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是茶的原產(chǎn)地,在我國,茶被譽(yù)為“國飲”。 “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對中國人來說是“開門七件事”之一,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從歷史上來看,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如今,茶作為三大無酒精飲料(茶、咖啡和可可)之一,已是風(fēng)靡世界,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愛。漢語中有著大量的茶文化熟語。這些茶文化熟語是一種獨(dú)特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值得我們關(guān)注與分析。
一
我國是茶的原產(chǎn)地,但在我國遠(yuǎn)古傳說中尚無茶的記錄。相傳, “茶之為飲,發(fā)于神農(nóng)氏。”①。由于古代人們對茶的不同認(rèn)識,加之地域的障礙,語言的差異,以及文字的局限,因此茶有著多種名稱。唐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薄都崱吩唬骸拜?、木荼、茶,茗也”;槚,《爾雅?釋木》曰:“槚,苦荼;蔎,一指茶,見于《茶經(jīng)》。二指一種香草”;茗,晉人郭璞注《爾雅》“槚,苦荼”的時候說: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薄6鸥υ姡骸败嬚釢{攜所有”;荈,《三國志?吳韋曜傳》:或密賜茶荈以當(dāng)酒。此外,《方言》曰:“蜀西南人謂茶曰葭。”茶還有“皋蘆”、“過羅”等名稱。皋蘆,不同的文獻(xiàn)又寫作“瓜蘆”、“過羅”、“高蘆”、“過蘆”、“洛蘆”、“哥蘆”、“物蘆”,有的地方稱為“苦丁”。
唐以前,茶的稱呼雖然很多,但用得最多、最普遍、影響最深的乃是“荼”字。中唐時,陸羽在對茶有著眾多稱說的情況下,在著述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時,將“荼”字減去一畫,一律改寫成“茶”字,使“茶”字從“荼”字中獨(dú)立出來,演變成特定的專稱,一直沿用至今,從而確立了一個形、音、義三者兼?zhèn)涞摹安琛弊?,結(jié)束了對茶稱說混淆不清的歷史。這是對茶學(xué)發(fā)展的一大貢獻(xiàn)。 反映悠久的茶文化,漢語產(chǎn)生了許多茶事諺語,其內(nèi)容涉及茶的栽種、采制、貯存、品飲等各個方面。 茶樹種植方面的諺語有:“千杉萬松,一生不空;千茶萬桐,一世不窮?!闭f種茶和種杉與種松、種桐一樣,都可致富;“桑栽厚土扎根牢,茶種酸土呵呵笑?!闭f的是種桑要土層厚,種茶要選擇酸性土;“向陽好種茶,背陽好插杉。”說是茶樹要種在陽坡,杉樹要植在陰坡。 茶樹栽培方面的諺語有:“七挖鑫,八挖銀,九冬十月了人情?!闭f的是在長江中下游一帶,茶樹深耕以農(nóng)歷七月份為最好,其次是八月、九月、十月沒有什么效果,只是了卻人情;“若要茶樹好,鋪草不可少?!闭f的是茶園鋪草,可以直到抗旱、抑草、作肥的作用;“春山挖破皮,伏山挖見底?!闭f的是春季以淺耕“破皮”為宜,伏天則要深耕“挖見底”;“拱拱蟲拱一拱,茶人要喝西北風(fēng)?!闭f的是拱拱蟲(茶尺蠖)對茶樹生長危害很大,會影響茶農(nóng)生活;“熟地加生泥,賽如吃高麗。”說的是茶園加“客土”(生泥),比人吃高麗參還要補(bǔ);“基肥足,春茶綠?!闭f的是深秋施基肥,最有利于春茶的生產(chǎn);“茶樹三年破埡五年摘”講的是茶樹栽種后開始產(chǎn)茶的年份;“栽桑點(diǎn)桐,到老不窮”,講的是桐樹經(jīng)濟(jì)價值的持久性。 茶樹采摘方面的諺語有:“筍者上,牙者次。”說的是粗壯的茶芽要比瘦小如牙的茶芽品質(zhì)好;“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是根草?!闭f的是采茶必須及時,遲采會嚴(yán)重影響茶的品質(zhì);“摘秋茶,犯天罵?!闭f的是茶樹雖是常綠植物,采了春、夏茶后,秋茶就要留養(yǎng)了;“谷雨前茶,沁人齒牙”,谷雨前采摘的茶葉,名“雨前”,味美;“清明發(fā)芽,谷雨采茶”,講的是適宜采茶的季節(jié)。 茶葉制造方面的諺語有:“嫩葉老殺,老葉嫩殺?!闭f的是嫩葉含水量多,酶的活性強(qiáng),在茶葉制造過程中的殺青要“老殺”,要多除去水分,反之要“嫩殺”;“小鍋腳,對鍋腰,大鍋帽。”說的是制造珠茶時,炒小鍋是使細(xì)小的茶做圓,炒對鍋是使不大不小的“腰檔茶”做圓,炒大鍋是使大的“面張茶”做圓。 茶葉貯存方面的諺語有:“茶是春,箬是寶?!闭f的是箬對密封保存茶的作用;“貯存好,無價寶?!闭f的是茶的保管,這對保持茶的品質(zhì)具有重要的作用。 茶葉品飲方面的諺語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吃,秋白露?!闭f春茶、夏茶和秋茶,其品質(zhì)是不一樣的。 茶事諺語總結(jié)了人們在茶的栽種、采制、貯存、品飲等各個方面的豐富經(jīng)驗(yàn)。 二
“寧可三日無油鹽,不可一日不喝茶”、“五月天喝涼茶——美透了”、“三伏天喝涼茶——正是時候”。飲茶是中國長期形成的民間習(xí)俗。
春秋戰(zhàn)國時,周武王之弟、魯國的周公以及齊國宰相晏嬰,已經(jīng)開始知道飲茶,開創(chuàng)了中國飲茶的先河。秦漢時,飲茶之風(fēng)已從中國的西南部逐漸傳播開來。到三國時,不但上層權(quán)貴喜歡飲茶,而且文人以茶會友也漸成風(fēng)尚。魏晉以后,茶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的日常飲料。到南北朝時,佛教興起,僧侶提倡坐禪飲茶,以驅(qū)除睡意,得以清心修行,從而使飲茶之風(fēng)日益普及。隋唐時期,飲茶之風(fēng)開始遍及全國。茶葉不再是士大夫和貴族階層的專有品,而成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飲料。 宋代商貿(mào)繁榮,飲茶由家庭走向社會,成了一大服務(wù)行業(yè),專供人飲茶的茶肆特別興盛。茶肆又叫茶坊、茶館、茶鋪。實(shí)際上,它的功能已經(jīng)超出了單純的喝茶,市井小民、過往客商在這里歇腳,民間藝人在這里獻(xiàn)藝,文人墨客也常在這里聚會。茶肆里,茶客們天南海北,無所不談,所以,這里也成了當(dāng)政者微服私訪、體察民情的好去處。茶事不再是個人的享受,已全方位向社會開放,成為社會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社交及一切世俗生活的載體,一個小小的茶館竟是社會的縮影,茶事如一面鏡子照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旮旮旯旯。王安石《臨川集卷七十議茶法》曾說:“夫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 到明代,飲茶更是盛況空前,茶葉成為家家戶戶“開門七件事”當(dāng)中的一件,舉凡應(yīng)酬、交際、送禮都離不開茶。 盧仝認(rèn)為喝茶的好處很多:“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認(rèn)為茶喝多了會給人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飲茶既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藝術(shù)形式,它不僅使人身心舒暢,人對茶也注入了真情實(shí)感。歷代茶人不斷完善飲茶技藝,豐富飲茶活動,提煉飲茶意境,使飲茶之術(shù)從形而下提升到形而上,從日常的物質(zhì)生活上升至精神文化追求,飲茶修道從此密不可分。 長期的飲茶習(xí)俗形成了關(guān)于飲茶的一些特定說法。茶圍是茶館里專設(shè)的一部分茶座,作為洽淡生意的場合,“上茶圍”即是到那里打交道,談生意。“打茶圍”,舊指到妓院或藝人演唱處喝茶閑談。清?楊 懋建《京塵雜錄》卷四:“入妓館閑游者曰打茶圍。赴諸伶家閑話亦曰打茶圍。”也作“打茶會”。《海上花列傳》二回:“大家吃過洗臉,樸齋便要去聚秀堂打茶會。”“吃講茶”,是舊社會廣泛流行的一種調(diào)解人際糾紛的習(xí)俗活動。當(dāng)事雙方齊集在茶店里,邊喝茶,邊論說,請茶客或特邀人加以評斷。 漢民族有“客來敬茶”和“端茶送客”的習(xí)俗。 漢民族認(rèn)為,客來敬茶是常禮。客來敬茶中匯聚著一種情誼。這一傳統(tǒng)禮儀,至少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唐代顏真卿的“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宋代杜耒的“寒夜客來茶當(dāng)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清代高鄂的“晴窗分乳后,寒夜客來時”等詩句,明白無異地記述了這種風(fēng)俗。故諺語“客來掃地,客去沖茶”,喻人辦事不合時宜。 長期的飲茶習(xí)俗使?jié)h民族總結(jié)出了一些養(yǎng)生之道。諺語“茶喝多了養(yǎng)性,酒飲多了傷身”,說明茶喝多了對身體有好處,酒喝多了對身體有害處。通過對茶酒的認(rèn)識,勸告人茶可以多喝,酒不能多喝。這是從生活中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yàn)教訓(xùn),很有道理。這類諺語還有:“吃蘿卜,喝熱茶,大夫改行拿釘耙?!?、“飯后一杯茶,醫(yī)生餓得爬。”、“茶有百害,唯利于目”。 茶的清淡、簡潔的“儉德”特性代表了一種恬退的生活意向,許多時候它也是士大夫文人的一種雅趣,是中國人較為平和的生活態(tài)度。文人品茶時,有的將茶比作美酒:“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云液勝醍醐?!?;有的將茶比作香花:“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保挥械膶⒉璞茸髦簦骸扒倮镏勈菧O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有的將茶比作嫦娥的靈藥:“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fēng)幾欲仙?!?;有的于世無求,只求以茶相伴:“平生于物元無取,消受山中水一杯”。古人認(rèn)為,茶是古人含蓄內(nèi)斂的性格和清靜無為、在世出世的理想。所以還有“茶益思,酒壯膽”和“美酒千杯難知已,清茶一盞也醉人”的說法。 佛教認(rèn)為茶是一種養(yǎng)身正心之物,于是,飲茶便成了“和尚家風(fēng)”②。僧侶們把茶與佛教清規(guī)、飲茶論經(jīng)、佛教哲學(xué)、人生觀念融為一體,從而產(chǎn)生了“茶禪一味”的佛教茶理③。佛教茶理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為:茶內(nèi)見真,茶內(nèi)見哲,茶內(nèi)見禪。品茶,亦是品心,是精神的吐納,是回歸自然、回歸本性的法門。 三
飲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不單深深地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 而且成為了人們寄托情感、意趣和愿望的一種方式。人們在長期的飲茶實(shí)踐中把這種情感、意趣和愿望總結(jié)出來,形成了寓意深刻的熟語。這些以茶喻理的茶文化熟語有著重要表義功能。
“茶越泡越濃,人情越交越厚”,諺語用“泡茶”作比喻,說明人相處越久,感情越深?!袄渌莶杪凉狻?,比喻進(jìn)展緩慢,需要很長時間。 “好茶不怕細(xì)品,好事不怕細(xì)論”。諺語用“品茶”作比喻,說明真金不怕火煉,經(jīng)得起考驗(yàn)?!昂貌璨慌录?xì)品,好事不怕細(xì)論”有時也說成“好茶不怕細(xì)品,是非難逃眾議”。 “呷甜茶,話苦話”。指富貴人家敘說過去貧賤生活時情景。清?范寅《越諺》上:“‘呷甜茶,話苦話?!炄酥韶氋v而富貴者?!?BR> “吃菜總嫌淡,喝茶嫌不釅”。釅,味道濃烈。吃菜總嫌味道淡,喝茶總嫌味不濃。指不懂飲食之道。清?李光庭《鄉(xiāng)言解頤?物部》“開門七事”:“打煞賣鹽的,若了作醬的,調(diào)和之失宜也。吃菜總嫌淡,喝茶嫌不釅,飲食之非道也?!雹?BR> “人一走,茶就涼”,喻人在人情在,表示關(guān)系一般,態(tài)度冷淡。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都是人一走茶就涼!也別說沒來往,來往是有的,可全靠外調(diào)人員牽的線?!蓖恚叭俗卟璨粵觥庇魅俗呷饲橐廊辉?。 “茶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這是古人對茶的特性極為生動而精辟的概括。博士,宋代茶坊、酒坊的侍應(yīng)?;ú┦浚褐改信P(guān)系撮合者?;ǎ褐干椤I褐概?。茶和酒是色情的媒介?!冻蹩膛陌阁@奇》卷七:“三杯茶罷,安了席,東西對坐了;小女兒在孺人肩下打橫坐著?!l曉得借酒為名,正好兩下做光的時節(jié)。正是:茶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安铻榛ú┦?,酒是色媒人”也作“風(fēng)流茶說合,酒是色媒人”。風(fēng)流:指男女間的放蕩行為。《水滸全傳》二○回:“只因宋江千不合,萬不合,帶這張三來他家里吃酒,以此看上了他。自古道:‘風(fēng)流茶說合,酒是色媒人。’正犯著這條款?!薄督鹌棵吩~話》一四回:“常言:風(fēng)流茶說合,酒是色媒人。吃來吃去,吃的婦人眉黛低橫,秋波斜視?!?BR> 以茶壺、茶瓶、茶杯、茶盤為喻,漢語形成了許多俗語和歇后語。 “茶壺里煮餃子,肚里有貨,嘴里倒不出來”。意思是說,茶壺肚大嘴小,餃子在里面倒不出來。比喻人嘴笨不善表達(dá),或有難言苦衷,不好開口。馬烽等《呂梁英雄傳》二九回:“周丑孩給眾人講,兩手比劃著,脖子都急紅了,嘴里結(jié)結(jié)巴巴地說不出來。張有義笑著說:‘哎呀周教官,這可是茶壺里煮餃子,肚里有貨,嘴里倒不出來。還是叫馬教官吧!’”。“茶壺里煮餃子,肚里有貨,嘴里倒不出來”也作“茶壺里煮扁食,肚肚里有,嘴嘴不得出來”。扁食:餃子。歐陽山《高干大》一一章:“任常有一肚子委屈,正像茶壺里煮扁食,肚肚里有,嘴嘴不得出來。他看見合作社鬧紅火了,錢也有了,新房子也蓋了起來了,老百姓川流不息地出出進(jìn)進(jìn),就覺得自己運(yùn)氣不好?!?BR> “茶瓶用瓦,如乘折腳駿登高”。折腳駿:折壞腳的駿馬。用瓦瓶裝茶,會把茶味弄壞,就像騎著跛馬登高一樣,比喻工具失當(dāng),會使事情做不好。清?杜文瀾《古謠諺》卷四一引唐?蘇廙《十六品湯?第十一減價湯》:“無油之瓦,滲水而有土氣,雖御胯宸緘,且將敗德銷聲。諺云‘茶瓶用瓦,如乘折腳駿登高’,好事者幸志之?!雹?BR> “茶托子人情”。茶托子,托放茶碗的扁盤。比喻非常淺薄的人情。元?無名氏《來生債》二折:“他將那茶托子人情可便暗乘除,常則是佯呆著回過臉,推說話紐身軀?!?BR> 以茶杯為喻的歇后語有:茶杯蓋上放雞蛋——靠不住;茶杯里放塊糖——壽命不長;茶杯掉在地上——凈崩瓷(詞)。 以茶壺為喻的歇后語數(shù)量較多。主要有:茶壺有嘴——說不出話;茶壺里下元宵——只進(jìn)不出;茶壺里煮餛飩——肚子話(貨);茶壺里煮餃子——肚里有,嘴上道(倒)不出;茶壺煮餃子——心中有數(shù);茶壺裝餃子——易進(jìn)難出;茶壺里煮掛面——難撈;茶壺里煮凍梨——(倒)出來也是酸的;茶壺里泡豆芽——受不完的勾頭罪;茶壺里裝土地錫器養(yǎng)神;抱著茶壺喝水——嘴對嘴;茶壺里養(yǎng)魚——油(游)水不大;茶壺打掉了把——光剩下一張嘴;茶壺掉了嘴——胡(壺)噴;茶壺打掉把兒——只剩一張嘴了;茶壺掉了把兒——沒嘴;茶壺碰破了嘴——無傷大體;茶壺沒嘴,酒壺沒梁——算那一壺;茶壺有嘴難說話——熱情在里頭;無耳茶壺——缺個把柄;破茶壺掉進(jìn)水里——幾頭進(jìn)水;茶壺里喊冤——胡(壺)鬧;茶壺里開染房——無法擺布;茶壺里貼餅子——難下手;茶壺里洗澡——撲騰不開;茶壺沒肚兒——光剩嘴;茶壺煮牛頭——下不去。 以茶坊,茶館、茶店、茶鋪為喻,漢語也形成了許多歇后語。如:茶鋪里招手——胡(壺)來;茶館里伸手——胡(壺)來;茶鋪里不要的伙計——哪一壺不開單提哪一壺;茶鋪搬家——另起爐灶;茶瓶上系索子——水平(瓶)有限(線);茶鋪里談天——想到哪兒說到哪兒;茶鋪里的水——滾開;茶坊里盞托——人人捻得;茶館里擺龍門陣——想起什么說什么;茶店里失火——果然(燃)。 以泡茶、沏茶、倒茶為喻的歇后語有:不倒翁沏茶——沒水平;爆米花沏茶——泡湯了;玻璃杯沏茶——看到底;不倒甕沏茶——沒水平;滾水泡茶——又濃又香;服務(wù)員上茶——和盤托出;黃連泡茶——自討苦吃;冷水泡茶——無味;茶里放鹽——惹人嫌(咸);阿慶嫂倒茶——滴水不漏”。 日常生活中,吃飯與飲茶,吃飯與飲酒關(guān)系密切。以茶與飯,茶與酒的關(guān)系為喻,漢語形成了“粗茶淡飯”、“茶不思,飯不想”、“不茶不飯”、“殘茶剩飯”、“三茶六飯”、“茶飯無心”、“茶余飯飽”、“茶余飯后”、“茶余酒后”、“酒后茶余”等成語。 粗茶淡飯,指飯菜簡單。形容飲食簡單,生活簡樸。宋?黃庭堅《四休導(dǎo)士詩序》:“粗茶淡飯飽即休,補(bǔ)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四回:“連頓粗茶淡飯也吃不飽?!??!安璨凰迹埐幌搿?,形容十分思念,不想飲食;“不茶不飯”,指不思飲食,形容心事重重;“茶飯無心,沒有心懷喝茶吃飯。形容心情苦悶。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四回:“忙得鳳姐茶飯無心,坐臥不寧。”;“殘茶剩飯”,殘留下的一點(diǎn)茶水,剩下來的一點(diǎn)食物;“三茶六飯”,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茶余飯飽”,泛指閑暇之時。元?關(guān)漢卿《斗鶴鵲?女校尉》曲:“茶余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泵?湯顯祖《牡丹亭?訓(xùn)女》從今后茶余飯飽破工夫,玉鏡臺前插架書。“茶余飯飽”有時作“茶余飯后”或“茶余酒后”、“酒后茶余”。均泛指休息或空閑的時候。 含茶熟語用日常飲茶活動現(xiàn)象來說明事理,涉及面很寬,蘊(yùn)含的意義很深。這種喻理的深刻性,使用的普遍性,再加上數(shù)量上的優(yōu)勢,充分說明了開門七件事之一的茶在人們?nèi)粘I钪械闹匾匚?,反映出茶文化對語言塑造成型的作用和影響。 四
茶文化熟語蘊(yùn)涵了漢民族獨(dú)特的理念習(xí)俗。
中國的茶文化豐富多采。概括地說有茶禮茶儀、茶俗茶風(fēng)、茶藝茶會、茶宴茶食、茶詩茶歌、茶舞茶戲。這些關(guān)涉道德風(fēng)尚、民俗風(fēng)情的茶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對世界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xiàn)。我們這里著重要談的是以茶為聘的文化習(xí)俗。 “吃茶”、“吃兩家茶”、“三茶六禮”等熟語集中體現(xiàn)了以茶為聘的文化習(xí)俗。 茶在中國民俗中的意義,早就不是一般的飲料。古人把“吃茶”作為男女的訂婚之禮。清孔尚任《桃花扇?媚座》:“花花彩轎門前擠,不少欠分毫茶禮?!焙樯睢断愕久住返谝荒唬骸敖衲赀@個冬,要尋一個可以端茶禮、結(jié)婚姻的好日子,竟是這樣難!” “吃茶”也稱“受茶”、“下茶”。“沒吃茶”,舊指女子尚未受到婚嫁的聘,即還沒有定婚。 因女子受聘叫“吃茶”,所以如果男方遇尊親或未婚夫患病,把未婚媳婦用轎接來道個喜,即“隨轎”回娘家,此舉即稱“提茶”,舊俗以為可逢兇化吉。 為何要以茶為聘定親呢?明代郎瑛的《七修類稿》說得十分明白:“種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則不復(fù)生也,故女子受聘,謂之吃茶。又聘以茶為禮者,見其從一之義?!边@種說法在許次紓的《茶疏考本》中,也有類似記載。盡管古人認(rèn)為的茶樹只能用種子繁殖,移植就會枯死,顯然是誤解,但祝愿男女青年愛情從一,有至死不渝的意思,是符合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 “吃兩家茶”,舊時女子婚嫁叫吃茶。如果同時允諾兩家聯(lián)姻以至接受兩家禮金,則謂之“一家女兒吃兩家茶”,為情理所不容。又用以喻指交易場中以同一貨物答應(yīng)兩個主顧。又同“腳踏兩頭船”。故諺語有“不要騎兩頭馬,不要喝兩頭茶”、“一女不吃兩家茶”的說法。 古時把整個婚姻的禮儀總稱為“三茶六禮”。 “三茶”即指訂婚時的“下茶”,結(jié)婚時的“定茶”,洞房時的“合茶”。“六禮”在《儀禮?土昏禮》中記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微、請期、親迎”?!锻鹌娇h志》記載:“納采曰:‘采小茶’;納征曰‘行大茶’”?!堵犛陞舱劇酚涊d了清代的風(fēng)俗:“今婚禮行聘,以茶葉為幣,滿漢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清?李漁《蜃中樓?姻阻》:“他又不曾有三茶六禮,行到我家來?!背烧Z大意是說,凡經(jīng)過“三茶六禮”娶的妻子,才為明媒正娶。所以“三茶六禮”成為了明媒正娶的代名詞,茶葉也成為身價頗高的明媒正娶之信物。 茶禮在婚俗中不斷演變、發(fā)展,到如今,有的地方的人們還把茶作為娶親的禮物或陪嫁的嫁妝。 客至心常熱,人走茶不涼。漢民族悠久的茶文化為漢語茶文化熟語的形成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dú)厚的文化氛圍,而別具特色的茶文化熟語為保存和弘揚(yáng)漢民族的茶文化也發(fā)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注釋:
①徐海榮《中國飲食史》卷一.195頁. 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 ②姚國坤著《茶文化概論》.99頁.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年版. ③林治編著《中國茶道》.101頁. 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 2000年版 ④清李光庭《鄉(xiāng)言解頤》.104頁. 中華書局. 1982年版. ⑤杜文瀾輯《古謠諺》556頁.中華書局.1958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