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五年 施某,女,38歲,1999年6月5日初診。反復口腔潰瘍五年,每遇勞累發(fā)作。經西醫(yī)確診為復發(fā)性阿佛他口炎。曾用中西藥物,外用錫類散,效果欠佳。診見上下唇內、舌邊、舌尖上有大小不等之潰瘍,大如黃豆,小如米粒,瘡面凹陷,呈灰白色,周圍淡紅略高,面色萎黃,神疲乏力,納差腹脹,舌質淡胖,齒痕明顯,苔薄白,脈沉細。證屬脾腎陽虛,寒濕上泛。治當溫陽益氣,健脾利濕。處方:理中湯加附子6g、竹葉15g、白芍10g。服藥三劑后,自覺腹脹好轉,飲食增加,口腔潰瘍好轉。上方加桂枝增加通陽散寒之力,繼進三劑,口腔潰瘍愈合,全身癥狀明顯改善。囑其用附子理中丸鞏固善后一個月,隨訪一年,未見復發(fā)。 原按:本患者由于日久脾失健運,寒濕內生,濕毒上泛;脾虛及腎,脾腎陽虛,虛陽上浮,而成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朱丹溪說:“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且不能食,相火沖上無制,用理中湯”。李時珍亦說:“口瘡,久服涼藥不愈,理中加附子反治之,合以官桂?!北痉接弥聘阶訙匮a脾腎,引火歸源;全方益氣溫陽健脾,散寒解毒,使上泛之寒濕降伏,口瘡得以愈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