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與其說是一種刺殺行動,在我看來,倒不如說是宣揚一種精神。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刺客的身份顯然是不可以理解的。 然而在冷兵器時代,刺客曾經(jīng)是時代的巔峰。這是因為刺客一旦能夠得逞,將會改寫秦國的走向,甚至改寫戰(zhàn)國時期的格局。 戰(zhàn)國時期的刺客,顯而易見是一種職業(yè),本質上是劍客的一個分支。在冷兵器時代,劍客不僅是一種自保,更是他們那個時代的風尚。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作為燕國的職業(yè)殺手,荊軻為什么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使命。 臨上陣卻被秦王嬴政反殺,居然白白挨了八劍,這樣的畫面非常悲催。 秦國崛起六國忌憚戰(zhàn)國末期,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后,已經(jīng)開始在六國中崛起,橫掃六國已經(jīng)是秦嬴政既定方針。 秦國之前并不屬于諸侯國,僅僅是衛(wèi)戍西周西部邊陲的一個嬴姓部族。后來因為護送周平王有功,才被加封為諸侯國。 也正是因為與此,燕趙各國本質上是排斥秦國的存在,這也就是為什么其他六國能夠聯(lián)合對峙秦國的歷史原因。 從民族的習性上來說,秦人原本就不是華夏的一員,與戎人混雜在一起,多少有點混血的意思,這也是燕趙等國鄙夷秦國的歷史朔愿。 然而鄙夷歸鄙夷,秦國的客觀存在就擺在那里。尤其是在秦孝公時期,大膽任用商鞅變法,秦國的綜合實力大為增強。 面對秦國的崛起,叫燕趙等國大為忌憚,于是聯(lián)合應對秦國的統(tǒng)一陣線這個話題,因為歷史和現(xiàn)實的交織,不用糾結就自然形成。 盡管燕趙齊等諸侯國對于來自秦國的壓力同仇敵愾,然而秦國的選擇只有一個,這就是滅掉六國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 此時的秦始皇正值當打之年,二十五六歲的成功人士。從歷史上來看,秦國的統(tǒng)一方略可以概括為遠交近攻,而這一點在實踐中屢試不爽。 而事實上,先弱后強先近后遠始終是李斯極力推薦給秦始皇的,彼時的趙國與韓國可謂是唇齒相依,滅掉趙國,韓國自然就成為囊中之物。 因此上,當時秦國的基本軍事策略就是,穩(wěn)住楚魏,拉住燕齊,滅掉韓趙,各個擊破,這十六字方略無疑成為秦國的基本國策。 而事實上,在六國之中韓國雖說最為弱小,然而它處于秦國打通東西要道的十字路口,換句話說,韓國不歸順,統(tǒng)一就很難往下進行。 就是因為韓國西邊的鄰居非常強盛,在秦國的不斷蠶食之下,韓國的領土被極度壓縮,最后不得不俯首稱臣,淪為秦國的附屬地。 收復韓國之后,因為有了韓國原先的戰(zhàn)略位置,秦國加快了吞并趙國的歷史進程,燕趙齊魏等國感到危機四伏,于是便開始出昏招,這就是刺殺秦始皇。 其實這個方略在彼時并沒有錯,常言說擒賊先擒王。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消滅秦始皇的肉體,其影響意義不可小覷。 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來說,即便是沒有秦始皇,秦國的大一統(tǒng)的進程也不會止步。于是一個歷史人物開始登場,這位就是燕國著名的劍客荊軻。 職業(yè)殺手慘遭反噬說到荊軻就不能不提燕國的太子丹,這位曾經(jīng)作為人質,在秦國度過了一段屈辱的日子,因此上對秦始皇極為仇視,有點家國情仇的意境。 話說這荊軻雖為劍客但也不是草莽鄉(xiāng)野之人,一聽太子丹如此灌輸心靈雞湯,還是很有理智加以分析當時的狀況。 他認為沒有秦始皇想要的東西,自己很難接近,也更談不上刺殺秦始皇,必須有秦國期盼的硬件才能引來秦始皇的關注。 至于說太子丹拿出來的燕國城池圖獻給秦國,在荊軻看來僅僅是給秦國畫餅,不會得到秦始皇的認可。 也算是說者無心,只見身邊守衛(wèi)燕國邊疆的大將樊於期大聲喝道,莫不如用我的人頭來吸引秦始皇。 太子丹他們還沒有醒過勁,只見樊於期手起刀落,居然很利索地割下自己的頭顱躺在地上。 一看這架勢,太子丹很是悲痛,趕緊打發(fā)荊軻帶著城防地圖和樊於期的頭顱前往秦國。 秦始皇一聽到燕國的特使來獻城池,連忙接見荊軻,也算是荊軻沒有做過刺客,在抽出卷在地圖的匕首的時候被嬴政察覺,事情敗露。 在與秦始皇博弈的過程中,荊軻的匕首顯然與秦始皇的長劍不在一個量級,結果反而被秦始皇刺中八劍不幸被俘。 盡管荊軻刺秦后來成為一種遺憾,然而叫人沒想到的是,荊軻的這一英勇行為卻創(chuàng)造出一個典故成語,這就是圖窮匕見。 |
|
來自: 新用戶40828904 > 《中國歷史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