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她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泥板上,她在亞細亞海邊的貝殼里,她在太平洋島上的石頭上,她在印第安人的珍珠項鏈里。她陽光,成就了一切的一切,讓自由成為自由,讓財富成為財富;她冰冷,定義了今天的格局,讓欲望成為欲望,讓戰(zhàn)爭成為戰(zhàn)爭。人們知道她從哪里來,但卻不知道她將往哪里去。她,就是人們熟悉而又陌生的貨幣。 l 貨幣就像一把尺子,給每一個物品定價。 l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貨幣只對有形物品進行丈量定價。 l 貨幣對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定價叫做專利。 l 風險可以定價,也可以買賣。人們開始用口袋里的貨幣,開始衡量自己可以承擔的風險 和收益。 l 貨幣給風險的定價叫做保險、叫做期貨,貨幣給企業(yè)的定價叫做股票、叫做債券。貨幣給每一種產品定價后就有了交易的市場,而這個市場可以跨越時空。 l 人對自由的天然追求決定了貨幣在未來的交易中只會越來越深化。 l 資源的占有和利用,在貨幣締造的金融市場中不再依賴于權利和武力。貨幣對全世界的資源進行了市場配置,于是誕生了市場經濟,而貨幣成為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工具。 l 貨幣,一個方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推動著經濟的發(fā)展與人類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債務危機、財政赤字、匯率與國際社會貨幣體系的穩(wěn)定與公平,這些由貨幣產生的問題仍然困擾著我們。 l 從某種意義上說,古時的契約就是貨幣的雛形。 l 這些泥板告訴人們:人類最早記錄的不是詩歌,也不是哲學,而是生意! l 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將以資本主導社會經濟與政治的制度稱為資本主義。 l 貨幣與工商業(yè)結合起來轉化為資本。 l 古羅馬文明傳承于古希娜文明,古希娜強調人生在世不僅是為贊嘆神的偉大,而且要欣賞人的偉大,因為人類是神的體現(xiàn),是神在地上的繼承者。對宗教神權的批判與對人權的重新認識迅速擴展到了社會各個方面,尤其是文化和藝術,這場運動被后人稱為“文藝復興”。 l 馬克思:“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 l 黃金——被冰封的欲望。 l 1776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出版的《國富論》,駁斥了黃金是唯一財富這一觀念,在世界樹立市場經濟與自由貿易的基本原則,試圖恢復黃金作為金屬的本來面目。 l 今天,世界主要銀行幾乎都是股份制商業(yè)銀行,它們有義務向公眾披露資產、債務和經營業(yè)績,并接受股東和公眾監(jiān)督,股份制不僅壯大了銀行資本,同時明晰的權結構將資產擁有者和管理者分離,銀行告別了一人獨攬大權的時代,職業(yè)銀行家從此出現(xiàn),維護信譽不再只是一種道德約束,它滲透到一家公司的治理結構中。? l 央行要有獨立性,不能聽命于政府。央行濫發(fā)貨幣,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這樣雖然會刺激經濟增長,使政府官員獲得連任,但為經濟危機埋下了隱患。 l 貨幣的發(fā)行從最初的起源于民間,逐漸被政府獨享,最終被中央銀行壟斷,貨幣的職能也從最原始的一般等價物演變成為市場的制動裝置。 l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貨幣的獨立、自由與公平。 l 只要有貨幣的地方,通貨膨脹就像一個幽靈,如影隨形。 l 黃金具有保值的功能,尤其在通貨膨脹嚴重時。 l 當通貨膨脹來臨,投機者可能一夜暴富,誠實勞動者卻可能日益貧困。 l 通貨膨脹最簡單的理解就是票子發(fā)多了,經濟消化不了。通貨就是錢,膨脹就是多。 l 貨幣,當貨物和錢幣在一定條件下等值以后才能稱之為貨幣。 l 當錢越來越不值錢,貨幣不再具有了價值,人們更愿意以物易物來進行交易。 l 通貨膨脹這個幽靈讓輝煌的羅馬帝國走向衰亡。 l 掌握鑄幣權的君主們,減少了貨幣中貴金屬的含量,制造通貨膨脹,掠奪貨幣中蘊藏的他人勞動成果。 l 紙幣的出現(xiàn),擴大了通貨膨脹的規(guī)模,并使通貨膨脹的惡果越來越嚴重。紙幣使通貨膨脹變得更為容易,因為只要有了鑄幣權,政治家就可以利用鑄幣權來大量發(fā)行紙幣來刺激經濟增長。 l 信用在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信用是生產因素之一,決定著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 l 新的貨幣生產,總是使最初的貨幣使用者受益,而使最后的貨幣使用者受損。事實上在西方,貨幣的最初使用者是金融市場,即銀行和大型的投資企業(yè),而受害者永遠僻居鄉(xiāng)下遠離金融市場的普通民眾。 l 凱恩斯寫過這樣一句話,想顛覆現(xiàn)有的社會基礎,沒有比貨幣貶值更絕妙、更可靠的辦法了。 l 弗里德曼強烈反對通貨膨脹,他認為通貨膨脹是不合法的稅收,超越法律之外,他強烈主張建立一個嚴格的量化的貨幣政策,就黃金在貨幣基礎上的價值制定嚴格的指導方針,通過這種方式打擊通貨膨脹。 l 要修建鐵路,政府沒錢,于是開始印鈔票,鐵路修好后,工人得到工資,民眾的收入增加,促進了消費,拉動了經濟的增長,這樣民眾就會讓政府官員獲得連任,但是因民眾收入的增加因為通貨膨脹的原因而變得虛假,從而民眾是受害者,官員是受益者。 l 凱恩斯認為,溫和的通貨膨脹有利于經濟的增長,這得到了政治家的賞識。 l 凱恩斯最大的光線在于:當總需求不足時,就加大貨幣供應量,就多投放錢,就使總需求相對足起來。我們走進的怪圈就是:不印鈔票,總需求就起不來,而印了鈔票,就會引起通貨膨脹,所以這個平衡點很難把握。 l 在學術上,弗里德曼和凱恩斯是并駕齊驅的大師,而在貨幣問題上,他們的觀點卻截然不同。弗里德曼主張控制貨幣的發(fā)行,而凱恩斯主張增發(fā)貨幣,以刺激經濟增長。當今各國政要更愿意采納凱恩斯的觀點,原因一是貨幣的增發(fā)可以短期內提升經濟,從而使自己政績成果短期顯著,而惡果的結出比較漫長,市場有段延滯期;原因二是凱恩斯主張政府直接干預經濟,這樣政府就可以通過連續(xù)的通貨膨脹(增發(fā)金屬貨幣的話還要與工匠商量,而增發(fā)紙幣則只有自己做主)過程,秘而不宣的沒收公民的一部分財富,在使多數(shù)人貧窮的過程中卻使少部分人暴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l 通脹,尤其是惡性通脹,首先它使居民的儲蓄喪失將來的購買力,同時由于工資不能馬上上漲,所以居民收入的購買力也降低,尤其是資產的價格會在通貨膨脹期間有較大的波動,于是就會對居民的財富進行重新的分配,在這種情況下,從而造成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現(xiàn)象。 l 通貨膨脹傷害了每一個現(xiàn)金的持有者,人們能做的,就是不把財富的唯一歸宿只交給某一種金融產品,而這取決于一個國家貨品市場的開放程度。 l 面對通貨膨脹,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應付的方式比較有限,只能尋找相對保值的資產,如土地、房子、黃金等耐用產品;而對于有能力的企業(yè)家或者資本家,應該選擇對于通貨膨脹剝削比較低的產業(yè)進行轉移投資(對沖)。 l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說:“貨幣本身并非財富,一個國家的富裕不在于用以實現(xiàn)貨物流通的貨幣的數(shù)量,而在于生活必需品的豐富程度?!?/p> l 國家如同一輛馬車,給馬車提供動力的三匹馬是稅收、國債和發(fā)行貨幣。國家可以通過發(fā)行貨幣來控制經濟的節(jié)奏,或者依靠稅收來重新分配社會財富,國家還能通過借債來籌集資金,但是這三種國家權力都有嚴格的控制范圍,都有不能跨越的紅線,一旦這三種權力被濫用,就會威脅到國民與政府的關系,這個國家的貨幣就會遭遇信用危機,國家就會面臨破產。 l 1215年,英國的大憲章最早明確了稅收的紅線,增稅必須得到人民的同意;1787年,《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八節(jié)規(guī)定,聯(lián)邦財政部每次借債需要獲得國會的授權;1844年,《英格蘭銀行法》頒布,規(guī)定銀行發(fā)行的貨幣必須以擁有的金銀數(shù)量為保證。三條紅線從各自的起跑線出發(fā),在貨幣的時空劃出自己的軌跡,持續(xù)地影響著國家的進程。 l 人類曾經使用含金量來衡量貨幣的質量,而今,衡量國家貨幣質量的因素更為多樣和復雜,其中每一條權力的紅線是否被跨越都會直接作用到貨幣的質量上,繼而影響到發(fā)行這種貨幣的國家的命運?,F(xiàn)代的國家是為了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務而建立的,國家能獲得多少錢,應該取決于公共服務的需要,因為過度稅收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超量國債透支國家的未來,過量發(fā)行貨幣則將人們的財富兌水,而且三種方式需要相互協(xié)調,任何一種方式的失衡,都會使另外兩種方式承擔巨大的壓力。如何保證三條紅線不被跨越,一直是現(xiàn)代國家誕生以來的重大命題。 l 英鎊的強大離不開這些人:牛頓將英國帶入金本位制,約翰洛克反對貨幣貶值,大衛(wèi)李嘉圖主張減輕賦稅,對世界影響最大的人是亞當斯密。 l 一個國家的未來則源于其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 l 土地,資源,金錢,貨幣,這些都被認為過是財富。 l 五千多年前,商品交換的需要促使人類創(chuàng)造了貨幣,貨幣又反過來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推動著經濟的發(fā)展,甚至影響著人類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同時,人性的暴露又一次次將貨幣變成欲望與利益的載體。 l 一千多年前貨幣成為執(zhí)政者制造通貨膨脹、竊取他人財富的手段;三百多年前,貨幣成為國家利益的代表、國家主權的象征;七十多年前,貨幣成為政府干預經濟、制造經濟增長的工具。 |
|
來自: zrguang111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