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黃為香蒲科植物長(zhǎng)苞香蒲、狹葉香蒲、寬葉香蒲或其同屬多種植物的花粉。又名蒲厘花粉(陶弘景),蒲花(《江蘇植藥志》),蒲棒花粉(《新疆藥材》),蒲草黃(《藥材學(xué)》)。有涼血止血,活血消瘀的功效。 為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東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屬植物的干燥花粉。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黃色雄花序,曬干后碾軋,篩取花粉。剪取雄花后,曬干,成為帶有雄花的花粉,即為草蒲黃。 基本信息概述蒲黃 始載于《本經(jīng)》,列為上品?!秳e錄》云:“生河?xùn)|池澤,四月采。”《本草經(jīng)集注》載:“此即蒲厘花上黃粉也,伺其有便拂取之,甚療血?!薄侗静輬D經(jīng)》謂:“蒲黃生河?xùn)|地澤,香蒲,蒲黃苗也……而泰州者為良。春初生嫩葉,未出水時(shí),紅白色茸茸然……至夏抽梗于叢葉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棒杵……花黃即花中蕊屑也,細(xì)若金粉,當(dāng)其欲開時(shí),有便取之?!薄毒V目》謂:“蒲,叢生水際,似莞而褊,有脊而柔?!本C上所述,古本草所載蒲黃原植物應(yīng)為香蒲屬植物?!侗静菅芰x》:“蒲黃,處處有,即蒲橇中黃粉也。初得黃,細(xì)羅,取萼別貯,以備他用。將蒲黃水調(diào)為膏,擘為塊,人多食之,以解心臟虛熱,小兒尤嗜。涉月則燥,色味皆談,須蜜水和。” 陶弘景:蒲黃,即蒲厘花上黃粉也。伺其有便拂取之,甚療血。 《本草衍義》:蒲黃,處處有,即蒲橇中黃粉也。初得黃,細(xì)羅,取萼別貯,以備他用.將蒲黃水調(diào)為膏,擘為塊,人多食之,以解心臟虛熱,小兒尤嗜。涉月則燥,色味皆談,須蜜水和。 1、狹葉香蒲,多年生草本,高1.5-3m。根莖匍匐,須根多。葉狹線形,寬5-8mm,稀達(dá)10mm?;ㄐ?,單性,雌雄同株;穗狀花序長(zhǎng)圓柱形,褐色;雌雄花序離生,雄花序在上部,長(zhǎng)20-30cm,雌花序在下部,長(zhǎng)9-28cm,具葉狀苞片,早落;雄花具雄藍(lán)2-3,基生毛較花藥長(zhǎng),充端單一或2-3分又,花粉粒單生;雌花具小苞片,匙形,較柱頭短,茸毛早落,約與小苞片等長(zhǎng),柱頭線形或線狀年圓形。果穗直徑10-15mm,堅(jiān)果細(xì)小,無槽,不開裂,外果皮下分離?;ㄆ?-7月,果期7-8月。 2、寬葉香蒲,與決葉香蒲區(qū)別在于:葉闊線形,長(zhǎng)約1m,寬10-15mm,光瑞長(zhǎng)關(guān),基部鞘狀,抱莖。穗狀花序圓柱形,雌雄花序緊相連接,雄花序在上千8-15cm,雌花序長(zhǎng)約10cm,直徑約2cm,具2-3片葉狀苞片,早落;雄花具雄蕊3-4,花粉粒為4合體;雌花基都無小苞片,具多數(shù)基牛的白色長(zhǎng)毛。果穗粗,堅(jiān)果細(xì)小,常干水中斤裂,外果皮分離。 3、東方香蒲,與前兩種不同點(diǎn)在于:葉條形,寬5-10mm,基部鞘狀抱莖。德狀化序圓柱狀,雄花序與雌花序彼此連接;雄花序在上,長(zhǎng)3-5cm,雄花有雄蕊2-4,花粉粒單中;雌花序在下,長(zhǎng)6-15cm,雌花無小苞片,有多數(shù)基生的白色長(zhǎng)毛,毛與柱頭近等長(zhǎng),柱頭匙形,不育雌蕊棍棒狀。小堅(jiān)果有一縱溝。 4、長(zhǎng)苞香蒲,與以上種類區(qū)別在于:葉條形,寬6-15mm,基部鞘狀,抱莖。德狀花序圓柱狀,粗壯,雌雄花序共長(zhǎng)達(dá)50cm,雌花序和雄花序分離;雄花序在上,長(zhǎng)20-30cm,雄花具雄蕊3,毛長(zhǎng)于花藥,花粉料單生;雌花序在下,比雄花序?yàn)槎蹋苹ǖ男“c柱頭近等長(zhǎng),柱頭條狀長(zhǎng)圓形,小苞片及柱頭均比毛長(zhǎng)。小堅(jiān)果無溝 。 藥品簡(jiǎn)述藥名:蒲黃 漢語(yǔ)拼音:pu huang 英文名:Cattail Pollen。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1、Typha angustifolia L. 2、Typha latifolia L 3、Typha orientalis Preel 4、Typha angustata Bory et Chaub. 功效分類:涼血止血藥;活血祛瘀藥。 科屬分類:香蒲科。 別名:蒲厘花粉、蒲花、蒲棒花粉、蒲草黃。 性味:味甘、微辛;性平。 歸經(jīng):肝經(jīng);心經(jīng);脾經(jīng)。 功能:止血;祛瘀;利尿。 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備??;便血;崩漏;外傷出血;心腹疼痛;經(jīng)閉腹痛;產(chǎn)后瘀痛;痛經(jīng);跌撲腫痛;血淋澀痛;帶下;重舌;口瘡;聤耳;陰下濕癢。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0g,須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diào)敷。散瘀止痛多生用,止血每炒用,血瘀出血;生熟各半。 生態(tài)環(huán)境: 1、生于淺水。 2、生于河流兩岸、池沼等地水邊,以及沙漠地區(qū)淺水灘中。 3、生干水旁或沼澤中。 4、生于池沼、水邊。 資源分布: 1、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及河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南及陜西、新疆、河南等地。 3、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及陜西、湖南、廣東、貴州、云南等地。 4、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及陜西、甘肅、新疆、四川等地。 藥材基源:為香蒲科植物狹葉香蒲、寬葉香蒲、東方香蒲和長(zhǎng)苞香的花粉。 采收儲(chǔ)藏:夏季花將開放時(shí)采收蒲棒上部的黃色雄性花穗,曬干后碾軋,篩取細(xì)粉。 炮制方法: 1、生蒲黃:揉碎結(jié)塊,過篩,除去雜質(zhì)。 2、蒲黃炭:取凈蒲黃粉末,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全部黑褐色,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將結(jié)塊揉碎,過篩。(本品易復(fù)燃,須放涼 l-2日,仔細(xì)檢查后方能貯存) 用藥禁忌1、孕婦慎服。 2、《本草衍義》: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極虛人。 3、《品匯精要》:妊娠不可生用。 4、《本草經(jīng)疏》:一切勞傷發(fā)熱,陰虛內(nèi)熱,無瘀血者禁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