓皮層顯著剝離。莖左旋,圓柱形,近無毛。單葉互生;葉長10-20cm;葉片掌狀心形,變化較大,莖基部葉長10-15cm,寬9-13cm,邊緣作不等大的三角狀淺裂、中裂或深裂,先端葉片小,近于全緣,葉表面黃綠色,有光澤,無毛或有稀疏的白色細柔毛,尤以脈上較密?;▎涡?,雌雄異株。雄花序為腋生的穗狀花序,花序基部常由2-4朵集成小傘狀,花序頂端常為單花;苞片披針形,先端漸尖,短于花被;花被碟形,6裂,裂片先端鈍圓;雄蕊6,著生于花被裂片的中央,花藥內向。雌花序穗狀,單生;花被6裂,裂片披針形;雌蕊柱頭3裂,裂片再2裂。蒴果成熟后枯黃色,三棱形,先端凹入,基部近圓形,每棱翅狀,大小不一,一般長約2cm,寬約1.5cm。種子每室2,有時僅1顆發(fā)育,著生于中軸基部,四周有不等的薄膜狀翅,上方呈長方形,長約比寬大2倍?;ㄆ?-8月。[1]
編輯本段藥品簡述
【拉丁名】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
【英文名】Japan Yam Rhizome
【別名】穿龍薯蕷、野山藥、地龍骨、雞骨頭、龍萆、穿地龍(《東北藥植志》),狗山藥(《河北藥材》),山常山(《山東中藥》),穿山骨(《中國藥植圖鑒》),火藤根(《陜西中草藥》),粉萆薢、黃姜、土山薯(《中國經濟植物志》),竹根薯、鐵根薯、雄姜、黃鞭(《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山花啦、金剛骨(《河北中藥手冊》),串山龍(《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界】 植物界
【科】 薯蕷科
【屬】 薯蕷屬
【藥物來源】薯蕷科薯蕷屬植物穿龍薯蕷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以根狀莖入藥。春秋采挖,去掉外皮及須根,切片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林邊、灌木林下及溝邊。
【資源分布】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山西、陜西、湖南。
【采制】春、秋季采挖,挖取根莖,除去須根、外皮(栓皮),曬干。
【入藥】 根狀莖
【性狀】根莖呈圓柱形、類圓柱形,稍彎曲,有指狀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3~1.5cm。表面棕色或黃色,兩側散生須狀細根或細根斷痕。質堅硬,斷面平坦,白色或類白色,粉性。氣微,味苦澀。
【化學成分】主要含薯蕷皂甙(dioscin)等多種甾體皂甙。
【歸經】歸肝;肺經。
【性味】性溫,味甘、苦。
?、佟墩憬耖g常用草藥》:性平,味苦。
?、凇哆|寧常用中草藥手冊》:甘苦,溫。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止咳化痰,祛風止痛。用于腰腿疼痛、風濕痛、風濕關節(jié)痛、筋骨麻木、大骨節(jié)病、跌打損傷、閃腰、咳嗽喘息、氣管炎、支氣管炎。
?、佟稏|北藥植志》:舒筋活血,治腰腿疼痛,筋骨麻木。
?、凇渡綎|中藥》:治風寒濕痹。
?、邸蛾兾髦菜幷{查》:制瘧,止疼,消腫。
④《陜西中草藥》:治咳嗽,風濕性關節(jié)炎,大骨節(jié)病關節(jié)痛,消化不良,瘧疾,跌打損傷,癰腫惡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干品6-9g,鮮品30-45g;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1]
編輯本段常用選方
?、?治腰腿酸痛,筋骨麻木:鮮穿山龍根莖二兩,水一壺,可煎用五,六次,加紅糖效力更佳。(《東北藥植志》)
?、?治勞損:穿山龍五錢。水煎沖紅糖、黃酒。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 治大骨節(jié)病,腰腿疼痛:穿山龍二兩。白酒一斤,浸泡七天。每服一兩,每天二次。(《河北中藥手冊》)
?、?治閃腰岔氣,扭傷作痛:穿山龍五錢。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治瘧疾:火藤根三錢,青蛙七、野棉花各二錢。發(fā)病前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拗伟b腫惡瘡:鮮火藤根、鮮薴麻根等量。搗爛敷患處。(《陜西中草藥》)
?、咧温詺夤苎祝乎r穿山龍一兩。削皮去根須,洗凈切片加水,慢火煎二小時,共煎二次,合并濾液,濃縮至100毫升。分早晚二次服,十日為一療程。(內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編輯本段人工栽培
選地整地
宜選結構疏松、肥沃的沙質壤土栽培,其次是壤土和黏壤土。又因穿龍薯蕷對水分要求不高,故適合山區(qū)坡地種植。在北方,當春季土地解凍后,深耕施肥,每公頃施基肥45000~60000千克,耙平充分混勻后栽種。
繁殖方法
播種前先將種子與濕沙按1:1混合,置10℃以下沙藏處理20天,出苗可提前9~10天,出苗率可達85%以上。條播,溝距8-10厘米,將種子均勻撒于溝內,覆土1.5厘米,稍行鎮(zhèn)壓后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約半個月出苗。未經砂藏處理的種子,出苗遲,而且很不一致。苗出齊后,待苗高10厘米,有3~4枚葉片時,間去過密的小苗,到第二年春季移栽,行距45-60厘米,株距20-30厘米。
?。?)根狀莖繁殖
春季植株萌發(fā)前,將根莖挖出,選取健康根莖切成3-5厘米小段,按行距45~60厘米開溝,溝深10~15厘米,然后按株距30厘米將根莖栽于溝中,覆土壓實。繁殖材料用根狀莖幼嫩部分或根狀莖芽苞,避免用老根狀莖。
田間管理
每年鋤草3~4次,生長期間要搭架以供其纏繞生長。第三、四年植株生長迅速,需分次追肥以供其生長發(fā)育的需要。
采收加工
播種后第四、五年或根狀莖繁殖的第三年春,植物營養(yǎng)生長期采挖。去掉外皮及須根,切段,曬干即可。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根莖有小毒,小鼠腹腔注射煎劑LD5010—20g/kg,小鼠腹腔注射根莖的氯仿提取物200mg/kg或甲醇提取物400mg/kg后,出現四肢無力、行動遲緩等中毒癥狀。
編輯本段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穿龍薯蕷 根莖類圓柱形,稍彎曲,有分枝,長10-15cm,直徑0.3-1.5cm。表面黃白色或棕黃色,有不規(guī)則縱溝,具點狀根痕及偏于一側的突起莖痕,偶有膜狀淺棕色外皮和細根。質堅硬,斷面平坦,白色或黃白色,散有淡棕色維管束小點。氣微,味苦澀。
?。?)柴黃姜 與穿龍薯蕷相似,唯根莖較粗,表面較光滑,無脫落性脫皮。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
?。?)穿龍薯蕷 木栓細胞多列,常脫落。皮層較薄,細胞壁微木化,有粘液細胞,長51-58μm,直徑37-47μm,內含草酸鈣針晶束。中柱散生外韌型維管束。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柴黃姜 與穿龍薯蕷相似,但栓細胞扁平整齊,不脫落。
粉末特征:
穿龍薯蕷 淡黃色。
?、?淀粉粒橢圓形、類三角形、葫蘆形、貝殼形,均較扁,兩端或一端較尖,邊緣有凹凸,直徑3-17μm,長至33μm,臍點長縫狀。
?、?草酸鈣針晶束長48-112μm。
?、?木化薄壁細胞淡黃色,長橢圓形或類長方形,一端稍狹窄或偏斜,直徑26-77μm,長約至343μm,壁厚2-5μm,微木化,紋孔較??;斷面觀圓多角形。
?、?具緣紋孔導管直徑17-56μm,具緣紋孔極細密;有網紋導管。另有木栓細胞。
編輯本段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約2g,加水30ml,水浴上加熱10min,濾過。取水提取液2ml,置于具塞試管,振搖1min,產生大量峰窩狀泡沫,放置10min,泡沫沒有明顯消失。(檢查皂甙)
?。?)取上述水提取液2ml,加入2%紅細胞混懸液5-10滴,放置數分鐘,血液逐漸被溶解致使提取液呈紅色透明液。(檢查皂甙)
?。?)取本品粉末2g,加80%乙醇加熱浸提,濾過。濾液蒸去乙醇,放冷,殘渣溶于少量醋酸中,加醋酐和濃硫酸,應顯紫紅色。(檢查皂甙)
?。?)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1g,加2mol/L鹽酸約10ml,加熱水解4h,濾過。殘渣用水洗至中性,60℃真空干燥2h,加石油醚(60-90℃)回流提取4h,提取液蒸干后加氯仿2ml溶解作供試液;另取薯蕷皂甙元用氯仿制成每1ml含1mg作對照。各取10μl點于同一硅膠-10%CMC板上,用氯仿-丙酮(93:7)展開,噴霧3%磷鉬酸醇試液,加熱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班點。
編輯本段臨床運用
1.治療慢性氣管炎:應用穿山龍片劑(每片含原生藥2.5g),第一療程每日2次,每次2片;第二療程每日3次,每次2片,均以10天為一療程。治療26例,第一療程的有效率為80.8%,顯效率30.8%;第二療程的有效率84%,顯短尾蝮蛇(10張)效率60%。 臨床證明穿山龍片對咳、痰、喘、炎均有療效,尤以鎮(zhèn)咳、祛痰作用較強。在中醫(yī)分型方面,以脾濕型的療效較高。亦有用穿山龍配合黃芩、桔梗制成復方注射液,每2ml含上述生藥各2g。肌肉注射,每日2次,每次2ml。6天為一療程,休息3天后再行第二療程,也可連續(xù)治療12天。 l17例患者經 l-2個療程治療后,治愈61例(52.1%),顯效37例(31.6%),好轉19例(16.2%)。復方穿山龍注射劑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一般在用藥后 l-2天即可使痰變稀,隨之痰量顯著減少;但鎮(zhèn)咳作用不夠強。治療中有部分病人食欲增加,睡眠好轉,未發(fā)現不良副作用。實驗證明此注射液對肺炎雙球菌、甲型鏈球菌、卡他球菌都有抑菌作用。
2.治療急性化膿性骨關節(jié)炎:取穿山龍根洗凈、切片、曬干。成人每天3兩,小孩每天2兩,早晚各煎服1次。治療8例,5例痊愈。其中有6例并發(fā)膿毒血癥,血培養(yǎng)陽性(多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由于抗菌素未能控制,經加用穿山龍后獲得比較明顯的療效。
3.治療甲狀腺瘤和甲狀腺機能亢進:取穿山龍根莖干品20斤切片或研粉,以60度白酒100斤浸泡l周后過濾,濾液減壓蒸餾,每1000ml浸液中蒸出白酒600ml后即成穿山龍浸膏(每毫升含生藥0.5g)。日服3次,每次10-20ml。觀察甲狀腺瘤8例,有效7例,無效 l例。服藥20天左右開始顯效,瘤體縮小,原有憋氣感者均消失;連服2個月左右,瘤體進一步縮小,質地變軟;一般服藥3個月,外觀不見腫瘤。甲亢5例,服藥后突眼癥狀均有顯著改善以至消失,心悸、食欲亢進、手汗多、手顫也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對基礎代謝率和吸碘率的改善不顯著。開始顯效時間在服藥1月左右,連續(xù)服藥2-3個月后突眼癥狀可以消失。副作用:個別病例有腹痛,停藥后即消失。
編輯本段醫(yī)用價值
野山藥的醫(yī)學價值早就被草本醫(yī)生和藥物制造商所發(fā)掘。在18和19世紀,這種草本被用來治療經痛月經和與生育有關的疾病。后來在野山藥中發(fā)現的物質為制藥工業(yè)帶來了一場革命。
野山藥(不要混淆為馬鈴薯)的塊莖,即肉質的、像根的部分,含有薯蕷皂苷配基,一種能轉化為女性激素黃體酮的類固醇物質。薯蕷皂苷配基在激素的分泌和避孕藥中起著關鍵的作用,而這兩種是本世紀最主要的兩種植物性藥物。野山藥后來一直被用來治療經痛、懷孕引起的晨吐和反胃、發(fā)炎、痙攣和其他健康[2]問題。
編輯本段各家論述
1.《東北藥植志》:舒筋活血,治腰腿疼痛,筋骨麻木。[1]
2.《山東中藥》:治風寒濕痹。
3.《陜西植藥調查》:制瘧,止疼,消腫。
4.《陜西中草藥》:治咳嗽,風濕性關節(jié)炎,大骨節(jié)病關節(jié)痛,消化不良,瘧疾,跌打損傷,癰腫惡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