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熱癥鑒別診斷
發(fā)熱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由多種原因引起人體體溫升高,或體溫正常而病人自覺有發(fā)熱感,均稱之為發(fā)熱。 惡寒發(fā)熱:是病人在發(fā)熱的同時,必伴有怕冷的感覺,雖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一般發(fā)熱為中等程度,體溫多在38-39℃之間。 (惡寒發(fā)熱癥鑒別診斷) 壯熱:發(fā)熱較甚,捫之烙手,或出現(xiàn)惡熱,煩渴癥狀,體溫多在39℃以上者,謂之壯熱。又稱高熱。壯熱是病邪由表入里,邪正交爭,熱邪亢盛的標志。多見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階段。(壯熱癥鑒別診斷) 潮熱:是指發(fā)熱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盛衰起伏如潮水漲落,一日一次,按時而發(fā),按時而止,其熱勢有高有低,病證有實有虛。多見外感熱病的中、后期以及某些內(nèi)傷病等。(潮熱癥鑒別診斷) 往來寒熱:是發(fā)熱與惡寒交替出現(xiàn)的一種熱型,其熱時自熱而不覺寒,其寒時自寒而不覺熱。往來寒熱是邪入半表半里,樞機不利所致。(往來寒熱癥鑒別診斷) 煩熱:是病人因發(fā)熱而煩躁不安,或五心如焚,坐臥不寧的癥狀。在外感熱病和某些內(nèi)傷病的發(fā)展過程中,??梢姷綗岬陌Y狀。其熱勢高者多為實證,低者多為虛證。(煩熱癥鑒別診斷) 微熱:即輕度發(fā)熱,其熱勢較低,多在37-39℃之間。常見于某些內(nèi)傷病和溫熱病的后期。 (微熱癥鑒別診斷)
惡 寒 發(fā) 熱 癥 鑒 別 診 斷
|
兼 有 癥
|
舌 脈
|
病證診斷
|
身痛、無汗而喘、發(fā)于冬季 |
脈浮緊
|
太陽傷寒證
|
惡風、自汗、發(fā)于冬春二季 |
脈浮緩
|
太陽中風證
|
惡寒輕、發(fā)熱重,頭痛、咳嗽、口渴、發(fā)于春季 |
苔薄白、脈浮數(shù)
|
風溫表證
|
身重疼痛、發(fā)于夏暑之季 |
脈弦芤遲
|
太陽傷暑證
|
身形拘急、頭痛、無汗、發(fā)自夏季
|
苔膩
|
暑溫病、暑兼寒濕證
|
身熱不揚、午后熱甚、頭身重痛、胸悶不饑、面淡黃、發(fā)于夏末雨濕之季
|
苔白膩、脈濡緩
|
濕溫病、濕遏衛(wèi)氣證
|
發(fā)熱重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咳嗽痰少而粘、鼻燥咽干口渴、發(fā)于秋季
|
舌紅苔白、右脈數(shù)大
|
秋燥病、溫燥證
|
惡寒重發(fā)熱輕、頭微痛、無汗、咳嗽痰稀、鼻塞流涕、唇燥
|
苔白而干、脈弦
|
秋燥病、涼燥證
|
頭痛無汗、心煩口渴、尿短赤、脘悶、發(fā)于秋冬二季、起病急
|
苔膩、脈濡數(shù)
|
伏暑病
|
惡寒輕發(fā)熱重、頭痛、無汗、口渴鼻干、咳嗽氣逆、發(fā)于冬季
|
苔薄黃、脈數(shù)
|
冬溫病衛(wèi)分證
|
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肢節(jié)酸重、小便不利、咳喘、多發(fā)冬春兩季
|
舌苔薄白、脈浮滑
|
風水病
|
咳嗽、痰多而粘、胸痛、咳時尤甚、繼之咳吐膿痰腥臭、口干、鼻燥
|
|
肺癰
|
頭痛身楚、咽喉紅腫疼痛、或有點狀糜爛、肌膚隱有丹痧、多發(fā)冬春兩季
|
舌紅苔白而干、脈浮數(shù)
|
爛喉痧
|
少腹痛、拘急拒按、痛連右足、屈身不利、汗出,發(fā)病無明顯季節(jié)性
|
舌苔薄黃、脈浮滑而數(shù)
|
腸癰初起
|
局部皮膚有紅、腫、熱、痛,頭暈、食欲不振、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
|
苔白膩或薄黃、脈滑數(shù)
|
瘡癰初起
|
壯 熱 癥 鑒 別 診 斷 |
兼 有 癥
|
舌 脈
|
病證診斷
|
汗多、面赤、渴喜冷飲
|
苔黃燥、脈洪大或滑數(shù)
|
傷寒陽明證、溫病氣分熱證
|
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蹇肢厥
|
|
溫邪逆?zhèn)餍陌?/span>
|
口苦而渴、心煩、小便短赤、發(fā)于春季
|
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
春溫病、邪發(fā)于氣分證
|
壯熱夜甚、兼口渴、頭痛、肌膚發(fā)斑或吐血便血
|
舌絳苔黃、脈數(shù)
|
溫病、氣營兩燔證
|
頭暈脹痛、手足躁動、甚則抽搐神昏、口干唇燥、多發(fā)于春季
|
舌紅苔黃燥、脈弦數(shù)
|
春溫病、熱盛動風證
|
胸悶、項背強直、四肢抽搐、甚則角弓反張、牙關緊閉、神昏不清、或腹脹便秘、多發(fā)于夏季
|
舌紅苔黃燥、脈弦數(shù)
|
暑溫病、熱甚發(fā)痙證
|
煩渴、汗多、胸悶氣短、脘痞身重、少尿、發(fā)于夏暑之季
|
苔黃膩、脈滑數(shù)
|
暑溫病、濕熱困阻中焦
|
咳嗽、胸悶、肌膚紅疹點點、多發(fā)于春季
|
|
風溫病、肺熱發(fā)疹
|
胸悶胸痛、汗出喘咳、痰粘不爽
|
舌紅苔黃、脈數(shù)
|
邪熱壅肺證
|
寒戰(zhàn)、胸悶作痛、咳嗽、氣急、咳吐膿痰腥臭
|
苔黃、脈滑數(shù)
|
肺癰成膿
|
下利膿血、里急后重、肛門灼熱
|
苔黃膩、脈濡滑或滑數(shù)
|
濕熱下利證
|
潮 熱 癥 鑒 別 診 斷 |
兼 有 癥
|
舌 脈
|
病證診斷
|
日晡而發(fā)、兼有腹部脹滿硬痛 大便秘結(jié)、或純利稀水、時有譫語
|
苔燥甚則灰黑而燥 脈沉有力
|
熱結(jié)陽明證
|
喘促不寧、痰涎壅盛、大便秘結(jié)
|
苔黃膩或滑、脈右寸實大
|
痰熱阻肺證
|
身熱不揚、頭身困重、胸脘痞悶、腹脹便溏 口渴不欲飲、嘔惡不欲食、多發(fā)于夏季
|
苔厚膩或淡黃 脈濡稍數(shù)或濡緩
|
濕溫留戀 氣分證
|
午后潮熱、壯熱降而未盡、顴紅、口燥咽干 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神倦、懶言、心煩不寐
|
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
溫病后期 下焦證
|
顴紅、盜汗、失眠、干咳少痰、頭暈耳鳴
|
舌紅少津少苔或無苔 脈細數(shù)
|
肺腎陰虛證
|
潮熱骨蒸、久熱不退、顴紅盜汗、五心煩熱、失眠多夢 咳嗽痰少而粘、或痰中帶血、甚則咯血 四肢乏力、口燥咽干、頭暈耳鳴、形體消瘦
|
舌光紅少津、脈細數(shù)
|
陰虛火旺證
|
往 來 寒 熱 癥 鑒 別 診 斷 |
兼 有 癥
|
舌 脈
|
病證診斷
|
胸脅苦滿、心煩喜嘔、不欲飲食、口苦、咽干、目弦
|
脈弦
|
傷寒邪入少陽證
|
往來寒熱如瘧、口渴心煩、脘悶、身熱午后較重、入夜尤甚、天明得汗諸癥稍減,但胸腑灼熱不除、多發(fā)于秋冬兩季
|
苔黃白而膩、脈弦數(shù)
|
伏暑邪犯少陽證
|
往來寒熱、休作有時、肢體酸痛、周身乏力、頭痛如裂、口渴引飲、汗出后熱退身涼、如此反復發(fā)作、多發(fā)于夏秋兩季
|
脈弦
|
瘧疾
|
煩熱癥鑒別診斷 |
主癥特點
|
兼 有 證
|
舌 脈
|
病證診斷
|
煩躁不安 身熱不已
|
胸膈灼熱如焚、唇焦口燥、口渴便秘、多發(fā)夏季
|
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
風溫病、熱擾胸膈證
|
心煩壯熱
|
頭痛頭暈、面赤氣粗、口渴汗多、病發(fā)夏季
|
苔黃燥、脈洪數(shù)
|
暑溫病、暑入陽明證
|
煩躁壯熱
|
夜寐不安、時有譫語、咽干、甚則昏迷不醒、發(fā)于春夏兩季
|
舌紅絳、脈數(shù)
|
溫病、熱入心營證
|
煩躁灼熱 甚則昏狂譫
|
斑疹紫黑或吐衄便血、發(fā)于春夏兩季
|
舌質(zhì)深絳
|
溫病、熱盛動血證
|
煩躁不寧、發(fā)熱、汗出不解
|
口渴不欲飲、胸脘痞悶、嘔惡、便溏色黃、或胸腹部出現(xiàn)白,病發(fā)夏季
|
苔黃滑膩、脈滑數(shù)
|
濕溫病 濕熱郁阻中焦證
|
心煩身熱
|
干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干口燥、 胸滿口渴、發(fā)于秋季
|
苔薄白干舌邊尖紅、脈數(shù)
|
秋燥病、燥熱傷肺證
|
心煩懊憹
|
發(fā)熱口渴、目黃、身黃、黃色鮮明、惡心嘔吐、小便短赤、腹脹滿、或大便秘結(jié)
|
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
|
濕熱發(fā)黃、陽黃證
|
心煩身熱
|
口渴而不欲飲、遍體浮腫、胸腹痞悶、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結(jié)
|
舌苔黃膩、脈沉數(shù)
|
水腫病、濕熱壅盛證
|
心煩身熱 不得臥
|
|
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
|
陰虛火旺證
|
煩躁身熱
|
消渴不已、多發(fā)夏季、病程較長
|
舌紅絳苔黃燥
|
暑溫病后期 暑傷心腎
|
心中煩熱
|
脅痛隱隱、口干咽燥、頭暈目眩、目干澀
|
舌紅少苔 脈弦細數(shù)
|
肝陰不足證
|
五心煩熱
|
干咳少痰、氣急喘促、咽干口燥、形體消瘦、皮膚干枯
|
舌絳少苔而干 脈虛數(shù)
|
虛熱肺痿證
|
微 熱 癥 鑒 別 診 斷 |
兼 有 證
|
舌 脈
|
病證診斷
|
身有微熱、干咳少痰、或痰粘、口舌干燥而渴
|
舌紅少津、脈虛
|
肺胃陰傷證
|
身熱不甚、久留不退、顴紅、手足心熱 口燥咽干、頭暈目眩、神倦乏力、手足蠕動
|
舌絳而干少苔、脈虛數(shù)
|
肝腎陰虛證或肝風內(nèi)動肢顫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