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帶板的收藏與鑒定服飾以金玉,起源久遠。而束帶之用玉,則典籍載之最早見之于唐。而陜西咸陽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一條白玉九銙八環(huán)蹀躞帶,將目前所知的玉帶最早時間提前到了北周時期。自唐已降,歷五代、宋、遼金、元乃至明。歷代都將玉帶與統(tǒng)治階級權力與地位所相匹配,超邁金犀,拱若至高。本文詳細介紹明代玉帶板的收藏與鑒定。 徐旸 《明史o輿服志》載:“凡帝王、一品、公、侯、伯、駙馬、或皇帝特賜,方可用玉帶”?!洞竺鲿洹飞侠L制的明代宮廷使用的腰帶有大帶、革帶、束帶、素帶、帶,據圖可知,大帶之上無裝飾,其他帶上裝飾有鑲嵌件。洪武二十六年定皇帝冕服,用革帶及大帶二種:“革帶佩玉,長三尺,大帶素白朱里,兩邊用緣,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由此可知,嵌玉之帶為革帶。革帶上所鑲嵌之玉件,據《大明會典》記載:“永樂三年定玉帶,青綺鞋,描金云龍紋,玉事件十,金事件三”?!案飵В坝糜瘢浜鬅o玉,以佩綬系而掩之”。革帶的嵌玉集中于帶的前面。定陵中出土玉革帶10條,其中6條為綴玉20件,一條綴玉13件,三條綴玉24件。據此而論,明代玉帶嵌玉并無明確規(guī)定,但在考古發(fā)現(xiàn)與傳世的明代玉帶中,以20件玉飾組成一帶最為多見。由此可知,玉帶作為一種腰帶的形制,以玉飾帶自明代起成為一種制度化的服飾,同朝服冠帽一樣,并有數(shù)量上定制。(圖1) 圖1-明太祖常服像
除皇族使用外,明代朝廷還將玉帶用于賞賜?!洞竺鲿洹分小敖o賜”記:“渤泥國……永樂六年,王來朝,給冠帶、襲衣,王子襲封,還國,賜金鑲玉帶一條?!泵魅松虻路度f歷野獲編》中也有此事的記述。文武官員的朝服革帶,也因品秩的高低而不同:“一品玉,二品犀,三、四品金,五品銀钑花,六、七品銀,八、九品烏角?!?圖2) 圖2-1-明代官員佩戴腰帶示意圖
圖2-2--明代官員佩戴腰帶示意圖
明代玉帶分光素與琱文兩類,光素玉帶使用較多,《明史》中也多有記載,定陵中出土玉帶中有10條即為素帶,已發(fā)現(xiàn)的明代藩王親貴墓中所出玉帶,素帶也占很大比例,可見光素帶并非等級較低者使用。就出土發(fā)現(xiàn)與傳世光素帶之質地看,多以玉質精純的白玉為主,不飾紋飾可能與玉質較好,為凸顯玉質之美有關。 一、明代玉帶的特征 唐宋玉帶多以淺浮雕圖案為主,如胡人戲獅、胡人獻寶、高士圖或云龍紋。至元代,鏤空技法發(fā)展至玉帶上,開始出現(xiàn)雙層鏤空之龍紋、花草等題材。至明代,玉帶的雕琢技法相較前代有了很大提高,工藝繁縟細膩,以單層高浮雕、雙層鏤空雕乃至三層鏤空雕為精美。 明代玉帶的裝飾題材多樣,分為瑞獸類、人物類、花草類與吉語類等,依故宮(微博)博物院研究員張廣文先生在《明代玉器》中對明代玉帶題材分為六類,即龍、飛龍、麒麟等瑞獸圖案,獅、馬、駝、鹿等動物圖案,云鶴、花鳥等禽類圖案,花卉圖案,人物類圖案(如嬰戲、高士等),以及文字類圖案(如喜、萬壽等)。就目前出土與傳世所見者,以上圖案題材中,以龍紋、麒麟為最多。其他類題材所見不多,尤其以人物類圖案最為少見?!短焖戒洝分杏涊d查抄權奸嚴嵩府邸,得玉帶202條,且每條玉帶都有名稱記載,根據名稱可以看出這些玉帶所涉及的瑞獸動物類紋飾有鹿、仙鶴、麒麟、斗牛、蟒、獅子、孔雀、螭虎、飛魚、犀牛、鳳鳥、海冬青捕天鵝、鵲、月兔、鷹熊;花卉類紋飾有松、靈芝、牡丹、竹節(jié)、葵花、松竹梅。相當數(shù)量的紋飾是以組合形式出現(xiàn)的,如松鹿闊白玉帶、靈芝麒麟闊玉帶、牡丹蟒闊白玉帶等等。這些紋飾大都是寓意吉利祥瑞的,如牡丹寓意富貴、靈芝和仙鶴寓意長壽、鹿代表“祿”、雀鹿隱喻“爵祿”、鷹熊為“英雄”的諧音等等。 明代玉雕自中期后受到文人畫興起的社會影響,畫面構圖也開始出現(xiàn)模仿文人畫的構圖,多以松竹梅等暗喻君子的花卉植物以表達清新的書卷之風。同時也有“五老圖”“八仙慶壽”“百子嬰戲”等喜慶吉祥的圖案紋飾。在鏤空圖案中,受到明代中期以后雕漆工藝的影響,底紋常飾以錦地紋,如十字錦地紋,萬字錦地紋等。 二、明代玉帶板的收藏及鑒定要點 明代玉帶板相較于前代之唐宋時期,存世量較大,但成套者很少,多為出土品。目前見于館藏及著錄發(fā)表之成套明代玉帶有百余套(圖3),而民間所見成套者,應極少,多為單片(圖4)。近年與拍賣市場偶爾得見成套明代玉帶者,或為光素,或為缺一二片,工藝繁縟、玉質精純成套者十分罕見于收藏市場。但就收藏而言,單片之玉帶板也頗具收藏價值。玉帶,作為明代官作玉器的一部分,基本都以優(yōu)質的玉料與工藝琢制,代表了當時較高的工藝水準。從使用者的品秩上的嚴格規(guī)定也決定了其存世量相較于其他明代玉器少很多。題材的多樣,紋飾的多變也富有品藏之趣味。 圖3-1-考古出土及館藏明代玉帶(全套)
圖3-2--考古出土及館藏明代玉帶(全套)
圖3-3--考古出土及館藏明代玉帶(全套)
圖4-1--民間收藏所見明代玉帶板
圖4-2--民間收藏所見明代玉帶板
圖4-3-民間收藏所見明代玉帶板
圖4-4-民間收藏所見明代玉帶板
近一兩年來,玉帶板的市場價格一路走高,以筆者個人收藏玉帶板所觀察到的價格走勢,自2009年至今三年多來,明代玉帶板整體價格上漲近150%,玉質精純、工藝繁縟、題材少見者漲幅超過300%,成為明清玉器收藏市場中的熱捧品種。究其原因,無非有三:其一,隨著玉器收藏的升溫,明清玉器以其存世量大、鑒別難度相較于高古玉器較低,工藝題材貼近當下社會而倍受青睞。而隨著價格的水漲船高,玉牌子、圓雕件的價格漲幅很猛,而過去不引人注意的玉帶板以其價格相對較低、可佩可玩、玉質工藝俱佳成為市場新寵。其二,明代玉帶板,代表著明代的官作玉器,有較高的工藝水平并沾染皇家氣息,國人受“蟒袍玉帶”等傳統(tǒng)富貴觀念影響較深,也樂意收藏這類玉器。其三,當下的古玉復仿制技術發(fā)展迅速,逼肖程度高超,尤其表現(xiàn)在明清玉牌子、圓雕、器皿擺件類,大大提高了收藏者的風險系數(shù)。而明代玉帶板,原本并非市場熱捧,且工藝繁復,費時費工,同等玉材的仿制玉牌子獲利比例遠超帶板,且工藝耗費遠小于帶板,故而仿品很少涉及?;谝陨先c,玉帶板在近年成為收藏市場熱捧品種也就不足為奇了。 普通收藏愛好者在收藏明代玉帶板時,應追求玉質與工藝都精良的作品。但面對罕見題材時,應以題材為優(yōu)先考慮因素。即優(yōu)先考慮少見之題材,其次考慮玉質與工藝的優(yōu)劣。應先收藏較為常見的明代帶板作為基礎品,用以熟悉明代玉帶板的工藝與形制。對明代玉帶板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便可以涉及少見題材與工藝繁縟之作品。 關于目前市面上隨著玉帶板收藏熱的興起而跟風而至的一些仿品,筆者就個人收藏經驗,談談一些個人的心得要點,以供同好參考。 1.從玉質角度而言,明代玉帶板應全部使用和田玉料琢制。但明代所用玉料整體質量前不如宋后不如清,質量相對較差。但作為官作玉器的玉帶板所用玉料相對常見之明代玉器而言要精純很多,尤其是光素帶板與工藝極精良者尤甚。故在鑒識明代玉帶板中,玉料如非和田料者,新仿品的可能性極大,即便確為到代真品,也因玉質差而價值大幅受損。 2.從工藝角度而言,明代玉帶板的工藝可謂當時所有玉雕工藝匯集于一身,尤其是淺浮雕、鏤空鎪拉工藝與減地高浮雕工藝。應特別注意鎪拉工藝的痕跡問題,如無鎪拉痕跡,或痕跡刻意做作者就為仿品。 (1) 帶板正面及四邊均拋光精良,即為所謂“玻璃光”,背面因系鑲嵌或穿綴,故不拋光(圖5)。留有舊工藝的切割痕跡,即大面積的砂坑狀斑痕。 圖5--明代玉帶板拋光示意
(2) 背面多有為減重便于佩戴而進行的掏打,即將帶板正面紋飾較厚處,于背面用桯鉆或砣輪碾磨薄,用以減輕整套帶板在佩戴時的重量,這并非殘缺,是舊工藝特點,應于鑒定時注意(圖6)。 圖6--明代玉帶板背面的掏打減重痕跡
(3) 背面排方多有四對牛鼻穿孔、圓桃一般為三對、輔弼為兩對至三對、鉈尾四對至六七對不等。舊制帶板皆用金屬絲穿綴,久之即易損壞牛鼻穿孔,故而背面之牛鼻穿孔多有反復打鉆,重新利用牛鼻破損舊孔一眼而再打一眼而做成新穿孔的情況,這也是鑒定時的細節(jié)之一(圖7)。 圖7--明代玉帶板背面的鉆孔痕跡
(4) 帶板之四角,多有輕微的傾斜,是為了便于鑲嵌進銅鎏金托或金托之中,這也是舊制使用中的特點,今所見帶板基本金托不存,故而鑒定時應注意這一點(圖8)。 圖8-明代玉帶板邊緣的輕微傾斜
(5) 明代玉帶板中常見帶板邊框陰線有交錯歧出的現(xiàn)象,相較于明代玉雕整體風格的略微粗獷,這也成為明代帶板的一個鑒定要點(圖9)。 圖9-明代玉帶板邊框線的歧出
(6) 在較多的明代單層非鏤空工藝玉帶板中,所使用的高浮雕工藝后往往將“地子”碾琢的較為平整,并精細拋光,與帶板整體形成和諧完整的光澤。經過幾百年歲月積累,包漿多熟厚自然,與鑒定中亦需注意單層高浮雕帶板的“剔地子”工藝痕跡(圖10)。 圖10-明代單層高浮雕玉帶板的“剔地子”工藝痕跡
3.從題材及尺寸角度而言,明代玉帶板之題材莫過表示等級之龍、麒麟瑞獸之類與喜慶吉祥之題材。近來所見有“鵲橋相會”“張生紅娘”等戲曲題材,究其題材生成年代及主題都不應出現(xiàn)于帶板這一表示封建等級制度器物之上,多為明清尤其是清代玉牌子題材,故而出現(xiàn)此類題材也應綜合判斷,需警惕考慮。明代玉帶板的尺寸皆有定制,雖無文獻準確記載應該有何等尺寸,但以常識判斷也可辨識。近來所見一塊圓桃?guī)О澹L寬都已超過12厘米,按比例計算,排方當已長十數(shù)厘米,鉈尾更是巨大至二三十厘米,與舊時冠服制度已然不成比例??v觀明代玉帶板之尺寸,排方基本在5-8厘米長、4-6厘米高、厚0.5-1.5厘米。圓桃基本在4-6厘米高、4-5厘米寬、厚度等同排方。輔弼基本在2-3厘米長、5-7厘米高、厚度等同排方。鉈尾基本在8-16厘米長,5-8厘米高,厚度等同排方。超越這個范圍者,需要特別謹慎的綜合判斷,雖不排除有特大尺寸的真品存在,但這種現(xiàn)象應該極少出現(xiàn),不會輕易碰到。 明代玉帶板作為中國古代玉帶制度最后的輝煌,貫穿明代始終,成為玉帶制度發(fā)展的集大成者。隨著古玉收藏的興盛,玉帶板作為一個逐漸被發(fā)現(xiàn)和重視的品種,將會越來越受到玉器收藏愛好者的追捧。 知識點 古代的玉帶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即鞓、銙、鉈尾。至明代形制發(fā)展成熟,種類變化復雜,雖如此,亦仍以舊制中三種形制為基礎變化而來: 鞓:即革帶。分兩節(jié),為唐宋時期革帶的一般形制。由出土陶俑服飾可以看出,革帶使用之時把沒有銙的一節(jié)兩端穿在有銙的一節(jié)兩端的金屬扣中,用帶扣上的銷貫入帶上的小孔中,以為穿系。(唐宋時之玉帶為實系,秉承蹀躞帶之形制,故有單鉈尾的形制。而后期明代之玉帶懸而不束,非實系,故雙鉈尾。) 銙:嵌或縫綴與革帶之上的玉片,有方形,拱圓形、附環(huán)銙、帶眼銙等。宋沈括《夢溪筆談》中談到:“帶衣所御蹀躞,蓋欲佩帶弓劍、蚡帨、算囊刀礪之類。自后雖去蹀躞,而又存其環(huán),環(huán)所以御蹀躞,如馬之鞦根,即今之帶銙也”。銙的原來用途,是在受環(huán)。環(huán)是用來懸物的,以后去掉了蹀躞不再用環(huán)。至唐代時,玉銙日益趨向制度化,又把環(huán)去掉而留下鑲嵌之玉片,此即銙。 鉈尾:亦作“獺尾”“撻尾”“魚尾”。用字不同,其音相諧,實為一物。即為鞓端的飾物。起初的用途是用來保護鞓端的,漸漸變?yōu)橛駧喜豢扇鄙俚难b飾之物。 參考文獻: [1]。南京市博物館。南京汪興祖墓清理簡報??脊牛?972,4:31. [2]。山東省博物館。發(fā)掘明朱檀墓紀實。文物,1972,5:25. [4]。張廣文。明代玉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 [5]。欒秉璈。古玉鑒別。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6]。賓彥紅。王侯重器---玉帶的市場價值。藝術市場,2008,2:69. [7]。李星。淺談玉帶銙的造型及紋飾的演變。文物春秋,1996,1:40-45. [8]。虞海燕。論考古出土的明代玉帶之形制工藝。北京文博.2008,6: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