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禁忌腎虛陰虧者忌服。 1、《本草經(jīng)集注》:薏苡仁為之使。畏葵根、大黃、柴胡牡蠣、前胡。 2、《本草經(jīng)疏》:下部無濕,陰虛火熾,以致溺有余瀝,莖中痛,及腎虛腰痛,并不宜服。 3、《本草備要》:忌茗、醋。 4、《本經(jīng)逢原》:陰虛精滑及元氣下陷不能攝精,小便頻數(shù),大便引急者,誤用病必轉(zhuǎn)劇。 藥材性狀1、粉萆薢:為植物粉背薯蕷或山萆薢等的干燥根莖。切片厚約1~3毫米,邊緣不整齊或有棕黑色的外皮;切片表面黃白色,平坦細膩,有粉性及不規(guī)則的黃色筋脈花紋,對光照視,極為顯著。質(zhì)堅實有彈性,易折斷。無臭,味甘淡。以身干、色黃白、片大而薄、有彈性、整齊不碎者佳。主產(chǎn)于浙江。廣東、廣西亦產(chǎn)。 2、棉萆薢:為植物纖細薯蕷或叉蕊薯蕷等的干燥根莖。商品多為縱向或斜切圓片,大小不等,厚約2~3毫米。外皮灰黃色較厚,周邊多卷曲。切片表面淺黃白色,粗糙有筋脈。質(zhì)柔軟,易折斷。無臭,味微苦。以身干、色白、片子厚薄均勻者佳。主產(chǎn)于浙江、湖北等地。 同屬植物福州薯蕷的根莖,亦作棉萆薢入藥,產(chǎn)于福建。另有紅萆薢為百合科菝葜屬植物無刺菝葜和土茯苓等的根莖,在云南、四川等地亦作萆薢使用。另詳“紅萆薢”條。 常用選方1、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月、便白濁,頻數(shù)無度,被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旋如膏糊;或小便頻數(shù),雖不白濁,亦能治療: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藥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鹽一捻,同煎至七分,溫服,食前。(《楊氏家藏方》萆薢分清散) 2、治小便頻數(shù):川萆薢(洗)為細末,酒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鹽湯、鹽酒任下。(《濟生方》萆薢丸) 3、治小腸虛冷,小便頻數(shù):牛膝(酒浸,切,焙)、續(xù)斷、芎藭各半兩,萆薢二兩。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鹽湯下四十丸;或作湯,入鹽煎服亦得。(《圣濟總錄》牛膝丸) 4、治小便混濁:鮮萆薢根頭刮去皮須,每次二兩,水煎服。(《泉州本草》) 5、治陰痿失溺:萆薢二錢,附子一錢五分。合煎湯內(nèi)服。(《泉州本草》) 6、治腰痛,腳氣:破故紙(生)、續(xù)斷、木瓜干、牛膝(酒浸)、杜仲(去皮銼,姜制炒斷絲)各一兩,萆薢二兩。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鹽酒任下。(《三因方》立安丸) 7、治小腸氣及腰痛:萆薢、杜仲(酥炒去絲)、葫蘆巴(生脂麻炒)、破故紙(炒)、小茴香(鹽水浸一宿)各一兩,胡桃仁(湯去皮)二兩。各為末,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鹽酒送下,或鹽湯亦可。(《瑞竹堂經(jīng)驗方》喝起丸) 8、治腳氣腫痛,不能動履,不論寒熱虛實,久病暴發(fā)皆可:萆薢五錢,黃柏、蒼術、牛膝、木瓜、豬苓、澤瀉、檳榔各二錢。水二大碗,煎一碗。每日食前服一劑。(《本草切要》) 9、治丈夫腰腳痹、緩急,行履不穩(wěn)者:萆薢二十四分,杜仲八分。搗篩。每旦,溫酒和服三錢巴,增至五錢匕。禁食牛肉。(《廣利方》) 10、治風寒濕痹,腰骨強痛:干萆薢根,每次五錢,豬脊骨半斤合燉服。(《泉州本草》) 品種刺萆薢【別名】:紅萆薢、美人扇、龍須葉 【功效】:祛風濕;利小便;解瘡毒 【考證】: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主治】:風濕痹痛;小便淋濁;瘡疹瘙癢;臁瘡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林下、灌叢中或山坡蔭蔽處。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及春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切片曬干。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湖北、廣東、廣西等地。 【動植物形態(tài)】:長托菝葜攀援灌木。莖與枝條多少具縱條紋,疏生刺。葉互生;葉柄長5-25cm,約占全長的1/2-3/4具鞘,通常只有少數(shù)葉柄具卷須,脫落點位于鞘上方;葉片厚革質(zhì)至堅紙質(zhì),橢圓形、卵狀橢圓形至長圓形,長3-16cm,寬1.5-9cm,下面通常蒼白色,極少綠色,干后灰綠黃色或暗綠色。傘形花序生于葉尚幼嫩的小枝上;總花梗長1-2.5cm,偶有關節(jié),花序托常延長而使花序多少呈總狀;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被片6,黃綠色或白色;雄花外輪被片長4-8mm,寬2-3mm,內(nèi)花被片稍狹,雄蕊6;雌花比雄花小,花被片3-6mm,具6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頭3裂。漿果球形,直徑8-15mm,熟時紅色?;ㄆ?-4月,果期10-11月。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 紅萆薢【別名】:滇紅萆薢、小萆薢、打不死、土茯苓、花花藤、花萆薢 【功效】:祛風除濕;利水通淋;解瘡毒 【考證】:出自《中藥材手冊》。 【主治】:風濕痹痛;水腫;小便淋濁;瘡癤腫毒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3000m的林下、灌叢中或 山谷溝邊。 【各家論述】:1.《四川中藥志》:祛風濕,分清濁,利關節(jié),解瘡毒。治風濕痛,腰膝痹痛,小便淋濁及梅毒惡瘡。2.《云南中草藥選》:祛風除濕,通淋,利水,消炎,解毒。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泌尿系感染,慢性胃炎,月經(jīng)不調(diào),瘡癤。萆薢 【用藥禁忌】:《四川中藥志》:陰虛火旺,腎虛遺精,多尿及腰痛者忌用。 【動植物形態(tài)】:無刺菝葜攀援灌木。莖與枝條平滑或稍粗糙,無刺。葉互生;葉柄長0.5-1.5cm,約占全和長的1/2-2/3,具狹鞘,脫落點位于近頂端,一般有卷須;葉片紙質(zhì)或薄革質(zhì),卵形、長圓狀卵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長3.5-9cm,寬1-5cm,先端急尖并具尖凸,基部鈍或淺心形,下面蒼白色,干后一般暗綠色。傘形花序腋生;總花梗多少扁平,一般短于葉柄;花序托膨大,連同多枚宿存小苞片多少呈蓮座狀;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被片6,淡綠色或紅色;雄花外花被片長2-2.5mm,寬約1mm,內(nèi)花被片稍狹而短,雄蕊6;雌花與雄花大小相似,具6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頭3裂。漿果球形,5-7mm,熟時藍黑色。花期5-6月,果期12月。 白萆薢【別名】:萆薢、刺萆薢、花萆薢、滑桿白萆薢 【功效】:祛風濕;利小便 【考證】: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主治:風濕痹前;麻木;小便淋濁;濕熱帶下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700-2800m的林下、灌叢中或河谷、山坡陰濕地。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資源分布】:分布于云南中部與西部。 【動植物形態(tài)】:馬錢葉菝葜,攀援灌木,莖與枝條具縱條紋或棱,通常疏生刺。葉互生;葉柄長2-3cm,無鞘或鞘很狹,通常在中部有卷須,脫落點位于上部;葉片厚革質(zhì),橢圓形、卵狀橢圓形至圓形,長5-11cm,寬3-9cm,先端通常微凸,有時近漸尖,基部近圓形;主脈3條在上面凹陷。傘形花序2-4個排成短圓錐花序;總花梗長3-10mm,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被片6,黃色;雄花外花被片長約6mm,寬約2mm,內(nèi)花被片寬約1mm,雄蕊6,長3-6mm;雌花比雄花小,具3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頭3裂。漿果球形,直徑5-6mm,熟時黑色?;ㄆ?-4月,果期8-10月。 萆薢-方劑萆薢丸萆薢 【藥物組成】:萆薢1兩半,當歸(銼,焙)1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涂炙)1兩,干姜(炮)1兩,荊三棱(炮、銼)1兩,桂(去粗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陳橘皮(湯去白,焙)6兩。 【方劑功效】:補虛,壯筋骨,益氣血。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鹽湯送下。 萆薢湯【藥物組成】:川萆薢(俗呼土茯苓)。 【處方來源】:《外科發(fā)揮》卷六。 【方劑主治】:楊梅瘡,不問新舊,潰爛,筋骨作痛。喉腭潰蝕,與鼻相通,面蝕癰潰,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用2兩,水3鐘,煎2鐘,去滓徐徐溫服,不拘時候。若患久,或服攻擊之劑致傷脾胃氣血者,以此1味為主,而加以兼證之劑。 萆薢浸酒藥物組成:萆薢3兩,附子3兩(炮裂,去皮臍),杜仲2兩(去粗皮,炙微黃),狗脊2兩,羌活2兩,桂心2兩,牛膝3兩(去苗),桑寄生2兩。 【處方來源】:《圣惠》卷四十四。 【方劑主治】:五種腰痛,連腳膝筋脈拘急酸疼。 【制備方法】:上銼細,用生絹袋盛,以酒2斗浸,密封七日后開。 【用法用量】:每服1中盞,食前溫服。 一味萆薢湯【藥物組成】:萆薢20錢。 【處方來源】:《梅瘡證治》卷下。萆薢方劑主治:梅毒膿淋,陽物漫腫紫赤,或腫大不覺痛癢,或陰口流出膿水,或陰頭穿2-3竅出臭膿者。用法用量:上以水5碗,煎取3碗,分溫送下改定化毒丹。萆薢分清飲: 【藥物組成】:川萆薢2錢,黃柏5分(炒褐色),石菖蒲5分,茯苓1錢,白術1錢,蓮子心7分,丹參1錢5分,車前子1錢5分。 【處方來源】:《醫(yī)學心悟》卷四。 【方劑主治】:赤白濁屬濕熱者。諸淋。 【方劑功效】:導濕理脾。 配伍效用萆薢配伍懷牛膝萆薢祛風濕、止痹痛;懷牛膝補肝腎、強筋骨.二者合用扶正祛邪并施用于治療著痹之肢體重痛、腰膝酸軟等癥. 萆薢配伍石菖蒲萆薢利濕而祛濁;石菖蒲芳香通竅而除濕濁.二者伍用其利濕化濁之功更著用于治療濕濁不化之尿濁、尿頻等癥. 萆薢配伍威靈仙萆薢祛風除濕;威靈仙祛風濕、通經(jīng)絡、止痹痛.二者合用則祛風除濕之功效更強用于治療行痹、著痹之關節(jié)腫痛、屈伸不利者. 萆薢配伍益智仁萆薢利濕祛濁、除痹止痛功擅除濕以分利為主;益智仁溫脾止瀉攝唾、補腎固精縮尿長于溫補以固澀為主.二者合用共奏溫補脾腎、通利小便、分清別濁之功效用于治療腎陽式微、下焦虛寒之小便白濁、頻數(shù)無度、淋漓不爽以及婦女帶下等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