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
秦紀(jì)·李園亂楚 【原文】 昭襄王九年(癸亥,公元前238年) 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患之,求婦人宜子者甚眾,進(jìn)之,卒無子。趙人李園持其妹欲進(jìn)諸楚王,聞其不宜子,恐久無寵,乃求為春申君舍人。已而謁歸,故失期而還。春申君問之,李園曰:"齊王使人求臣之妹,與其使者飲,故失期。"春申君曰:"聘入乎?"曰:"未也。"春申君遂納之。既而有娠,李園使其妹說春申君曰:"楚王貴幸君,雖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無子,即百歲后將更立兄弟,彼亦各貴其故所親,君又安得常保此寵乎!非徒然也,君貴,用事久,多失禮于王之兄弟,兄弟立,禍且及身矣。今妾有娠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誠以君之重,進(jìn)妾于王,王必幸之。妾賴天而有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盡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禍哉!"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園妹,謹(jǐn)舍而言諸楚王。王召入,幸之,遂生男,立為太子。 【譯文】 昭襄王九年(癸亥,公元前238年) 楚國的楚考烈王沒有兒子,春申君對此十分憂慮,他遍尋眾多能生育的婦女,進(jìn)獻(xiàn)給楚王,但是她們最終都沒能為楚王生出兒子來。有個叫李園的趙國人帶來了他的妹妹想進(jìn)獻(xiàn)給楚王,但聽說楚王不能生兒子,便恐怕時間一長,自己的妹妹會失去楚王的寵愛。于是他請求侍奉春申君,做春申君的門人。沒過多久,李園請假回趙國探親,故意超過了期限才返回春申君處。春申君詢問他原由,李園回答說:"齊國國君派使者來求娶我的妹妹,我陪那使者飲酒,所以就誤了歸期。"春申君說:"已經(jīng)下過聘禮訂婚了嗎?"李園答道:"還沒有。"于是春申君便納李園的妹妹為妾。不久,李園的妹妹就懷孕了,李園便讓她妹妹去勸說春申君道:"楚王非常寵信您,即使他的親兄弟也比不上。現(xiàn)在您擔(dān)任楚國的相國都有二十多年了,而楚王依舊沒有兒子。照此情景,等他去世以后必將改立他的兄弟為國君,而新國君也必定要使他的舊親信成為新貴,到那時您又如何能永保自己這種榮寵地位呢!不僅如此,因為您受楚王寵幸,長期執(zhí)掌國事,肯定會對楚王的兄弟有過許多失禮之處,一旦他們登上王位,您就要面臨殺身之禍?,F(xiàn)在我懷有身孕的事情,還沒有人知道,況且我受您寵愛時間還不長,假如以您的尊貴身份,把我進(jìn)獻(xiàn)給楚王,一定會受到他的恩寵。如果我托福于上天的恩賜生下一個男孩,那么將來繼位為王的就是您的兒子了。得到楚國的全部,與在新君主的統(tǒng)治下面臨難以預(yù)測的災(zāi)禍相比,哪一個結(jié)果更好呢?"春申君于是同意了,便將李園的妹妹送出府,安置在一個館舍中住下,然后向楚王推薦她。楚王很快就召她入宮,并且對她百般寵愛。沒過多久,李園的妹妹果然生下了個兒子,并被立為太子。 【原文】 李園妹為王后,李園亦貴用事,而恐春申君泄其語,陰養(yǎng)死士,欲殺春申君以滅口;國人頗有知之者。楚王病,朱英謂春申君曰:"世有無望之福,亦有無望之禍。今君處無望之世,事無望之主,安可以無無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謂無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雖名相國,其實王也。王今病,旦暮薨,薨而君相幼主,因而當(dāng)國,王長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稱孤,此所謂無望之福也。""何謂無望之禍?"曰:"李園不治國而君之仇也,不為兵而養(yǎng)死士之日久矣。王薨,李園必先入,據(jù)權(quán)而殺君以滅口,此所謂無望之禍也。""何謂無望之人?"曰:"君置臣郎中,王薨,李園先入,臣為君殺之,此所謂無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園,弱人也,仆又善之。且何至此!"朱英知言不用,懼而亡去。后十七日,楚王薨,李園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門之內(nèi)。春申君入,死士俠刺之,投其首于棘門之外;于是使吏盡捕誅春申君之家。太子立,是為幽王。 【譯文】 李園的妹妹成為王后以后,李園也跟著地位顯赫起來,在朝廷當(dāng)權(quán)主事。但是他又深怕春申君將他曾指使妹妹說過的話泄露出去,便暗地里收養(yǎng)武士,想讓他們?nèi)⒋荷昃詼缈?。楚國人中有不少知道這件事情的。沒過多久,楚王生病臥床。朱英便對春申君說:"世上有不期而遇的福氣,也有不期而至的禍患。如今您處在變化不定的亂世之中,替喜怒無常的君王賣命,身邊怎么能沒有不期而至的人呢?"春申君問道:"什么叫做‘不期而遇的福氣’呢?"朱英答道:"您擔(dān)任楚國的相國二十多年了,雖然名義上是相國,但是實際上卻已經(jīng)相當(dāng)于國君了。現(xiàn)在楚王病危,隨時都有死去的可能,一旦病故,您就可以輔佐幼主,從而執(zhí)掌國家大權(quán),等到幼主成年后再還政于他,或者干脆就南面而坐,自稱為王。這就是所謂的‘不期而遇的福氣’了。"春申君又問道:"那什么是‘不期而至的禍患’呢?"朱英說:"李園雖然不治理國事,但是卻是您的仇敵:不管理軍務(wù)統(tǒng)領(lǐng)軍隊,卻長期以來豢養(yǎng)一些勇武之人。這樣一來,等到楚王一去世,李園必定會搶先進(jìn)入宮廷篡權(quán),并且殺您滅口。這就是所謂的‘未預(yù)料到而來的災(zāi)禍’。"春申君又問道:"這樣說來,‘不期而至的人’又是怎么回事呢?"朱英回答:"您將我安排在郎中的職位上,等到楚王去世,李園搶先入宮時,我就先替您殺了他除掉后患。這就是所謂的‘不期而至的人’。"春申君說:"這些事您就不必過問了。李園是個生性軟弱的人,況且我又對他很好,哪里會至于發(fā)展到如此地步呀!"朱英知道自己的建議不會被春申君采納,而怕惹禍上身,便先逃亡了。十七天后,楚王去世,李園果然搶先進(jìn)宮,把他豢養(yǎng)的勇士設(shè)伏在棘門里面。等到春申君一進(jìn)來,勇士們立即上前兩面夾擊,將他刺殺,并割下他的頭顱扔到棘門外面;緊接著,李園又派出官吏誅殺了春申君的所有家人。隨后,太子悍登基,就是幽王。 【評析】 俗話說"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春申君聰明一世,糊涂一時,沒想到一個小小的李園,能把自己置于死地。當(dāng)有心人向他提出警告的時候,他還一笑置之,最后不但相位不保,連身家性命也沒有了。· ---------------------------------------------------------------------------------------
秦紀(jì)·荊軻刺秦 【原文】 昭襄王十九年(癸酉,公元前228年) 初,燕太子丹嘗質(zhì)于趙,與王善。王即位,丹為質(zhì)于秦,王不禮焉。丹怒,亡歸。 燕太子丹[1]怨王,欲報之,以問其傅鞠武[2]。鞠武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媾[3]匈奴以圖秦。太子曰:"太傅之計,曠日彌久,令人心惛然[4],恐不能須[5]也。"頃之,將軍樊於期[6]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諫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于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所在乎!是謂委肉當(dāng)餓虎之蹊[7]也。愿太子疾遣樊將軍入匈奴!"太子曰:"樊將軍窮困于天下,歸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時也,愿更慮之!"鞠武曰:"夫行危以求安,造禍以為福,計淺而怨深,乃連結(jié)一人之后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所謂資[8]怨而助禍矣。"太子不聽。 【注釋】 [1]太子丹:燕王喜的太子,曾被送到秦國當(dāng)人質(zhì),因為受到冷遇,逃回燕國。荊軻行刺秦王失敗后,秦國發(fā)兵攻燕,太子丹率部退保遼東,被燕王喜斬首,奉獻(xiàn)秦國。 [2]鞠武:燕國太子丹的老師,曾跟隨太子丹到趙國都城邯鄲做人質(zhì)。 [3]媾(ɡòu):求和。 [4]惛(hūn)然:神智不清。 [5]須:等待。 [6]樊於期:秦國將領(lǐng),由于反對秦王獲罪逃亡入燕。 [7]蹊(xī):小路,路。 [8]資:幫助。 【譯文】 昭襄王十九年(癸酉,公元前228年) 當(dāng)初,燕太子丹曾經(jīng)在趙國做過人質(zhì),與嬴政非常要好。后來嬴政即位之后,燕太子丹又在秦國做人質(zhì),嬴政這時卻對他非常無禮。太子丹惱羞成怒,于是就從秦國跑回來了。 燕太子丹怨恨秦王嬴政,想要報復(fù),于是就向太傅鞠武求教。鞠武提出燕國和西面的三晉,南面的齊、楚聯(lián)合,同時和北方的匈奴結(jié)好,來共同對付秦國。太子丹說:"太傅的計策,曠日持久,恐怕我們等不及。"不久,秦國將軍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國,太子丹收留了他,還提供地方安頓他。鞠武勸諫說:"以秦王的殘暴和他對燕國的積怨,已經(jīng)夠讓人害怕的了,要是他再聽說我們接納樊將軍的事,豈不是像人家說的,把肉丟在餓虎出沒的小路。請?zhí)涌鞂⒎畬④姶虬l(fā)到匈奴去。"太子丹說:"樊將軍走投無路,投奔到我這里,這正是我舍棄生命也要保全他的時候,請您再考慮一下。"鞠武說:"做危險之事來企求平安,制造禍端以期得到福祉,用簡單淺陋的方法去解決怨恨,這些都是為結(jié)交一個人而不顧國家安危的做法,只能讓怨恨加深,加速禍?zhǔn)聛砼R而已!"太子丹聽不進(jìn)去。 【原文】 太子聞衛(wèi)人荊軻[1]之賢,卑辭厚禮而請見之。謂軻曰:"今秦已虜韓王,又舉兵南伐楚,北臨趙;趙不能支秦,則禍必至于燕。燕小弱,數(shù)困于兵,何足以當(dāng)秦?諸侯服秦,莫敢合從[2]。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3],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大將擅兵于外而內(nèi)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唯荊卿留意焉!"荊軻許之。于是舍荊卿于上舍,太子日造[4]門下,所以奉養(yǎng)荊軻,無所不至。及王翦滅趙,太子聞之懼,欲遣荊軻行。荊軻曰:"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5]之地圖,奉獻(xiàn)秦王,秦王必說[6]見臣,臣乃有以報。"太子曰:"樊將軍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也!"荊軻乃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計將安出?"荊卿曰:"愿得將軍之首以獻(xiàn)秦王,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7]其胸,則將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遂自刎[8]。太子聞之,奔往伏哭,然已無奈何,遂以函[9]盛其首。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藥焠[10]之,以試人,血濡縷[11],人無不立死者。乃裝為遣荊軻,以燕勇士秦舞陽為之副,使入秦。 【注釋】 [1]荊軻:戰(zhàn)國末期衛(wèi)人,好讀書擊劍,衛(wèi)人稱為"慶卿",后到燕國,被當(dāng)?shù)厝朔Q為荊卿。由燕國田光推薦給太子丹,拜為上卿。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進(jìn)獻(xiàn)。秦王大喜,在咸陽宮隆重召見。獻(xiàn)圖時,圖窮匕首現(xiàn),刺秦王不中,被殺。 [2]合從:即"合縱",泛指聯(lián)合。 [3]曹沫之與齊桓公:曹沫,魯國人。齊桓公和魯會盟,曹沫劫持齊桓公,逼迫他答應(yīng)盡數(shù)歸還侵奪魯國的土地。 [4]造:到。 [5]督亢:今河北涿州東南有督亢陂,其附近定興、新城、固安諸縣一帶即戰(zhàn)國燕督亢,是燕國的膏腴之地。 [6]說:同"悅"。 [7]揕(zhèn):刺。 [8]自刎(wěn):割頸自殺。 [9]函:匣子。這里作動詞用,指用盒子裝上。 [10]焠(cuì):浸染。 [11]濡(rú)縷:沾濕一縷。形容沾濕范圍極小,引申指力量微弱。 【譯文】 太子丹聽說衛(wèi)人荊軻的賢名,于是帶了很多禮物,態(tài)度謙恭地去拜訪。太子丹對荊軻說:"現(xiàn)在秦國已俘虜了韓王,又舉兵南伐楚,北伐趙。趙國無力抵抗秦兵,一旦趙國被滅,則燕國的亡國之禍也就不遠(yuǎn)了。燕國弱小,屢屢受到戰(zhàn)爭的騷擾,怎么能抵抗秦國的進(jìn)攻呢?各國諸侯都被秦國的強(qiáng)大震懾,不敢以合縱之計對敵。我有一條計策,只要找到天下的勇士出使秦國,劫持秦王,逼迫他交還諸侯的土地,就像以前曹沫對待齊桓公的方法,如果能圓滿完成就再好不過了;萬一不成功,也可以借此機(jī)會刺殺秦王,一旦秦王遇刺,出征在外的大將聽說國內(nèi)出事,必定使得秦國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機(jī)會,諸侯得以行合縱之計,那時秦國必定為六國所破。這件事希望荊卿能認(rèn)真考慮一下!"荊軻答應(yīng)了太子丹。于是太子丹將荊軻安頓在上舍,每天上門拜望,奉養(yǎng)荊軻無微不至。等到秦國將軍王翦滅趙的消息傳來,太子丹害怕了,想立刻派荊軻去秦國。荊軻說:"現(xiàn)在我們沒有可以取信于秦國的辦法,即使去了也很難接近秦王。如果有樊將軍的首級和燕督亢的地圖獻(xiàn)給秦王,秦王必定高興地召見臣,臣才可以依計行事。"太子丹說:"樊將軍走投無路來投靠我,我不忍心這么做啊!"于是荊軻單獨去見樊於期說:"秦國對待將軍真可謂殘忍啊,父母宗族都被誅殺!如今還以金千斤,邑萬家懸賞將軍首級,將軍有何打算?"樊於期嘆息流淚說:"你有什么辦法呢?"荊卿說:"我希望得到將軍的首級進(jìn)獻(xiàn)秦王,秦王必定歡喜地召見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直刺他的胸膛,那時候,將軍大仇得報,而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可以消除了!"樊於期說:"你說的也正是我日夜刻骨銘心想著的事啊!"于是自刎。太子丹聽說了趕去哭祭,但已經(jīng)沒有別的辦法了,只得用盒子將樊於期的首級盛放起來。太子事先找到了天下最鋒利的匕首,派工匠以藥焠煉,用人來試驗,見血封喉,沒有不立刻斃命的。于是準(zhǔn)備好一切派遣荊軻,又以燕國勇士秦舞陽為荊軻的副手,讓他們出發(fā)到秦國去。 【原文】 秦始皇二十年,荊軻至咸陽[1],因王寵臣蒙嘉卑辭以求見;王大喜,朝服,設(shè)九賓[2]而見之。荊軻奉圖以進(jìn)于王,圖窮而匕首見[3],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驚起,袖絕。荊軻逐王,王環(huán)柱而走。群臣皆愕,卒[4]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5],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負(fù)[6]劍!"負(fù)劍,王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7]。荊軻廢,乃引匕首擿[8]王,中銅柱。自知事不就,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遂體解荊軻以徇[9]。王于是大怒,益發(fā)兵詣趙,就王翦[10]以伐燕,與燕師、代師戰(zhàn)于易水之西,大破之。 【注釋】 [1]咸陽:秦國都城,今陜西咸陽。 [2]九賓:為古代賓禮中最隆重的禮儀,主要有九個迎賓贊禮的官員延迎上殿。 [3]圖窮而匕首見:地圖打開到最后,里面藏著的匕首露了出來。圖,地圖。窮,盡。見,同"現(xiàn)"。 [4]卒:同"猝"。 [5]兵:武器。 [6]負(fù):背。 [7]股:腿。 [8]擿(zhì):投擲。 [9]徇:示眾。 [10]王翦:秦著名將領(lǐng),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戰(zhàn)爭中立有大功。荊軻事件之后,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國,在易水西擊破燕軍主力,逼迫燕王逃到遼東,平定了燕薊。 【譯文】 始皇帝二十年(前227年),荊軻到了咸陽,通過秦王寵臣蒙嘉態(tài)度謙卑地請求謁見。秦王聽說了他們帶來的禮物大喜,身穿朝服,在朝廷上設(shè)九賓之禮召見。荊軻捧著地圖進(jìn)獻(xiàn)秦王,圖窮而匕首現(xiàn),他抓住秦王的衣袖,以匕首行刺;沒有刺中,秦王驚起,袖子掙斷。荊軻追上去,秦王繞著柱子跑。群臣一時都驚呆了,因事情發(fā)生得突然,出乎意料,大家盡失常態(tài),而秦法規(guī)定,殿上群臣不得攜帶武器,于是左右上前徒手和荊軻搏擊,有人叫道:"大王背上的劍!"于是秦王拔出背后的劍斬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無法再繼續(xù)追擊,就把匕首投向秦王,卻擊中了銅柱。荊軻自知行刺不成,大罵道:"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想活捉秦王,逼他許下有利于燕國的約定,來回報太子!"于是秦人將荊軻分尸示眾。秦王大怒,增加兵力到趙國,命令王翦攻打燕國,在易水之西大破燕、代的軍隊。 【評析】 面對秦國的強(qiáng)大實力和咄咄逼人的野心,六國丟盔棄甲,一敗涂地。燕國太子丹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國家的命運(yùn),他努力尋求可以挽救燕國的辦法。在他看來,秦國和六國之間的實力對比過于懸殊,而且六國已經(jīng)被秦國的強(qiáng)大嚇破了膽,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只求自保。所以他拒絕了太傅從長計議的主張,選擇了他眼中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刺殺秦王。 《通鑒》的記載比起《史記》來要簡單得多。其著重點不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關(guān)系的挖掘上,而將選材集中于太子丹和太傅的兩種觀點上,表現(xiàn)出《通鑒》和之前的史書記載方式與解讀方式的不同。 ---------------------------------------------------------------------------------------
秦紀(jì)·大澤起義 【原文】 二世皇帝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 秋,七月,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起兵于蘄。是時,發(fā)閭左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因天下之愁怨,乃殺將尉,召令徒屬曰:"公等皆失期當(dāng)斬,假令毋斬,而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眾皆從之。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壇而盟,稱大楚;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xiāng),拔之。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1]蘄以東,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攻陳,陳守、尉皆不在,獨守丞與戰(zhàn)譙門中,不勝;守丞死,陳勝乃入據(jù)陳。 【注釋】 [1]徇:帶兵攻取,占領(lǐng)。 【譯文】 二世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 剛剛?cè)肭?七月份,陽城人陳勝、陽夏人吳廣在蘄縣聚眾起義。當(dāng)時,秦王朝征召閭左一帶的平民百姓趕往漁陽戍邊,這九百人中途屯駐在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均被指派為屯長。當(dāng)時剛好趕上天降大雨,道路泥濘不通,他們推測已經(jīng)無法按規(guī)定的期限趕到漁陽防地。而按秦朝的法令規(guī)定,延誤戍期,將一律問斬。于是陳勝、吳廣便趁著天下百姓長期遭受壓榨、對秦王積怨很深之際,殺掉了前來押送他們的將尉,召集戍卒號令說:"你們已經(jīng)延誤了戍期,按照秦法當(dāng)被斬首。即使不被斬首,但因長久在外戍邊而死去的人也要占到十之六七。那么壯士不死則已,要死就要圖大事!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嗎?"眾人聽后全都積極響應(yīng)。 陳勝、吳廣于是便假稱是已死的公子扶蘇和已故的楚國大將項燕的部下,培土筑壇,登到上面盟誓,號稱"大楚"。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起義軍隨即攻破大澤鄉(xiāng),接著又招收義兵擴(kuò)軍,進(jìn)攻蘄。起義軍攻陷蘄后,隨即令符離人葛嬰領(lǐng)兵攻掠蘄以東的地區(qū),相繼進(jìn)攻铚、酂、苦、柘、譙等地,全都攻了下來。義軍沿路不斷招兵買馬,等到到達(dá)陳地時,起義軍已經(jīng)有戰(zhàn)車六七百輛,騎兵千余人,步兵數(shù)萬人,當(dāng)起義軍攻打陳城時,郡守和郡尉都不在,只有留守的郡丞在譙樓下的城門中迎擊義軍,陳地的官兵沒能取勝,郡丞被打死;陳勝于是率領(lǐng)義軍入城,占據(jù)陳地。 【原文】 初,大梁人張耳、陳馀相與為刎頸交。秦滅魏,聞二人魏之名士,重賞購求之。張耳、陳馀乃變名姓,俱之陳,為里監(jiān)門以自食。里吏嘗以過笞陳馀,陳馀欲起,張耳躡之,使受笞。吏去,張耳乃引陳馀之桑下,數(shù)之曰:"始吾與公言何如?今見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陳馀謝之。陳涉既入陳,張耳、陳馀詣門上謁。陳涉素聞其賢,大喜。陳中豪杰父老請立涉為楚王,涉以問張耳、陳馀。耳、馀對曰:"秦為無道,滅人社稷,暴虐百姓。將軍出萬死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后,自為樹黨,為秦益敵。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qiáng)。如此,則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jù)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yè)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懈也。"陳涉不聽,遂自立為王,號"張楚"。 【譯文】 當(dāng)初,大梁人張耳、陳馀相約結(jié)為刎頸之交。秦國滅魏國時,聽說魏國有這兩個名士,便懸重金通緝他們。張耳、陳馀于是改名換姓,一起隱匿到陳地,充任里門看守以養(yǎng)家糊口。管理里巷的官吏曾經(jīng)因陳馀出了點小差錯而鞭笞他,陳馀想與那官吏抗?fàn)?張耳卻暗中踩他的腳,暗示讓他接受鞭笞。等到那個小官離去后,張耳便將陳馀拉到桑樹下,數(shù)落他道:"當(dāng)初我是怎么跟你說的?如今遇到一點小侮辱,就想跟一個小官吏拼命!"陳馀于是為此道歉。等到陳勝率義軍進(jìn)駐陳地,張耳、陳馀便前往陳勝的駐地通名求見。陳勝平素聽說他倆很賢能,所以見到他們后非常高興。恰巧陳地中有聲望的地方人士和鄉(xiāng)官父老聯(lián)名請求立陳勝為楚王,陳勝就拿這件事來征求張耳、陳馀的意見。二人回答道:"秦王朝暴虐無道,毀滅別人的國家,欺凌百姓。如今將軍您冒萬死的危險起兵反抗的目的,不就是要為天下百姓除害嗎?現(xiàn)在您才剛剛到達(dá)陳地就要稱王,是向天下人昭示您的私心。因此希望您不要急于稱王,而應(yīng)該火速領(lǐng)兵向西,派人去扶持六國國君的后裔,好替自己培植黨羽,從而為秦王朝增樹敵人。秦朝的敵人多了,那么兵力就會分散,大楚聯(lián)合的國家多了,兵力就自然會強(qiáng)大。這樣一來,在野外軍隊無須交鋒,在縣城沒有兵丁為秦守城,便可以一舉鏟除殘暴的秦政權(quán),占領(lǐng)咸陽,發(fā)號施令于各諸侯國。等到滅亡的諸侯國得到復(fù)興,您再施行德政使他們歸附,您的帝王大業(yè)就可以完成了!如今你在一個陳縣就稱王,恐怕會使天下人的斗志因此松懈。"可是陳勝并沒有采納他們的意見,馬上自立為楚王,號稱"張楚"。 【原文】 當(dāng)是時,諸郡縣苦秦法,爭殺長吏以應(yīng)涉。謁者從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怒,下之吏。后使者至,上問之,對曰:"群盜鼠竊狗偷,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也。"上悅。 【譯文】 在當(dāng)時,各郡縣的百姓都苦于秦朝法令的殘酷苛刻,因此爭相誅殺當(dāng)?shù)毓倮?以響應(yīng)陳勝。秦王朝的賓贊官謁者從東方返回朝廷,把反叛的情況上奏給秦二世。秦二世聽后勃然大怒,當(dāng)即將謁者交給司法官吏問罪。這樣,后來回來的使者,當(dāng)二世向他們詢問情況時,他們便回答道:"一群盜賊不過是鼠竊狗偷之輩,郡守、郡尉正在對他們進(jìn)行追捕,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全部抓獲,不值得為此擔(dān)憂了。"秦二世于是頗為高興。 【評析】 秦朝末年,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繼位,對百姓變本加厲地剝削,終于導(dǎo)致了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大起義的發(fā)生,這就是陳勝、吳廣起義。兩個人本是一無所有的貧苦農(nóng)民,后來率領(lǐng)自己的同伴開始反抗無道的秦朝。他們的揭竿而起,猶如燎原之火,點燃了秦末農(nóng)民起義的烈火。 ---------------------------------------------------------------------------------------
秦紀(jì)·破釜沉舟 【原文】 秦二世皇帝二年(癸已,公足前208年) 章邯已破項梁,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北擊趙,大破之。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nèi),夷其城郭。張耳與趙王歇走入巨鹿城,王離圍之。陳馀北收常山兵,得數(shù)萬人,軍巨鹿北。章邯軍巨鹿南棘原。趙數(shù)請救于楚。 高陵君顯在楚,見楚王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shù)日,軍果敗。兵未戰(zhàn)而先見敗徵,此可謂知兵矣!"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以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 【譯文】 秦二世皇帝二年(癸已,公元前208年) 章邯已經(jīng)徹底打敗了項梁的隊伍,于是就認(rèn)為楚地的兵力根本不值得擔(dān)憂,隨即渡過黃河,北上攻打趙國,大破趙軍,隨后又率軍抵達(dá)邯鄲,將城中的老百姓全部都遷徙到了河內(nèi),并且還將邯鄲的城郭夷為平地。張耳與趙王歇一塊逃入了巨鹿城,秦將王離率軍團(tuán)團(tuán)圍住巨鹿城。陳馀北上常山招募兵士,得到了數(shù)萬兵力,屯駐在巨鹿北面;章邯則駐軍巨鹿南面的棘原。趙國因此多次向楚國請求救援。 恰逢齊國的使者高陵君顯此時正出使楚國,于是就求見楚懷王說道:"宋義推論武信君的軍隊必敗;結(jié)果沒過幾天,項軍果然兵敗。軍隊尚未開戰(zhàn)就能預(yù)料到敗亡的征候,這可以稱得上頗懂得兵法了!"于是楚懷王當(dāng)即召宋義前來商談?wù)?對他喜愛有加,因此便以他為上將軍,以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軍前去救援趙國。各路部隊的將領(lǐng)也都?xì)w宋義統(tǒng)領(lǐng),他被號稱為"卿子冠軍"。 【原文】 秦二世皇帝三年,宋義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jìn)。項羽曰:"秦圍趙急,宜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yīng)其內(nèi),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今秦攻趙,戰(zhàn)勝則兵疲,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趙。夫被堅執(zhí)銳,義不如公;坐運(yùn)籌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有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qiáng)不可使者,皆斬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天寒,大雨,士卒凍饑。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半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qiáng),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舉秦強(qiáng),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nèi)而專屬于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也!" 【譯文】 秦二世皇帝三年,宋義率領(lǐng)軍隊抵達(dá)安陽,在那里滯留了四十六天還不進(jìn)兵。項羽就說:"秦軍圍困趙軍形勢緊急,理應(yīng)火速引兵渡過黃河;這樣楚軍在外攻擊,趙軍在內(nèi)接應(yīng),那打敗秦軍就是必然的事情了!"宋義卻說道:"不對。我們要拍打叮咬牛身的大虻蟲,而不是消滅牛虻中的小蟣虱。如今秦軍攻打趙國,打了勝仗,軍隊就會成為疲憊之師,我們就可以乘秦軍疲憊之時發(fā)起攻勢;打不勝,您和我就趕緊率軍擂鼓西進(jìn),這樣就一定能夠攻克秦。所以不如先讓秦、趙兩軍相互爭斗。身披鎧甲、手持銳利的武器到戰(zhàn)場上廝殺,我比不過您;但運(yùn)籌帷幄、謀略策劃,您卻比不過我。"因此在軍中下達(dá)命令道:"凡是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倔犟不聽從命令的人,一律斬首!"宋義接著又派他的兒子宋襄去齊國為相,還親自把他送到無鹽縣,大擺宴席招待賓客。當(dāng)時天氣寒冷,持續(xù)大雨,士兵們饑寒交迫。項羽便說道:"本應(yīng)該合力攻秦,卻長時間滯留不前。而如今年歲不好,到處鬧饑荒,百姓生活困苦,士兵吃的都是蔬菜拌雜豆子,軍中沒有余糧,竟然還要大擺宴席招待賓客,不領(lǐng)兵渡過黃河,征用趙地的糧食作軍糧,與趙軍合力抗秦,反而說什么‘乘秦軍疲憊之時發(fā)動進(jìn)攻’。以秦國的強(qiáng)大來攻打新建立的趙國,勢必攻克。趙國被攻占,秦軍只會更加強(qiáng)大,哪里還會有什么疲敝的機(jī)會可乘!何況我軍新近剛剛敗績,楚王現(xiàn)在坐立不安,集中了全國的兵力交付給將軍。國家的安危,在此一舉。而如今將軍您不體恤士兵,卻屈就于一己私利,您真不是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忠臣啊!" 【原文】 十一月,項羽晨朝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籍誅之!"當(dāng)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1],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于懷王。懷王因使羽為上將軍。 【注釋】 [1]枝梧:同"支吾"。 【譯文】 十一月,項羽早晨起來去朝見上將軍宋義時,便在營帳中斬了宋義的頭。出帳后就向軍中發(fā)布號令道:"宋義與齊國合謀反楚,楚王密令我殺了他!"當(dāng)時,眾將領(lǐng)都攝于項羽的恩威而屈服了,沒有人敢表示異議,異口同聲說道:"最先擁立楚王的是將軍您的家人,現(xiàn)在又是您鏟除了亂臣賊子。"于是就一同推舉項羽為代理上將軍。項羽隨即派人前去追趕宋義的兒子宋襄,追到齊國將他殺了。同時派桓楚去向懷王匯報情況,懷王因此讓項羽擔(dān)任了上將軍。 【原文】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乃遣當(dāng)陽君、薄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巨鹿。戰(zhàn)少利,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陳馀復(fù)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zhàn),大破之,章邯引兵卻。諸侯兵乃敢進(jìn)擊秦軍,遂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當(dāng)是時,楚兵冠諸侯軍。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侯將皆從壁上觀;楚戰(zhàn)士無不一當(dāng)十,呼聲動天地,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譯文】 項羽因為殺了"卿子冠軍"宋義,頓時聲名威震楚國,于是他派當(dāng)陽君黥布和蒲將軍率軍兩萬引渡黃河援救巨鹿。戰(zhàn)事稍微有利于楚國,項羽隨即截斷了章邯所修的甬道,阻斷了王離的軍隊的糧道,使得他們糧食短缺。陳馀這時又請求增援兵力。項羽便率領(lǐng)全部兵力渡過黃河,他們鑿沉所有船只,砸毀所有鍋、甑,燒掉營寨,只帶夠了三天的口糧,以此表明軍隊將誓死抗戰(zhàn)、只進(jìn)不退之意。因此,楚軍一到巨鹿便包圍了王離,與秦軍交戰(zhàn),經(jīng)過九個回合,終于大敗秦軍。章邯不得不領(lǐng)兵退卻。各諸侯國的援兵這時才敢進(jìn)擊秦軍,隨即殺了蘇角,俘虜了王離。涉間不肯投降,自焚身亡。當(dāng)時,楚軍的威名冠蓋諸侯軍;援救巨鹿的諸侯軍有十余座營寨,卻沒有敢發(fā)兵進(jìn)擊的。等到楚軍出擊秦軍的時候,諸侯軍的將領(lǐng)都在營壁上觀戰(zhàn)??匆姵妼⑹繜o不以一當(dāng)十,喊殺聲撼天動地,諸侯軍無不驚恐萬分。等到楚軍攻克秦軍后,項羽便召見各諸侯軍將領(lǐng)。諸侯將領(lǐng)們進(jìn)入轅門時,無不匍匐前進(jìn)的,沒有人敢抬起頭來仰視。項羽由此成了各諸侯軍的上將軍,各路諸侯統(tǒng)統(tǒng)歸于他的部下。 【評析】 項梁死后,項羽就在攻打章邯的巨鹿之戰(zhàn)中表現(xiàn)出自身的英雄氣概。非常人做的事業(yè)絕對不會是平常事,項羽就敢殺掉宋義,領(lǐng)導(dǎo)軍隊破釜沉舟,下定決心向強(qiáng)大的秦軍進(jìn)攻,這種非凡的勇氣和魄力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