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讀《狂人日記》
提要:《狂人日記》被尊為新文化運動向舊禮教挑戰(zhàn)的檄文,對仁義道德的虛偽性最有力的揭露。這是出于對這篇小說的曲解。 本文首先簡單分析了《狂人日記》的結構。但本文的重心在分析有關“吃人”的問題與作者對待“吃人”的態(tài)度。通過對《狂人日記》中的“吃人”、“吃人”與“仁義道德”的關系、作者對“吃人”的態(tài)度等等的瑣細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1,《狂人日記》的重點是“吃人”。 2,《狂人日記》中的“吃人”不是對自由精神的摧殘,而是物理的、肉體的“吃人”,是人的自相殘食(Kannibalismus)。 3,作者對“吃人”表現(xiàn)出極度的憎惡與恐懼,強烈譴責了一切“吃人”的行為,并且完全沒有照顧階級的立場。 4,《狂人日記》中“吃人”與“仁義道德”的關系為:不是“因為”仁義道德才吃人,而是“盡管”仁義道德還是難免吃人?!犊袢巳沼洝返淖髡卟徽J為“仁義道德”是“吃人”的原因,更非“吃人”的另一種說法。 5,《狂人日記》的作者對“吃人”的批判不是針對禮教而發(fā)的,正相反,他把禮教原則化,徹底化,絕對化了,是禮教的原教旨主義的一種表現(xiàn)。 6,“我”并非因踹了古家的陳年流水簿子才遭到暗算,“我”不是因反抗傳統(tǒng)才要被“吃”。 最后,指出第十段是《狂人日記》的主題所在,并通過對“我”在第十段中的言論的分析,指出此時的作者思想與方法上的弱點,進而指出《狂人日記》有愧身后之名。 《狂人日記》魯迅是最出名的小說之一,被尊為新文化運動向舊禮教挑戰(zhàn)的檄文,對仁義道德的虛偽性最有力的揭露,連同標準講解一起,放入中學課本,成了幾十年來每個中國人的必讀物、必修課。但是,我們學到的并不是《狂人日記》本身,而是老師對《狂人日記》的講解。這之間是有一些差別的。假如我們不肯自己下功夫,去除一切先入為主的東西,用良心與良知,再細心讀它一遍,就不能說已經(jīng)了解了這篇小說,就不能說已經(jīng)了解了此時的魯迅。我現(xiàn)在就試著用我個人的良心與良知解讀一下這篇如此出名的作品。 一、結構 《狂人日記》是作者用“魯迅”的筆名發(fā)表的第一篇小說,屬于他最早的作品之一。盡管如此,此時的作者已經(jīng)是一個風格、技巧非常成熟的小說作家了。這首先可以從它的結構得到印證。 《狂人日記》不長,一共分成十三段。一開始就用了日、月、時辰這些帶有象征意義的東西,作為全篇氣氛的暗示。第一段還是“很好的月光……精神分外爽快”。但是,此時已經(jīng)暗藏了危機,“須十分小心”。第二段就因“全沒月光”而“知道不妙”了。第三、四兩段還有“早”、“晚”,第六段就“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了。第十段豁然出現(xiàn)了“大清早”,而第十一段則徹底變成“太陽也不出,門也不開”了。通過后邊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天氣與時辰全是有意設置的。 文章從第一段的精神爽快,很快就進入了第二、三兩段“陰謀”的發(fā)現(xiàn)。從街上的女人要咬孩子幾口,和狼子村的佃戶來告吃了“大惡人”,發(fā)現(xiàn)了“我”將被吃的危險境地。 人們何以竟要吃“我”呢?翻開歷史一看,雖然上邊歷歷寫著“仁義道德”,但“吃人”其實從來就有,而且很普遍?!拔摇本褪潜蝗顺粤?,也不過是很普通事情,沒有人會因此大驚小怪。所以,境地尤其絕望無救。 “吃人普遍”這個“事實”在后邊屢屢出現(xiàn),構成這篇小說的主部主題。這個主部主題在接來的幾段中不僅一再重復,而且越演越深,越嚴峻,越緊迫,以至于不僅歷史上的、書本里的、傳說中的、遠的、近的、趙貴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兩個醫(yī)生、狼子村的佃戶,甚至自己的親哥哥、親娘也都吃人。末了,連“我”也未必沒有吃過人。 既然“我”的被吃已成定勢,也就不再那么可怕了,說話做事全有些絞架上的幽默的味道。 第十段終于出現(xiàn)了與主部主題相頡頏的副部主題:吃人是錯誤的,不管因為什么理由,處在什么境地,全是錯誤的!而且,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但是,“我”的這個絕望的呼喊終于很無力,被架回屋里,關進黑暗,而且被萬分的沉重壓得不能動彈。這個副部主題出現(xiàn)時很明快,是“大清早”,而終于重新陰暗下去。最后,它又回光反照:“可是偏要說,'你們立刻改了……’”。 等到這一線希望也完全破滅了,才知道考慮自己是沒有任何意義了,而想到了未來,想到了孩子??梢运阕鰞蓚€主題斗爭的結果吧。 全篇線路明確,但毫不單調(diào),連接緊密,層層深入,是一篇很有詩意、很有音樂性的短作品。只有一處敗筆,那就是第二個醫(yī)生的來訪。這個故事占了整整一段,本來是要為那個副部主題作些鋪墊。但是,它既沒有加入情節(jié)與緊張,也沒蕩開一步,也沒有在思想上給故事更多、更深的東西,反而打斷了貫穿的氣勢,使得副部主題與主部主題的對比受到了影響。 二、人物塑造 《狂人日記》中有幾個前臺人物,幾個背景人物,幾個做襯景的人物,和一個中性人物(完全沒有戲的人物)?!瓣惱衔濉笔莻€中性人物,雖然屢屢出場,但完全沒有性格與面孔,也沒有任何戲,功能如同一件道具?!肮啪谩毕壬潜尘叭宋?,屢被題及,卻從來沒有露過面,“母親”也是一樣。趙貴翁雖然也很重要,但只露了唯一一面。狼子村的佃戶、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全是作襯景的,對他們的人物完全沒有描寫。前臺人物主要是大哥和兩個醫(yī)生。我們說過,那第二個醫(yī)生的安排不算成功,塑造也不很完整。 倒是那第一個醫(yī)生,那個姓何的老頭子很有意思。他“慢慢走來……滿眼兇光……只是低頭向地……從眼鏡橫邊暗暗看我……坐著,閉了眼睛,摸了好一會,呆了好一會;張開鬼眼睛說,'不要亂想。靜靜的養(yǎng)幾天,就好了’”。通過說他是醫(yī)生,是老頭,戴眼鏡,走路、做事慢慢的,話很和氣,卻很有內(nèi)在的權威,呼喚出人們心中從日常生活得來的,對這類的人的印象與偏見,來補充一切對“何醫(yī)生”描寫中省略的東西。筆墨異常簡練,卻活靈活現(xiàn),可謂出神入畫。這再一次表現(xiàn)了作者文筆的老練。 全篇最重要的人物當然是“大哥”。作者對大哥的身材、面孔、穿裝等等一律省略,但是,我們眼前還是浮現(xiàn)出了一個高大、權威、嚴厲、偶爾露出一點兒和藹、假慈祥,一旦被觸及痛處又尷尬窘迫、惱羞成怒的傳統(tǒng)中國家長的形象。這個效果除去大哥的言談和很少的幾個姿勢、表情,最主要是通過把大哥定義成“家長”來實現(xiàn)的。作者又在呼喚我們頭腦中的成見,來替他填充文字筆墨,可謂狡猾之至,老練至之。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初期難得的精彩之作! 另外,有一處很容易被忽略,我愿意提出來告訴大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看到這句,令我們想到的當然不是“我”的“兩眼”,而是狗的“兩眼”。當時歐洲流行的現(xiàn)代詩歌對作者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不會忘記馬拉美和瓦萊里與他們的“暗喻”,我們不會忘記瓦萊里的《海濱墓園》中的那句:“奔赴海浪去,跳回來,一身是勁兒?!?SPAN lang=EN-US> 三、《狂人日記》中的“吃人” “吃人”是《狂人日記》的重心。這里所有的人(除去“我”),都是要“吃人”的。無論是社會受益階層的趙貴翁,作為“禮教”和“家長制”化身的“大哥”,還是社會非受益階層的“佃戶”,“給知縣打枷過的”,“給紳士掌過嘴的”,“衙役占了他妻子的”,“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還是專業(yè)人員的醫(yī)生,包括自己的母親,無一例外。從“吃人”的動機來看,無論是出 這里的“吃人”與“殺人”有些關系,但又遠遠不僅是“殺人”。因為,殺了之后還要“吃”,而“吃”才是作者認為最嚴重的。這是一個大關鍵,決不能輕易放過去。這里的“吃人”并不需要以殺人為直接前提。比如,用被處決的犯人的血蘸饅頭吃來治病,藥典上說的“人肉可以煎吃”,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給父母吃以徵孝道。這里,“吃人”的人或者無須自己殺人,或者被吃的人不一定要死。包括街上打孩子的女人只是嘴上說說“我要咬你幾口”,在作者看來也全屬于“吃人”,至少已經(jīng)有了“吃人”的端倪。 很明顯,《狂人日記》的作者認為:“吃人”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于人性中的一個惡劣品質。那種絞盡腦汁,無論鮮腐,都定要“吃”上幾口的渴望,那種對人的血腥和肉味不可遏制的嗜欲,那種眼光(作者一再寫到眼光),那種口涎,都很容易令我們想到“食人族”,想到同類的自相殘食的Kannibalismus。我認為,作者嚴厲批判,同時又感到回天無力的,正是這個Kannibalismus。作者顯然認為,Kannibalismus是人、至少是中國人身上難以去掉的,最惡劣,最低級,最骯臟,最可憎恨的一種本性。 今天普遍的說法認為,《狂人日記》中的“吃人”象征了禮教對自由精神的壓抑與摧殘。縱觀全篇,我們完全找不到這方面的證據(jù),連一點暗示也沒有。正相反,所有在這里出現(xiàn)的,有關“吃人”的歷史、傳說和現(xiàn)實都是物理的吃人、肉體的吃人。特別是那個常吃死肉的海乙那的比喻所給出的提示,令我們知道,此處的“吃人”決非針對具有自由精神的活生生的人的行為。因此,除去將這個“吃人”理解為Kannibalismus,實在別無選擇。 在確認了“吃人”的普遍性之后,作者表現(xiàn)出了對“吃人”深刻的憎惡與恐懼,強烈譴責了一切“吃人”的行為。不僅吃死人或把人吃死是不能容忍的,就是僅僅吃一片肉也是完全不可以的,并認為這就是吃全人的開端。更要緊不能放過的是,作者并沒有對佃戶殺吃“大惡人”表示絲毫的理解與同情,而是嚴厲批判了任何對吃人行為的“理解”(“預備下一個瘋子的名目罩上我。將來吃了,不但太平無事,怕還會有人見情。佃戶說的大家吃了一個惡人,正是這方法。這是他們的老譜!”)。按照目前的講法,作者因同情革命黨,而特意提到了徐錫林的被吃。但是,在作者眼中,徐錫林被恩銘的衛(wèi)士所吃,與“大惡人”被佃戶所吃,毫無分別,都是不能原諒,不能理解的!作者在此完全沒有照顧到任何階級的立場。 四、“吃人”與“仁義道德”的關系 《狂人日記》中“吃人”與“仁義道德”的關系,是這篇小說及它的作者出名的根本原因。但是,作者在這里是怎樣理解“吃人”與“仁義道德”之間的關系呢?“仁義道德”是不是“吃人”的原因?“仁義道德”是不是“吃人”的另一種說法? 如果我們說“仁義道德”棗或者禮教棗是當時社會的道德共識,被一切“吃人”的人們所尊尚,應該不會大錯。那么,我們來看一看《狂人日記》中“仁義道德”對“吃人”的作用吧。 那些人要吃“我”乃是一個陰謀,“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一旦問及“吃人”的事情,他們就極力否認。當“我”追究“吃人”的是非時,他們?nèi)f“不對”。這個“不對”在第十段差一點帶來了生機。那么,是什么東西使得這個吃人計劃成了“鬼鬼祟祟”的陰謀呢?什么東西使得那些人不敢“直截下手”?他們?yōu)槭裁匆獦O力掩飾自己“吃人”的欲望呢?是“我”的強大么?顯然不是!致令“我”沒有即刻被他們打死分吃的不是別的,而是:他們知道“吃人”是不對的!這個判斷的基礎正是當時社會的道德共識,正是那個禮教,正是那個“仁義道德”?!叭柿x道德”縱然沒有救了“我”的命,至少也讓“我”茍延殘喘了很長時間。因此,《狂人日記》中的那段出名的話不能被理解成:因為“仁義道德”,才要吃人;更不能被理解成“仁義道德”本身就是“吃人”。正相反,這段文字必須被理解成:盡管有“仁義道德”,還是吃了四千年的人。 “易牙獻子”、“易子而食”一直遭到儒家的譴責。儒家有所謂人與禽獸的區(qū)分,認為那些野蠻行為如“吃人”是禽獸的行為。但是,“禽獸”的心態(tài)與行為并不只“壞人”才有,而是人人都可能有。禮教的任務就是要克服掉人性中那些禽獸的部分。作者首先繼承了這個思路,把“吃人”看作是“蟲子”的行為,應該遭到“真的人”的摒棄。然后對禮教的不徹底與無能深感憤慨,大聲疾呼要把一切“吃人”的行為乃至于動機全都去除掉,才能符合理想中的“將來”。用 流行的說法認為:“我”因踹了 “照我自己想,雖然不是惡人,自從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難說了。他們似乎別有心思,我全猜不出。況且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我還記得大哥教我做論,無論怎樣好人,翻他幾句,他便打上幾個圈;原諒壞人幾句,他便說'翻天妙手,與眾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們的心思,究竟怎樣;況且是要吃的時候?!?SPAN lang=EN-US> “我”是否因踹了古家的簿子而成了“惡人”,這件事原很“難說”。況且“他們”定誰為“惡人”全是很隨意的。后邊的話更為重要:象征著禮教和家長制的“大哥”竟對“我”的論文中與古相悖的地方大加贊賞??梢?,就算那古家的簿子真是傳統(tǒng)的象征,神圣無比(這是目前的標準講法),踹他一腳又何妨呢?從這一段來看,那些人要吃“我”,僅僅是因為“要吃”而已。在這里,Kannibalismus是根本的動力,古家的簿子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借口。 五、重新評價《狂人日記》和它的作者 四千年的歷史,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而字縫中透出來的卻是“吃人”。幾句話使得這篇短短的小說的作者一夜之間成了現(xiàn)代中國最出名的小說家、思想家之一。這段話被反對禮教的人們寫在標語牌上,做成刀槍彈藥,向中國的道德傳統(tǒng),向維護這些傳統(tǒng)的人們,展開了一場史無前列的,曠日持久的,不惜代價的,無比殘酷的戰(zhàn)爭。但是,通過前邊的分析我們知道,作者的矛頭并不是直接指向“仁義道德”的,他甚至繼承了禮教中很關鍵的學說,并把它極端化了。今人對“仁義道德”與“吃人”的理解完全是對原文的誤解。作者自己對這個誤解也負有很大的責任。他有意拿“仁義道德”與“吃人”并提,無非是要“一語驚人”。后來大家都錯誤地理解,作者因而成了運動的“旗手”,也不好意思再來解釋了。所謂“時代造英雄”吧。 清理誤解僅僅是幫助我們理解這篇小說的第一步。我們還要花費一點心思,來找一找《狂人日記》的主題到底在什么地方。 第十段是“我”勸善“大哥”,教導諸人,是作者表達自己觀點的主要場所。雖然在第八段也談到了“吃人”的“不對”,但還是在用“他們”的價值進行判斷,還僅僅是“照著講”,還沒有把話頭接下去。在第十段,作者明顯地暴露出他思想上的不成熟。作者反對“吃人”的道理非常薄弱。第一,是勸人棄絕“蟲子”的行為,作人,作“真的人”。他把“蟲子”在人面前的那種“慚愧”看作一種原始的、向善的動力;第二,從理性的角度,說“吃人”的人難免自己被吃,所以還是大家不吃的為好;第三,將來的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既然“吃人”是那樣一種強大的、延續(xù)了幾千年的欲望,那個“慚愧”要戰(zhàn)勝它,談何容易?更何況作者也完全沒有告訴我們戰(zhàn)勝的法則。唯有那個理性的考量比較有說服力,卻又因太過實用主義而缺乏思想的深度。因此,那個對“將來”的憧憬?jīng)]有任何的基礎,不過是一個肥皂泡而已。這一段本來是《狂人日記》的主題所在,而今人的關注全在“仁義道德”與“吃人”,使得這些關鍵的東西在讀者心目中反而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這個奇怪的矛盾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來自作者本身思維條理與深度上的不足。 孔子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濒斞甘怯械露笱?,言德相符,還是言溢于外,而德有不足于中呢?從《狂人日記》的情況來看,其思想深度恐怕有愧于身后之名。
|
|