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系列講座:羅馬、基督教文化
趙林: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西方文化系列講座:希臘文化,羅馬、基督教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較,科學、宗教和哲學的關系。 我們說希臘神話體現(xiàn)的是一種和諧之美。所謂和諧就是說希臘神話就像一個人的童年時期一樣,一切矛盾的東西還沒有直接表現(xiàn)為對立, 矛盾只是以一種差異的形式,最后和諧地統(tǒng)一在一塊兒,表現(xiàn)為一種美。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西方歷史越過希臘這個階段以后,這種童年般單純的美就遭到了破壞。緊接著希臘出現(xiàn)的就是羅馬文化,他們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當然差異也是很明顯的。希臘城邦文化和羅馬文化都是起源于公元前11 世紀,但是他們的發(fā)展水平的差別確實是非常大的。經(jīng)過三百年極其黑暗的時代,再經(jīng)過2百年的發(fā)展,希臘文化就達到了極其燦爛輝煌的程度,希臘的戲曲、哲學、雕塑、文學等等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而羅馬文化卻發(fā)展得非常緩慢。 雖然羅馬人對于他們的歷史同樣也有很多傳說,但和希臘的傳說不同的是,它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一種力的色彩。如果說希臘的神話表現(xiàn)為和諧之美的話,羅馬神話則表現(xiàn)為凝重之力。這種力,從價值層面來講,它有正反兩個方面的含義。正面來講,它表現(xiàn)為孔武有力:共和國時期的羅馬人,個個都是戰(zhàn)士,個個都是英雄,都非常勇敢。羅馬的歷史,從政治制度來談,它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最初是王政時期;到了公元前510年,王政被推翻,羅馬就進入共和國時期,由元老院和一些政府官員組成政府;到公元前30年左右,由于奧古斯都的統(tǒng)治,羅馬實際上就轉(zhuǎn)變成了帝國了;到公元476年,羅馬帝國的最后一位皇帝被羅慕諾斯推翻,西羅馬的歷史就宣告結(jié)束。對于早期的王政時期,我們不多談了。在羅馬的共和國時代,羅馬文化的力主要就表現(xiàn)在勇、猛。英雄、勇士們?yōu)榱藗€人的榮譽、國家的利益不斷戰(zhàn)斗,擴張版圖,羅馬就由一個臺伯河畔、七丘之山上的彈丸之地,迅速地擴張為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甚至把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nèi)湖的一個超級大國。羅馬帝國也就成為后來歷代政治家、野心家的政治夢幻和景仰的對象。當后期羅馬帝國的擴張已經(jīng)達到極限的時候,獲得無限財富和版圖的羅馬人,就一頭扎進紙醉金迷的溫柔鄉(xiāng),羅馬人就開始放蕩、開始墮落。這個時候羅馬人的力就表現(xiàn)在其墮落上面,任憑你們發(fā)揮如何的想象力,我相信,同學們,你們都無法想象羅馬人的墮落是如何的駭人聽聞。我常說,早期的羅馬人在追逐個人的利益上、在擴張國家的領土上表現(xiàn)得有多么勇猛、頑強,那么在后期的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的放蕩生活方面就有多么的寡廉鮮恥,這兩者是成正比的。但是,羅馬人的墮落也同樣顯示出一種英雄氣概,他們是公開的墮落,他們的墮落也顯出一種豪放氣概(笑)。他們認為追求肉體的滿足是天經(jīng)地義的,絲毫不會為此感到羞恥。我們不能說這樣是對的,但是在對比后來中世紀的基督徒的腐敗和虛偽,我們至少可以說羅馬人是坦蕩磊落的,盡管公平地說基督徒的墮落水平遠遠不及羅馬人(笑)。這是因為整個中世紀的經(jīng)濟水平很落后,他們能夠享受到的物質(zhì)條件是非常有限的,怎么墮落也比不上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把其他的地方變成自己的一個行省和殖民地的超級大國的公民墮落的時候,有那么豐厚的物質(zhì)條件。即便這樣,我們對中世紀的基督徒的痛恨卻遠遠勝過羅馬人,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基督徒的行為和他們所標榜的理想之間出現(xiàn)了巨大的反差。羅馬人崇尚的宣揚的就是縱欲,因此他們表現(xiàn)得是言行一致(大笑)。而基督徒的理想是那么的冰清玉潔、高尚典雅,實際上卻干著卑鄙齷齪的勾當。正如康德說的:在人類所有的罪惡中,最大的罪惡就是虛偽。
下面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羅馬文化。 傳說在公元前753年,臺伯河畔的七丘之山上,兩個孿生兄弟羅慕諾斯和雷慕斯草創(chuàng)了羅馬城。雖然羅馬民族是一個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沒有什么文化的草莽民族,但是在它不斷擴張領土、不斷征服其他民族的同時,就把各個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匯集過來,特別是希臘文化,之后是埃及文明甚至是小亞西亞文化,這樣,隨著領土的不斷擴大,羅馬人也變的逐漸文雅起來,也開始沿用別的民族的神話傳說來描述自己民族的歷史起源。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占領了希臘,就開始把希臘的神話、傳說包括詩歌照搬照抄過來,只是用拉丁語代替了希臘語而已。這樣,就仿照希臘編造出羅馬文明起源的故事:說是特洛伊戰(zhàn)爭以后,特洛伊城被一把火化為灰燼,三王子帶領一班人馬漂洋過海來到羅馬,建立了王國。王位傳到兄弟倆這一代,弟弟使用卑劣的手段篡取了王位。哥哥只有一個女兒,弟弟怕女兒生下兒子來奪回王位,便把她關在一個與世隔絕的高塔之內(nèi)。羅馬戰(zhàn)神瑪爾斯化成一陣風,來到塔里和這個女兒結(jié)合,生下了一對雙胞胎。一直防范有加的國王,立即命令仆人將這兩個孩子弄死。仆人依然善良(笑),給了孩子一條生路,放到河里順流而下,結(jié)果這一對孩子被一頭母狼收養(yǎng)。現(xiàn)在的羅馬廣場上都還矗立著一具青銅雕像—一頭母狼在哺育著兩個孩子——這就是羅馬人的起源。兩個吃狼奶長大的孩子成長為非常勇猛、能力超凡的青年,奪回了王位歸還給自己的外祖父。然后在當年母狼發(fā)現(xiàn)他們的地方重新建立了一個城邦叫羅馬城。這就是關于羅馬起源的傳說。雖然我們說傳說不一定都是真實,但通過傳說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的性格。我們炎黃子孫總是帶有一定的道德色彩,羅馬人是吃狼奶長大的人的后代,因此從一開始羅馬人就表現(xiàn)出一種狼的特性,非常具有進攻性,不斷地征戰(zhàn)、擴張,由最初的一個彈丸之地演變成一個強大的帝國。這有賴于兄弟倆建城之初制定的一條法規(guī):凡是逃亡到羅馬的人,從此就獲得了安寧,羅馬人決不會把他交給追捕的人。大量流亡的犯人、不法之人、逃亡的奴隸都蜂涌而至,(笑)這個城池就很快擴張強大起來。羅馬的一位歷史學家里維在他的《羅馬史》里說道:我們羅馬是起源于垃圾堆之上的。由于逃亡而來的幾乎都是男人,那么他們就面臨著一個怎樣傳宗接代的嚴峻問題。羅馬人就出了一個點子:他們以一個盛大的宴會為由,把臨近沙玎部落的男人邀請到羅馬,灌得酩酊大醉,然后派人潛入沙玎部落搶來他們的女人,強行成婚,生兒育女。由于聯(lián)姻關系使得兩個部落化干戈為玉帛(大笑),與第三個部落合并成為強大的羅馬部落。這就是構(gòu)成羅馬人最初的人種起源。 羅馬很快就發(fā)展起來,他的發(fā)展和強盛靠的就是武力,他們沒有其他的本領來發(fā)展自己。孟德斯鳩在他的《羅馬盛衰原因論》中闡述到:在羅馬,幾乎沒有任何商業(yè),也沒有工業(yè),要想發(fā)財致富,除打劫之外別無他途。此話一點不假,我們說羅馬從一個彈丸之地在短短幾百年之后就發(fā)展成為一個超級大國,靠的就是打仗、征服。在這個發(fā)展的過程當中,羅馬人確實表現(xiàn)出一種孔武有力,而且這個民族有這么一個特點,一旦要是和誰處在交戰(zhàn)狀態(tài),這個民族是不戰(zhàn)勝決不罷休。而且它報復心極強,所有的周邊民族沒有一個敢與羅馬為敵的。有兩個例子足可以說明羅馬人極強的報復心:一個是大概公元前5世紀的時候,法國人的祖先高盧人攻陷洗劫了羅馬,只剩下一個羅馬衛(wèi)城。無奈的羅馬人只好談判,答應上繳一定的贖金,高盧人撤兵。在贖金過磅秤的時候,羅馬人提出由高盧人提供的磅秤不公正,高人的領袖叫布倫努斯拔出寶劍扔在磅稱上,說了一句曠世名言,這句話到今天都是處理國際關系的一條原則。他說:戰(zhàn)敗的人活該倒霉。(笑)也就是說戰(zhàn)敗的人是沒有資格談論公正的,一切都是戰(zhàn)勝者說了算。羅馬人深深記住了這個奇恥大辱。過了3百年以后,羅馬人占領了高盧,愷撒出任高盧總督,繼續(xù)向山北高盧擴張,結(jié)果使100萬高盧人被殺,100萬人淪為奴隸。這就是高盧人為當年的囂張付出的慘痛代價。第二件事情是說:公元前3世紀,羅馬就開始向意大利以外的地區(qū)擴張,首先必須掃平地中海中的障礙——北非的迦太基人。于是羅馬人就先后掀起了三次與迦太基的戰(zhàn)爭——布匿戰(zhàn)爭,前后打了100多年。第一次雙方打了個平手,第二次,迦太基的名將漢尼拔采取了一個偷襲的策略:通過直布羅托海峽,繞過西班牙,越過阿爾卑斯山,從北方襲擊了羅馬,毫無防備的羅馬人陣營大亂,后來通過策略迫使?jié)h尼拔退兵。在羅馬人的歷史中,除了高盧人從來沒有哪個民族打到它的本土來,因此羅馬人深深記住了這個仇恨,以至于每次長老院會議的演講結(jié)束之后,資深元老老伽圖都會莊重地重復一句話:迦太基必須滅亡?。ㄐΓе@刻骨的仇恨,羅馬終于在公元前146 第三次布匿戰(zhàn)爭,滅掉了迦太基。不僅一把火燒光了城市,而且把整個城市的土地翻了一遍,撒上鹽,并且詛咒:誰在這重建城市,必遭天遣。這就是記仇的羅馬人,所以這樣一個民族,沒有哪個民族敢與它為敵的。正是憑著這樣一種韌性,羅馬在公元前統(tǒng)一了意大利以后,先后征服了迦太基、西西里島、地中海沿岸地區(qū),而后發(fā)起了三次馬其頓戰(zhàn)爭,兼并了處于分崩離析的希臘的馬其頓王國、塞琉西王朝和托勒密王朝,由奧古斯都建立了強大的羅馬帝國。到公元前1世紀,愷撒就基本完成了這樣一個擴張:羅馬的版圖西起大西洋、西班牙;北邊到了萊茵河和多瑙河,萊茵河以西,多瑙河以南的地方全部都是羅馬帝國的,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的地方都是日爾曼人生活的原始森林草場,沒什么東西可搶了,所以羅馬人也就停止了擴張的腳步;南邊的地中海已經(jīng)成為羅馬的內(nèi)湖,南邊的北非整個都成為羅馬的行省,再往南就是無邊無際的撒哈拉大沙漠,也無法再擴張;只有東邊還有余地,而實際上羅馬已經(jīng)打到了兩河流域,再往東就是一個強大的東方帝國—— 帕帝亞帝國(安息王朝),羅馬和帕帝亞帝國的戰(zhàn)爭持續(xù)了幾百年,后來都被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給消滅了(笑)。羅馬往外擴張的戰(zhàn)爭結(jié)束了,好戰(zhàn)的羅馬人開始了內(nèi)戰(zhàn),之后羅馬人就對戰(zhàn)爭不感興趣了。而他們多年的戰(zhàn)爭就掠奪到兩個戰(zhàn)利品—奴隸和土地。用奴隸耕作土地,創(chuàng)造財富,羅馬人自己是不勞動的。因此,在沒有戰(zhàn)爭可打的時候,他們就開始享受,墮落到極度奢靡的生活方式之中去。當然,西方很多哲學家都這樣說:縱欲主義、官僚主義和帝國主義這些東西,都是從東方的埃及巴比倫傳到西方去的,而西方當時都是自由主義的城邦。羅馬也曾是非常樸素的,也是靠著鐵的紀律、忠誠、勇敢而戰(zhàn)無不勝的。當它把東方變成自己的行省以后,東方的文化就反向地傳到了羅馬,東方的這種文化曾經(jīng)腐蝕了希臘時代的希臘人,現(xiàn)在又開始來腐蝕羅馬人了。這種說法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帝國的概念最早就是起源于波斯,希臘人就從來沒有建立一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的這么一個概念,它是自由主義的民族。但是,波斯人一開始就想建立一個大帝國,屢次侵犯希臘,希波戰(zhàn)爭打了三次。雖然波斯人戰(zhàn)敗,但希臘人卻嘗到了帝國主義的甜頭,到亞歷山大時代,希臘以帝國主義去打波斯,一下子就把波斯滅掉了。所以我們說雖然帝國主義是從東方傳到西方,但是西方人在運用帝國主義方面卻比東方人更加得心應手(笑);同樣,官僚主義也是如此,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希臘的城邦是沒有官僚的,它是直接選舉的民主制度,每個具有公民權(quán)的人都具有選舉和被選舉的權(quán)利,它沒有固定的官僚。而在東方它都一個官僚階層世代為官,西方則沒有;縱欲主義也同樣是從東方傳到西方的。我們知道,巴比倫素來就是以腐敗而聞名于世的,他們的縱欲主義傳到希臘,影響了希臘人,最后影響了羅馬人。前面我們已經(jīng)提到,到了帝國時期,羅馬的擴張已經(jīng)達到極限,羅馬人無法再打仗了,于是就開始享受奢靡、荒淫的生活。羅馬具有公民權(quán)的人就不再愿意當兵了,于是無產(chǎn)者開始當兵,成為職業(yè)軍隊。再到后來連無產(chǎn)者也不愿出征的時候,南蠻人也就是日爾曼人開始作為雇傭軍來到羅馬為羅馬的軍隊效力、戍邊,為日后消滅羅馬帝國埋下了伏筆。羅馬的最后一個英雄奧古斯都,盡管人們都無比景仰他,而且他是羅馬帝國的創(chuàng)建者,但他一直不愿稱帝,始終把自己作為羅馬的第一公民。他去世以后,梯比流烏斯稱帝,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代,也就同時進入了一個腐敗墮落的時代。羅馬的公民在羅馬帝國的權(quán)利和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廣大的領土,眾多行省源源不斷的供奉,為羅馬人的奢靡生活提供了豐厚的物質(zhì)基礎。同性戀、斗獸、角逐等等都是當時時尚的生活方式。羅馬人在戰(zhàn)場上勇猛無比,但是從來都很輕視文學、藝術(shù)、詩歌這些東西。羅馬人最初向希臘擴張的時候,瞧不起希臘人,因為處于那個時代的希臘人已經(jīng)被東方的縱欲主義腐蝕得完全喪失了斗志,輕而易舉地被羅馬人摧毀了。反過來,希臘人也瞧不起羅馬人,因為希臘人非常文雅,他們“滿嘴的璣珠秒語,口袋里裝著揮霍不盡的金錢,回廊里面放滿了精美的藝術(shù)品,而腦袋里卻充滿了虛無主義,終日墮入富人的痛苦之中”。他們富裕、百無聊賴、沒有信仰,可這絲毫也不影響他們對羅馬人的蔑視,因為他們覺得羅馬人太野蠻。在他們眼里,羅馬人不過是一群頗為兇悍的鄉(xiāng)巴佬(大笑)。還有一點,羅馬人不愿意結(jié)婚,不愿意承擔責任,這就使得國王不得不制定法律強行規(guī)定公民必須結(jié)婚。羅馬的腐敗表現(xiàn)的最為充分的是羅馬的公共浴場,人們成天價泡在浴場里,以至于國王不得不限制浴場開放的時間。公元64年出了一位皇帝叫尼祿,他殘暴無比,殺人無度。在當時,羅馬人的一種重要的休閑方式就是看獅子和人斗、人和人斗,他們從來不會像希臘人一樣看悲劇、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大笑)他們更喜歡血性而殘暴的東西。所以直到公元前1世紀,羅馬沒有產(chǎn)生過一個哲學家、一個詩人。那他們的詩人哲學家又是從哪來的?黑格爾說:在羅馬占領希臘以后,在希臘的附近有一個地方叫提諾,那兒有一個很大的奴俾市場,每天都有一萬名左右的希臘的奴隸被販賣到羅馬。這些奴隸到羅馬干嘛呢?就成為羅馬的詩人、哲學家和家庭教師了(大笑)。希臘的《伊利亞特》就是由一位家庭奴隸翻譯成拉丁文介紹給羅馬的,也就是說,羅馬的早期的文學和藝術(shù)是由希臘人創(chuàng)立的。到了公元前1世紀以后,羅馬人才漸漸模仿希臘人學得文雅起來。不過,他們始終是在機械地模仿希臘人,在希臘很美的東西,到了羅馬人那里就變得冷冰冰、理智而功利起來。希臘的神話本來是充滿了自由而狂想的色彩,但是到了羅馬人那里卻變成了冷漠的理智的產(chǎn)物。羅馬人是功利的,因此它不擅文學、不擅藝術(shù)和哲學,但羅馬卻發(fā)展了一樣東西,就是法律。羅馬法律完善,因為法律是處理人與人之間財產(chǎn)關系、現(xiàn)實關系的,因此羅馬法很早就變得非常完善。我們知道現(xiàn)在西方的兩套法律體系中的大陸法,就是來源于羅馬的法律。 另外羅馬的建筑水平也很高, 但羅馬的建筑實用重于美感,后面我們要介紹,羅馬式教堂和基督教的哥特式教堂風格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到了公元 1 世紀以后,羅馬人也變得文雅了,希臘的神就被搬到羅馬,只是換了一個羅馬人的名字而已。比如:希臘的宙斯,羅馬叫做朱比特,希臘的阿芙洛狄忒,羅馬叫維納斯,希臘的雅典娜,羅馬叫尼涅瓦等等,但實際上它的內(nèi)容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那種自由而狂想的色彩消失無蹤了。黑格爾說:羅馬人說起自己的神的時候,就像戲子念戲文一般毫無任何熱情。我們接著說尼祿,他可以說是羅馬人當中的絕無僅有的有著一點希臘文采的人(笑),但是他又極其殘暴。大家知道,從公元1 世紀開始,同性戀在羅馬開始風行,可以說已經(jīng)演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了。而尼祿就是一個同性戀者,他閹割了幾個奴隸,公開和他們舉行了婚禮,并帶領他們作為皇后招搖過市;他殺人無度,卻還嫌不夠,他有一句名言:我恨不得全羅馬人就一個腦袋,我一刀就可以把他割下來;他甚至披上獅子皮,模仿困獸將捆綁在柱子上的死刑犯活活咬死。就這么一位血腥的皇帝,卻非常喜歡文學藝術(shù)和希臘悲劇。他經(jīng)常不顧皇帝的身份,充當戲子上臺演戲。這簡直讓羅馬人無法忍受,一個皇帝,他的殺人無度,他的殘暴,他的荒淫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羅馬人決不能忍受自己的皇帝不顧皇帝的尊嚴上臺演戲。尤有甚者,尼祿還強迫他的皇宮貴族、王宮大臣們經(jīng)年累月地坐在戲院里看他演戲(笑),誰要是不順從,就會遭到嚴厲的懲罰。有一次,百無聊賴的尼祿,抱怨自己住的不像是人住的地方,于是就派人去放火把羅馬燒掉。一把火燒掉了羅馬14個街區(qū)的10個,在皇宮的頂上,看著滿城熊熊烈火,尼祿高興極了,高唱起希臘悲劇《特洛伊卡》的戲詞。結(jié)果當羅馬人發(fā)誓要追查縱火的元兇時,尼祿為了推卸責任,說是基督教徒干的。這就拉開了羅馬人迫害基督教徒的序幕。憤怒的羅馬人將所有的基督徒抓起來,酷刑處死。據(jù)羅馬歷史學家塔西托的記錄,尼祿最最最荒唐的事情是:一天他帶著一群劍奴點著火把到一家商店搶劫,店主不明他的身份,抓住他一頓痛毆,哎,他覺得特別有意思,于是就每天去搶劫(大笑)。更為荒唐的是,這居然成為一種時髦,羅馬貴族紛紛效仿,當時的羅馬就像被敵人占領了的夜晚那么恐怖。總而言之,你就是把你的想象力發(fā)揮到極至,羅馬人的墮落程度仍然會出乎你的想象(笑)。羅馬人的縱欲主義、物質(zhì)主義已經(jīng)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羅馬由當初那樣一個非常強大的帝國,變成了一盤散沙,不堪一擊。就好像是一棵大樹,外表還枝繁葉茂,里面卻整個被掏空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來自北方的那些野蠻同時又能攻善戰(zhàn)、紀律嚴明的日爾曼人像摧枯拉朽一般,一下子摧毀了羅馬。從公元4世紀以后,一批一批的日爾曼人相繼入侵羅馬帝國,當時的羅馬已經(jīng)分裂成東西兩個帝國,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被日耳曼人給摧毀了,東羅馬拜贊廷帝國的首都已經(jīng)移到君士坦丁堡,算是茍延殘喘暫時保存下來了,后來在公元1453年被土爾其給滅掉了。至此,羅馬帝國就完全毀滅了。然后我們再轉(zhuǎn)過來,談談基督教文化。
我們前面提到過,基督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遠比希臘、羅馬的影響重要得多。那么,基督教呢它最初是起源于東方,脫胎于猶太教。猶太民族是一個苦難深重的民族,從公元前14世紀來到迦南這個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不久后,迦南遭遇天災,猶太人逃荒到了埃及。在埃及的法老時代,猶太人遭到殘酷的奴役。200年以后,一個叫摩西的帶領猶太人逃出了埃及,這就是著名的《出埃及記》?;氐阶约旱募覉@后不久,又先后被腓尼斯人、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和后來的羅馬帝國先后占領。所以長期處于一個失國的狀態(tài)下,遭受了太多的苦難。他們在幾千年的時間里沒有自己的國家,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正是因為這樣,猶太人就產(chǎn)生了一種非常強烈的苦難意識,由于無法使自己從痛苦中解脫,這種苦難意識就轉(zhuǎn)化成為一種原罪意識。他們把自己民族苦難的原因,歸結(jié)于自己的民族不虔誠、不潔靜。于是,在公元前9世紀左右,猶太人中間就出現(xiàn)了猶太教。公元前4世紀的時候,猶太教里就出現(xiàn)了一些先知,他們預言:上帝會派彌塞亞來拯救猶太人。彌塞亞是希伯來語“涂油膏的人”,猶太人擁立國王,都會在他頭上涂油膏,表示遵從。實際上,彌塞亞就是一個救世主,一個復國者。直到公元前1世紀,關于彌塞亞的傳說流傳了近400年,但是猶太人苦苦期盼的彌塞亞還沒有出現(xiàn)。在這個期間,猶太教也分裂成很多分支。在公元1世紀的時候,在加利利地區(qū)的一個小分支出現(xiàn)了一個叫耶酥的人,受到這個地區(qū)的人的崇拜,他們認為他就是期盼中的彌塞亞,他就是復國救主。另外一個比較有權(quán)勢的分支叫法利塞人,是猶太人當中的文士,他們拒不承認耶酥就是彌塞亞,說他是搖唇鼓舌的騙子。因為預言中說,他的到來會給我們一個新的國,把我們帶去到那“流者奶和蜜的國度?!倍值牡絹?,沒有改變我們的任何狀況,因而他是騙子。當時,以色列已經(jīng)是屬于羅馬的一個行省,于是他們就向羅馬派駐以色列的總督比拉多告發(fā)了耶酥,說耶酥是鼓動猶太人造反的一個危險分子,爾后,耶酥又被他的第十三個門徒尤大指認出來,被比拉多釘在十字架上處死。據(jù)說在他死后的第三天,耶酥顯靈,告訴他的十二個門徒:你們要把我的福音帶到外幫人當中去,不要再在猶太人中間傳播,猶太人已經(jīng)不可救藥了。他的兩個門徒——彼得和保羅在公元1世紀的上半葉,秉承據(jù)說是復活的耶酥的意愿,把他的福音傳到了羅馬帝國的版圖范圍內(nèi)。這樣,基督教就開始向外幫傳播。在傳播的過程中,又打破了原來猶太教的狹隘的民族主義的很多界限,所以,基督后來有句名言說:“我的國不在這個世界” 也就是說,基督教已經(jīng)逐漸擺脫了猶太教的色彩,并且有兩點至關重要的改變:一個是基督不再只是猶太人的救主,而是全人類的救世主,基督耶酥為全世界人擔負起十字架,而不是為猶太人。這樣,基督教就由一種狹隘的民族宗教演變成為一種普世宗教。正是由于這種改變,基督教的傳播中心就從以色列轉(zhuǎn)移到了以羅馬為中心的西方世界,進行廣泛傳播。這樣,后來的基督教徒就逐漸對猶太人產(chǎn)生了一種仇恨,認為不是法利塞人迫害基督,而是整個猶太人迫害了基督。因此,在西方社會從公元2世紀開始到二戰(zhàn)期間的“排猶運動”,“反閃米特主義”,構(gòu)成了西方文化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內(nèi)容。在希特勒慘無人道地迫害猶太人的時候,英美等西方大國對此是采取睜一只眼閉一直眼的政策。后來,英國和美國為了在解放了的阿拉伯世界打入一個楔子,才開始支持以色列。第二個改變就是基督教由一種此岸宗教變成一種彼岸宗教,唯靈宗教,這是基督教的典型的精神實質(zhì)。我們講希臘文化是感性文化,它注重的肉體、感官的東西。而猶太人注重的是律法,由于他們把長期遭遇不幸歸結(jié)于自身的不潔凈、不虔誠,因此制定了很多清規(guī)戒律,限制和規(guī)定人們的行為、生活方式,以達到潔凈自身的目的?!缎录s全書》里,基督常常和法利塞知識分子之間進行爭論,討論怎樣打破戒律?;秸f:律法是應該遵守,但是重要的不是律法,而是人們心中的道德和信仰。當基督教變成外幫人的宗教以后呢,基督教就逐漸開始走向唯靈主義。猶太教說到底還是希望社會解放的,一般說,猶太教與其說它是彼岸的天國的福音的話還不如說它是期盼現(xiàn)實世界解放的福音。猶太人相信,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上帝的使者彌塞亞就會來臨,帶領我們到“流著奶和蜜”的幸福天國去,天國就在人間。但是基督在被釘在十字架時侯說了一句名言:我的國,不在這個世界。所以你們不要指望我能夠象彌塞亞一樣給你們帶來現(xiàn)世的幸福,天國不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天國就在你的心中。因此,在基督教后來發(fā)展成為一種有勢力的宗教以后,它就把這種觀點發(fā)展為一種絕對的唯靈主義:人生在世,是不可能到達天國的,唯有肉體死去以后,靈魂脫離肉體才能到達天國。靈魂被看成是至高無上的,肉體只是一堆垃圾。我們說,正是這種絕對的唯靈主義,在基督教里面久而久之就導致了嚴重的靈肉二元對立。大家也許還記得我昨天在講希臘文化的時候,特別強調(diào)它的和諧之美,最主要就是表現(xiàn)在一系列的矛盾,包括靈與肉、現(xiàn)實與理想、現(xiàn)世與彼岸等等矛盾只是表現(xiàn)為差異,而沒有表現(xiàn)為對立,他們和諧地統(tǒng)一在一起,所以它很美。但是到羅馬文化,我們發(fā)現(xiàn),它片面地發(fā)展了肉欲方面,把精神完全棄之不顧,到后期就墮落成為一種絕對的縱欲主義。但是,作為一種歷史性的報復,基督教卻恰恰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片面的唯靈主義。德國詩人海涅這樣形容羅馬到基督教的轉(zhuǎn)化過程:吃了一頓特里馬利奇翁的盛宴以后,是需要一次基督教的饑餓療法的,這羅馬的肉身已經(jīng)變得如此肆無忌憚,看來需要基督教的禁絕來使他就范。那么,對羅馬這個衰朽的、老邁的軀體來說是一付猛劑的東西,對于血氣方剛的日爾曼人來說,卻無疑于有利身心健康的良藥。所以,基督教很適合日爾曼人的胃口。我們說,日爾曼人侵入羅馬帝國以后,就一直一直入侵羅馬帝國,畫地為牢先后建立了許多蠻族部落。西哥特人占領了西班牙,汪達爾人占領了北非、埃及,盎格魯撒格遜人占領了英格蘭,法蘭克人占領了高盧,這些人就形成很多日爾曼部落,就成為現(xiàn)在歐洲民族的祖先。歐洲的人種,從文化、人種、民族結(jié)構(gòu)上面來看,主要分為三支。一支是東南歐的希臘人,第二支是南邊的羅馬的拉丁人,第三支就是北方的日爾曼人。希臘人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是游離于西方歷史的,在西羅馬帝國被日爾曼占領以后,那么東羅馬帝國就退出了西方。然后由于基督教內(nèi)部的分裂,西邊的叫天主教,東邊的就叫做東正教,兩者之間幾乎沒有任何來往,直到公元1453年,土耳其王國摧毀了拜贊廷帝國,大批的希臘、羅馬人流回西方,于是推動了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西方的近代開始來臨,中世紀宣告結(jié)束。
由于基督教宣揚禁欲主義和唯靈主義,再加上蠻族的大入侵,導致了整個社會經(jīng)濟的凋敝、傳染病流行,于是,在歐洲一下子又陷入了三百年的黑暗時代,西方璀璨的文明一下子又化為烏有,一切仿佛又回到了蠻荒時代。經(jīng)過三百年的陣痛之后,從公元800年開始,才開始出現(xiàn)一個西歐的封建社會,人類文明才開始逐漸恢復元氣,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人類古典文明才大放異彩。
有一句話說:上帝和愷撒是對立的。上帝自然是代表教會,而愷撒是代表世俗的皇權(quán)。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這樣的對立,為什么呢?因為中國的宗教從來就不可能形成能夠與皇帝相抗衡的現(xiàn)實力量,宗教向來都是仰承帝王將相的鼻息的。而西方則不同,在中世紀,宗教逐漸發(fā)展成為比愷撒更為強大的力量。這種對抗、爭斗的狀況導致西方世界在整個中世紀,經(jīng)濟、政治發(fā)展極為緩慢。但另一方面,它又提倡精神世界的平等:在封建的中世紀,無論你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奴隸,盡管在現(xiàn)實的世界地位等級不同,但是在上帝面前,在精神層面人人平等?,F(xiàn)實世界只是人生的一個預修學堂,只是生命很短暫的一個過程,真正的生命是在人死以后,靈魂去的那個世界,要么下地獄,要么上天堂。那么,西方人歷來就有一個“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觀點。這種觀念發(fā)展到后來,就表現(xiàn)為在法律面前、在正義面前、在一系列高貴的精神價值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說,在西方的基督教里面,就培養(yǎng)了一種把抽象的原則看得比現(xiàn)實的組織、現(xiàn)實的秩序更加神圣、更加高貴的一種意識。而這種看重彼岸而不注重現(xiàn)世的唯靈主義發(fā)展到極端的時候,也是駭人聽聞的。當然,我們說在早期的基督教為了抵御羅馬人,基督徒的道德品質(zhì)是極其高尚的。那個時候基督教還不是一種官方宗教,信奉基督教的人是
而它正是靠著高尚的道德水準戰(zhàn)勝了羅馬人的屠刀,而贏得了羅馬人的信奉的。在尼祿時代到公元313年基督教被宣布為合法宗教的250年間,基督徒前后遭受了十次大迫害。其迫害的程度是極其殘酷的,信徒被釘在十字架上,家人被迫淪為奴隸。所以當時,基督徒往往以殉道而感到光榮。當時北非的基督徒見面的致敬語為:祝你成為一名殉道者。因為只有殉道才能使靈魂最為快捷地到達天堂。到了公元313年,羅馬帝國突然宣布基督教為合法宗教,勢利的羅馬人眼見皇帝都支持基督教,于是羅馬有身份的人就紛紛擠進基督教,于是,基督教就成為一個泥沙俱下、魚目混珠的宗教。這個時候,基督教里一批嚴肅的基督徒就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當基督教不再需要殉道者的時候,做一名真正的基督徒意味著什么?于是他們提出:向自己的肉體的誘惑挑戰(zhàn)也是一種殉道者的標志。于是,這樣一種精神就導致公元4世紀以后,大規(guī)模地出現(xiàn)了修道運動?;浇痰男薜肋\動同樣是駭人聽聞的,它的禁欲主義所達到的程度也是登峰造極的。比如說修道運動的開創(chuàng)者北非的安東尼,據(jù)說他到荒郊野外修煉了十幾年,終日以野草為生,身披獸皮,在痛苦、流淚和呻吟中度過了十幾年,深深地懺悔自己的罪過。他復出以后,就帶領很多人開始修道,然后開始制定集體修道制度,出現(xiàn)了修道院。西方著名的修道院叫本篤,本篤是西方著名本篤修道院的創(chuàng)始人,是意大利的貴族,早年生活荒淫無度,后來皈依了基督教,變賣了所有家產(chǎn),來到一個荒原開始修道。也是終日以淚洗面,過著懺悔而痛苦的生活。有一天,他在修道的時候,突然想起曾經(jīng)熱戀過的姑娘,無法自持,乃至于幾乎要放棄繼續(xù)修道的決心,這時候,上帝的聲音在耳邊鳴響,他為自己的念頭感到羞愧。為了懲罰自己,他脫下獸皮,在一片荊棘叢中來回翻滾,弄得體無完膚,他就這樣借助肉體的痛苦來治愈靈魂的創(chuàng)傷。所以基督教徒的唯靈主義,是要從心靈深處進行革命的。基督耶酥在圣經(jīng)里說:看到一位婦女如果動了邪念,那這個人就已經(jīng)犯了奸淫罪,看到別人的財產(chǎn)動了貪念的話,那么這個人就已經(jīng)犯了盜竊罪。所以像這樣的圣徒我們?nèi)碎g沒有幾個,所以我們說像這樣一些發(fā)起修道運動的人都是圣徒。所以早期的基督教徒的道德水準確實非常高,不然它也不可能戰(zhàn)勝羅馬的屠刀而得以廣泛傳播。到了公元5世紀中葉,日爾曼人幾乎全部皈依了基督教。所以我們說日爾曼人有一種原罪意識,站在輝煌、璀璨的羅馬文化的廢墟之上,日爾曼人一定感到由衷的悔恨,所以才會被基督教所感召,義無返顧地皈依了基督教。到公元8世紀左右,基督教已經(jīng)成為一種占據(jù)絕對統(tǒng)治地位的宗教,甚至到了13世紀,基督教已經(jīng)高高地凌駕于世俗皇權(quán)之上了。當時跟基督教對抗的是一個叫“神圣羅馬帝國”的國家,雖然按伏爾泰所說:它既不神圣,亦非羅馬,更稱不上什么帝國。但就是這么一個國家就構(gòu)成了中世紀的羅馬教會的主要對手。教俗之爭呀是貫穿于整個中世紀最主要的斗爭。公元11世紀的時候,羅馬教皇的鐵碗人物戈里高里七世和當時的神圣羅馬皇帝亨利四世之間就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最后是以羅馬教皇勝利而告終。亨利四世在冰天雪地里來到卡羅斯阿城堡,向教皇負荊請罪,站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饒恕他。當時盡管皇權(quán)掌握著世俗人們的生殺大權(quán),但是教皇手中卻掌握著一個更為重要的權(quán)利,那就是一個人的靈魂能否進天堂的權(quán)利。(笑)當時,對一個人的最大的懲罰不是剝奪他的生命,而是對他實施“絕罰”,就是把他破除教門,得不到基督教的保護,靈魂永遠進不了天堂。由于教會的權(quán)利如此之大,所以羅馬教會的權(quán)力逐漸達到了頂峰,而神圣羅馬帝國卻逐漸衰落,因此,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和羅馬教會相抗衡。到了中世紀的中期,羅馬教皇的權(quán)力急劇膨脹,財富也大量占有,修道院占有很多土地,教會成為最大的財主,也就是說,修道士們已經(jīng)極大地違背了他們當初的誓愿。我們知道,在中世紀所有的歐洲人都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教徒分為兩種,專職的神職人員比如教士,一般的信徒叫平信徒。專職的神職人員是那個時候最尊貴的職業(yè),他們必須發(fā)三大信誓:貧窮、貞潔和順從,終生侍奉上帝,才能成為一個神職人員。圣經(jīng)里有一段經(jīng)典的描寫:一個富人問耶酥,我怎樣才能進天堂。耶酥回答,你要變賣所有財產(chǎn),分發(fā)給窮人。這個人面有難色地離開了。耶酥說,富人要進天堂,真是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難哪!但是,隨著基督教權(quán)力的極度膨脹,絕對的權(quán)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啊。在畫地為牢的封建王朝多如牛毛的中世紀,只有信仰是統(tǒng)一的,凌駕于分崩離析的世俗社會之上的,就是羅馬教會以及它的像蛛網(wǎng)一樣遍布歐洲世界的各種教會組織。因此到了12、13世紀,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三大信誓在基督教會里面已經(jīng)全部變成了一種諷嘲:貧窮——我們說修道院已經(jīng)成為最大的財主;貞潔——那就更滑稽了,中世紀所有污穢的事情莫不出于教會,乃至于14世紀的人文主義大師彼德拉格憤怒地稱羅馬教會為“全世界的臭水溝”。羅馬修道院已經(jīng)成為藏污納垢的地方、淫亂之窩。當時很多紅衣主教甚至教皇都有私生子,而且往往是私生子生的最多的人,最有希望成為修道院長。所以,中世紀的基督徒已經(jīng)大大地違背了貞潔的誓言。至于順從——早期的教徒是順從的,到后來,教會已經(jīng)高高凌駕于世人頭上,成為社會的絕對的主人,而原本基督徒是很謙卑地稱自己為仆人的。因此,順從也談不上了。這樣的話,我們說基督教就發(fā)生了嚴重的分裂,也就是基督教文化最最核心的地方:基督教的二元對立,自我分裂。那么在對比希臘的和諧之美、羅馬人的力之美和縱欲主義,都給了我們很深刻的印象,同樣,基督教的最后導致的自我撕扯的痛苦同樣震撼我們的心靈。基督徒的理想是玉潔冰清、崇高典雅的,要求神職人應該斷絕一切凡塵的欲念,方能夠做一名帶領平信徒進入天堂的領頭羊,教會則是引領人們進入天堂的階梯,而且基督教是宣揚唯靈主義,就是靈魂絲毫不能被肉體的欲望所誘惑,而誘惑就像魔鬼一樣誘惑我們的靈魂,就像空氣中的塵埃一樣無時無刻不在我們左右。中世紀有一門學問叫做“魔鬼學”就是專門研究魔鬼的,說人時時刻刻都處在魔鬼的誘惑和包圍之中,人只要有哪怕一點缺口,魔鬼就會趁虛而入。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基督徒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應該時時謹慎、謙卑以抵御魔鬼的誘惑。我曾在一本書里寫到:人生就是一個過程,是從獸變成神的過程;是一個戰(zhàn)場,是獸性和神性鏖戰(zhàn)的戰(zhàn)場。這兩種力量同時存在于我們身上,神的力量把我們往上拔,而獸性則把我們向下拽。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有一句名言:人的兩只耳朵,一只聽到上帝的聲音,一只聽到魔鬼的聲音。人類由于剛剛惜別動物不久,因而很容易受到肉體的誘惑,卻很難受到精神的指引。一般來說,墮落乃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要向高尚的境界升華,是很痛苦的,需要很強的毅力和精神的磨練。所以在中世紀,做一個羅馬人是很容易的,成天紙醉金迷、聲色犬馬,一味地墮落。也許夜半時分,酒醒之后也會有一絲的惆悵,會受到靈魂的拷問,但是,當太陽出來的時候,他盡可以又接著墮落(笑)。而基督徒就不同了,人本身那么容易墮落,而基督教卻又給人提出那么高的理想,拒絕一切美好東西的誘惑,美麗的婦女、光華之色、美妙的鳥鳴都被看作是魔鬼的化身而受到抵制。奧古斯都在《懺悔錄》里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我皈依基督教以后,什么都可以抵御。肉欲、食欲我都可以抵制,但是我有一樣東西無法克制,那就是對光華之色的喜愛。但是我發(fā)現(xiàn),光華之色也是魔鬼的誘惑。后來,我通過艱苦的努力,終于可以抵制它了。這么苛刻得近乎可笑的要求,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所以,要求所有的基督教神職人員都象本篤和奧古斯都那樣圣潔高尚,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中世紀人們認為,只有這樣你的靈魂才能最快地進入天堂。因此,基督徒們都不能象羅馬人那樣公開墮落,只能偷偷摸摸地干些邪惡的勾當。那么這樣就導致了基督社會里最最惡心最最讓人憎惡的東西,那就是普遍的虛偽。一方面你道貌岸然,另一方面你的行為又極其卑污齷齪。所以中世紀的基督徒處在這種雙重的撕扯之中,是極其痛苦的?;浇痰暮芏嘞笳靼。挥煞终f地把人的靈魂往上拔,舉一個建筑上的例子吧。我們來看羅馬人的建筑和基督教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興盛于公元10世紀,哥特人是日爾曼人的一支,“哥特式”原意是“野蠻的”意思,后來發(fā)展成為一種主流的宗教建筑形式。比如巴黎圣母院、圣彼得大教堂等等都是哥特式建筑。而之前的建筑是羅馬式建筑,是從羅馬流傳過來的,典型反映羅馬文化特點:四平八穩(wěn)、莊重實用,沒有那些精雕細鑿的痕跡。而哥特式建筑就開始向高處發(fā)展了,它是高而尖的屋頂,給人一種往上拔的感覺。當你走進巴黎圣母院,抬頭看那極高極高的屋頂,你的感覺就像一只小螞蟻一樣,陽光透過花花綠綠的玻璃天窗照射下來,就像耶酥受難之后的血跡。這個時候,圣樂響起,唱詩班唱起非常寧靜神圣的歌曲的時候,你看著天花板上陽光一下透進來,你感到的就是基督耶酥受難的血滴下來了,然后看你面前那個十字架上受難的耶酥,從他那個胸口流出的一滴鮮血中間,你馬上就能夠感到一種震撼。那個時候,你就會感到你的靈魂被那些光線不由分說地從你的肉體里面拔出來,升上天國,而你的肉體就像一襲長袍一樣,喬軟無力。這個時候你才感受到基督教魅力,用海涅的話來說:基督教最可怕的魅力在于痛苦的極樂之中。這種痛苦的極樂只有我們把希臘的偶像和基督教的偶像兩廂比較,才能感受得到。希臘的眾神給我們的感覺是震撼我們的眼睛和感官,是一種情感上的震蕩,不用思考就會感受到,任何一個健全而具備審美能力的人,都能夠感受到。但是,如果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你面對基督教的偶像——十字架上的受難的耶酥,一個為全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所犯下的原罪擔負起沉重的十字架的人,給我們指出了靈魂再生之所的這樣一個人,看到他的屈辱、痛苦和傷害,我們感到的不是一種美而是一種精神上的震撼。接著,你就會感到從十字架頂上一種救贖的精神冉冉升起,我們看到靈魂再生的希望,就好像看到麥地里的第一粒金黃的“出穗之果”,一切仿佛都有了希望。這就是一種痛苦背后的精神的極樂。所以基督教的美感是一種血淋淋的被撕裂了的東西,這種苦難的美感會給你一種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一個基督徒,無論他再罪孽深重,他到一次教堂,他的靈魂就會受到一次洗禮。當然,中世紀的基督徒走出教堂還是繼續(xù)作惡,但他走進教堂那一刻還是很虔誠的(笑)。所以,我們對中世紀的基督徒還是應該抱著一種同情的理解的態(tài)度。不能否認,基督教確實具有極強的魅力,這就是為什么它在中世紀有那么大的影響力的根本原因,而也是因為它太崇高,導致基督徒的人性嚴重扭曲。同學們都看過《巴黎圣母院》吧?這種基督教的扭曲在這部作品里被描寫的淋漓盡致
弗羅洛神甫有學問、心地善良,在早年去山區(qū)布道的時候揀到一個棄嬰,撫養(yǎng)他長大成人,成為巴黎圣母院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始終教誨他要從善,聽從上帝的教導。如果他一生都沒有遇見過愛斯梅拉達,我們可以說他是純潔而高尚的教士。但是,不幸的是他無意間看到了愛斯梅拉達,盡管他身著黑袍,滿面陰沉,但他畢竟是一個人,也有著正常的人的情欲。當他的愛情被無情拒絕的時候,他惱羞成怒,誣告愛斯梅拉達為女巫,愛斯梅拉達被送上法庭并被判處死刑。弗羅洛利用他的副主教的身份,來到死刑牢房里看望等待行刑的愛斯梅拉達。最為精彩的是他的這段話:“在碰到你以前,我的肉體不是沒有受到過感動,也有很多次,當一些美麗的異性從我眼前走過的時候,我的熱血也會沸騰,我的身體也會痙攣。但是,只要我一回到我的齋戒室,嚴格的齋戒制度和修道,又會使我馬上回到冰冷的信仰和禁欲之中。但是,如果人沒有能夠抵御魔鬼的誘惑,錯誤只在于上帝沒有給與人足夠的毅力。于是,那一天我碰見了你,就注定了我們的悲劇。那天,當我正在修道的時候,一陣悅耳的歌聲從敞開的窗戶傳來,我禁不住起身打探,就看見了美麗的你,我一下子就愛上了你。我想你一定是一個女巫,不然哪會有如此的魔力。我效仿前人用驅(qū)魔符驅(qū)魔,我告訴自己:如果我再看見你,我一眼就能從你那美麗的眼睛里看見魔鬼的猙獰??上М斘业诙慰匆娔愕臅r候,我就想見你一千次(笑)。所以我就躲在一切陰暗的角落,象一個幽靈一樣等待你的出現(xiàn),這不是我的錯?!彼詈髱缀跏怯靡环N呻吟的聲音說:“你的歌唱得那樣美,難道是我的錯嗎?你的舞跳的那樣好,難道是我的錯嗎?你長得那樣美,這難道是我的錯嗎?!畢竟,一個男人愛上了一個女人,這不是他的錯?。 ?看到這里的時候,我更多的是覺得他可憐,而不是可憎。他被那個制度所扭曲,他不能愛,他只能像一個鼴鼠一樣偷偷摸摸地愛。正是基督教的極其崇高的理想和對人性的壓制,才導致了一系列中世紀的悲劇。中世紀基督教為什么要迫害女巫?我在一本書中提到:當那些身穿黑袍,發(fā)誓要堅守基督教義的神甫們,將女巫們投進熊熊燃燒的烈火中的時候,他們感到的是一種肉體上的快感。實際上他們燒的不是女巫,燒的是他們自己心中想要閹割而未曾閹割干凈的人性和欲望,他們感到的是一種扭曲的快感。所以,我們說這樣一種扭曲的、變態(tài)的、異化的文化,走到15、16世紀就再也不能發(fā)展下去了?;浇瘫仨毭媾R著改革,這種改革有兩種途徑,要么就是公開地直接地宣稱:我們是人,人所具有的東西我都具有,沒有必要限制人的欲望,人的欲望并不見得就和宗教相沖突。這種改革思想的代表者就是南部歐洲的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而這樣的改革運動就叫做文藝復興運動。相反的跟這個運動殊途同歸的就是北部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我們剛才說過,在15、16世紀,南部歐洲富庶發(fā)達文明,教皇都是南部歐洲人;北部歐洲貧窮、愚昧落后,乃是保證純正信仰的沃土。一方面,他們對南部歐洲的這些文雅的披著宗教圣袍,卻干著見不得人的勾當?shù)慕淌總兩類和唇^,另一方面,他們對全新的人文主義也不感興趣。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文主義就有點像羅馬的縱欲主義,在道德方面是很墮落的。因為在當時,沖破一種虛假的道德體系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徹底不講道德,只是它的初衷是想把基督教變得更具有人情味而已。而北方的基督徒不搞文藝復興,不搞人文主義,因為對于日爾曼人來講,他們沒有什么古典的東西可以復興的,他們搞的是宗教改革運動。如果是文藝復興是一場陽春白雪的運動,那么宗教改革運動就是一場地地道道的充滿了鄉(xiāng)巴佬氣息的下里巴人的運動。在老百姓當中,迅速蔓延開來。整個北歐世界通過宗教改革運動倒向了新教,傳統(tǒng)的天主教的半壁江山發(fā)生了宗教改革,改變?yōu)樾陆?。今天,我們發(fā)現(xiàn)所有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是從北歐的新教國家當中產(chǎn)生的。英國、荷蘭、德國、斯堪蒂納維亞半島上的國家等等。法蘭西例外,它地處南北之間,因此在文化上也是南北匯粹。法國人也就具有典型的雙重性格,一方面他具有意大利人的奸狡、滑頭,既有那種文明惡棍的特點,同時又有動輒訴之武力的蠻橫脾氣。所以,它成為一個后來居上、后發(fā)制人的強國。而那些南部歐洲的死抱著天主教體系的、最文明、最繁榮富庶的國家,卻在后來的資本主義競爭中全部淪為二流角色。雖然北部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和北部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是相互矛盾的運動,但是他們是殊途同歸的,目標都是把矛頭指向腐敗、墮落、虛偽的羅馬教會,指向中世紀那種陳腐而虛假的文化。所以,它們共同構(gòu)成了西方近代文化的起源。特別是宗教改革運動,它成為西方近代文化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其作用和影響遠遠勝過文藝復興運動。從此,西方世界走出了中世紀的濃濃的陰影之中,開始了一個新的文化。
但是,我們說,在剛開始改革的時候,形式并不容樂觀。在1500年,在被歷史學家湯恩比稱為人類歷史的分水嶺的這個時候,世界三分:一塊是東方中國的儒家文明大明朝,它的經(jīng)濟非常發(fā)達,文化水平特別高;一個是處于西方的封建、貧窮、落后、虛偽的基督教文化;處在這兩者之間的是伊斯蘭文明,它的軍事力量非常強大。二十世紀的歷史學家斯塔佛里亞羅斯在他的《全球通史》的開始,非常詼諧地說:如果1500年,要是在火星上有一個觀察者的話,他一定會相信,未來世界如果不是屬于窮兵黷武的伊斯蘭世界,就一定是屬于經(jīng)濟繁盛、文化發(fā)達的大明朝,他怎么也不可能想象未來世界會屬于歐洲。那個時候,一個歐洲人,假如他知道東方的大明朝,知道伊斯蘭世界,那么他一定會為自己不幸生活在歐洲而感到萬分的沮喪(笑)??吹竭@段話,我不禁聯(lián)想到我們今天的中國年輕學生,他們也許有著同樣的沮喪心情吧。所以,我們必須有一個長遠的觀察意識,看看歷史文化是怎樣演變的,我們才會知道:其實歷史的潮流是幾百年河東,幾百年河西,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享受處在歷史風口浪尖上的榮耀,固然是榮幸的。但是,在歷史從低潮走向高潮的過程中間付出艱辛的努力,同樣是幸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