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案
2、體會作者譴責(zé)納粹,呼喚和平的思想情感。 (二)教學(xué)的重難點: 一、導(dǎo)入1、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走進過去,反思過去,我們才能更好的走向未來。奧斯維辛是人類一個永恒的傷疤,每個到過那里的人都會反思戰(zhàn)爭,反思人性,都會有著說不盡的感慨和憤慨。下面我們來看幾張關(guān)于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圖片,來感受下當(dāng)時的殘酷的情況。 2、 請同學(xué)們同一個詞語概括一下,看到這些圖片的感受? ---------------(學(xué)生回答) 3、消息的概念和特點 二、整體感知 1、 檢查一下同學(xué)們的預(yù)習(xí)情況,找同學(xué)把這些生字讀一下。 婆娑 嬉笑 凋謝 撰寫 步履 窒息 禱告 雛菊花 因為同學(xué)在課下已經(jīng)預(yù)習(xí)了課文,所以請同學(xué)們快速瀏覽課文思考下面一道問題: 2、文章開篇就向我們展示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孩子嬉笑”,應(yīng)該說是一幅非常美好的和平景色,但是作者卻認(rèn)為“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為什么呢?作者這樣說是什么用意呢? 明確:作者用的是反語,景色固然美好,卻和布熱金卡的歷史不相配。這里曾經(jīng)是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這里應(yīng)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diào)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色,然而一踏進集中營,作者卻吃驚的看到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 用意在于,設(shè)置懸念,為下文做鋪墊。 3.作者說這里曾經(jīng)是一個人間地獄、殺人工廠,那么這個人間地獄由哪些地方組成呢? 明確:毒氣室、焚尸爐、牢房、試驗室、紀(jì)念墻、絞刑室。這可以在7到15段里尋找。(也是參觀者的參觀順序) 三、文本研習(xí) 1、那人們在參觀時都有什么反應(yīng),請同學(xué)們勾畫出人們參觀時表情變化的句子,說說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的” “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fā)抖?!?nbsp; “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 “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 “他們就不由自主的停下腳步,渾身發(fā)抖” “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 人們的表情變化,從側(cè)面證明了集中營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像的,納粹法西斯的暴行慘絕人寰,滅絕人性,令人發(fā)指。 側(cè)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不直接寫集中營如何恐怖,而讓讀者從參觀者的表情來體會他們的所見,突出表現(xiàn)這里帶給人們的恐懼。表現(xiàn)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和納粹的殘暴。 2、體會文章細節(jié)描寫。 (1)“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尸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兩種事物形成強烈反差,是諷刺,納粹的殘暴,終不可絕滅生命;是控訴,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毀滅。 毒氣室和焚尸爐 → 納粹滅絕生命的地方 雛菊花 → 生命不息 頑強抗?fàn)?/SPAN> 怒放 → 諷刺納粹永遠無法阻礙生命之花的綻放 (2)“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的豐滿,可愛,皮膚洗白,金發(fā)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FONT> 當(dāng)一個人明知自己要被處決了,還能笑得這么甜,這是何等的悲涼。這里把死亡和鮮活微笑的美好的生命放在一起,這種強烈的反差,增強了悲劇感,更讓人激起對法西斯的仇恨。 溫和的微笑 → 對生死的超脫,生命的堅韌 為夢想而微笑 → 絕境之中不泯滅內(nèi)心對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隱秘的 → 深藏內(nèi)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3)“這里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在集中營大門附近,孩子們在追逐游戲”有何深意? 呼應(yīng)首段,再次展現(xiàn)今天布熱金卡環(huán)境的安謐,風(fēng)景的秀麗,這是用樂景寄托對遇難者的哀悼,同時提醒人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要珍惜今天的自由、和平和幸福。 (4)、為什么要多次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既如此,為什么還要寫下這樣的新聞呢? 1958年這篇最先刊登在《紐約時報》上的文章,在美國新聞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一時各媒體爭相轉(zhuǎn)載。并于年末獲得了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利策獎。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復(fù)聲明的“沒有什么可供報道的新聞”能最終獲此殊榮,并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 補充新聞的特點:時效性強,報道的是客觀事實,客觀性強。 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而本文時效性不強,主要寫個人感受,個人情感濃厚。只有地點,事件,其他模糊不清) 討論明確: 1)、一批批的參觀者在奧斯維辛都會看到同樣的東西,得到同樣的感受,那樣震驚,那樣窒息,那樣憤怒。 2)、“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種使用命感,對死難者的悼念,對納粹的憤恨。 3)、羅森塔爾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dāng)作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來寫,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 三、拓展練習(xí) 我們知道這篇文章獲得了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利策獎,如果你是這篇作品的頒獎嘉賓,請你為它寫一段簡短的頒獎詞。寫好之后,我們來一起分享一下。 奧斯威辛沒有什么新聞 毒氣室 焚尸室 女監(jiān)房 試驗室 紀(jì)念墻 絞刑室 側(cè)面描寫 前后照應(yīng) 兒童在嬉戲打鬧————————————————兒童在嬉戲打鬧 珍惜和平,勿忘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